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53809
 思情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放下過去 才有未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平靜依然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一日不起煩惱便是修行
作者: 思情 日期: 2019.11.16  天氣:  心情:
修行的方法,是勤修戒定慧三學;
修行的目標,是熄滅貪嗔癡煩惱。
因此,若能做到煩惱不生起,
便不用著意於修行的細節,
這種以目標為本而提倡
“一日不起煩惱,便是修行”的見解,
本來是合理的;
然而若錯解煩惱的定義,則會衍生流弊。

有一個譬喻,
說把歡樂帶給他人,就像向人灑香水,
自己也會沾上一身香氣,
讓自己生活在愉快的氛圍之中,
所以彌勒菩薩亦以大慈興樂作為其修行法門。

然而,有一種狹隘的看法,
認為能不動嗔念、保持心境愉快,
就等於不起煩惱、就不用修戒定慧,
卻是一種謬誤。
誠然,若動念起嗔心,是煩惱的表現;
如能為周遭的人營造愉快的環境,
則是一種功德。
可是,這種看法只講求不起嗔煩惱,
而忽略了貪、癡煩惱。

若只需心境愉快、嗔心不起便算是修行,
則悉達多太子在宮廷中已過著這樣的生活,
何需捨棄王位、過六年的苦行生活呢!

在佛世時,有一種思想,
不相信有來世,認為人只有一生,
應儘量的享受,才不枉此生,
佛陀指出這種想法沒有考慮因果業力,
是一種斷見。

所以“一日不起煩惱,便是修行”,
不單指嗔煩惱,還包括不起貪煩惱和癡煩惱。
如果放縱自己的行為,
只求一己的順心而任意行事,
甚至引導他人過放逸生活,
還以為這樣就是不起煩惱、就是在修行,
便走錯了方向。

一日不起煩惱,是要連貪煩惱也不生起、
癡煩惱也不生起,才算是修行。
比方說,面對美味的食物,
若沒有節制地開懷大嚼、
也沒有受到旁人的阻止,
則雖沒有嗔煩惱,欲不是修行,
因為自己已被貪煩惱所迷了:
同樣地,如果貪一時之快而罔顧因果,
則是與癡煩惱相應了!

再與五戒相對照,五戒要求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如果一個人任意傷害眾生、
隨便把公物據為己有、
貪享眾人之福、滿口媚言綺語
或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
雖看似不起煩惱,實是沒有慚恥之心,
更惶論修正自己的行為了。

所以“一日不起煩惱”,要包括貪嗔癡三方面,
一日之中,樂行佈施、謹慎持戒
而不被貪煩惱所轉,
安受忍辱、勇猛精進
而不被嗔煩惱所動,
攝心禪定、住於般若
而不被癡煩惱所迷,
這樣不起煩惱,才是修行。

進一步說,橫向的“一日不起煩惱”
是要令自他不起煩惱,
若因自己的行為而侵損眾生,
把煩惱轉嫁給別人,
則這一天已不是不起煩惱了;
例如自己不做家務,
只沉迷於電腦或電視之中,
把家中雜務推給父母或配偶,
雖然他們不會因此而起嗔心,
這種放逸行為便沒有修行了。

縱向的“一日不起煩惱”則包括,
當日的不起煩惱和來日的不起煩惱,
如果先使未來錢,
胡亂花費以滿足一時的購買欲,
因而入不敷支甚至債台高築,
則只是把煩惱的後果推遲,
來日所承擔的煩惱將更大!

總括來說,
“一日不起煩惱,便是修行”是意味著,
自己不因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際遇,
而起貪嗔癡等煩惱,
自己和其他眾生,也不會因自己這一日的行為,
而於當日或來日生起煩惱困擾,
則這一日的所作所為才與戒定慧三學相應;
能如是行,便是修行。
標籤:
瀏覽次數:171    人氣指數:1171    累積鼓勵:5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放下過去 才有未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平靜依然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