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035647
 結婚是墳墓請勿進入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轉貼:胃痛勿吃蘇打餅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轉貼:市售茶包在6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轉貼:放心坐公廁
作者: 結婚是墳墓請勿進入 日期: 2013.04.22  天氣:  心情:
放心坐公廁,你敢嗎?

康健雜誌80期作者:張靜慧

上公共廁所一定要捏著鼻子、來去匆匆? 設計者和使用者各用一點心,上公廁可以很愉快。
髒、臭、濕、暗、治安死角,加上被踩髒踩裂的馬桶座,是很多人對公共廁所的印象;憋著尿在女廁外大排長龍,更是女性共同的夢魘。大家更擔心,坐上曾被無數人坐過的馬桶座,會不會得到傳染病?
上公廁,一定要那麼痛苦嗎?
馬桶座傳染疾病機率低
「我也是女性,可以理解女性的感受,不過擔心坐馬桶座會被傳染性病、皮膚病,有些多慮了,」新店慈濟醫院皮膚科醫師李幼華說。
一般傳染病有四種傳播媒介:細菌(如淋病、梅毒、披衣菌)、病毒(如疹、菜花)、寄生蟲(如陰蝨、疥蟲),以及黴菌(如股癬、體癬)。
李幼華指出,細菌引起的淋病、梅毒等病,最常見的傳染途徑是性行為及皮膚直接接觸;換句話說,坐馬桶座與性行為無關,也沒有直接接觸他人皮膚,「得到這些病的機率非常低。」
病毒引起的生殖器疹、菜花,也多是藉由性行為及直接接觸傳染。如果前一位馬桶使用者尿液中有病毒,而且病毒正處於活性期,而下一位使用者沾到前一位的尿液,「理論上有可能被傳染,但實際上沒有發生過。」
相較之下,生命力強的寄生蟲及無所不在的黴菌,理論上比較可能存活在馬桶座上,傳染給下個使用者,「不過這樣的病例也幾乎沒有,」李幼華說。
她也說,歐美國家的廁所都是坐式馬桶,民眾也同樣有衛生疑慮,不過醫學研究及醫生的看診經驗都顯示,經由馬桶座傳染疾病是「possible,butunlikely」(有可能,但機率不高)。
「注意廁所衛生是對的,不過倒不用太擔心,」李幼華笑說。
上公廁自保守則
使用者對馬桶座的衛生顧慮多半可能是心理因素作祟。想想看,這個馬桶座曾被無數不知名的人坐過,萬一他們有病,我豈不是無辜受害?
因此,就算種種證據顯示馬桶座不太可能傳染疾病,恐怕大家仍不放心,李幼華提出下列「上公廁自保手則」:
1.前一人使用後不要馬上接著用,多等幾分鐘,因為病毒、細菌需要一定的溫濕度才能生存,離開人體幾分鐘後就會死掉。
2.用衛生紙或濕巾擦一擦馬桶座再坐。沾肥皂擦可以拭去細菌、病毒,如果不方便用肥皂,單用衛生紙擦幾圈也可以,特別是擦掉尿液。
3.公廁提供坐墊紙最理想,可以隔開皮膚與馬桶座直接接觸。有些公廁使用電動更換的塑膠坐墊也很好,尿液不會穿透。
4.如果還是不放心,就上蹲式馬桶吧。
衛生之外可以要求更多
柔和的燈光灑下,淡淡的精油香味飄散,西洋歌曲傳唱著輕鬆的氣息,幾位小姐坐在沙發上聊天、看雜誌,或在鏡前補妝。這裡是(2005年)台北衣蝶百貨五樓的廁所,舒服得像五星級飯店,並已連續三年獲得台北市優良公廁第一名。
原來,除了基本的衛生要求,公廁還可以是個舒適高雅、讓人放鬆的地方。
衣蝶百貨媒體公關處課長施美君說,衣蝶百貨當初就是設定以女性為主要消費者,不但商品考量女性需要,就連廁所也不例外。
「提著購物袋的女性、帶小孩出門的媽媽、一起逛街的姊妹淘,需要什麼樣的廁所?」她說,賣場寸土寸金,但他們仍留下充足的空間,打造符合女性需求的廁所。
於是,這裡的廁所有足夠的置物空間,大型物品還可鎖入寄物櫃;育嬰室提供媽媽們隱密空間哺乳、幫小孩換尿布,還有飲水機可泡奶;廁所外有沙發,供客人等待如廁;甚至有免費的衛生棉,以備不時之需。
「公廁要做到無臭、乾燥已經不容易,不過我們更希望做到讓客人覺得舒服,甚至享受,」施美君說。使用者需求是優先考量
建築師陳碧潭曾設計台北市政府、國泰人壽總部大樓,他觀察這幾年台灣的公廁已有進步,尤其是百貨公司、餐廳等營利場所,但學校、交通設施(如客運車站)的公廁還待改進。
他也認為,使用者的需求,應該是設計公廁時的首要考量。
例如,女性上廁所的時間較長,因此女廁應比男廁多,而且應有衛生紙和置物空間;而台灣已是高齡化社會,公廁地面應避免高低落差,並使用防滑材料,馬桶加裝扶手,甚至用可升降的馬桶座,讓老人也可以方便、安全地如廁;行動不便者也該受到尊重,他們的如廁環境應有足夠空間供輪椅迴轉,並有適當高度的扶手和洗手盆。無障礙廁所內另外加裝兒童馬桶、尿布檯,就成為「親子廁所」。
「公廁設計可以從人的行為與環境的關係來思考,」台灣衛浴文化協會理事長吳明修舉例,台灣的男廁光源多半在使用者的後上方,這樣影子正好投射在便器上,使用者看不清便器,往往站得不夠靠近而造成滴尿在便器外。
因此,他設計台北二二八公園公廁時,就把燈裝在便器正上方,牆還開窗,讓便器周圍光線充足,而且為了看窗外風景,男士會下意識地更靠近便器,滴尿問題大為改善。
環保也是今後公廁設計的重點。
「沒水沒電,也沒有人天天打掃的地方,公廁要怎麼做?」吳明修以他設計的玉山「乾式生態廁所」為例,廁所的電力則由風力產生,人體排泄物與木屑攪拌、處理後,轉換為水及二氧化碳排放,固體做堆肥,回歸自然,能源需求、環境負荷都降到最低。維持乾燥無臭的環境
公廁的髒臭、潮濕,一向最為人詬病。
陳碧潭說,國人習慣用強烈的香水或消毒水來掩蓋異味,但其實重要的是通風,通風系統最好與室外空氣循環,異味自然散得快,也容易保持乾燥。
他也建議效法國外的乾式清掃,不潑濕地板,只用拖把乾拖,否則地板潮濕,公廁又人進人出,「地板永遠不會乾,」他說。
陳碧潭也期待,未來台灣能有更專業的廁所清掃公司。他舉例,日本的公廁除了每天定時打掃,每年還有兩次專業的清洗、維修,他們將馬桶整個拆下清洗、消毒、上蠟、磨光,「亮晶晶的像新的一樣,」陳碧潭形容。不只洗馬桶,連和馬桶連接的管道也要清洗。
陳碧潭說,馬桶怎麼洗、用什麼洗劑、工具,都有學問,「光教洗廁所就可以講三天,公廁設計還可以開世界高峰會來討論呢,」他笑說。
尊重下一個使用者
維持公廁清潔,責任不只在設計者、清潔人員身上,使用者也要負大半責任。
陳碧潭感慨,台灣已漸漸變成一個「無禮」的社會,從公廁這樣的小地方就看得出來。
他舉例,有人把馬桶當垃圾桶,菸蒂、面紙包裝袋都往裡面丟;有人踩在馬桶座上上廁所,鞋印不擦,排泄物弄髒了便池或馬桶座也不清理;更多人洗完手不擦也不烘乾,四處甩水,把地板、洗手檯弄得濕淋淋。「如果每個人都只顧自己方便,不為別人想,不尊重下一個使用者,就算有了五星級設備,公廁衛生品質也難提升,」他感慨地說。
吳明修說,日本人認為「從廁所可以了解一個家」,同樣的,從公廁也可以了解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和生活品質。
設計者、清潔人員、使用者都需要更用心,公廁才能成為真正的「restroom」──可以休息的地方。
衛生紙能不能丟進馬桶?
日本、歐美人都習慣把衛生紙丟進馬桶隨水沖走,台灣人卻習慣把衛生紙丟進垃圾桶。到底衛生紙該怎麼處理?
建築師陳碧潭說,平版、捲筒衛生紙多為短纖,可溶於水,應可丟入馬桶,但面紙為長纖,不易溶於水,會造成堵塞。
他說台灣人把衛生紙丟進垃圾桶大概是習慣使然,好處是減少阻塞,但壞處是垃圾量增加,且廁所易有臭味。只要你正確使用衛生紙,就可儘量丟入馬桶。公廁也應提供短纖衛生紙,以免堵塞。
理想公廁,從自己做起
〉不踩在馬桶座上上廁所
建築師陳碧潭說,馬桶長期受壓,容易變形、傾斜,最後爆裂,非常危險。最近有位女性如廁時踩裂馬桶座而受傷,就是一例。把小孩放在洗手檯上,長久也會壓壞洗手檯。
〉儘量瞄準便池
陳碧潭說,台灣的蹲式廁所普遍過短、過窄,的確不易瞄準,需要特別注意。建築師吳明修也認為便池過於短窄會污染地面,他設計公廁時就特別要求廠商加長、加寬便池。
〉尊重下一個使用者
沒有人想使用被排泄物污染的馬桶,將心比心,如果你弄髒了馬桶座或便池,請順手清一清,或請清潔人員處理。
〉保持乾燥
地面潮濕容易滑倒,也不易維持乾淨。洗完手,不要往地面甩水,用擦手紙或烘乾機把手弄乾,並用擦手紙順手擦乾洗手檯
標籤:
瀏覽次數:525    人氣指數:5525    累積鼓勵:25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轉貼:胃痛勿吃蘇打餅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轉貼:市售茶包在60℃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