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321370
 輕舟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愛美要付代價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兩封信~有夠絕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不擅長英語 日本教師一樣專業
作者: 輕舟 日期: 2013.10.07  天氣:  心情:
不擅長英語 日本教師一樣專業
【聯合報╱李慧婷/藝術工作者(屏縣萬巒)】 2013.10.07 03:41 am
拜讀聯合報六日刊登之《英文、英文—對高教國際化的偏解》一文後,對照我去日本的經驗,有感而發。
我今年畢業於南部某大學之藝術類學系。系上老師普遍重視英文,甚至開過全英語授課之藝術史課程,努力提升學生英語程度。
今年上半年系上教師帶領同學赴日本姊妹校進行學術交流。行前同學都擔心第二外語不夠熟練,無法與日本師生對話,然而到了現場,才知道先前的憂慮完全多餘。接待的美術系主任一開始即表明他不懂英文。在翻譯協助下,他熱情地為我們介紹系上環境、課程。稍後露面的日方校長面對說著流利英語的本系教授,仍泰然地以日語回應。種種狀況都令本校師生有些訝異。我們參觀的同時漸漸瞭解,對方系上的教職人員大部分不通英文,就算會也似乎不太使用。而本系老師們,每一位都具備很高的英語會話水準,即使日本的老師說聽不懂,偶爾仍習慣性地在中文裡穿插幾句,翻譯忙著在三國語言間轉換。
日本教師較台灣教師不擅外語,但就我觀察,美術專長卻不會較差,某些課程教學內容更專業且深入,令前去參觀的同學十分羨慕。
我感觸良多。回想大學時令我受惠最深的老師之一是位知名藝術家,他也幾乎不懂英語及任何外語,而這並不影響他在藝壇的地位。
顯然在某些領域中,英文能力重要,卻非必要,扎實的專業能力基石,才是成功關鍵。台灣教育政策小心陷入英語能力與本科專業能力訓練本末倒置的情況。

衝論文 拚英文 看台灣高教迷思
2013/10/06 【聯合報╱郭位(香港城巿大學校長】
中研院士、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
國內大學近年來拚命推動國際化,教育部也將國際化當成各項獎補助指標,但常淪為提高學生英檢通過率、增加外籍師生及國際論文等表面數字。中研院士、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投書聯合報,針對大學國際化有精闢見解。本報今起分兩天刊登,並訪問國內外重量級學者,希望激盪出更多對國際化的想像與理解。
《論文發表—高教國際化的迷失》
學術論文的發表受大學重視,是評審教師研究成果的一項指標。除了要求設計作品的專業之外,論文發表可分為四個層級:
一、不做研究者,既不能發表論文,又沒有其他的學術產出。這類教師,坐領薪資,假若教學不突出,只能琵琶半遮面,懷抱大鍋飯的心理,由於感受到同事的壓力,而必然坐立不安。
二、照章辦事,在特定的SCI(科學引文索引)、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刊物上發表文章。由於所定的指標與規格存在問題,再加上有些學術刊物審核草率,教師為賦新詞強說愁,過著沒有功勞、有苦勞的日子。他們對學術創新了無貢獻,有時甚至誤導社會,反生錯亂。不少二三流的教師即屬此類。我來香港之前在美國學習、工作了卅四年,就不曾聽過依SCI、SSCI分類的刊物來評定論文的價值。
三、與二相似,遵守僵化的制度;教師發表論文時,尚重視品質,論文發表的速度可能較慢。為了方便起見,大學將學術期刊分類;教師則邯鄲學步,依照分類而做研究並發表論文,難免有時無病呻吟,有時炒冷飯、人云亦云,對學術的貢獻有限。這一類代表大學主流教授,其現象在兩岸四地的大學中常見。
四、個人的興趣和好奇心驅動研究,重視研究的impact(實質影響)及與實際問題的關係,強調發表論文的品質與分量。論文的發表是研究做出成果後的自然結論,而非為達指標而撰寫論文或從事研究。美、日先進大學中的一流教師屬於此類。位於學術前沿的教授若希冀成一家之言,必然遵遁此原則從事研究。
論文價值 不應由刊物定義
也許有人對以上的分析不甚了解,在此我舉些人人都懂的例子說明:有分量的文章,難道僅僅是因為刊登在某一報章雜誌上就可以判定好壞嗎?莫言或高錕得諾貝爾獎,難道是因為他們的書藉或文章是由某特定的出版社,或SCI、SSCI的雜誌發表才獲得的嗎?李安導演的電影難道一定要由某公司發行、某特定出名卡司組合才有可能獲得奧斯卡獎嗎?有哪些主流學術獎項是純粹以發表在某一特定雜誌上,而不是靠impact才受到重視的?明顯地,以上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我們屢屢見到世界級的學者,甚至沒有博士學位。過去十五年裡,就至少各有一位諾貝爾物理獎、化學獎(請注意,不是文學獎或和平獎)得獎者沒有博士學位。反而有些空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卻只能做些「博土」類的事情。請問誰對社會的貢獻比較大?
有些人既沒吃過牛肉,也沒見過牛走路,難怪我們的學術氛圍常常受政治與粗俗的見解而左右,仍然落後於先進標準。
所以,我說:下等人,無所事事;中等人,照章行事;上等人,創意行事。難道不是嗎?
《英文、英文—對高教國際化的偏解》
關於英文的重要與否,我先講個故事。
在德州農工大學當教授時,有一位程度不錯的韓國博士生,英文很差,我於是建議他用韓文寫博士論文,然後再請人翻譯成英文。另一位韓國學生聽到這個建議,趕快說這個方法行不通,因為此生寫的韓文也沒人看得透徹。所以英文不是關鍵。其實不要說韓國學生。我有許多美國學生寫的報告,一看絕對是美式英語,可惜言不及義,英文當然也不是關鍵。
再講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台灣嬰兒潮出生的那一代,學英文必用柯旗化編寫的文法書。那是一本被當成聖經般、學習英文必讀的範本。然而,柯旗化沒有去歐美留過學,甚至沒有出過台灣一步。台灣早期,幾乎所有學有成就的留美人士,都受過柯旗化的影響。他們說話受重視,因為有內容。
還可以再說個有名的故事。
鍾開萊是機率概論的泰斗,也是百年來這一領域首屈一指的華人概率專家,不做第二人想。他講英語帶著一口濃重的鄉音土話,不要說美國人聽不懂,就連我聽了都吃力。當年他任教史丹佛大學時,學生直搗校長室,抗議他的教學。校長告訴學生:「鍾教授是大學之寶,假使聽不懂他的講課,應該是你們的問題!」類似鍾開萊這樣英語講得破爛的旅美知名教授,我可以輕易舉出二、三十個。許多旅美,非美國本土出生的華裔教師,名震士林,廣受尊重,然而英文講得真不怎麼樣。
最後再說個經驗之談。
我相信大家聽過許多演講,講者用辭美麗,發音標準,可是聽完之後,保證不知所云。回家後,就完全不記得講者到底說了什麼,或者傳達了什麼信息。
語文固然重要,如今英文當道,忽略不得;但是中文好或英文說得好並不那麼重要,也與溝通是否有效無必然關係,甚至跟能否出頭或者成就大事小事也不成因果,因此千萬不要把它擺在首要的位置去考量。談國際化,首在遵守國際標準;溝通的良莠在於態度、誠意、邏輯與內容。引喻失義的文章充斥版面,有礙溝通,令人惶恐。
學英文「國際化」重點錯了
所以,試圖藉改進英文以實現國際化,就是選錯了論題。若不改變落後的心態,不採納先進的國際規範,英文講得再好,國際化不算成功。反之,一個社會即使英文欠佳,但遵行國際規範而取得實質進步,仍是國際化。日本與南韓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們英文說得不比台灣人好,卻沒人說他們比較不國際化。
裝腔作勢的英文令人厭煩。何況我們的社會並不缺乏巧言令色、會講話的人。
(本文根據筆者七月十七日在台大第四屆全球華人工業工程與物流管理院、系主任聯席會上的演講寫成)
標籤:
瀏覽次數:483    人氣指數:2283    累積鼓勵:9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愛美要付代價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兩封信~有夠絕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