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858470
 多多(未看自介日記勿擾)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仁武道場...聚會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最好的不見得適合自己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20120923週日
作者: 多多(未看自介日記勿擾) 日期: 2012.09.24  天氣:  心情:

傍晚與朋友聊聊  (真的很感謝)

突然有一種惑然開朗的感覺

原諒曾經走不過去的往事和愧對的心

方能有新氣象且正向能量




多多OS:

好喜歡好喜歡這樣的獵豹

或許是豹色可以讓多多感覺很安心

獵豹的優雅中還有一種勇氣及自信

圖中迷人的獵豹家族....醉動人的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獵豹學名Acinonyx jubatus),又稱印度豹,是貓科動物的一,也是獵豹屬下唯一的物種,現在主要部分在非洲西亞

同其它貓科動物不同,獵豹依靠速度來捕獵,而非偷襲或群體攻擊。

獵豹是陸上奔跑最快的動物,全速奔馳的獵豹,時速可以超過110公里,相當於百米世界冠軍的三倍快,
據動物星球節目資料指出觀察過的野生獵豹100公尺直線,最快曾達5.13秒,這種速度是世界百米紀錄保持人烏塞恩·博爾特9.58秒的1.86倍快,
美國辛辛那提動物園,人工飼養獵豹莎拉在2012年試驗中創下一百公尺5.95秒佳績,成為人工飼養獵豹最快紀錄保持者。


獵豹不僅是陸地上速度最快的動物,也是貓科動物成員中歷史最久,最獨特和特異化的品種。

與其它貓科動物不同,獵豹體型纖瘦,腿細而長,被稱為貓科中的灰狗。

獵豹侵略性不強,生存依賴速度,而非打鬥。

牠的爪較小、牙齒短,這是爲了提高速度所付出的代價。

同時,獵豹無法通過與體型較大的獵食動物爭鬪來保護自己獵得的食物,或小獵豹。


經過幾百萬年的演化,獵豹是名副其實的速度機器,
它可以在3步之內,從靜止加速到時速65公里,依據動物星球節目資料,最快的獵豹可以在四 . 三秒鐘內加速到100公里這相當於動物界的法拉利。

獵豹奔跑時每次只有一個腳掌著地,由於它的身體能高度地伸展和收縮,所以在20到25英尺的步幅距離中,僅有兩個著地點。

接近全速時,獵豹每秒鐘大約跑3步,這時它的呼吸頻率從平時約每分鐘65次竄升到150次。

獵豹以超過100公里時速奔馳時只能維持3到5分鐘,也並非狩獵全程皆在一百公里以上速度,
否則將會體溫過高熱衰竭死亡,獵豹奔跑的距離大約僅為400到600
這是它最容易遭受其它獵食動物襲擊的時刻,有時這種襲擊不僅是爲了搶奪食物,也攻擊獵豹本身。





雖然獵豹在大貓中體型較小,但不失其大貓的基本特質,健壯、胸膛壯闊但腰部纖細。

它擁有看來較小的頭腦,短嘴,也有對高視力的眼睛,寬,小巧的圓。超大號的鼻孔確保了獵豹能在高速奔跑時獲得足夠的氧氣。


成年獵豹體重為40至65公斤,體長為112至135公分,尾巴可長至84公分。


獵豹的黃色毛皮上的黑色斑點是實心圓,而花豹的斑點則是如花朵狀的空心圓,美洲豹則是空心圓內還有個小圓點。


獵豹胸腹部為白色尾巴則越靠近尾部條紋越明顯,而尾端則為全白色。


此外,獵豹臉上的斑點沒有其他來得密集,並在口鼻兩側有明顯的黑色淚腺


獵豹也有少數發生毛皮突變,有著更大、更密集的斑點,被稱為「帝王獵豹」。

過去曾經有被列為亞種的打算,但它們只是獵豹的突變體而已。野生的「帝王獵豹」目前只發現6次。


獵豹常被誤認為花豹,但除了體型比花豹小很多以外,最明顯的區別是獵豹從眼角開始,長長淚滴型的線條通過鼻子兩側直到嘴部。

獵豹皮毛的顏色是淺褐色與約為0.78到1.85英寸的黑斑所構成,腹部是白色的,沒有斑點。

它尾部末端有斑點彼此連接,形成4-6個暗色的環,尾部的末端的毛通常顔色較白。

雄獵豹的體型比雌豹略大,頭部也稍大,但僅從外觀,很難分辨其性別。


剛出生的獵豹皮毛顔色很深,因此很不容易分辨混雜在其中的斑點。

幾週後,沿背上開始長出灰黃色的厚毛,稱爲 Mantle。

深色的毛,有助於獵豹寶寶隱藏在陰影裏。一般動物學家認爲 Mantle 有幾個目的,除了抵擋太陽和大雨外,也是保護色,讓它們看來像是乾枯的野草。

此外,也是種防禦性的偽裝,幼豹看來像是蜜獾,是種兇悍的小型獵食動物,大多數獵食者不願意招惹。

約從第3個月開始,Mantle會逐漸消退,但消退時間可能持續很長,有些獵豹在兩歲後仍有帶有Mantle。


獵豹的種種生理特徵使它能適應高速,強有力的心臟、超大的肝、大而有力的動脈。

它有小尺寸的頭,面部平坦、較短的面部肌肉,使一雙大眼睛的位置能提供最好的視力,較大的鼻孔和鼻腔。

它的身體瘦長、有著輕而細長的腳掌和腿、高度進化的肌肉能為了加速,彼此同時運作,讓四肢有較大的伸展幅度。

奔跑時四肢交替地集中和展開,它的臀和肩部環繞著高低起伏,很有伸縮性的脊椎旋轉。

獵豹長而充滿肌肉的尾部是身體的穩定器或是舵,可以平衡體重,防止翻滾,使它在快速追逐中能迅速轉彎。

貓科動物中,獵豹的爪短而鈍,而且不能收縮,這幫助它在奔跑時扣住地面。

它的腳掌沒有其它貓科動物的圓,較硬的肉掌如同胎紋,幫助它們在高速中能快速地急轉彎。




獵豹在貓科中,屬於貓亞科,有單獨的屬、種。

不像歸類上花豹和美洲豹等之間有密切關係,它們與獵豹僅同為貓科。

而花豹、、美洲豹等均歸類為豹亞科,豹屬。


有關獵豹的學名,
「屬」的Acinonyx源自希臘語,作「不能動的爪」解,
獵豹不能縮入腳爪,也是貓科動物唯一無法伸縮爪子的物種,可增加獵捕時的攻擊力,腳底粗糙的肉墊,可增加在奔跑時的抓地力,
較普通貓科較長的尾巴可以保持於奔跑時的平衡。

「種」的 jubatus則衍生自拉丁語的iuba,即「的鬃毛」,指小獵豹的長毛。


主要歐洲語言中的獵豹一詞,
源自拉丁語的gattus pardus,解作「像貓的豹」,

法語
的guépard、
義大利語
的ghepardo、
西班牙語的guepardo、
葡萄牙語的guepardo(和chita)、
德語的Gepard。

英語
的cheetah則來自印地語的chita,也可能來自梵文中的chitraka,意指「有斑點的」。



繁衍與社交


母獵豹在懷胎90至95日後,會產下3至5隻幼豹,幼豹體重出生時在150至300

在出生後的13至20個月間,它們會離開母親,而獵豹的壽命在20年以上。

不同於其他貓科動物,成年母獵豹並沒有主要的地盤,而想要避開其他的獵豹。

公獵豹有時會組成小團體,通常是從同一家庭來的。


過去對於獵豹的研究低估了它們的社會行為,它們會獨居、也可能以小量的族群一起生活。

雌獵豹在20到24個月時發育到性成熟,交配期可能從一天長達一週。

雌獵豹的懷孕期是90到95天,之後可以生下最多6隻獵豹寶寶。

它會找一處僻靜、隱秘的地點、多在草長的矮樹下或岩石堆間。幼豹出生時體重從9盎司到15盎司不等。


雖然幼豹出生時是完全無助,看不見的,
但它們發育得很快、4-10天時、就可以睜開眼睛、開始在窩附近爬行,三週時開始長牙,
由於多種獵食動物的威脅、母豹每隔幾天就會帶著幼豹更換地點。

出生後前六週的大多數時間裡,母豹必須離開幼豹獨自獵食,因為尋找食物,它可能必須離開很遠。

在這段時間,野生幼豹遭受獵食動物襲擊的夭折率高達90%。

幼豹約在六週時開始跟隨媽媽,從母豹的捕獵中獲得肉類,從此開始,母親與幼豹不會分開,直到離巢期。


幼豹生長得很快,六個月時就長到成年體型的一半,八個月時換牙完畢。

大約此時,它們開始學習潛行和捕獵技巧,大部分學習過程是以玩樂的形式進行。

幼豹們會潛伏、彼此追逐、撲擊,甚至追逐它們知道無法捕獲的獵物,或是獵物體型太大。

幼豹學習捕捉不同種類的獵物,珠雞、鷓鴣、野兔、小羚羊。它們在與母親分開時仍不很擅長捕獵。


母獵豹約在16-18個月時離開子女,另外繁殖,重新開始整個過程。幼豹會彼此一起生活幾個月,通常等到雌豹長到性成熟。

此時,年輕雄豹會被所在地最有勢力的雄豹驅離,年輕雄豹會從此一同生活,形成小族群,
雄豹族群的彼此協助,對於爭取和保護地盤不受其它雄豹侵奪很有幫助。

雄獵豹約在2-3歲間,發展到性成熟。



捕食






獵豹



獵豹為食肉動物,捕食少於40公斤的哺乳動物,如瞪羚黑斑羚、幼牛羚、以及野兔

偷偷接近到與獵物10至30的距離,然後獵捕獵物,獵捕時速度最高可達到時速120千米,且僅一腳著地,但最多只能跑3分鐘,
超過時生理構造使獵豹必須減速,否則它們會因身體過熱而死。

通常在1分鐘內即可獵捕到獵物,如果獵豹獵捕失敗,那將是浪費體力。

大致上6次捕獵中僅有1次會成功。

獵豹剛捕捉到獵物後,能用嘴持續咬住獵物頸部直到斷氣而期間鼻部大量進行呼吸,
但全力奔跑後的獵豹體能狀況孱弱,需要數十分鐘復原,
因此更無法迎敵非洲豺犬,只能放棄到手獵物;但曾有極端的案例是一頭獵豹捕獵後還賭命將一頭非洲豺犬驅走。


棲息地


在遠古時期獵豹的棲息地已延伸到非洲亞洲,在冰河時期時更到達了歐洲北美洲,今日則大多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
少部份的獵豹在亞洲,但也已在絕種邊緣(參見亞種)。


獵豹的演化史可以追溯到約四百萬年前,已發現最古老的化石在現今美國德州、內華達、和懷俄明州境內。

它曾經遍佈亞洲、非洲、北美洲、和歐洲,直到約10,000年前的上個冰河期。

劇烈的氣候變化導致大量的哺乳動物滅絕,北美、歐洲以及大部分亞洲和非洲的獵豹就此消失。


牠們喜歡較高的地方,如行至小山丘頂或樹上可以觀看獵物。

牠們不適合生活於樹木或灌木叢較多的地方,否則他們無法使用獨特的奔馳獵捕。


獵豹常被認爲是生活在開闊環境和草地的動物,這種印象可能來自在草短的環境中很容易發現獵豹。

然而獵豹的棲息地差異很大,特別是植物生長茂盛的地區,甚至崎嶇的山地。


獵豹是晝行性的動物,它們依賴視力來捕獵維生,所以牠們在白天活動多於夜晚。在溫暖的地區,牠們大多在氣溫比較涼爽的清晨和黃昏活動。



在以前,擁有獵豹的毛皮被視為地位象徵

而現今,則將復育獵豹列為重要的生態保育計劃,如動物園在內。

因獵豹的侵略性較其他大型貓科動物來得小,甚至有時幼豹還被當成寵物販售。

這是個非法的交易行為,因國際會議上已禁止個人飼養野生動物,或瀕臨絕種的動物。


在以前,農人常會認為獵豹會獵食他們的牲畜而將它們獵殺。而在現代的許多戰役後,已試圖讓農人們去保護獵豹。


古埃及以及古印度常飼養獵豹來當作寵物,但飼養的獵豹繁殖能力卻不如野生的。


獵豹與人類悠久的互動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3000年的蘇瑪利亞人(Sumerians)時代。

官方的封印上,有牽著繫項圈獵豹的圖案。

在早期的埃及,獵豹是著名的MAFDET,也就是貓女神,是皇權的象徵,而且馴養的獵豹與法老接近,象徵對王座的保護。

在皇室陵墓中,發現很多獵豹雕像及繪畫,古埃及人相信獵豹可以很快地將法老的靈魂帶到來生。

在18、19皇朝之前的繪畫說明獵豹勝過了狗,是當時最常見的狩獵夥伴。


關於獵豹最好的紀錄,從歐洲到亞洲,來自14、15、16世紀皇室的保存資料。

與獵豹狩獵並非爲了食物,皇室無須如此,而是爲了運動競賽。

這個運動是有名的Coursing,捕捉成年野生獵豹,因為它們的捕獵技巧比較成熟。

馴養訓練幾週後,獵豹戴上眼罩,讓它們看不見要進行的捕獵遊戲,然後牽著,或用小車、或繫在馬後,帶到獵物旁邊坐在騎士身後的枕頭上。

然後拿掉眼罩,獵豹會衝出去抓住獵物,之後,訓練師會獎賞它一塊肉,然後把它帶回到養它的地方。


許多皇帝都養過數以百計的獵豹,但即使數量如此龐大的獵豹曾被捕捉,卻僅有一個豢養獵豹的繁殖記錄,
Jahanger皇帝,Akabar大帝的兒子,在16世紀蒙古人統治印度時,有一窩幼豹誕生。

在Akabar 49年的統治期中,他曾擁有超過9000頭獵豹,稱作Khasa,意思是皇帝的獵豹。他保存有這些獵豹的詳細記錄。


所有以「狩獵的花豹」被豢養的獵豹,都捕獲自野外。

由於從自然界如此不斷地流失,獵豹在整個亞洲數目不斷減少。在1900年初期,爲了打獵,印度和伊朗已經開始從非洲進口獵豹。


對能自由遷徙、和豢養的獵豹進行的分子基因研究顯示,其品種基因庫缺乏變化。

可能是現有的族群衍生自經歷冰河期殘存極少量獵豹的後代,
也可能是過去歷時數千年不良的繁殖所造成的,
這種基因變化貧乏的後果已經導致繁殖失常、幼豹夭折率過高、對疾病過於敏感。

導致品種缺乏適應力,更容易受到自然界和環境變動的傷害。


很不幸,捕捉繁殖的種種努力還無法證明對獵豹的生存希望有幫助。

全球各地動物園類似的經驗一再證實了傳統養育獵豹繁殖的困難。

即便捕捉、培養、展示獵豹的歷史已經幾千年,在Akabar大帝的兒子於16世紀有過一次飼養獵豹的繁殖記錄後,只有在1956年在費城動物園發生過一次。


不像其它大型貓科動物在飼養後容易繁殖,捕獲的獵豹無法自我持續,因此維持數量的方法是不斷捕捉野生的獵豹。

這種做法違反現今動物園的基本原則。

雖然全球很多機構都有獵豹交配記錄,但僅有很小比例的幼豹能繁殖成功,而且夭折率很高。

在無法進一步捕捉野生獵豹的情況下,現有的豢養數量可以預見必然會遞減。

伴隨著野外族群的不斷衰退,使獵豹的絕種問題極度嚴重。


保育現況



雖然西元1900年時有過統計,從非洲到亞洲,至少在44個國家發現超過100,000頭獵豹。

但如今數量銳減,僅約20多個國家,總數剩下約9,000到12,000頭。

其中大部分生活在非洲的24-26個國家,數量稀少。

在伊朗大約200多頭。獵豹已經被CITES列在瀕臨絕種的動物,是受最大威脅的物種之一。


20世紀前,獵豹從非洲到亞洲分佈廣泛。

在所有適合的棲息地都可以看到,從好望角到地中海,從以色列經過前蘇聯南方的省份直到印度。

今天由於棲息地喪失和濫捕,亞洲獵豹幾乎絕種,1952年在印度宣佈絕種、最後的報導是1956年在以色列。

如今亞洲唯一證實的獵豹僅存於伊朗,大約200多頭,不僅稀少而且是孤立的族群。


能自由遷徙的獵豹仍棲息在非洲廣大土地上,包括北非、撒哈拉、東非和南非。

如今在仍有獵豹生存的國家中,找到能適合繁衍的族群已經不到一半。

數量的衰退顯示這些還存活的獵豹,來自範圍小而變化有限的基因庫。

由於棲息地仍不斷喪失、獵物種類的衰減、以及與人類畜牧利益的衝突,獵豹數量仍在不斷減少。

在整個非洲,由於來自其它大型獵食動物如獅子、鬣狗的競爭日趨嚴厲,獵豹無法保衛自己賴以維生的保護區,而大部分的保護區不足以供給獵豹生存所需。

因此現存獵豹仍有很大比例生活在保護區之外,面對來自人類殘酷的巨大衝突。

現今只有兩個比較好的保護區,在南非的納米比亞/波札那和東非的肯亞/坦尚尼亞。

獵豹最大的希望來自相對自然的納米比亞,但即使在此,在過去十年中,獵豹的數量仍銳減一半,估計殘存數量不到2500頭。






波札那的獵豹。



由於幼獵豹的基因因素,以及食肉動物的獵捕,如獅子鬣狗,它們的死亡率相當高。

且生物學家也證明現今獵豹的近親交配是相當嚴重的,且此現象已至少持續了1萬年,
兩隻相隔幾千里遠的獵豹,它們的基因可說是毫無變化,這在動物界是非常不利於生存的。


獵豹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保護現狀表中是屬於易危的 (在非洲的狀況是易危,而在亞洲已在極危)。
記錄於美國生態學學會——CITES(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附錄一的歸類為瀕危


目前印度Clone獵豹的計劃。

=======================================================================================================================



選殖英語Clone
在廣義上是指利用生物技術無性生殖產生與原個體有完全相同基因組之後代的過程。
園藝學上,選殖是指通過營養生殖產生的單一植株的後代,很多植物都是通過選殖這樣的無性生殖方式從單一植株獲得大量的子代個體。
生物學上,是指選擇性地複製出一段DNA序列(分子選殖)、細胞(細胞選殖)或是個體(個體選殖)。


選殖一個生物體意味著創造一個與原先的生物體具有完全一樣的遺傳信息的新生物體

目前,現代生物學背景下,
這通常包括了體細胞核移植。在體細胞核移植中,卵母細胞核被除去,取而代之的是從被選殖生物體細胞中取出的細胞核,
通常卵母細胞和它移入的細胞核均應來自同一物種。

由於,細胞核幾乎含有生命的全部遺傳信息,宿主卵母細胞將發育成為在遺傳上與核供體相同的生物體。

粒線體DNA這裡雖然沒有被移植,但相對來講粒線體DNA還是很少的,通常可以忽略其對生物體的影響。


語源
「clone」源於希臘語的「klōn」(嫩枝)。
園藝學中,「clon」一詞一直沿用到20世紀。後來有時在詞尾加上「e」成為「clone」,以表明「o」的發音是長母音
近來,隨著這個概念及單字在大眾生活中廣泛使用,拼法已經侷限為「clone」。


「clone」在中文裡有許多不同的翻譯,依據地區或文意有所不同,在中國大陸普遍音譯成「克隆」,
在台灣則依據使用的場合,可譯為「複製」、「選殖」或「群殖」。於香港與澳門則可譯為「轉植」。



分類
個體層
個體選殖無性生殖


選殖通常是一種生物技術,以人工誘導無性生殖方式或者自然的無性生殖方式(例如:植物),產生與原個體有完全相同基因組之後代的過程。
一個選殖就是一個多細胞生物在遺傳上與另外一種生物完全一樣。
選殖可以是自然選殖,例如:無性生殖或是由於偶然的原因產生兩個遺傳上完全一樣的個體(就像同卵雙生一樣)。
但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選殖是指通過有意識的設計來產生的完全一樣的複本。


分子層分子選殖


選殖一個基因是指從一個個體中獲取一段基因(例如:通過PCR的方法),然後將其插入另外一個個體(通常是通過載體),再加以研究或利用。
選殖有時候是指成功地鑒定出某種顯性基因
所以,當某個生物學家說某某疾病的基因被成功地選殖了,就是說這個基因的位置和DNA序列被確定。
而獲得該基因的拷貝則可以認為是鑒定此基因的副產品


複製進展


包括細胞核移植在內的現代選殖技術已經成功地在一些物種上進行實驗(依時間排序):



儘管動物的選殖技術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目前的成功率還是相當低的:
多利出生之前研究人員經歷了276次失敗的嘗試;7
0隻小牛的出生則是在9000次嘗試後才獲得成功,並且其中的三分之一在幼年時就死了;
Prometea 也是花費了328次嘗試才成功出生。

而對於某些物種,例如猩猩,目前還沒有成功選殖的報導。

而狗的選殖實驗,也是經過數百次反覆試驗再得來的成果。


低成功率可能是選殖囊胚滋養外胚層存在的重編程異常細胞是選殖胚胎髮育失敗的原因,但這種觀點還存在很多爭議[5]


選殖結果


多利出生後的年齡檢測表明其出生的時候就上了年紀。她6歲的時候就得了一般老年時才得的關節炎

這樣的衰老被認為是端粒的磨損造成的。

端粒位於染色體的末端。

隨著細胞分裂,端粒在複製過程中不斷磨損,這通常認為是衰老的一個原因。

然而,研究人員在選殖成功牛後卻發現它們實際上更年輕。

分析它們的端粒表明它們不僅是回到了出生的長度,而且比一般出生時候的端粒更長。

這意味著它們可以比一般的牛有更長的壽命,但是由於過度生長,它們當中很多都過早夭折了。研究人員相信相關的研究最終可以用來改變人類的壽命。


宗教觀點


教會反對生殖性選殖,因為他們認為人要模仿上帝的行為,就絕對不允許。

標籤:
瀏覽次數:46    人氣指數:1446    累積鼓勵:7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仁武道場...聚會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最好的不見得適合自己
 
住戶回應
 
時間:2014-08-21 02:21
他, 52歲,高雄市,服務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2-09-24 01:41
他, 99歲,高雄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