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196300
 莫非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The Rose】~覆友~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情恨。縈恒】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心跳。Heartbeat】
作者: 莫非 日期: 2012.08.04  天氣:  心情:
【心跳。Heartbeat】





併紀【樂律】

【冥旋】
【九幽】初章

.
.
.

*

.
.
.

Ⅰ PULSE
Ⅱ MORE
Ⅲ UP
Ⅳ LOW

EACH BEAT ...
WITH EVERY BLOOD & WHOLE MY BREATH ...

I CALCULATED THE HEARTBREAK OF TIME & MINE ...
... IN THE AIR ... ...

.
.
.

叮叮咚咚
玄燄環空

一息雙脈
一念四落

呼息成映
須臾隨風

剎那 緣碎



一漲
一落

飄渺 心田





.
.
.

心跳

越來 越遠 ...

眸眼

散雪 縈黑 ... * ... /〔映紅〕

原來 前塵





.
.
.

.
.
.

.
.
.

*

.
.
.

莫念 音旋
律迴 幻煙

魂亙四界
剎那為聯

九幽映鏡
識環九天 ... ... /〔還〕

無因無量
零凝緣圓

拈指之介
淚凝成簾

.
.
.

天 地

何為外求




淚碎
音旋


祇在

九幽
心田

纏結


蓮馨
蝶旋



無盡 迴旋

漫漫 綿延

.
.
.

.
.
.

.
.
.

*

~冥曲~: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29939303795171&set=a.157808494341586.30481.100003373093628&type=1&theater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29939683795133&set=a.157808494341586.30481.100003373093628&type=1&theater

*

斷點:
http://vlog.xuite.net/play/VmtCZGs2LTM5MzI4MzMuZmx2

*

.
.
.

============>


黃帝內經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83%E5%B8%9D%E5%85%A7%E7%B6%93

經絡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6%93%E7%B5%A1

靈樞經: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D%88%E6%A8%9E

素問: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4%A0%E9%97%AE

陰陽: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0%E9%99%BD

五行: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8%A1%8C

五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廣泛地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樸素五元分形集的普通系統論。
目錄

1 由來
2 歷史
3 生成數
4 相生相剋
5 中醫學之五行
6 類五進制分形集
7 五行與其他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8 參看
9 注釋
10 參考文獻
11 外部連結

由來

六經論五行者,始見於《尚書‧洪範》,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大禹謨》曰:「水、火、金、木、土、谷,惟修」。其源起於河圖、洛書之數。益圖書之一六水也,二七火也,三八木也,四九金也,五十土也。在圖則左旋而相生,在書則右轉而相剋也。然土於圖書為五十中宮之數,無定位,無專體者也。惟《呂氏春秋》則以土直季夏之月,以順相生之序。《白虎通》又以土直辰戌丑未之四季而分旺於四時。文王後天圖象坤艮二土獨居夏秋冬春之交,則以火必得土而後能成金,水必得土而後能生木也。

五行:也可以應用在本體論相關學說,對於某一主題進行本體抽象化(歸納)後之應用。
歷史

中國西周末年,已經有了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五材說。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載,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

在戰國晚期鄒衍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用來說明王朝統治的趨勢),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自發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荀子將子思和孟軻的學派統稱為五行,並加以嚴厲的批評。龐朴先生根據馬王堆帛書和郭店楚簡的內容研究指出,子思所謂五行指的是「仁義禮智聖」這五種德行。[1]

到漢代思想家董仲舒認為,木代表仁、火代表禮、土代表信、金代表義、水代表智。

現代已經給出了分形五行集,及五行分形集的分數維數的革命化數理化的提升。
生成數

《易傳·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這裡說了十個數,一至五,是五個生數,五個生數各與五合而得六至十,是謂五個成數。

漢代經學家對這十個數有一定的解釋。如鄭玄說:「《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而五行自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為後。天一生水於北,地二生火於南,天三生木於東,地四生金於西,天五生土於中。陽無偶,陰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於北與天一併,天七成火於南與地二並,地八成木於東與天三並,天九成金於西與地四並,地十成土於中與天五並。」[2]
相生相剋
黑色箭頭指向相生之物,粉紅色箭頭指向剋制之物

五行相剋: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任一行與其他四行的關係為:生我、我生、克我、我克。

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曰稼牆」,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人基於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中國哲學史上的五行思想類別:綜上所述,五行的意義綜合列舉如下:

指五種行為原則,疑為荀子所持。
指五種物性,如《尚書·洪範》及周子太極圖說所持。
指人類生活上的五種必須的物質條件,如《左傳》裏蔡墨所持。
為分類學上的五種分類原則,如《呂氏春秋》所持。
指藉著陰陽二氣之流動而存在的五種『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黃帝內經》素問所持。
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屬及流水。它們的象徵意義分別為生機興發,活動或變化,孕育或培植,禁制與伏藏。此為蕭吉所持。

中醫學之五行
中醫學
太極圖
中醫理論
氣 - 陰陽 - 五行
臟腑 - 經絡
望聞問切 - 辨證論治
四氣五味 - 君臣佐使
治療方法
中藥 - 針灸 - 推拿
導引 - 氣功
中醫經典
黃帝內經 - 神農本草經
難經 - 傷寒雜病論
基礎學科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診斷學
中藥學 - 方劑學
溫病學 - 針灸學
中醫史 - 各家學說
臨床學科
中醫內科 - 中醫外科
中醫婦科 - 中醫兒科
針灸科 - 骨傷科
中醫眼科-中醫耳鼻喉科
民間療法
推拿 - 刮痧 - 拔罐
其它
中醫學家列表
祝由十三科 - 馬醫科

五行在中醫里五行有著特殊的含義。

「木曰曲直」,代表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的功能,在人體為肝(臟)和膽(腑)。
「金曰從革」,代表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在人體為肺(臟)和大腸(腑)。
「水曰潤下」,代表了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的性質,在人體為腎(臟)和膀胱(腑)。
「土曰稼檣」,代表了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在人體為脾(臟)和胃(腑)。
「火曰炎上」,代表了溫熱、向上等性質,在人體為心(臟)和小腸(腑)。

就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可以得知,每一行都有4個作用,分別為「生」「被生」「剋」「被剋」,若假設萬物均歸屬五行, 那代表萬物之間的互動方式可以區分為「生」「被生」「剋」「被剋」四類,若此論點成立,五行將必為五,而不該有四行或六行之說。 古代中醫依此互動方式進行中醫辯症,現代物理學就很少見依此四類互動方式進行研究。
類五進制分形集

五行是以五為自相似單元的分形生成元,無論放大或縮小,並列,類比,都是五行,五味,五色,五金等的「五進制quinaries」[3][4][5][6][7][8] 。故是五元的分形集:五行分形集,有五行分形維數的定量,五行分維=1.4650[9]。
五行與其他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行與方位、天干、顏色、神獸等都有密切關係。 [10]
Compass rose pale.svg 水 Compass rose pale.svg
金 北 木
西 土 東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材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色 青 赤 黃 白 黑
五方 東 南 中 西 北
五季 春 夏 長夏 秋 冬
五時 平旦 日中 日西 日入 夜半
五節 新年 上巳 端午 七夕 重陽
五星 木星 火星 土星 金星 水星
五聲 呼 笑 歌 哭 呻
五音 角 徵 宮 商 羽
五臟 肝 心 脾 肺 腎
五腑 膽 小腸 胃 大腸 膀胱
五體 筋 脈 肉 皮 骨
五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指 食指 中指 大拇指 無名指 小指
五官 目 舌 口 鼻 耳
五覺 色 觸 味 香 聲
五液 泣 汗 涎 涕 唾
五味 酸 苦 甘 辛 鹹
五臭 膻 焦 香 腥 朽
五氣 筋 血 肉 氣 骨
五榮 爪 面 唇 毛 髮
五獸 青龍 朱雀 黃麟/螣蛇/勾陳 白虎 玄武
五畜 犬 羊 牛 雞 豬
五蟲 鱗蟲 羽蟲 裸蟲 毛蟲 介蟲
五穀 麥 黍 禾 米 豆
五果 李 杏 棗 桃 栗
五菜 韭 薤 葵 蔥 藿
五常 仁 禮 信 義 智
五經 《詩》 《禮》 《春秋》 《書》 《易》
五政 寬 明 恭 力 靜
五惡 風 熱 濕 燥 寒
五化 生 長 化 收 藏
五祀 戶 灶 霤 門 井
天干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地支 寅·卯 巳·午 辰·未·戌·丑 申·酉 亥·子
參看

太極
四象
八卦
四元素說
佛教四大元素
五德終始說

注釋

^ 龐朴:竹帛五行篇與思孟五行說. 人文與社會 [2011-08-19].
^ 鄭玄,《禮記正義·月令》引。
^ Deng Yu, Zhu Shuanli, Xu Peng et al鄧宇,朱栓立,徐彭,New Translator with Characteristic of Wu xing Yin Yang五行陰陽的特徵與新英譯,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2000, 20 (12)
^ Deng Yu鄧宇,等; Fresh Translator of Zang Xiang Fractal five System藏象分形五系統的新英譯,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 1999
^ Deng Yu鄧宇等,Nature with Math Physics Yin Yang數理陰陽與實質,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Medicine數理醫藥學雜誌, 1999年。
^ Deng Yu et al鄧宇等, 陰陽的科學本質及數理化建構,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8,2:59-61.
^ Deng Yu鄧宇等,TCM Fractal Sets中醫分形集,Journal of Mathematical Medicine<<數理醫藥學雜誌>> ,1999,12(3),264-265
^ Deng Yu, Zhu Shuanli, Xu Peng et al鄧宇,朱栓立,徐彭等,Essence and New Translator of Channels經絡英文新釋譯與實質,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2000,20(8):615
^ 鄧宇等,《中醫分形集》,《數理醫藥學雜誌》,1999年。
^ 馬啟福. 八字命理. 啟福閣風水命相研究社 [2008-01-26].

參考文獻

鄧宇 等,中醫分形集,數理醫藥學雜誌。

外部連結

馬來西亞易經網
五行查詢
五行屬性查詢表 http://www.yueyilife.com/html/40/704.htm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这是什么?
可信度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4个分类:

中國哲學
中醫
中醫理論
中國思想



心 (臟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F%83_%28%E8%87%9F%E8%85%91%29

心 (臟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心在五行中屬火,圖為心與其他臟腑的生剋關係。

在傳統中醫學裡的臟象學說中,心是五臟六腑中最主要的部分,在五行中屬火,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心與生物學中的心臟大致上是同一個構造。型態描述上,《醫宗必讀》形容心為「心象尖圓形,如蓮蕊」。

「心主神明」是中醫學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也就是說,心與精神思想有關。大致而言,與心密切關聯的包括血液流動、精神意識、出汗,以及舌頭。
目錄

1 型態描述
2 與其他部位的關聯
3 主要功能
4 心與養生之道
5 心包絡
6 參考來源
7 相關文獻
8 參見

型態描述

古代中國關於心的解剖,史書上最早的記載見於《史記·殷本紀》:「比干強諫,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心為五臟之一,居於胸中,肺之下,膈膜之上,附著於脊骨之第五椎,形如倒垂未開之蓮蕊。心外有赤黃色脂膜包裹,稱為心包絡,是心的外衛。《難經》認為:「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類經·經絡類》中又提到:「心當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連肺,肺下繫心,心下三系連脾肝腎,故心通五臟之氣而為之主也」。

有血肉之心及神明之心的分別,前指藏於胸中、推動血液運行的心臟,後者指無具體形態的、主宰人精神活動的心。如《醫學入門·臟腑》說:「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蕊,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氣血所化,生之本也,萬物由之盛長,不著色象,未有何有,謂無復存,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者是也」。
與其他部位的關聯

手少陰心經及手少陰別絡的循行路徑,根據《靈樞·經脈篇》記載為:「手少陰心經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繫上挾咽,繫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繫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

心與小腸相表裡:手少陰心經下絡小腸,手太陽小腸經絡心,心與小腸通過經脈相互絡屬而構成表裡關係。在病理上,如心經有火,可下移小腸,出現尿少、尿赤、尿痛;小腸有熱,可循經上炎於心,表現為心煩、舌赤、口舌生瘡等。
主要功能

傳統上,中醫認為,心為一身的君主,臟腑百骸均遵從其號令,人的聰明智慧也是從心而出。如《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在五行屬火,以陽藏而通於夏氣,故為陽中之太陽。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開竅於舌、寄竅於耳、在液為汗、在志為喜。心臟與小腸腑相合,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為表裡經。

心主血脈:指心具有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的功能。如《素問·痿論》說:「心主身之血脈」,《素問·五臟生成篇》:「諸血者,皆屬於心」,《讀醫隨筆》:「凡人周身百脈之血,發源於心,亦歸宿於心,循環不已」。心主血脈,血足則面容光彩,脈絡滿盈,故曰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

在體合脈:指心與血脈相連,心氣推動血液在血脈中運行,心氣強弱可從脈中反映出來。例如心氣不足則脈細軟無力;心氣不勻則出現促、結、代脈等。

其華在面:心主血脈的功能,可從面部色澤反應出。例如心氣充則面紅潤光澤,心氣血虛則面淡白,心血淤則面青紫。如《靈樞·經脈篇》說:「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留則髦色不澤,故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

開竅於舌:心經的別絡聯繫於舌,舌的色澤、味覺、舌體運動、語言與心相關,如《靈樞·脈度》說:「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心的病變可從舌上反映出,如外台秘要說:「舌主心,臟熱即應舌生瘡裂破」,心火旺則舌尖紅赤或口舌生瘡;痰迷心竅則可見舌強不語。

在液為汗:心與汗液的生成排泄有關。汗為津液所化,津液與血液同出一源,稱為津血同源、血汗同源。病理上,若病人因故大汗出,或用藥發汗過度,則可損傷心陽,出現心慌、心悸,甚至出現大汗亡陽的危證。

心藏神:指心有主宰人體生命活動及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功能。《靈樞·邪客》:「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靈樞·本神》:「心怵惕思慮則傷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

明朝以後,中醫學家對藏神的所在處,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辛夷》指出:「腦為元神之府」

在志為喜:喜有益於心主血脈、心藏神的功能。如《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但喜樂過度可使心神渙散,如《靈樞·本神》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喜傷心」。

驚則氣亂,心神不寧也容易受驚,如《素問·舉痛論》說:「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小兒藥證直訣》指出:「驚為心病」。
心與養生之道

養生之道,在於存神養氣。存神在心,而靜心在目。張紫陽真人說:「心能役神,神亦役心,眼者神遊之宅,神遊於眼而役於心,心欲求靜,必先制眼,役之於眼,使歸於心,則心靜而神亦靜矣」[1]。《導引本經》說:「夫心乃一身之主宰,生死之路頭也。是故心生則種種欲生,而神不入氣;心靜則種種欲靜,而神氣相抱也」。故人常宜燕居靜坐,調心息氣,食熱戒冷,常要兩目垂簾,反光內照,降心火於丹田,使神氣內抱[2]。
心包絡

心包絡,簡稱心包,亦稱膻中。是心臟外面的包膜,有保護心臟的功能。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不得受邪,故外邪犯心時,首先侵犯心包,故心包有「代心受邪」的作用。「邪犯心包」主要表現在心藏神的功能異常,有以下兩種證型:

熱入心包:外感熱病中出現高熱、神昏、譫語等心神失常的病變。
痰濁蒙蔽心包:痰濁引起神志模糊、意識障礙等心神錯亂的病變。

參考來源

藏象學說綱要
中醫對人體臟腑的認識
李德新:《實用中醫基礎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年12月
吳敦序等,《中醫基礎理論》,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ISBN 7532337014/R·1026

相關文獻

尤永超。《如何看待中醫的「心主神明」理論》。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9卷3期。

參見

^ 明·張介賓,《類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 ISBN 7-117-02149-7
^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台北·志遠書局,1993

心包絡

隐藏▲
查 · 論 · 編
臟腑
五臟
肝木 · (心火 · 心包絡(en:Pericardium (Chinese medicine))) · 脾土 · 肺金 · 腎水

Glio 5elements.gif
六腑
膽 · 小腸 · 三焦 · 胃 · 大腸 · 膀胱
奇恆之腑
腦 · 髓 · 骨 · 脈 · 膽 · 女子胞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这是什么?
可信度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1个分类:

臟象學說




心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F%83%E8%87%9F


心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循環系統 > 心臟
汉漢▼
本文主要為生物學與醫學對心臟本身的描述,詳細中醫理論可參考「心 (臟腑)」,其他意義可見「心」。
人的心臟
Heart zh-cn.svg
心臟長度 15 cm
重量 300 g
每搏輸出量 70 cm3
靜息時的每分輸出量 4900 cm3
運動時的每分輸出量 可達20-30升
70年泵血量 ~ 1.8 億升
左心室的每搏功 ~ 0.8 J
右心室的每搏功 ~ 0.16 J
每天做功 ~ 100 kJ
每年心跳次數 ~ 3600 萬
70年心跳次數 ~ 30 億
表中數據均為平均值。


心臟是較高等動物循環系統中一個主要器官。主要功能是提供壓力,把血液運行至身體各個部分。人類的心臟位於胸腔中部偏左,體積約相當於一個拳頭大小,重量約350克。心臟內的空腔再分為心房與心室,心房接納來自靜脈的回心血,心室則將離心血打入動脈。哺乳類和鳥類有二心房與二心室;爬蟲類也有二心房與二心室,但二心室之間未完全分隔;兩棲類有二心房與一心室;魚類則只有一心房與一心室。
目錄

1 概述
2 心臟的發生
2.1 心臟的進化
2.2 心臟的發育
2.2.1 原始心臟的形成
2.2.2 外形形成
2.2.3 內部分隔
3 心臟的解剖學特徵
3.1 位置和鄰近器官
3.2 表面
3.3 供血
3.4 構成
3.5 心房心室
3.6 心包
4 心肌細胞及其電生理學
4.1 工作心肌細胞
4.1.1 工作心肌細胞的跨膜電位
4.2 自律心肌細胞
4.2.1 自律心肌細胞的跨膜電位
4.2.2 心電圖與心電軸
4.3 心肌細胞的興奮-收縮偶聯過程
5 心的生理功能
5.1 血液的流入流出
5.2 心動周期與泵血過程
5.3 心室收縮期
5.4 心室舒張期
6 心泵功能的儲備
7 心臟功能的調節
7.1 自身調節
7.2 神經調節
7.3 體液調節
8 心音
9 心的分泌功能
10 心臟疾病和治療
11 醫學研究歷史
11.1 西醫學
11.1.1 心臟的生理研究
11.1.2 心臟的心理方面研究
11.2 中醫學
11.3 藏醫學
12 參見
13 參考文獻
14 外部連結

概述

學理方面,心臟(拉丁文-解剖學詞:Cor,希臘語-病理學:Kardia)是一個位於脊椎動物胸部的中空肌性纖維性器官,外披心包,是循環系統的動力部分。心臟具有自律心肌細胞,它們通過起搏電流產生節律性的動作電位,帶動工作心肌細胞進行有規律的收縮,將血液送往全身組織。心臟另有內分泌功能,其分泌的肽類激素可起到調節血壓、尿量及人體內水平衡的作用。而其功能會受到自身機制,神經系統和激素精細的共同調節。第一個真正的心臟可能出現在5億2千萬年前寒武紀第一批脊椎動物中(如耳材村海口魚)。心臟的心房心室劃分和運作機制與該動物的體形和具體生存習性(即生態學上所說的生態位)相適應。心臟的正常運作對生命至關重要,是動物胚胎期最早出現的器官之一。
心臟的發生
心臟的進化

無脊椎動物——如昆蟲(Insecta)——的循環系統是開放式的,血液會流進體腔中(見血淋巴)。而有著封閉式循環系統(體液,包括血液和淋巴會經閉合的管道——血管和淋巴管流經全身,而不是流入體腔中直接與身體器官接觸)的頭足動物和環節動物,如蚯蚓也沒有真正的心臟。它有的是五個動脈弓,作用和心臟相似。

對脊椎動物而言,身體器官的分化和發育都受心臟制約。心臟是胚胎發育中首先形成的器官之一,例如雞的心臟在受精後30小時就開始跳動,而當時其軀體還不足以容納心臟。人的心臟在受精後4周即運作,當時其胚胎只有5毫米。

橫切動物胚胎作動態觀察,可見中胚葉外側板的內臟葉,在咽後方,腸的復側部分對稱增厚(某些動物成體的心臟就是位於此,但哺乳類動物的心臟會經歷一系列複雜的體位變化,被轉移到胸腔)。這對中胚層摺疊相對向中線靠攏,融合并形成一中空長管。這根管的兩端附於兩旁組織,除此之外卻是可動的。可動的部分在體腔中生長,並形成4個腔隙,並相繼開始收縮,最終構成心臟。心臟雛形一旦形成,就會被兩層膜所包繞:內膜(Endocard)和外膜(Epimyocard)。內膜後來會成為心內膜,外膜最終發展成為心肌層(Myocard)和心外膜(Epicard)。
脊椎動物可能的原始心臟。而這一結構和脊椎動物胚胎髮育中心臟的形態相似。注釋:1-腹主動脈(Aorta ventralis)2-動脈圓錐(conus arteriosus)3-心室4-心房5-靜脈竇(sinus venosus)6-半月瓣7-房室瓣8-竇房瓣

原始心臟的結構,可以從胚胎期心臟的結構中了解。這是一根管道上有四個腔隙,並會相繼收縮。含氧量低的血液由此而被送進動脈中,這種心臟泵出的血流只有一股。圓口綱和魚類,如文昌魚心臟就是這種原始樣式,但它已經可以與血管區分開來。心臟的過渡類型則為總鰭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打出混合血的心臟。這種過渡心臟可能發生於4億年前。它們的心房心室有開始分開的跡象,這與這些動物已開始用肺呼吸有重要聯繫。(這可從同為兩棲動物的無肺蠑螈身上看出,無肺蠑螈的房間隔退化。同樣,對肺呼吸依賴性不強的有尾目,其雙循環泵功能也有所減弱。)未完全分隔的心臟卻能根據動物的需要改變其缺氧血含氧血的大概流向。血液能夠被導向到如皮膚,鰓等呼吸部位。這對鱷魚,龜這些有時不用肺呼吸的動物有非常大的好處。關於這些動物的心臟構造,請見下面心臟的解剖。

到了無尾目,動脈圓錐開始被螺旋型的摺疊部分分開。鳥類和哺乳類的則是兩分的。這是真正的雙循環泵。進入肺循環的血液動能較低,以保護脆弱的肺組織。進入體循環的血液,行程長,分支多,阻力大,需要的動力較肺循環的多。但是爬行動物的動脈圓錐則是三分的。這一不同對要解釋前兩者如何從一些已知的爬行類動物中分離進化過程,構成了一定困難。有人認為,這可能是進化過程中,鳥類哺乳類動脈圓錐的發生放棄了最後一部劃分,只成為了兩分心室。

藍鯨的心臟和小汽車一樣大,有半噸重。
心臟的發育

要了解心臟的進化過程,最好觀察哺乳類動物心臟的發育過程。心臟的發育過程,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完全的)再現了其本身的進化過程。

以下詳述人的心臟發育過程。因為出於醫學方面的需要,這一過程研究觀察得比較透徹。

在人的胚胎期,心臟發生於胚盤頭端,口咽膜前方的中胚層,即所謂的生心區。其前方為原始橫膈。心臟首先形成其外形,然後進行內部分隔。
原始心臟的形成
1-圍心腔,2-生心板,3-口咽膜,4-泄殖腔膜,5-原始隔膜,6-羊膜

受精後第18到19天,生心區的中胚層中出現圍心腔和一對生心板兩個結構。生心板里有中空結構心管。後來心管與周圍的間充質陷入到圍心腔中。間充質形成的心肌外套層,將來會發展為心外膜和心肌膜。而內皮和心肌外套層之間的結締組織,即心膠質,將來則發展為心內膜的內皮下層。
外形形成

心管的頭端與動脈相連,尾端與靜脈相連。然後心管形成三個膨大:心球,心室和心房。後來在心房的末端會在形成一個叫靜脈竇的膨大。心球和心室因生長速度快於心包腔的擴展速度,兩者會形成一U型的球室袢的結構。後來受到食管,心球的壓制,向左右兩方向擴展。心房擴大,房室之間形成房室管。心球的尾段融入心室,成為原始右心室。原來的心室成為原始左心室。兩者之間由室間溝分隔。
內部分隔

第5周初,心臟外形基本建立。然後開始內部分隔。這些分隔是同時進行的。

房室管的心內膜組織增生,形成一對心膜墊。它們彼此融合,將房室管分隔為左右房室孔。房室孔內的間充質之後會形成兩尖瓣和三尖瓣。
房間隔和房間孔

而心房的分隔則發生在第4周末。心房頂部背側壁出現第一房間隔,在第一房間隔向心內膜墊方向生長並最終與後者融合之前,會出現兩個孔,分別為:第一房間孔和第二房間孔。第一房間孔閉合。第二房間孔在一段時間內仍作為左右心房溝通的管道存在。後來它為厚的第二房間隔所遮閉。第二房間隔的前後緣會在與心內膜墊接觸時,下方留下一個卵圓孔。直至出生後,第一第二房間隔因為血流的壓力互相緊貼並最終融合,徹底分開兩心房。

靜脈竇右角後來會被吸收併入右心房,成為永久性右心房的光滑部,原始右心房則成為右心耳。通過房間隔進入原始左心房的肺靜脈後來分為四條,後來直接開口於左心房。由肺靜脈參與形成的部分成為了永久性左心房的光滑部。原始左心房也成為了左心耳。

心室底壁組織形成的室間隔肌部也向著心內膜墊生長,其方向與房間隔相反。在它完全與心內膜墊融合之前,會在其上緣的地方形成一個室間孔。這個孔後來大部分由心球內部形成的球嵴所閉合,其餘的則是為心內膜墊所閉合。這樣就形成了室間隔膜部。

而動脈干與心球的內膜組織增生,上段被稱為動脈干嵴,下段則成為球嵴。兩者對生,後來融合,成為主動脈肺動脈隔,它將動脈乾和心球分隔為肺動脈乾和升主動脈。兩者的基部內膜增厚,形成半月瓣。[1]
心臟的解剖學特徵
位置和鄰近器官
人的心臟和肺。來自Gray s Anatomy

脊椎動物的心臟位其於胸部(Thorax),消化道腹面。心臟由肋骨保護,可以減少外來撞擊而引起損傷的危險。

牛的心臟位於3到6肋之間。人的心臟約2/3位於正中線左側,外裹心包。前方對向胸骨體和2到6肋軟骨。後方平對5到8胸椎。兩側與肺相臨,下方為膈。上方為出入心的大血管。心臟後方隔著心包腔與支氣管,食管,迷走神經和胸主動脈為鄰。心的長軸與正中線呈45度角。

但心有時因胚胎發育的原因,可以反位,成為右位心,心尖指向右下方,如正常心的鏡像,同時常伴有腹腔內臟器的反位。但右位心並無功能和結構上的改變。
表面
心的背側
心的正面。

哺乳類動物的心的外表可被描述為,一尖,一底,兩面,三緣,表面四條溝:

一尖,指的是心尖(cardiac apex)。它是由左心室構成。
一底,指的是心底(cardiac base)。朝向右後上方。主要由左心房和小部分右心房構成。
兩面指的是前面的胸肋面和下面的膈面。
三緣指的是下緣(銳緣),左緣(鈍緣)和右緣(不明顯)。
表面四條溝可視為四個心腔的表面分界。它們分別為冠狀溝(房室溝),前室間溝和後室間溝(左右心室)和後房間溝(左右心房)。

供血

心臟本身由冠脈循環的血液所營養。左右冠狀動脈是由主動脈的根部發出的。而含氧量低的靜脈血主要通過冠狀靜脈會流入心。心的重量佔全身體重的0.5%左右,但其血流量竟達全身血流量的5%,為250毫升/分鐘。其血氧利用率已快達極限,動靜脈含氧量差達14%。因此當心肌需氧時,有效的方法只能是通過冠脈擴張加大血流量。
構成

心是由纖維性骨架,心壁和心間隔構成的。
四心瓣的位置與說明
P - 右心, L - 左心: a - 兩尖瓣, b - 主動脈瓣(半月瓣), c - 肺動脈瓣(半月瓣), d - 三尖瓣

纖維性骨架包括左右纖維三角,四個瓣纖維環,圓錐韌帶,室間隔膜部和瓣膜間隔等。由緻密結締組織組成,提供心肌和心瓣的附著處。
心壁由心內膜,心肌層和心外膜(漿膜性心包的臟層)組成。
心間隔由房間隔,房室隔和室間隔組成。

心房心室

原始心臟可能正如上述一樣的是「拉長」式的。但在這種能區分出心房心室的心臟中,心房總是位於心室的背側或前端。實行單一循環的心臟基本上是對稱的,但其餘更高級的心臟則是明顯不對稱。肺魚目和有尾目動物的心房已開始部分分隔。

兩棲動物的心臟有兩心房和一個心室,這也是兩棲動物的特徵之一。右心房接受體循環的靜脈血,左心房則接受肺循環中的靜脈血。兩者共同流到心室中。但大部分的含氧量低的血液會在心室右方,準備進入體循環。其離心血中,頭部和腦部的血液是含氧量高的血液。而射進動脈弓的血液則是混合血。而蛙類體表皮膚毛細血管具有氣體交換功能,能夠部分補償體內氧氣。其起搏主要是由靜脈突起負責的。

爬行動物的心室開始分為左右兩邊,房間隔完善,但室間隔有室間孔(鱷魚除外)。一般認為,其靜脈竇已經併入右心房,執行起搏作用。

鳥類的心臟具有完善的兩心房兩心室。但尚不如哺乳類動物的完善。兩者的靜脈竇(Sinus venosus)都和右房壁融合,(鳥類的還留有些許痕迹)形成日後的竇房結和靜脈瓣。還有,鳥類的主動脈弓是向右的,而哺乳類的則是向左行的。

而心臟內的腔隙心房(Atrium)和心室(Ventrikel)則是有一定安排的。血液首先從心外器官流入心房,再流入心室。經心臟收縮後,血液會自心室被推到動脈中去。右心房有上下腔靜脈(Vena cava superior et inferior)通入。而肺動脈干則由右心室發出。四支肺靜脈通入左心房。而主動脈(Aorta)則發自左心室。

左心室負責體循環,相應的力要求比負責肺循環的右心室大。故左心室的室壁比右心室厚(9到12毫米,是右室壁的3倍)。

右心房分為由原始心房演變而來的固有心房和原始靜脈竇右角發展而來的腔靜脈竇。在右心房房間隔的右側面中下部可見卵圓窩(fossa ovalis),是上述卵圓孔閉合的遺迹。

左心房則可根據胚胎來源被分為左心耳和左心房竇。

兩個心室都可分為流入道和流出道。流入道壁上有縱橫交錯的肌性突起,被稱為肉柱(trabeculae carneae)。而自心室壁發出,向心腔內突出的錐體性隆起則被稱為乳頭肌(papillary muscles),心瓣正是通過乳頭肌的收縮和腱索的牽拉,才不會反折向心房。哺乳類動物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二尖瓣複合體(mitral valve complex)和三尖瓣複合體(tricuspid valve complex)指的是瓣尖(或稱瓣葉),瓣環,腱索和乳頭肌共同組成的複合體。它們的正常運作是血液不倒流的前提之一。相對起流入道,流出道壁光滑平整,沒有肉柱。
心包

心包是包裹心和出入心大血管根部的圓錐形纖維漿膜囊,分為內層的漿膜心包(Pericardium serosum)和外層的纖維心包(Pericardium fibrosum)。前者分為壁層和臟層兩層。臟層又稱心外膜。臟壁兩層在出入心根部互相移行。兩層之間的潛在腔隙被稱為心包腔。內有漿液起潤滑作用。在心包腔內,臟壁兩層折返處的間隙被稱為心包竇,主要有心包橫竇,心包斜竇和心包前下竇三者。

纖維心包則是由緻密的纖維結締組織組成。它在出入心大血管的根部與後者的外膜相連接。[2]
心肌細胞及其電生理學

心臟主要由心肌細胞(Myocardium)組成。心肌細胞分布不單在心壁上,臨心大血管上也有心肌的分布。心肌也是橫紋肌。相比起骨骼肌細胞,心肌細胞有其自身的特點:

自律心肌細胞具有自律性。即使離體的心臟仍表現出自律的舒張收縮活動。這主要是因為其4期自動去極化過程造成的。
心肌細胞互聯成網,連接處有閏盤。胞間的緊密連結,最重要的形式為連接子(Connexon),後者橫跨相鄰細胞的細胞膜,使得興奮信號能夠更快的傳遞。緊密連接使整個心臟成為一個合胞體(functional syncytium)。
心肌細胞多數為單核細胞。
肌原纖維粗細不等,界限不明顯。
橫小管較粗。位於Z線水平。
肌漿網稀疏。縱小管不發達,終池少又小,橫小管與一側的終池形成二聯體。心肌細胞的存鈣能力低,收縮前要吸收細胞外的鈣離子。
閏盤內有縫隙連接,是相接細胞的信息傳導橋樑,是心肌傳導性的基礎。而閏盤的中間連接和橋粒,則能使相鄰的心肌細胞牢固的連接在一起。
心肌因為有效不應期特別長,所以它們不會發生完全強直收縮。
「全或無」式收縮。
無再生能力。
心肌細胞具有機械門控通道,可以因血流所導致的牽拉而開放,向中樞反映血流狀態。

心肌細胞根據其功能屬性分為:工作心肌細胞和自律心肌細胞兩類。
工作心肌細胞

工作心肌細胞的肌原纖維豐富,具有自主性,傳導性和興奮性。執行收縮功能。它們是心房和心室壁的主要構成部分。
心室肌細胞的跨膜電位
工作心肌細胞的跨膜電位

心室肌細胞的跨膜電位波形與骨骼肌細胞的有區別。其動作電位分為0,1,2,3和4五期。

靜息電位。心室肌靜息電位的形成與骨骼肌和神經纖維的有著相似的形成機制,其值為-90 mV。細胞膜內外的離子濃度分布存在差異。膜內的K+濃度是膜外的35倍。而膜外的Na+則比膜內要高。這樣兩種離子就在末的兩邊形成了濃度差。而在心肌細胞中,Ca2+是很重要的一種參與因素。它的濃度膜外比膜內高。

靜息狀態的細胞膜對K+有一定通透性,而對Na+的通透性則要低得多。K+由細胞膜內向外流動的平衡電位是構成心室肌細胞靜息電位的主要部分。但因為少量的Na+內流,所以靜息電位與K+有偏差。

動作電位
0期,又稱為「去極化過程」。這是由於心室肌細胞在刺激下,少量電壓門控式Na+通道開放,造成膜內電位上升,即去極化。當電位超過一「閾值」(-70 mV)時,Na+通道大量開放,導致急劇的去極化過程出現。直到Na+到達其平衡電位(+30 mV)為止。這就是上圖中陡峭的上升支。

復極化
1期,「快速復極初期」。這是膜內離子外流,主要是K+,造成的。1期和0期形成所謂的尖峰期。
2期,「緩慢復極期」。這個時期有被稱為「平台期」。過程緩慢。該時期,Ca2+的內流和K+的外流使得膜電位穩定維持在0 mV左右。而Ca2+的內流主要是通過慢鈣離子通道實現的。而此時的鉀離子通道,整體來說,通透性不高,激活和失活慢。所以兩種離子的對流過程均顯得緩慢。
3期,「快速復極末期」。此期鈣離子通道關閉,鈣離子內流停止。而鉀離子通道的通透性增大,使得之一過程變快。膜內電位恢復到-90 mV。

恢復期
4期,「恢復期」。細胞膜上的鈉鉀泵,鈣泵和鈉鈣交換體活動,以恢復靜息電位時的離子濃度。需要說明的是不能將上述的鈉鉀泵和鈉鈣交換體只是在4期進行活動,實際上,它們的活動是持續進行的,對維持細胞膜的穩態起重要的作用。但在心動周期的不同時相,它們的活動強度可以因當時膜內外不同離子分布情況的改變而改變。

自律心肌細胞

自律心肌細胞喪失了收縮性,但它們和工作心肌細胞一樣具有傳導性和興奮性。而且它們還具有獨特的自律性,所謂自律性,就是這些心肌細胞在其動作電位的4期存在著一個自動去極化過程,並會產生新一輪的動作電位。自律性可以分為肌源性自律性和神經源性自律性。肌源性自律性指心肌細胞不需外來的神經刺激,就可以產生動作電位,但其自律性受到植物神經系統的調節,見於絕大多數脊椎動物的心臟。神經源性的自律性則與前者相反。神經源性自律性見於鱟。但鱟在胚胎發育階段,心搏也是肌源性的。等到第28天,其神經發育完善後,其管狀心臟的自律性才變為神經源性。

自律心肌細胞包括有竇房結細胞和浦肯野細胞。自律心肌細胞組成了心臟的特殊傳導系統,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的心臟的特殊傳導系統已完善。人的起搏細胞集中在竇房結中,而在其他的哺乳類動物中尚見少量的起搏細胞分布在竇房結附近。

這個系統包括:
心臟特殊傳導系統示意圖
心臟的傳導和心電圖

竇房結(Sinoatrial node)。竇房結是正常心臟的起搏點,高低等脊椎動物都有該結構。在胚胎中,心室比心房出現得早,並最先搏動。心房後來出現,並帶來了更高頻率的節律。後來靜脈竇加入。後者的自律性最高。後來在靜脈竇中形成竇房結。竇房結也是整個特殊傳導系統裡面自律性最高的。平均每分鐘為100次左右。而心房和心室依照當時自律頻率最高的興奮搏動。其形成的心臟節律被稱為竇性節律。竇房結外的自律組織被稱為潛在起搏點。但是,竇房結會通過搶險佔領和超速驅動壓抑兩種手段保證自己的正常起搏點地位。

竇房結呈半月形,位於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交界處界溝上1/3的心外膜底下。它含有P細胞和過渡細胞(Transitional Cells)。前者是Pacemaker Cell的簡稱。它們位於竇房結的中央部分,過渡細胞則相應地位於周邊。過渡細胞將來自P細胞的衝動傳遞到心房肌。但興奮如何由竇房結傳到心房,則未有定論。現在一般認為,心房的興奮傳導是由心房肌細胞自身完成。而竇房結與房室交界之間有一些細胞排列整齊,傳導速度比其他地方快,被稱為優勢傳導通路。

竇房結到房室結之間是否也是自律心肌細胞目前還未確認,因為在電子顯微鏡下,沒有發現這種特殊傳導組織。如果沒有,那麼一些疾病(心房牽顫,心房撲動,室上性心動過速,預激綜合征,....。)的診斷缺乏依據。究竟是什麼細胞在傳導,目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房室結。房室結是正常情況下興奮由心房傳至心室的唯一途徑。分為三個功能單位:房結區,結區(恆溫動物)和結希區。恆溫動物的房室結是由靜脈竇和右心房融合的結果。

希氏束(Bundle of His),又稱房室束,含浦肯野細胞,分為左右兩束支。

浦肯野纖維網(Purkinje)是左右兩束支的最後分支。從心內膜向心外膜延伸,並與心室肌細胞接觸。

潛在起搏點可以在竇房結發生功能障礙時保證心臟仍能以較低的頻率搏動,保證循環系統不至於癱瘓,但同時也是危險因素之一。當其自律性超過竇房結時,即:異位搏動,便會出現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另一個心律失常的原因可以是心臟的傳導通路發生堵塞。
自律心肌細胞的跨膜電位

浦肯野細胞的跨膜電位

浦肯野細胞的跨膜電位

浦肯野細胞被稱為快反應自律細胞。浦肯野細胞的跨膜電位變化與心室肌細胞的不同在於其4期。浦肯野細胞4期是「自動去極化期」。在3期,有一種Na+通道被激活,並且隨時間延長而增大。這種「內向離子電流」就是所謂的「起搏電流」。

當自動去極化使得跨膜電位到達閾值時,會觸發新一輪的動作電位。

P細胞的跨膜電位

P細胞的跨膜電位

相比起浦肯野細胞,P細胞是慢反應自律細胞。它的靜息電位和閾電位高,時程長。0期不陡峭。無明顯的1和2期。而其0期去極的產生是由Ca2+內流引起的。而其4期自動去極化則是多種離子參與的結果。
心電圖與心電軸
埃多芬三角。途中所示的心電軸為「心軸不偏」。詳細作圖方法請參考文中內容。
Cabrera圓所示的心軸類型
心電圖各波

在心臟電傳導的每一瞬間,全心多處心肌細胞會發生大小和方向有異的瞬間電流。這些瞬間電流可以看作是一個個向量。根據向量的平行四邊形法則,可以綜合這些向量為一綜合向量。這些綜合向量先被投影到身體的冠狀平面上,然後這個投射向量再向三個心電圖導聯軸投影,作出其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即為心電圖。將三個導聯軸的R波的大小測量出來,並在Einthoven三角三邊中點根據方向和R波大小作出線段的一新端點,過該端點作該軸的垂線,三垂線通常會相交於一點(有時是形成一個三角形)。連接三角形的中心和三垂線的交點。該線段即為室間隔的軸,也可視為心的長軸。而綜合向量所代表的電流的方向,就是由該三角中指向該交點的方向。根據這個方向與豎直線的夾角的大小,可以將心軸歸類。詳細請見心電圖。
心肌細胞的興奮-收縮偶聯過程

電興奮要通過一個中介過程,和肌肉收縮聯繫起來。這個過程被稱為興奮-收縮偶聯。在心肌細胞,自律心肌細胞帶來的自律性興奮會通過這一過程引起工作心肌細胞的收縮。

過程如下:

肌肉細胞膜上的動作電位沿著細胞膜和細胞膜延續形成的橫管膜擴散至終末池。同時激活橫管膜和肌細胞膜上的L型Ca2+通道,即二氫吡啶受體。
鈣離子通過二氫吡啶受體內流激活了終末池上的鈣通道(ryanodine受體)(在骨骼肌則是通過二氫吡啶受體直接與ryanodine受體機械接觸發生變構作用而將後者激活),終末池的鈣離子進入肌漿,這種激活方式被稱為鈣離子介導的鈣離子釋放。
鈣離子與肌鈣蛋白結合,引起後者構象變化,牽動原肌凝蛋白,暴露了肌纖蛋白上橫橋(有ATP酶的作用)結合位點,兩者結合,ATP水解釋放能量,引起橫橋向M線內扣,拉動細肌絲。然後是橫橋與肌纖蛋白分離,再與下一個肌纖蛋白上的結合位點結合,再牽拉。這個過程不斷循環。引發肌肉收縮。注意:此處涉及肌絲滑行理論。請見肌肉中收縮一節
鈣離子濃度的升高,同時會激活肌漿網上的鈣泵。胞漿中的鈣被回收到肌漿網。肌肉舒張。

心的生理功能

心臟的主要功能是泵血,(心臟還有內分泌功能)右心房與右心室負責將低含氧的靜脈血送到肺進行氣體交換,左心房與左心室負責將肺部回來的高含氧血經主動脈送到全身。
血液的流入流出

右心房接受上下腔靜脈的含氧量低的靜脈血。心臟收縮泵出右心室中的血液後舒張,會造成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一樣)負壓,使得右心房的血液通過三尖瓣流入右心室。這些血液在然後在心臟收縮的時候被射到肺動脈,進入肺循環。肺動脈瓣會防止血液倒流。在肺進行過氣體交換後,含氧量高的血液會順著肺靜脈流到左心房。然後經過二尖瓣流入左心室。左心室內的血液會在心臟收縮時被射到主動脈,進入體循環。
心動周期與泵血過程

人們將心臟一次舒張和收縮構成的機械活動周期稱為一個心動周期。因為心室在心臟泵血中起到主要作用,所以心動周期會被看成是心室的活動周期。

心房和心室在一個心動周期中各有一舒張期和收縮期。心房心室的活動有先後之分,但左右心房和心室的活動則是同步的。以一個正常的心理周期為0.8秒為例:

一個心動周期以兩心房的收縮開始,這個過程持續0.1秒,接著是0.7秒的舒張。在心房開始舒張不久,心室開始收縮,持續0.3秒。這個收縮期可分為:等容收縮期和射血期,這將會後述。接著心室舒張0.5秒。心室舒張的前0.4秒,被稱為全心舒張期,因為此時心房也處於舒張期。
心室收縮期
收縮

等容收縮期:這期間,心室不斷收縮,但造成的壓力一方面仍不足以沖開心瓣,射到肺動脈或主動脈中。另一方面,這壓力會造成三尖瓣和二尖瓣的關閉,因為舒張的心房提供的壓力比正開始收縮的心室的壓力要低。瓣的關閉防止血液從心室倒流到心房。心室容積在此期間恆定。這也是其名字由來。可以作如此聯想:用手抓壓一水球(灌水的氣球),但水球並未破裂(球內水壓力不足以撐破水球)。過程中水球的容積不變。

射血期:當心臟收縮到一定程度時,即是心室壓大於肺動脈或主動脈壓時,心瓣會打開。血液會迅速被射入動脈中。這個過程分為快速和減慢射血期。在減慢射血期後期,血液靠的是其動能,而不是心室內壓,進入動脈的。續前面提到的聯想,當手提供的壓力足夠大時,水球內的水會撐破水球,迅速流向壓力低的外界空氣中。

心室舒張期
舒張

在完成收縮後,心室會舒張,這可分為:等容舒張期,心室充盈期和心房收縮期三期。

等容舒張期:此時室內壓迅速下降。動脈血的倒流導致了心瓣的關閉。室內壓仍比房內壓高,房室瓣仍關閉。心臟成為一個封閉的腔,容積不變。
心室充盈期:當室內壓下降到低於房內壓時,血液會從心房流入心室。心室容積增大。充盈期也分為快速和減慢充盈期兩期。
心房收縮期。心室舒張的最後0.1秒正是心房收縮的開始。心房的收縮主動泵血進入心室。但前面提到,心室的充盈靠的主要是心室負壓。心房收縮的主動泵血只提供了心室10到30%的充盈血量。

若心動周期縮短,舒張期會比收縮期縮短明顯,心臟的功率藉此加強。但是休息時間的縮短,不利於其持久工作。
心泵功能的儲備

心臟具有因機體需要而增加心輸出量的能力,被稱為心力儲備。心臟的最大心輸出量可達35L,為靜息時的8倍。心力儲備體現在搏出量儲備和心率儲備兩方面。

搏出量儲備是指靜息時心室收縮末期容積與心室作最大射血後心室余血量之差。這可使每搏輸出量增大30到40mL左右。

心律若過快,反而因為充盈不足而導致每搏輸出量減少。健康成人心輸出量因心律增多而加大的心律範圍為每分鐘160到180左右。這比靜息時每分鐘70下增加了近100下。
心臟功能的調節

哺乳動物的心跳受植物神經系統,荷爾蒙和溫度的影響。
自身調節

當回心血量增大時,心肌纖維會被拉得更長,心壁會受壓,這正能夠使得心肌的收縮力上升:前負荷的增加使得心肌的初長度變大,在一定範圍內,心肌的這種初長度的增大會使得其更接近最適初長度,而發揮更大的收縮力。心臟自身這種快速調節能夠對回心血量作出精細有效的調節(異長自身調節,也即弗朗克史達林機制)。
神經調節

心臟的泵功能會受到神經調節。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共同作用,使得心臟能為身體在各種狀態下提供合適的工作效率。

心交感神經的節前神經元位於脊髓胸段1到5節中間外側柱,釋放乙醯膽鹼激活節後神經元。節後神經元為腎上腺素能神經元。其釋放的去甲腎上腺素和心肌細胞膜上的beta1腎上腺素能受體相結合,(心肌也有alpha受體,但作用不大,生理功能未完全明了。)激活cAMP,通過第二信使系統傳達調節信息,激活心肌細胞膜上的鈣通道,引起鈣離子內流。交感神經對心臟的作用是加快心率,增強其收縮力和加快傳導速度。可概括為:正性變時,變力,變傳導作用。此外,交感神經還有通過幫助打開肌小節內漿網ATP酶(SERCA Sarko-Endoplasmatic-Reticulum-ATPase)加快心肌舒張過程,擴大冠狀血管管徑的作用。所有這些作用,都可以看作是加強心臟功能。

心的副交感神經調節是通過心迷走神經實現的。迷走神經節前節後神經元都是膽鹼能神經元。節後纖維釋放的乙醯膽鹼能與心肌細胞的M膽鹼能受體結合,激活G蛋白。G蛋白使細胞膜超極化,降低cAMP活性。其功能和心交感神經互為拮抗。即:負性的變時,變力,變傳導作用。

在大多數情況下,心迷走神經的作用比交感神經的作用強。
體液調節

血液中的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能引起心律加快,心收縮力增強,傳導速度增快。
心音

第一心音發生在心縮期,是其開始的標誌。音調低而時間長。這是由於血液衝擊血管,及產生的渦流,還有房室瓣的突然關閉引起的。

第二心音發生在心室舒張期,音調高而時間短。是因為主動脈瓣與肺動脈瓣關閉而產生的。

第三心音發生在快速充盈期末,低頻低振幅。它可能是由於心室快速充盈期末血流速度的改變,引起心壁和瓣膜的震動而造成的。

第四心音又稱為心房音,它是由於心房收縮,心室主動充盈所引起的心壁和瓣膜震動引起的。[3]
心的分泌功能

心臟可以分泌兩種肽類激素,其一為心房鈉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又稱心鈉素),由心房肌細胞分泌。其生理作用是利鈉、利尿,減少靜脈迴流,降低中心靜脈壓,使心輸出量降低和血壓下降等。

當血液中鈉離子濃度或血漿體積增多時,靜脈迴流增加,使心房肌細胞被拉長而受到刺激,因而分泌ANP。ANP經血液循環抵達腎臟,抑制腎小管(尤其是集尿管)再吸收鈉離子和水,使尿流量增加,幫助血液體積恢復正常。ANP 抑制腎素(Renin)、血管緊張素(AngiotensinII)、醛固酮(Aldosterone)、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間接減少了鈉離子的再吸收。ANP亦可使腎絲球的系膜細胞(mesangial cell)鬆弛,增加過濾作用的有效面積,使鈉離子排出量增多。此外,ANP降低血管平滑肌對血管收縮劑的有效反應,因而降低血壓。

腦下腺前葉及腦中亦有ANP,但其作用仍不明。

而另外一種由心分泌的物質則是B—型鈉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簡稱BNP),1981年由De Bold發現 。BNP是由心室分泌的,特別是左心室。分泌時有32個胺基酸殘基的貯存型proBNP會分解為無活性的N端前BNP和有內分泌活性的BNP。兩者都會進入血液循環。BNP有著與ANP相似的生理功能,即利鈉,利尿,抑制RAA系統和擴張血管。在臨床方面,BNP被視為心力衰竭患者預後指標,甚至有助於治療心衰。

而1990年科學家在神經系統又發現了這種蛋白家族的另一成員C-型鈉尿肽(CNP,C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其在血管中的濃度很高,特別是在血管內皮。CNP不是由心臟 組織分泌,而主要是由腦,腦下腺,血管內皮,腎臟及女性生殖部位等來分泌。[4]CNP具有擴張血管、抗細胞分裂和抗SMC遷移的功能。而且,CNP還能防止心臟肥厚的發生。
心臟疾病和治療

參見:心臟病

在醫學中心臟病學是內科學中專門研究心臟疾病和傳統治療手法的學科(而手術則是由心臟外科負責的)。該學科分為先天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病,心力衰竭,瓣膜病和電生理幾個部門。而兒童心臟病學則作為兒科學的一個部門。

常見的心臟疾病或癥狀,以及治療藥物如下:

心律失常,成因:異常起搏點自律性增高,後除極和觸發活動和折返激動。藥物:鈉通道阻滯藥,Beta腎上腺受體阻斷藥,延長APD藥和鈣拮抗藥。
心力衰竭,即心衰。心臟泵功能減弱。藥物:RAAS系統抑製藥,利尿藥,Beta受體阻斷藥,強心苷類。
心絞痛,心肌缺血的常見癥狀,心肌耗氧與供氧失調。藥物:硝酸酯類藥物,Beta腎上腺受體阻斷藥,鈣拮抗藥。
心肌病
瓣膜病
冠狀血管病,治療:心臟搭橋

對患瓣膜病的病人可能需要更換瓣膜。而新的瓣膜對於病人來說是外來物,病人可能由此需要服用大量免疫抑製藥。

心臟移植手術成功已有報導。[5][6][7]
醫學研究歷史
人的心臟
西醫學
心臟的生理研究

人類對心臟的研究是與血液循環聯繫在一起的。早在古希臘時代,希波克拉底就已認為,心臟有兩心房和兩心室。亞里士多德認為心臟是血管系統的中心。但他還不知道血管有動靜脈之分。後來一位古羅馬的醫生蓋侖,通過自己大量解剖實驗得出結論,血管裡流的是血液。但是蓋侖的理論也不完全符合今天人們的認識。他認為血液不能循環,當它們在血管流過之後,便消失在人體遠端。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比利時的維薩里和西班牙的塞爾維特質疑蓋侖的理論,後者更是認為心肺之間存在小循環。維薩里因此被宗教裁判所判處死刑。塞爾維特後來也在「異教徒」的罪名下被執行了火刑。而多才多藝的李奧納多·達文西通過秘密解剖,提出了心臟內分四腔。

1578年出生在英國福克斯通鎮的醫生威廉·哈維所發表的《心血運動論》是生理學誕生的標誌。哈維也是通過邏輯推理,以及解剖大量的動物(蛇和兔)得出該結論的。《心血運動論》指出人體的血管是一個封閉的管道系統,血液能循環流動,血液從靜脈流入心臟而借道動脈而流往身體其他各處,而其動力來源於心臟。由於當時沒有顯微鏡,哈維並未能發現毛細血管,但他卻預言了其存在。

目前世界各國對心臟生理,病理和藥理學等方面都展開了廣泛研究。例如為外周動脈堵塞(pAVK)患者利用幹細胞再造血管,為心瓣膜發生病變的病人提供人造瓣膜。還有很多國家為治療心律失常而投入到心臟起搏與心臟電生理方面的研究之中。
心臟的心理方面研究

西方傳統觀點認為,心臟只是輸送血液的動力泵,大腦才是決定整個身體情感、精神、認知的智能中樞。如果將大腦比作身體帝國的皇帝,那心臟只不過是個能源部長。

但是HeartMath的創始人Childre博士發現,其實心臟可以通過影響情感來影響大腦認知,它遠非不起眼的小角色,它對這個帝國的大事也有重要的決定權。[8]
中醫學

主條目:心 (臟象學說)

傳統醫學體系中的,心在五行中屬火,圖為心與其他臟腑的生剋關係。

古代中國關於心的解剖,最早的記載見於《史記·殷本紀》:「比干強諫,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傳統中醫認為,心為一身的君主,臟腑百骸均遵從其號令,人的聰明智慧也是從心而出。

在中醫傳統理論中,心與小腸通過經脈相互絡屬而構成表裡關係。此外心具有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的功能。並且與舌的色澤、味覺、運動及語言相聯繫。也與汗液的生成排泄有關,主宰人體生命活動及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功能。

心與精神思維的緊密關係,也就是「心為神主」的概念,是中醫裡的重要理論之一。不過明朝以後,開始有中醫學家對藏神的所在處,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辛夷》裡指出:「腦為元神之府」。不過這樣的想法並未如舊有的觀點般普及。
藏醫學

藏醫對心臟的發生、解剖位置、形態、生理功能有獨特的觀點

心臟的解剖位置與形態:

心臟在上體腔正中,猶如坐在寶座上的國王一樣,它是生命依附之處,是人體最為要害的器官。
心是「黑色命脈」(血管)結成的果實,形如含苞未放的蓮花。
心尖朝下,也就是全身「血與風(氣)元素混合的紅脈」和「血與火元素混合的黑脈」之海洋。
心臟內有「持心脈」(音譯:義桑瑪)分布,心包有六根脈絡聯絡。
心是動脈「若、姜、吾」三脈會合之處。
《四部醫典》:「心臟如同國君正危坐,肺五母葉就是五大臣,肺五子葉好像五太子。肝脾猶如大小兩妃嬪,腎如外相力士頂大樑」
《藍琉璃》:「心臟如八瓣蓮花狀,中心有馬尾絲狀『阿哇杜德』脈之王,四周和上下有六條空心分支脈,上名為綠脈,下名為青脈,東為黑脈,南為紅脈,西為黃脈,北為白脈。東脈主聽覺,南脈右側主視覺,西脈背面主嗅覺,北脈左面主味覺,上綠脈主身,下青脈主意識,是六識流通之處」

心臟的生理功能:

心臟是人體生命依存的中心,故稱之為君主臟器。
心是五元素(地水火風空)中,空元素的精華所藏之處;是三因素(隆、赤巴、培根)中,「隆」和「培根」的基地。
心與小腸皆屬火,火元素的精華藏於心,而其糟粕聚於小腸,心與小腸相表裡。
心開竅於舌,使舌的味覺靈敏,若心有疾病,舌便出現異常變化。

心臟與血液循環

心臟在流通於孔道意識的作用下,跳動不止。
心臟是「遍行隆」存在的中心,遍行隆由此運行於全身。遍行隆將心臟中的隆(氣)和血液源源不斷的推送到「阿瑪脈」等脈道後,遍佈全身。同時又通過體內精華運行的七孔道將七精華輸送到全身各部,從而營養身體,潤澤肌膚。七精華(飲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髓、精液)的精光存留在心臟,形成人的精神,使人精神光澤,面有華色。

心主意識

心臟又是「能作赤巴」存在的部位,依靠能作赤巴的功能,使心主意識和精神,壯膽量、生謀略、長驕傲、滋慾望等。

心臟發生病變

出現神志不安、意識模糊、喜怒無常、精神萎靡、健忘、譫語狂妄、倦怠無力、面色蒼白、容光失華等症狀。

心臟的胚胎發育:精血受孕後的第五-九週,這時的胎兒形狀與魚相似,故稱為「魚期」。

第五週:在「正聚隆」的作用下,胎兒從以前較軟的血肉團逐漸變硬,生出「臍脈輪」,像車輪輻條樣射向四方,位於第十六椎正前方,是產生所有脈絡的基礎脈叢。
第六週:在「食隆」的作用下,從臍脈輪中央生出命脈,此脈是所有動脈的主幹生命和氣血所依賴的脈絡,長約新生兒的十六橫指長,向上延伸,端點在第八椎骨正面,形成「心臟脈輪」。
第七週:在「作卷隆」的作用下,從心臟脈輪中伸出一支命脈向上延伸三十橫指長,端點在頭頂處,形成「頭頂脈輪」。與此同時,從臍脈輪中伸出一支命脈向下延伸十四橫指長,端點在陰部,形成「陰部脈輪」。

參見

冠狀血管
動作電位
血管

參考文獻

^ 胚胎髮生方面資料來源:鄒仲之編《組織學與胚胎學》第六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年8月
^ 解剖學方面資料來源:柏樹令編《系統解剖學》第一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年9月
^ 以上生理學方面資料來源:姚泰主編《生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年
^ 參看連接CNP,利鈉肽家族的新成員,國內研究還是空白?
^ 成功移植永久人工心臟 美英醫生救活垂死病人
^ 以上心臟疾病方面的資料來源為 王建剛,朱錦堂主編:《藥理學》(2004年8月第一版)鄭州大學出版社
^ BBC ON THIS DAY | 3 | 1968: Surgeons conduct UK s first heart transplant
^ 《心理月刊》

其它參考文獻:

土旦次仁、強巴赤列、措如次朗等,《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藏醫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ISBN 7-5323-4979-9/R·1265
宇妥·元丹貢布著、李永年譯,《四部醫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子版,生物卷,《心臟》條目
林佑穗譯,《Guyton新編蓋統醫用生理學》,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2000年),ISBN 957-666-677-5
Andreas Held: Prüfungs-Trainer Biologie der Tier,2004 Spektrum Akademischer Verlag
Milton Hildebrand, Geoge E.Goslow: Vergleichende und funktionelle Anatomie der Wirbeltiere(2004)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Robert F.Schmidt, Florian Lang, Gerhard Thews: Physiologie des Menschen mit Pathophysiologie (2005)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外部連結

CPO生理健康網-心臟
心臟病信息網
醫學百科
心臟數理研究院


循環系統 - 編
血液 | 心臟(左) → 主動脈 → 動脈 → 小動脈 → 毛細管 → 細靜脈 → 靜脈 → 上腔靜脈/下腔靜脈 → 心臟(右) → 肺動脈 → 肺 → 肺靜脈 → 心臟(左)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这是什么?
可信度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3个分类:

心臟
心臟內科
器官

標籤:
瀏覽次數:226    人氣指數:426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The Rose】~覆友~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情恨。縈恒】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