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635198
 轉念~不玩感興趣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好心有好報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教育訓練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約翰克利斯多夫
作者: 轉念~不玩感興趣 日期: 2006.09.24  天氣:  心情:

今天參加一整天的林鍾雄教授紀念學術研討會,林教授在學界桃李滿天下,也是我們公司的前前董事長,平時跟員工沒什麼互動,到任不到三個月就病倒,說實在員工對他印象不是很深刻,躺在醫院四年多,今年的五月過世,身後事家屬低調處理,學界有感於他對經濟對國家的貢獻,所以有今天的研討會。

我沒聽過他的課也沒讀過他的書,因為他受封為國師,許多政策出自他的手筆,對我的規劃工作可能有所幫助,因此報名參加,整天有十七位產官學者上台發表論文,上台者不免替他歌功頌德一番,有許多明明就是同事的規劃也被張冠李戴成國師的傑作,真替執筆同事叫屈,也對官場的馬屁文化深感不齒,不過對林教授出書之多倒是很佩服。

林教授的書中每一章開頭都會引用「約翰克利斯多夫」的片段精采睿句,財經政策是屬於剛硬的文,為何林教授在他的書中大肆引用此書的隻字片語?倒是令人猜疑,是要剛柔並濟,還是要點出在該章節的哲理,許多專家都後悔沒有針對此點在大師生前請教而扼腕。

以下摘錄一位發表者的文字,來介紹該書。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國羅曼羅蘭在19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品。羅曼羅蘭在1903年開始下筆,之前已經構思了十餘年,到1912年完稿,全著共分十卷,共100萬字。此書謂為鉅著,並不為過。

羅曼羅蘭寫過不少名著,包括「貝多芬傳」「甘地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傳」等偉人傳記。而「約翰,克利斯多夫」是作者虛構性人物,卻耗掉作者最多的心力。

「約翰克利斯多夫」一書描寫一個音樂天才的一生,從他出生落地到生命殞落。克利斯多夫的才華洋溢,尤其在作曲方面,頗具天分。他的人生,一直面臨諸多困頓,從小家庭貧困、父親酗酒,長相平庸,不擅交際。卑微的身世遭人輕蔑,連感情都難以順遂。年少時便扛起賺錢持家的重擔,但不會因為生活的壓力,而降低其對音樂與藝術的品味與追求。

美麗、真誠的靈魂,是作者所賦予主角的精神。掏出心胸,關心社會,奉獻人生。衝動而單純的性格,常讓他陷於危機之中而不自覺。在一次因理念不合而毆鬥的事件中,被迫逃離德國而與他摯愛但可憐的母親離別。在法國,展開了他多樣的音樂才華,但也常在世人的指指點點中飽受批評,又在一次暴動中過失而逃至瑞士。

作者把主人翁的人生比擬是河流,看似平靜地流過平原、山峰,經歷了河底與兩岸岩石的阻障與磨鍊,也同時吸收了天地與河岸的種種精華,最後奔向汪洋大海中。這樣的比擬,作者安排在書中第一章第一句,描寫約翰克利斯多夫的誕生情境:「屋後響起萊茵河的喃喃自語。」也安排在童年時期:「在幼小的克利斯多夫心目中,河流是有生命的東西,對自己的前程似乎信心十足。一直往前奔流,無論晴雨,無論人間悲喜,總是穿過草原,跳過石子,無所牽絆,何等自由。」克利斯朵夫聽到從自己裡邊湧現的生命之歌,不時為生命而歡欣。

在他一生中,經過數度沒有結局的愛情,也屢被世俗的人鄙視,創作樂曲常被貶抑,常常陷入孤寂的情境中。但是他也結交到推心置腹的同性與異性的知性好。一位在理念與情操與他相近的朋友,與他相扶相持,但是這位朋友竟在一場社會運動中倒地不起,令他幾乎想追隨朋友長眠地下,但仍克服了低潮而重新出發。作者描寫著:「從葡萄藤和薔薇藤交錯的空隙,看到明淨的天空,他覺得自已彷彿從一場惡夢中醒過來。他傾聽著從自己內在裡湧出的音樂細流,並眺望著如鉤的新月在天空滑行。」


他摯愛的女友病逝時,他便不斷不斷地彈琴,以即興的演奏,旋律不斷湧現,連週遭的人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作者描寫著:「克利斯多夫坐在鋼琴前面彈了將近一個小時,彈得完全忘了客廳裡還有其他人。大家都被那驚人的即興曲所震撼。這種從絕望中產生的心靈的飛揚持續了一兩個月,逐漸地,消散的雲霧上面出現了彩虹。」

在克利斯多夫年輕時,批判德國人是偽善者,表面上是理想主義者,實際上只追求自己的利益,法國人則用藝術和美的名義來掩飾虛浮荒淫的風潮。而克利斯多夫年長之後,在心靈深刻悸動時所彈出的琴音,融合了所有有美的力量,包容了德國學者型的穩重風範,義大利的熱情律動,與活潑柔美的法國氣息。

最後,克利斯多夫勝利了。在事業上,他名聲穩固了。在心靈上,他昇華了。這位主人翁在白髮蒼蒼時,感覺逐漸衰弱的軀體,疑問自己:「我已不像從前那麼愛生命了嗎『最後他仍然一笑地想:哦!我的老朋友,我的音樂,你絕不離開我,請原諒我的戲言。我們一起上路吧。請陪我到最後!」

羅曼羅蘭在書中把友誼、愛情、人性昇華到最高處,但也剖析了人性的黑暗與脆弱,強調陷於絕望的人如何看到曙光,如何由大自然與藝術的陶冶,獲取靈魂重生的泉源。即使在走到生命盡頭的時,都以滿足而充滿愛的心態來看待自己的一生,懷想曾經交會過的故人,踽踽邁向嶄新的一天。

羅曼羅蘭自認為此書不只是一部小說,曾說:「我所創作的不只是文學作品,而是信仰之書。」

「約翰克利斯多夫」佳句共賞:
 


「一個人能夠俯瞰他的時代固然是好的。但一座十四世紀的高塔難免不教人顧慮到是一座不甚方便的觀象臺,站在上面宜於仰觀星象而不宜於俯瞰當代的人群。」

「普通總是些有閒的青年,沒有意志,沒有目的,沒有生存的意義,害怕工作,害怕獨居靜處,永遠堆在安樂椅裡,從咖啡店踱到戲院,想盡辦法不要回家,免得劈面看到自己。」

「幸福是宇宙節奏裡的一個動作,是為人生底鐘錘搖擺其問的兩個極端中的一個:要使鐘擺停止而且永遠在一個極端上,就得把它折斷‥.」

「一個人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絕不能無所沾染。它終要留些痕跡在你身上,儘管你深閉固拒,你終有一朝會發覺你已經有一些變化。」

「患難是試金石。唯有在那時候,一個人方能認識那些歷經百世而不朽的、比死更強的人。這是很少人經得起試鍊的。」

「人人想以困難最少的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社會上各種的道德信條都是一樣:以最低限度的努力去博取最大限度的快樂。」

「對一個懂個觀看的人,一滴光明真是汲取不盡的寶藏。」

「並非由於藝術家們要表現他們不是真正感到的情操,倒是因為他們要表現真正感到的情操,而這種情操本身就是虛而不實的。」

「各人只有自己替自己造成一個高貴的頭銜,絕對不答應別人可以是另一個樣子。」

「倘使一個藝術家在兩種藝術之間要為了他所偏愛的一種而犧牲另一種,這是我們很可瞭解的。但要在兩者之間獲得妥協,便無異把兩者一起犧牲。」
 


「每個人都得把自己的生活重新改造。如果您有勇氣,自含漸入佳境。」

「在所有的工作中,勞心的工作最難檢討,所以最容易欺人,他們對於自己偉大的勞役只說幾句謹慎而莊嚴的話。」

「有錢的人是到處一樣的。」

「多少的生命力無聲無臭地湮沒著,沒有一個人加以注意:而另一方面,地球上卻擠滿著活屍,在太陽底下僭佔了別人底位置和幸福!」

「生命底波瀾會從我們身上消逝。會有一個時間,我們只成為一片沙漠。要在砂地中掘一道新的水道通到大河是必需許多艱苦的日子。」

「有一顆愛人人愛的靈魂在這裡,在他身旁。他因為不能抓住它而哀嘆。但即使是這種悵惘交錯的傷感亦有幽密的甘美。連悲哀都是光明的。」

一個人自以為活著,自以為有了多少人生的經驗,可是一朝發覺自己一無所知,一無所見。精神織成幻象的帷幕,遮掩肉眼,使它看不見可怕的現實,人祇是罩在這層幻覺網裡討生活罷了。」

「要懂得一種異國音樂,先得學習他的語言,並且不該自以為已經知道。」

「各人站在原位上,在大霧中掙扎。沒有一道共同的光明,各人只能等自己身上發出光明。」

「一個生命是一條內在的河流,默默無聲地流著;另一個生命完全在外面:一條使性的溪流,在陽光中嬉戲著消磨它的精力。可是本質上是同樣純潔的水,像他們的眼睛一樣。」

「一個人在生命中脫胎換骨時,同時亦換了一顆心;而這種蛻變並非常常是按部就班慢慢地來的;往往在幾小時的劇變中,一切都一下子更新了,老的皮骨脫下了。」

「天才底任務原在於依著內心底法則構造整個的世界,而這是必須自己先在其中生活過來的。一個藝術家不必怕太孤單。可怕的是自己的思想映射到鏡子裡時,被鏡子把原來的形式改變了,把原來的力量減弱了。」

「佳釀已成,祇待人家去喝。而你一喝便醉。就是那些絕不沾唇而祇在旁邊聞著些酒香的人也不免頭暈目眩。」

「平民是一個極大的蓄水池,過去的河流在其中隱沒不見,未來的河流從中發源,實在新新舊舊除了名詞不同以外,還不是同樣的河流。」

「一個人祇能為別人引路,卻不能代替他們走路。各人應當救自己。」

「他眼見他的一代底湖水流逝而不曾和它一同流逝;下一代的湖水又不要他的加入。他孤獨著,可並不駭異,他的一生孤獨慣的。」

「先後相接的世代,對於使彼此相離的成份,永遠比對於使彼此相合的成份感覺更強,它們需要肯定自己的重要性,即使要用一樁不義的或自欺的行為做代價也在所不惜。」

「音樂有兩種:一種是在教堂裡唱的,一種是在教堂以外唱的。」

「花不必有人看見纔開放。它們在沒有一隻手採摘得到的田野裡只有更美。」

「理智是一顆冷酷的太陽;它放射光明,但使人盲目。」

「人生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人們說只要自然地生活就得。但什麼是自然的呢?」

「智慧是一座島嶼,被人類的波濤侵蝕、戕害、淹沒。直要等潮水退落時,它纔重新浮現。」

「疾病往往是有益的。它一邊折磨肉體,一邊淨化心靈;在日夜不能動彈時,思想出現了。」

「從沒有害過疾病的人永遠不能完全認識自己。」

「他坐在一個世界拐彎的地方,他熱於望望後面,望望黑夜的悲壯;望望前面,望望那年輕的希望底微笑,清新而狂熱的黎明時分底不可捉摸的美。」

「一個人絕不能因為沒有蛋糕就覺得好好的麵包就不可口,尤其當一個人咬了長久的硬麵包的時。」

「短時間的退隱,對於精神固然有它的價值,迫使精神做一番韜晦的功夫。但須以重新出發為條件。孤獨是高尚的,但對於一個無法從孤獨中擺脫出來的藝術家是致命的。應該生活他當代的生活,那怕這生活是喧鬧的,不潔的;應當不息地接受、給予、接受、給予‥」


 


 


標籤:
瀏覽次數:460    人氣指數:21940    累積鼓勵:1074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好心有好報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教育訓練
 
住戶回應
 
時間:2006-09-27 00:27
聽教授講話,

像在底下接收智慧精華

讀他們的一生,也觀想自己

一生何去何從,一生終了又留下何!
 
時間:2006-09-24 03:39
她, 99歲,歐洲,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