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177966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重複一次別人的話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今年您賺錢了沒?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嬰孩包成肉粽 包出蜂窩性組織炎
作者: 日期: 2008.04.04  天氣:  心情:
嬰孩包成肉粽 包出蜂窩性組織炎

【中央社╱芳台北一日電】 2008.04.01 06:59 pm


做阿嬤、媽媽的,常把小寶寶包成粽子,外加手套與襪子,兒科名醫周怡宏看了直搖頭,因每年都有嬰幼兒包緊緊,包出全身性毛囊炎甚至引起蜂窩性組織炎而住院;健兒門診也有三成是皮膚症狀,許多媽媽忽略寶寶皮膚發紅、發燙、脖子與腹股溝等皮膚皺摺處起疹等症狀,全是包太緊所致。

敏盛醫院副院長周怡宏今天指出,一年多前的冬天,有位五、六個月大的男寶寶前來門診時,身上一片一片的紅疹,診斷為全身性毛囊炎引起蜂窩性組織炎,結果住院七天注射抗生素,撿回一命之後,他的媽媽媽再也不敢把孩子包得密不透風。

男嬰的媽媽忙著照顧較大的孩子,就把男嬰包得密不透風,放在一堆久未換洗的被褥裡,估計可能男童可能悶了二、三天的時間,皮脂阻塞住毛孔,成為病菌的溫床,先是悶出一顆顆的疔疹,疔疹化膿連成一片片,變成全身感染症狀。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戴仰霞也碰到類似案例,有的病嬰才三個月大,至於全身毛囊炎幸未住院者,更不勝枚舉。

育有一雙兒女的魏小姐說,她做新手媽媽時寧可讓女兒熱烘烘的,也不要受涼,第一次帶大女兒去打預防針時,小臉紅通通高,醫師怕誤判為發燒,要她打開包巾讓女兒通風降溫,後來她帶小兒子去打針,也看到別的媽媽把孩子包緊緊。

周怡宏說,雖然沒有正式統計,但是,每個醫學中心每一年都會碰到類似的病例,健兒門診中的受檢嬰孩,有三成是皮膚症狀,媽媽們都說寶寶的皮膚摸起來很燙、看起來紅紅的,或是起疹子,說穿了,媽媽用再好的嬰兒沐浴護膚用品,還不如根本解決之道,就是一句老生常談:打開包巾,別讓孩子悶出皮膚病。

周怡宏並提醒,二歲以下的孩子大半時間都在室內,室溫攝氏二十二到二十六度下,穿著一件長袖衫就夠了,並且用清潔的紗巾擦拭易出油、出汗的頭皮和脖子,可是很多新手媽媽在三姑六婆的好言勸說下,把小孩包成肉粽。

周怡宏奉勸婆婆媽媽們,地球在暖化,小寶寶真的不要包太緊。

【2008/04/01 中央社



兩顆門牙 險要他命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2008.04.01 03:02 pm


「牙病也可能會要人命!」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教授王水深表示,多年臨床分析發現,大部分感染性心膜炎患者的感染原因都來自於牙齒。為了找出感染原,台大院方請感染科及牙科等醫師共同會診,最後在心臟瓣膜附近的贅生物上檢驗出鏈球菌,而牙科醫師也找到了罪魁禍首—兩顆門牙。

王水深表示,這兩顆門牙附近有結石,以致出現了牙周病,產生鏈球菌,咀嚼食物時,牙周病細菌就會跑出來,從食道進入人體,跑到心臟惹禍。不過,也有可能因為洗牙或刷牙時,力道太大,造成牙齦出血,鏈球菌趁機進入人體,透過血液循環來到心臟,造成了感染性心內膜炎。

戴著口罩、形體消瘦的陳先生上午出席慶「生」會時,除以沙啞低沈的聲音對捐贈者及醫療團隊表達感謝之意,也答應醫師,等身體恢復之後,一定會請牙科醫師拔掉這兩顆門牙,不讓自己再深陷致命危機中。

【2008/04/01 聯合晚報



脊椎裝支架 骨鬆老人挺起來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2008.04.01 03:02 pm




圖/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提供
隨著人口老化,飽受骨質疏鬆症困擾的老人家愈來愈多,稍微不小心,他們的骨頭就「喀嚓」一聲斷了、垮了。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採用最新科技的脊椎體內撐開支架,既可增加椎體穩定度,且無傳統椎體再造術、椎體成形術可能引發的骨水泥外漏意外,進而壓迫到神經,新的手術方式相對安全。

「此支架,非彼支架。」萬芳醫院骨科主任吳興盛表示,這種脊椎體內撐開支架和一般心臟內科常用的血管支架不一樣,它是用來支撐脊椎體的結構,使之不致垮下來,而血管支架則是撐開狹窄血管,使血液暢通。

吳興盛表示,人體脊椎是由一節節的椎體,以及上下椎體中間的椎間盤所構成,椎體是骨骼的堅硬結構,而椎間盤則為軟性材質,像汽車的避震器一樣,提供脊椎緩解壓力的管道。然而,隨著年齡老化,有些人的椎體不再堅硬如鐵,反而像個泡了水的肥皂,外觀雖無異樣,可是一壓就扁,相當脆弱。

一旦出現脊椎壓迫性骨折,醫師通常會採用藥物止痛、抗骨質疏鬆藥物或穿戴骨架等保守療法,防止骨質再度流失並防止脊椎變形。即便如此,仍有部份患者因腰痠背痛及駝背而苦不堪言,只好接受手術治療。但不管是椎體再造術或椎體成形術,都是在壓扁的椎體內灌注骨水泥,雖有相當程度的止痛效果,且穩定度也高,但都有骨水泥外漏而壓迫到神經的風險。

相較下,脊椎體內撐開支架是將鈦合金的的支架,從病患脊椎體後方的椎莖處植入,把被壓扁的椎體撐起來,同時置入人工代用骨或取自骨銀行的捐贈骨骼來增加強度,兼具穩定度及安全性。吳興盛表示,除了骨質疏鬆症而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患者,年紀大的脊椎壓迫性骨折及有陳舊性骨折患者,也都適合接受這種手術。

【2008/04/01 聯合晚報



A肝病例激增 集中年輕族群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2008.04.01 02:01 am



A型肝炎透過飲食傳染,台灣廿歲以下人口幾乎都沒有抗體,外食者要多注意飲食衛生。
記者林秀明/攝影
國內A型肝炎疫情有上升趨勢。衛生署統計,今年以來A肝確定病例八十二例,幾乎是去年同期兩倍,一名卅歲男性還因此喪命。

值得留意的是,卅歲以下患者有四十七例,其中十八人是學生,八十二例中僅有一例是境外移入個案。疾病管制局表示,國內環境衛生改善,很多年輕人都沒有A肝抗體,但外食機會增加,加上跟東南亞、中國大陸交流頻繁,很容易透過飲食感染。

疾管局副局長林頂說,十五到四十五歲是A肝好發年齡,除了九十四年感染A肝的學生人數較少,學生感染人數都高居第一位。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調查發現,國人一到廿歲族群裡,有A肝抗體者只占百分之四點八,廿到卅歲則有四成,疾管局發現,十五到四十九歲的人裡,曾感染過A肝的比率近六成,但十五歲以下族群多數人根本沒感染過。

也因為許多年輕人都沒抵抗力,疾管局說,現在外食人口多,尤其是學生跟上班族,很容易透過飲食感染,未來甚至有可能爆發A肝流行。

林頂說,今年第一例A肝死亡個案為家住南部男性,年紀只有卅歲,三月十一日住院時,早已意識不清,醫院檢驗發現,男子的肝功能指數飆到九千兩百,是正常人卅倍。三月十四日,男子就因猛爆性肝炎導致肝、腎衰竭死亡。




疾管局在男子死亡後檢驗檢體,證實罹患A型肝炎,男子應是死於A型肝炎。疾管局統計,今年至今已有八十二名A肝確定病例,明顯高於過去五年同期,去年全年A肝病例數為二百零三例,前年是一百八十九例,若比較同樣一至三月,去年和前年病例數分別有四十五、四十九例。

疾管局表示,A肝潛伏期長,很難釐清患者究竟在境內或出國時遭感染,目前確定在境外感染的只有一例。林頂說,由於不少A肝患者症狀不典型,往往只覺得倦怠、食欲不振,或是腹部不適,很容易誤以為是太累所致。

【2008/04/01 聯合

餐餐「老外」當心 出國先打疫苗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2008.04.01 02:01 am


台大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提醒,台灣已廿多年沒出現A肝流行,加上很多年輕人都沒抗體,目前異國婚姻、國人與東南亞及中國大陸交流日漸普遍,A肝很可能再度在台灣肆虐。

A肝為何特別容易找上學生、年輕族群?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邱南昌說,因為國內環境衛生好,很多年輕人都沒A肝抗體,但就學後因為外食頻率變多,加上有機會出國旅遊,很容易經由飲食感染。

黃立民認為,近幾年國內A肝病例都很少,年輕人只要沒出國,不太容易感染A肝。他說,較須擔心的反而是外籍配偶愈來愈多,加上許多民眾往返東南亞、中國大陸經商、旅遊,很容易感染、帶回病毒。

邱南昌說,要留意的是,小朋友感染A肝後通常都沒什麼症狀,還可以產生免疫力,相較之下,成人感染A肝後症狀較嚴重,甚至會演變到不可收拾。

黃立民也說:「要不就早早得A肝,可以有抗體,否則就最好不要得。」他提醒,B、C型慢性肝炎患者要特別留意,若合併感染A肝,引發猛爆性肝炎的機率較高。他說,國內廿五歲以上人口裡,一成五都有B肝帶原,這些人最好接種疫苗,另外,老人家感染A肝後死亡率較高,也最好要打疫苗。

另外,黃立民還建議,經常往返東南亞、中國大陸,或是出國民眾最好也要打疫苗自保。邱南昌則提醒,出國前一個月接種,疫苗才能發揮保護力。

疾管局表示,國內現階段只有卅九個山地鄉、與山鄉鄰近的平地鄉,及金門、馬祖等地二到十二歲幼童有免費A肝疫苗可打,一般民眾則要自費,成人一劑約一千五百元到兩千元,幼兒則為一千多元,須接種兩劑。

【2008/04/01 聯合報






睡覺頭痛20年…呼吸中止症作怪

【聯合報╱記者王昭月/高雄縣報導】 2008.03.30 02:31 am


高雄一名退役軍官廿年來半夜就頭痛,飽受失眠之苦,到處求醫,去年轉介到義大醫院,診斷發現他是睡眠呼吸中止,腦部短暫缺氧引發疼痛,會同牙科幫他做了止鼾牙套戴著睡眠後,頭痛問題不藥而癒。

這名退役軍官六十歲,廿年前開始有入睡就頭痛的現象。他向醫師表示,他九點多睡覺,十二點左右就會痛醒;接著再睡,半夜二、三點又痛,一夜下來反覆三、四回,迫使他只好坐著假寐,撐到天亮。

退役軍官為睡好覺,換枕頭、換姿勢都沒效,先後看過家醫、疼痛、神經等科,檢查都說正常,直到轉介義大醫院求診,才恢復一覺到天亮。

義大睡眠中心主任許世斌與醫師鄒孟真說,正常人睡覺時血壓會下降,呼吸、心跳變慢,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因腦部缺氧,交感神經呈反作用,血壓、心跳、呼吸都會變快。

許世斌指出,人的睡眠分「非快速動眼期」與「快速動眼期」兩類,一般睡覺約一、二小時後,即會進入快速動眼期,此時新陳代謝雖旺盛,外觀卻呈肌肉麻痺現象,因此呼吸容易被塞住,夜間偏頭痛研判也在此時發生。

這名退役軍官頭痛時間,都發生在「快速動眼期」,每隔兩、三小時一個睡眠周期,就折騰一次。鄒孟真強調,肥胖、脖子粗、下巴後縮者,較易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檢查患者的最好方法就是由家人或配偶在患者睡眠時,了解患者呼吸或中止情形,告知醫護人員,就可對症下藥。

【2008/03/30 聯合報



牙周病莫輕忽 罹患心臟病腦中風風險高

【中央社╱台北一日電】 2008.04.01 10:34 pm


不要輕忽牙周病,台大醫院有名病患因為細菌性心內膜炎而換心,病因指向牙周病,文獻上也有牙周病造成風濕性心臟病、腦中風、肺炎的案例,不論是心臟外科醫師還是牙周病科醫師,都提醒牙周病患要控制發炎,維持良好口腔衛生習慣,以免病菌長驅直入。

這名病患陳先生是六十歲的退休人員,身體一向硬朗,只有門牙有牙周病,因此他勤於刷牙,沒想到今年一月中旬有感冒症狀,拖到春節時,症狀加劇,一下子腰痛,一下子喘不氣來,咳嗽到睡覺都無法平躺。

家人緊急將陳先生送至台南奇美醫院就診,心臟超音波查證實他感染細菌性心內膜炎,細菌吃掉了他的心臟三尖瓣、主動脈瓣膜,還造成中隔缺損。由於感染極為棘手,家屬同意將他的心臟挖除,並且轉到台大醫院,在無心狀態下撐了十六天,才獲得心臟捐贈。

台大醫學院血管外科教授王水深說,醫療團隊在陳先生的心臟瓣膜上發現二點七公分贅生物,切片培養出鏈球菌,再回頭去查是病菌來源,源頭指向他的口腔內,也在躲在門牙病灶的牙周病菌。

王水深說,當心臟科醫師碰到風濕性心臟病、細菌性心內膜炎的病患者,都會強烈懷疑病患是否有牙周病,因為患者牙周發炎流血,病菌趁隙而入,順著血液循環,第一站就到了心臟;同樣地,有這些心臟病史的人在看牙周病時,牙醫師也要非常小心謹慎,必須要投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台灣牙周病醫學會理事長陳柏堅說,根據文獻記載,牙周病的病菌順著血液循環,停留在心臟瓣膜、血管狹窄處,或是進入呼吸道或順著氣管插管進入肺部,引起心血管疾病、腦中風、肺炎的風險,是未有牙周病者的一到兩倍以上,牙周病細菌多屬於厭氧菌,為害最大的是鏈球菌感染。

陳柏堅說,牙周病患必須要定期清除牙結石,控制細菌孳生,在急性發炎化膿期還要抗生素滅菌,平日維持正確的潔牙習慣,除了心臟病患者看牙要告知病情外,糖尿病患也要注意口腔健康,因為糖病尿控制不好,影響牙周健康而使牙周病惡化,牙周一直處於發炎狀態,也容易使血糖居高不下。


標籤:
瀏覽次數:59    人氣指數:259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重複一次別人的話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今年您賺錢了沒?
 
更多功能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