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5034052
 媛媛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不要愛世界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走出羞愧的米力‧巴力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以弗所書7-13
作者: 媛媛 日期: 2017.06.04  天氣:  心情:
以弗所書7-13
【弗四7】「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
﹝原文直譯﹞「但是恩典賜給我們每一個人,卻是按照基督恩賜的度量。」
﹝原文字義﹞「量給」測量的工具,度量;「恩賜」禮物。
﹝文意註解﹞本節原文以『但是』作開頭,因前面是說我們在身體裏的性質樣樣都是相同的,而下面要說我們在身體裏的功用是不同的。
四章一節講到我們「蒙召」,而本節講到我們「蒙恩」。
本節說明「恩賜」:
(1)賜予者──基督;
(2)接受者──各人,蒙恩得救的人;
(3)根據──按基督衡量的尺度,視我們各人信心的大小容量而賜給。
﹝話中之光﹞
(一)在基督裏面,人人都有事奉的功能,因為各人都得著一份獨特的恩賜。
(二)主雖然有說不盡的恩賜,但卻是照我們最適宜的『度量』量給我們。我們若想更多領受主的恩賜,當求祂擴大我們蒙恩的度量。
(三)恩賜既是主所賞賜的,就沒有一個人可以誇耀自己所得的恩賜。
(四)人人都應該滿足於自己所得的恩賜,不要嫉妒那些領受了在人眼中看來比較明顯或具有殊榮的恩賜的人,也不要輕視恩賜較少的人。
(五)恩賜是賞賜的,是不能從訓練中產生出來的。恩賜是在實際的事奉操練中顯明出來,在不住的運用中成為老練。
【弗四7】「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
“度量”是一個名詞metron,在太七2;可四24;路六38譯作“量器”;林後十13作“量”;弗四13也作“量”(身量),它的意思是指一種量度的標準所量給我們的。中文聖經的譯法,是把名詞的“量”,改作動詞的“量”。──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以弗所書》
【弗四8】「所以經上說:『祂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
﹝原文直譯﹞「所以祂說:『祂既升上了高處,就擄掠了俘虜,將恩賜賞給人。』」
﹝原文字義﹞「仇敵」俘虜;「賞給」帶來了。
﹝背景註解﹞古時爭戰得勝凱旋時,得勝的將軍把擒獲的俘虜和擄物,帶回來分送給兵士和百姓。
﹝文意註解﹞「所以經上說,」是引舊約《詩篇》六十八篇十八節的話。
本節是說十字架乃基督賜人恩賜的憑藉。主在十字架上,勝過了仇敵撒但,敗壞了牠擄掠人的能力,包括:罪惡、世界、死亡、肉體等等,就在祂復活升天時,把原被牠所俘擄但豫定屬神的人一同帶上高天(弗二6),把恩賜賞給他們(或作:『把他們當作恩賜賞給教會』)。
﹝話中之光﹞
(一)恩賜的來源既是基督擄掠仇敵的戰利品,那麼當我們運用恩賜服事教會時,早就居在得勝的高超地位上了。因此我們無懼乎仇敵的攻擊、阻撓,因為我們能得此恩賜,就是牠失敗的證明,我們當趁勝勇往力前;即使我們所有的是最小的恩賜,也當有此認識。
(二)十字架不只是基督賞給恩賜的根據,也是我們藉以擴充接受恩賜的度量;越受十字架對付的人,就越多得著恩賜。
【弗四8】「所以經上說:“他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
在此“擄掠了仇敵”,是指基督之完全得勝,把那些在“掌死權的魔鬼”手下為“奴僕”的人(參來二14-15),就是那些原本成了魔鬼俘虜的失喪者“擄掠”過來,使他們得看釋放。──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以弗所書》
【弗四8 基督升上高天擄掠了仇敵是指什麼?】
答:保羅說:「祂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這是引用詩篇上的話(詩六八18)。關於這節經文的上兩句,照原文的直譯是「祂升上高處的時候,擄掠了被擄的,(注)。」可作兩種不同的解釋:
①擄掠了仇敵——是指在主耶穌復活時,將那些曾在死亡的權勢下,舊約時代一切被擄的義人靈魂(參彼前三18-20);或指以後被魔鬼所擄掠的,作罪惡之奴僕的,而因信耶穌得救之人的靈魂,從陰間帶到天上的樂園裡去(參九十五題)。這些義人,得救之人的靈魂,成為主的俘虜,與主同在,變為神的兒女,得想永福。
②擄掠了仇敵——是實際上指著耶穌的仇敵,魔鬼和牠的使者說的。當耶穌從死裡復活以後,勝過了陰間死亡的權勢,戰勝了魔鬼,使魔鬼變成為被擄的仇敵(林前十五55-57;來二14;路十18,19;西二15)。
當耶穌升上高天以後,即差遣聖靈降臨(約十四26,十六7;徒一8),將各樣的恩賜賞賜給蒙恩得救的人(弗四7,11,12;羅十二6,一8;參二二一題)。以上這些解釋,我們只是根據解經家們傳統性的說法;一切上的奧秘,等候耶穌二次降臨時,將會完全讓我們明白的。
注:擄掠了仇敵——一語的原文字,是用同一字根的動詞和名詞合成的,即(擄掠了——東西),(擄掠——名詞,單數,但亦作集體的一群,如牛群,羊群等),可直譯為「擄掠了被擄掠的」,或「擄掠了許多俘虜」現代版中文聖經譯作:「帶去了無數的俘虜。」新譯本譯作:「擄了許多俘虜。」——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弗四8是否錯誤引述了詩篇六十八18?】
以弗所書四8引述詩篇六十八18:「所以經上說,他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edoken)給人。」與希伯來文所顯示的時態稍有不同:「你已經升上( alita)高天,已經擄掠了仇敵(sabita sebi),你在人間……已受了(laqahta)供獻。」保羅是否故意歪曲舊約聖經的意義,他任意竄改舊約經文,豈不是違背了聖經權威及無誤的原則?有些批評聖經的人持上述意見,但他們忽略了詩篇六十八18的上文下理。以弗所書援引並修改舊約經文,他們也沒有考慮到保羅意欲何圖。
使人感興趣的是,保羅沒有依照七十士譯本的翻譯,他們亦似乎沒有參照舊約原文。七十士譯本非常忠於原文,將laqahta(曾受了)翻譯為elabes。原文是猶太人傳統上的解經書「亞蘭文他爾根」將laqahta翻譯成yehabta(你轉賜給人)。神不會為自己保留什麼(正如保羅於徒十七25所言,「也不用人手服侍,如像缺少什麼」);剛剛相反,神擁有百般美物,都是要賜給人類。因此,他爾根演繹出這動詞的原意(特別與ba adam合併時)——在人間賜下恩惠。他爾根簡化了原文,譯為libene nasa(給人的眾子=人類),並解釋此片語的含意為——是人接受神所贈的百物。
保羅引用他爾根中的詩篇六十八18,由此看來,他爾根於公元三世紀筆錄成書之前,已循口傳留存於民間。保羅受教於迦瑪列門下,當然熟悉口傳他爾根關於詩篇六十八篇的解釋。而七十士譯本忠於馬所拉抄本,只譯為「人間」(en anthropois)。詹麥臣等人(Jamieson,Fausset,Brown,Commentary)對以弗所書該段經文有以下評述:「你已接受了供獻,再轉贈予人間——勝利者從仇敵處搜掠戰利品,均分給子民。同樣,基督戰勝亡,上升至高天后,聖靈之恩才廣賜予信徒。」
新約聖經引述舊約經文,不一定完全照字面意義直接引述,卻會照著舊約原經文的上文下理,拾取出其含義,引述於新約經文裡,以符合新約作者論證所需。以弗所書四8正是這種引述方式的例子。──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弗四8主耶穌升天時曾擄掠了仇敵,是指什麼事而言?】
關於這節經文,有不同的翻譯。
一、“擄掠了仇敵”,指主那穌復活後曾得勝魔鬼,魔鬼成了失敗者,像一個被擄掠的仇敵一般。魔鬼本來是掌死權的(來二章14節),但那穌得勝魔鬼後,即奪回死的權柄,握著死與陰間這兩條鑰匙(啟一章18節)。使基督徒之死變成睡覺(帖前四章13節),因為我們將來也要和那穌一樣獲得勝利的復活。
所以,他升天時,是帶著勝利者的姿態上升,既然得勝魔鬼,便藉著聖靈在五旬節時降臨而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信他的人。
二、“仇敵”指反對基督的人而言,如悔改前的掃羅和每一時代先反對基督後歸信基督的人而言,保羅和許多人都因為歸信基督而成為神賜給教會的恩賜,即如保羅成為神重用的僕人,其餘各人則成為先知,傳福音的等,如1l節所詳列的。這就是說,勝利的主擄掠了這些先背叛後信從的人,變成賞賜,賜與歷代教會,好像羅馬作戰勝利回朝的將軍,把所擄掠的仇敵放在後面的囚車中,賞給各人為奴隸一樣(參閱哥林多後書二章15節香氣的研究)。
三、“擄掠了仇敵”一語根據原文應譯為“擄掠了那些被擄掠的”(中文舊譯本及淺文理均曾如此譯)。那些被擄掠的指在魔鬼手下的每一個人,當主那穌復活之後,都有自由因信那穌而蒙恩,所以這過去被魔鬼所擄掠作罪惡奴僕的,變成被主那穌俘擄而為神的兒子(13節)。然後主那穌差遣聖靈降臨,將各種恩賜賞給這些信主人。
四、“擄掠了仇敵”應譯作“擄掠了那些被擄掠的”正如第三種說法的翻譯一樣,但那些被擄掠的卻指舊約一切義人,均在死亡權勢之下,下到陰間。主那穌復活前也曾到陰間去(彼前三章18一19節),將舊約時代一切義人的靈魂帶去,上升至樂園雲。
此說在歐美學界頗為流行,但缺乏聖經明文的支持。參閱路加福音“樂園搬家”的研究(路二十三章34節)。
五、“擄掠了仇敵”一語的原文是用同一字根的動詞與名詞合成,直譯成為“擄掠了俘虜”或“擄掠了那些被擄的”。原文為ECH-MAL OTEUSEN(句XTLA入人EOOEV,擄掠了)、AICHMAL OSIAN (TX*。A帥*J俘虜群),此兩字亦可譯為“率領俘虜的情景”
這個AICHMAL OSIAN是單數字(但亦用作“一群”如牛群羊群那樣的集體字)。如果這字是用作單數,則可能指魔鬼而言。主那穌復活了,魔鬼被打敗像一個俘虜一般,主那穌升上高天時,向眾天使和那些跟從魔鬼背叛的惡天使們誇勝。
但這個AICHMALOSIQAN如果作一群解,則應解釋為悔改信主的人而言,正如保羅對提摩太所說的話:“叫他們這已經被魔鬼任意擄去的,可以醒悟,脫離他的網羅”(提後二章26節)。基督已經奪回這些被魔鬼擄去的,向天使們誇勝,然後差遣聖靈降臨,賜下各種恩賜。
六、我在這節經文中,發現一個靈界的秘密,原與本書讀者研究。
主那穌由橄欖山升天時,有一朵特備的雲彩將他接去,漸漸在眾門徒往上望的時候消失,門徒再也看不見他(徒一章9一10節)。門徒逕自回耶路撒冷上馬可摟去作等候的禱告,卻不曉得主那穌在上升時經過諸天,曾與空中掌權者的首領有一場惡戰,這是非人類所能瞭解的戰爭。魔鬼知道自己已經失敗,那穌已經得勝地升回天家,所以魔鬼要設法攔阻那穌升天,因為主那穌升天必須經過魔鬼所掌握的空中。如果魔鬼能攔阻主那穌升天,聖靈便不能降臨,耶穌的救贖便有功虧一簣之感,人類便會完全絕望。這真是使人思之而毛骨悚然的事。
因此,主那穌和他的眾天軍天使一定曾在空中(魔鬼的領域)作一次決戰,他們打得如何激烈,人類不得而知,但惡戰的結果是主那穌得勝了,便擄掠了仇敵,即戰勝魔鬼之意,升天後,聖靈便依原定計劃降臨。
主那穌曾吩咐門徒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應許的聖靈降臨(徒一章4節),於是他們等了十天,可能與這場空中大決戰有關係。
這空中戰爭的秘密向保羅啟示了,所以他在以弗所書這本最屬靈的書信中透露出來,同時宣佈主那穌的勝利。
保羅這一節聖經是引用詩篇六十八篇18節的話,“你已經升上高天,擄掠仇敵;你在人間,就是在悖逆的人間,受了供獻”。假如明白這節的原意,是指天上和地上兩件事,則保羅在以弗所書這裏所講的便更明白。
①“他升上高天時,擄掠仇敵”,很顯明地是指得勝魔鬼而言,那是在高天(即空中)的事。
②“他在悖逆的人間,受了供獻”,也清楚表示許多人以前是悖逆的,後來信了主那穌,他們成為主那穌在人間所得的美好供物。保羅也在前文說過未信主的人是悖逆之子(弗二章2節)。這是在地上的事。
這樣看來,保羅既然引用詩篇這節聖經,原來應該相同,指主只作片面的解釋而已。――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弗四9】「(既說升上,豈不是先降在地下麼?」
﹝原文直譯﹞「(說祂升上,若非祂曾先降到地的較低部位,則是甚麼意思呢?」
﹝原文字義﹞「地下」地之較下部分。
﹝文意註解﹞第九至十節是括弧內的插句,特別為了解釋第八節和註明所引述的經文是指基督而說的。這兩節聖經是讓我們聯想到基督的道成肉身和祂的死而復活。
有的解經家認為「地下」是指陰間,主在死後曾到過那裏(羅十7)。
【弗四9】「(既說升上,豈不是先降在地下嗎?」
“降在地下”有解經者以為是基督降至陰間而說(參彼前三19),因原文“地下”是“地之較下部分”之意;並認為第8節的“擄掠了仇敵”,是將在陰間的善人和舊約有信心的人帶到天上。──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以弗所書》
【弗四9「既說是升上,豈不是先降在地上嗎?」】
我們裝水是底下裝上來。主耶穌為順從自然的定律,要充滿萬有,也從底下開始。祂先作為卑微的奴僕,且死在十字架上,在別人的墳墓低處,再降至地下的陰間,陰間是死人的去處。所以我們要在天上與祂坐在一起,也必須在同一個定律之中:降下。
在恨罪的低處——我們必須到那低處。在神面前躺在低處裡,好似麻風病的患者一樣,閉嘴捶胸。讓聖靈顯示我們內裡一切自私、詭詐與不潔。讓你的呼求聲音達到神面前,叫你看見與聽見,痛苦地知道你是在祂眼前。從這低處你才可升至神的懷抱中。哀慟的人有福了。
在謙卑的低處——你要願意在低處。真正的謙卑是看別人比自己強,你要做卑微的工作,來服事弟兄姊妹。常以為虧欠,你有什麼良善,都是出於神的恩典。神賜平安給謙卑的人,祂提拔貧窮人從爐底中起來。
在死亡的低處——我們越進入主的死裡,祂的生越在我們必死的身上,死後得生。降下之後升上,羞辱之後必有榮耀。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的子粒來。── 邁爾《珍貴的片刻》
【弗四10】「那降下的,就是遠升諸天之上,要充滿萬有的。)」
﹝原文直譯﹞「那降下的,就是那高升、超越諸天之上的,好讓祂能充滿萬有。)」
﹝文意註解﹞
「遠升諸天之上」主耶穌在死而復活之後,升到天上,坐在父神的右邊(一20;徒一9;二34)。
「要充滿萬有的」基督在得勝升天後,就把恩賜賜下來,乃為建立祂的身體,而教會是祂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一23),故建立身體與充滿萬有絕對有關係,而祂賜恩賜就是為達到充滿萬有的目的。

【弗四7~10】在神開始建造教會的工作中,祂首先把「恩賜」賜下來,藉著那些有恩賜的工人,造就神的兒女,使各人都能發揮屬靈的效用,使教會的建造漸漸的進行,直到完成。所以整個教會建造的實際,就是各種恩賜很和諧的配搭運用,顯出基督生命的豐富。
神賜下各樣的恩賜,這是教會建造的開始。屬靈的建造,有屬靈的方式;屬靈的建造,要使用屬靈的工具。我們人自己所有的,在屬靈的建造裏起不了作用,甚至於有時還產生相反的效果。「恩賜」這一件事,從表面上看來,就是人所具備的一種特長,但又不同於世人心目中的特長。我們若對恩賜的認識不明確,對恩賜的運用就混亂;是恩賜的卻得不著使用,不是恩賜的卻大行其道,結果就是神的建造受打岔。
這裏說恩賜是「照基督量給各人的」,是祂「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所以第一,恩賜是基督藉著聖靈供應給人的(參林前十二4~11),不是因為人學習的結果。聖靈把某一種恩賜賞給人,在某人身上就特別顯出那恩賜的效用,供應人、造就人、保護人、帶領人。一切學來的東西都不是恩賜。工作的方法是可以從訓練中學到,但恩賜不能從訓練中產生出來。恩賜是在實際的事奉操練中顯明出來,在不住的運用中成為老練。
第二,恩賜不是一般的特長,而是與神建造的心意有直接關係的特長。神把各樣的恩賜賞賜下來,目的是在建立基督的身體(參11~16節)。因此,在建立基督的身體上起直接作用的纔能稱作恩賜,在建造基督的身體上不能缺的特長纔是恩賜,可有可無的就不是恩賜。
恩賜是神藉著聖靈賜給人的特長,目的是要建立基督的身體;不符合這兩樣條件的,都不能稱為恩賜,神也不能使用不是恩賜的東西去建造祂的教會。── 王國顯《建立基督的身體──以弗所書讀經劄記》
【弗四8~10擄掠】
問:以弗所書四章八至十節:「所以經上說:『祂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既說升上,豈不是先降在地下麼?那降下的,就是遠升諸天之上要充滿萬有的。)」作何解釋?
答:保羅在上文,是說主耶穌的恩賜。現在要表明主是那賜恩賜的,恩賜乃是為人的。「祂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那擄掠人的。」(原文)誰被主耶穌所擄掠呢?擄掠人的就是撒但(來二14;西二15)。聖徒死後本來被魔鬼所監禁──這就是擄掠的意思,所以,魔鬼才稱為「那擄掠人的」,主耶穌復活升天時,就擄掠了那擄掠人的撒但,叫聖徒雖在陰間裏即能脫離魔鬼的權力。(所以1.陰間的門不能勝過教會;2.陰間的鑰匙乃是在主手裏;3.所以,對於聖徒陰間變成樂園(路廿三43)。)
馬太福音二十七章五十二至五十三節就是一個證據。「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基督未復活升天之前,祂並未以恩賜給人。先爭戰,而後得勝。這些恩賜就是第十一節所說的聖靈恩賜。祂死,祂得勝,祂以恩賜給人。但是,這個「升上」的是從那裏來呢?乃是「先降在地下」。祂先死,先下陰間,勝過撒但和死亡的權勢,然後才升上。「那降下的就是遠升諸天之上的。」誰降下,也就是誰升上。祂這樣作有甚麼目的呢?為「要充滿萬有」。祂降下就得了地下,祂升上就得了天上。
這樣全段的意思就是:主耶穌死而復活、升天勝過仇敵,充滿萬有;所以,祂能將恩賜賜給眾人。因為按凓詩篇六十八篇十八至十九節就是引祂的話,需升上而擄掠仇敵的,才能以恩賜眾人。(詩六八18「供獻」兩字就是恩賜;「悖逆的人」指猶太人,因與外邦人無涉,所以使徒只引用半節。)使徒就在第九、十節說明主耶穌就是那升上而又擄掠的。―― 倪柝聲
【弗四8~10升上高天、升上、遠升諸天有何分別?降在地下與降下是否相同?】
一、“升上高天”一語,原文無天字,乃是“升上高處”,可能指空中而言,正如上面所解釋的,在空中與魔鬼作戰。
“遠升諸天之上”一語原文清楚說出“諸天”,而且用一個只用過一次的字“遠……之上”,全句可譯為“升至高高在上的諸天”,表示主那穌在空中得勝魔鬼之後,即繼續上升,經過諸天,到達神寶座的右邊。希伯來書的作者則說他“升入高天”,原文則為“經過諸天”(來四章14節)。馬可說他被接到天上,坐在神的右邊(可十六章19節)。
至於9節的“升上”與8節的“升上”相同。
二、“降在地下”一語,中文譯得不完全,因為原文乃是“降在地的下層”,這是與下文第十節的“高高在上的諸天”相對的句子。所謂“地的下層”,解經家的意見不一,有人認為是指陰間而言,正如“使徒信經”有一種的內容有此語①,但許多人認為“下陰間”一語並無聖經明文為根據,因此保羅在此所說的“降在地的下層”指埋葬在墳墓而言。但另一派人士認為這是指主那穌降世為人而言,正如保羅在腓立此書二章6一9節所說的,主那穌降世為人,從神子的地位降至人間最低的一層,自己卑微到為奴僕的地步,然後將他升為至高。
第10節的“降下”原文與上文的降字相同。
另有些人解釋第9節的“降在地下”,指聖靈降臨而言,則與上下文所指不符,因為第10節復述那“降下的”乃是那遠指諸天之上要充滿萬有的,是指基督而非指聖靈。
至於第9節“豈不是先降在地下麼”一語,有許多古卷並無“先”字,所以該語可譯為“豈不是也曾降在地下麼”。
① 使信徒經有多種,但有許多教會不採用,故不不知內容為何,茲節錄如下:我信神,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那穌基督,神獨生之子,因聖靈感孕,由童女馬利亞所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受死、埋葬(另一種使徒信經在些有“下陰間”一語)、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神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裏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我信聖靈。我信聖公的教會。我信聖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得復活。我信永生。阿們!――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弗四11】「祂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
﹝原文直譯﹞「祂所賞給的,有眾使徒(複數),和眾先知(複數),和眾傳福音的(複數),並眾牧人(複數)和眾教師(複數),」
﹝文意註解﹞
「使徒」具有聖靈的能力,奉神呼召,被差遣到處開荒、建立教會的人。
「先知」有聖靈的感動,接受神的真理啟示,能傳講神的心意,以造就、安慰、勸勉信徒的人。
「傳福音的」對傳揚福音特別有負擔和才能,能深入人群中引領人相信主的人。
「牧師和教師」原文只用一個定冠詞,表示一個職份兼具作牧養和教導兩種功能,這兩種功能相輔相成,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前者偏重對信徒靈性的餵養與照顧,後者偏重對真理認識上的造就與實踐。
使徒重在作『點』的工作;先知重在作『線』的工作;傳福音的重在作『全面』的工作;牧師和教師重在作『立體』的工作。
﹝話中之光﹞
(一)這裏給我們看見,屬靈的恩賜是不一樣的。
(二)這裏有四或五種不同的恩賜,主要在於用話語來表達;凡有心願在教會中事奉神的信徒,須在神面前追求作好的話語職事。
(三)沒有一個人在一信主之後,立刻就顯明他具有某種恩賜;因此教會應當提供機會,讓所有的信徒培植、顯明並發展他的恩賜。
【弗四12】「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原文直譯﹞為要裝備聖徒,使之參與服事的工作,以建造基督的身體
﹝原文字義﹞
「成全」痊癒,修補,裝配,使之完全;「職」工作,任務,責任。
﹝文意註解﹞
「成全聖徒」就是用各種方法,使聖徒在生命、知識、才幹等方面,都達到可以盡功用的地步。
「各盡其職」指每位信徒都投入事奉神的工作。
本節說明恩賜的目的:
(1)培植、發展全體聖徒;
(2)使之在各服事崗位上發揮功用;
(3)從而完成建立基督身體的工作。
﹝話中之光﹞
(一)主的教會得以建立,並非僅靠那些有神特別恩賜的使徒、先知等人來供應,來帶領;還要所有得救蒙恩的聖徒,都能各盡本分,為主擺上才可。我們至少也是聖徒之一,責無旁貸,千萬不可失職!
(二)正常的教會不是工人在事奉,而是工人帶動全教會事奉,使每一個信徒都能為神所用,不然就不是一個身體。
(三)每一個肢體在身體中都有它的功用,並且它的功用是別的肢體所不能代替的;每一位信徒在教會中,都有一個位置,也都有一份工作。
(四)神的兒女在工作上應當有的態度是:我所能作的,巴不得別人也能作;我所不能作的,巴不得有人能作。
(五)在建立基督的身體上起直接作用的,並且是不能或缺的特長,才能稱作恩賜;可有可無的就不是恩賜。
【弗四13】「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原文直譯﹞「直等到我們眾人,對神兒子的信仰和認識都達於一致,達到長大成人,達到基督豐滿長成的身量;」
﹝原文字義﹞
「等到」到達目的地,完成目標;「真道」信仰,信心;
「同歸於一」一致,到達同一目的地;「長大成人」發育完全的成人;「身量」身材,高度,年齡。
﹝文意註解﹞
「真道上同歸於一」指對基督客觀的信仰臻於一致。
「認識神的兒子」指對基督主觀經歷上的認識達於一致;
『認識』係指一種完全、深入、正確的知識,而不是膚淺的知識。
「得以長大成人」指脫離幼稚無知的嬰孩時期,而能分辨真理(來五13~14)。
「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就是長到了夠成熟的年齡,基督的豐滿在教會中彰顯出來。
﹝話中之光﹞
(一)教會的目標,就是要「長大成人,滿基督長成的身量」;而達到這目標的路,乃是藉著各種恩賜來成全聖徒(11~12節),使『眾人在信仰上,並對神兒子完全的認識上,同歸於一』(原文另譯)。
(二)今日在教會中,最要緊的事,莫過於所有的恩賜都竭力的帶領、教導眾聖徒,使能對神的兒子達到完全認識的地步;這樣,才能使教會早日達到豐滿長成的身量。
(三)信徒對基督客觀的信仰若有偏差,則對基督主觀的認識亦必錯誤;同樣,對基督的認識若有差別,信仰亦無法達到一致。
(四)信徒對基督的信仰和認識,彼此往往有細節上的不一致,然而這卻是構成教會分裂的主要因素。
(五)教會的實質就是基督在教會中該得著完全的地位,讓基督的生命完全管理教會。
(六)人認識基督有多少,就會把多少的地位讓給基督。
(七)信徒不只在真理上認識基督,並且也在經歷上也認識基督,才算真實的認識神的兒子。
(八)認識真道把我們領向神的兒子,認識神的兒子卻使我們成熟而至豐滿。因此,追求認識神的兒子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九)只有真實認識神的兒子,才會叫我們生命趨向成熟,基督在教會中才有豐滿的充滿。
標籤:
瀏覽次數:13    人氣指數:13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不要愛世界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走出羞愧的米力‧巴力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