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5759
 恭野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無國界社群分享式經營之統計資料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愛情裡如果有小三是宿命,該怎麼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路徑依賴理論
作者: 恭野 日期: 2011.09.11  天氣:  心情:
路徑依賴理論(Path Dependence),也稱路徑依賴性

目錄
[隱藏]
1 路徑依賴簡介
2 路徑依賴的實驗
3 路徑依賴的表現方式
4 為什麼會產生路徑依賴
5 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理論[1]
6 路徑依賴理論的現實意義[2]
7 路徑依賴案例分析
7.1 案例一:鐵軌間距
7.2 案例二:戴爾
7.3 案例三:135相機規格
8 參考文獻
[編輯]
路徑依賴簡介
  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不能輕易走出去。

  路徑依賴理論(Path Dependence)最初由Paul·A·David於1985年給出證明,W·Brian·Arthur作了進一步的拓展。David的故事是現在的QWERTY型鍵盤,這種鍵盤在技術上並不是最好的,但是,它卻牢牢占據了市場。實際上,Dvorak於1932年申請專利的DSK鍵盤輸入速度最快。David認為:由於某種原因,QWERTY型鍵盤使用人數占了優勢,那麼,由於其它類型的鍵盤數量上較少,考慮到硬體、軟體的兼容性,其它使用者會在選擇打字機時(鍵盤是由打字機演化而來)選擇QWERTY。這樣,QWERTY型鍵盤逐漸占據了整個市場。David把這種狀態稱之為“鎖定”。後來的鍵盤雖然在技術上比之先進,但為時已晚。

  這不僅使人想到了中國的輸入法中的五筆字型。在有漢字輸入法的初始階段,由於拼音輸入法較慢,且要在輸入時進行選擇,因而,五筆字型一推出就占有了一定的優勢,由於大陸人口多,因而,五筆字型迅速推廣。此後,其它新的輸入法再也無法與其競爭,即使在技術上有優勢,但再也無法與之競爭。

  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是第一個提出制度的“路徑依賴”理論的學者。他認為,制度變遷的原因有二:制度的收益遞增和網路外部性,經濟和社會中存在著顯著的交易成本。這種觀點是否成立,需要進一步的研究。道格拉斯·諾思由於用“路徑依賴”理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規律,從而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思認為,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某一路徑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後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及未來可能的選擇。好的路徑會對企業起到正反饋的作用,通過慣性和衝力,產生飛輪效應,企業發展因而進入良性迴圈;不好的路徑會對企業起到負反饋的作用,就如厄運迴圈,企業可能會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下而導致停滯。而這些選擇一旦進入鎖定狀態,想要脫身就會變得十分困難。

[編輯]
路徑依賴的實驗
  有人將5只猴子放在一隻籠子里,併在籠子中間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壓水教訓所有的猴子,直到沒有一隻猴子再敢動手。 然後用一隻新猴子替換出籠子里的一隻猴子,新來的猴子不知這裡的“規矩”,竟又伸出上肢去拿香蕉,結果觸怒了原來籠子里的4只猴子,於是它們代替人執行懲罰任務,把新來的猴子暴打一頓,直到它服從這裡的“規矩”為止。試驗人員如此不斷地將最初經歷過高壓水懲戒的猴子換出來,最後籠子里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沒有一隻猴子再敢去碰香蕉。起初,猴子怕受到“株連”,不允許其他猴子去碰香蕉,這是合理的。但後來人和高壓水都不再介入,而新來的猴子卻固守著“不許拿香蕉”的制度不變,這就是路徑依賴的自我強化效應。

[編輯]
路徑依賴的表現方式
  路徑依賴有兩種表現方式:自我強化和鎖定。秦池酒業從一個縣級小廠能邁向全國靠的就是廣告,它從廣告中嘗到了甜頭,這種收益刺激了它在第二年第三年的時候繼續這一戰略,不計成本地去奪取中央台廣告標王,在一夜暴富以後還想一夜成為貴族;這就是自我強化。至於鎖定,戀愛中的男女最容易被觀察到。女孩愛上了男孩,但男孩有些屢教不改的惡習,朋友們都說放棄吧,多少次經驗證明瞭要改是不可能的,但女孩一直執著地相信再下一次他一定會改的,就這樣她拖了好多年…… 這不僅是“一葉障目”的問題,還含有路徑鎖定的因素。

[編輯]
為什麼會產生路徑依賴
  因為背後都有對利益和所能付出的成本的考慮。對組織而言,一種制度形成後,會形成某個既得利益集團,他們對現在的制度有強烈的要求,只有鞏固和強化現有制度才能保障他們繼續獲得利益,哪怕新制度對全局更有效率。對個人而言,一旦人們做出選擇以後會不斷地投入精力、金錢及各種物資,如果哪天發現自己選擇的道路不合適也不會輕易改變,因為這樣會使得自己在前期的巨大投入變得一文不值,這在經濟學上叫“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路徑依賴的主要原因。

[編輯]
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理論[1]
  一、技術演進中的軌跡依賴

  “路徑依賴”原本是被阿瑟用來描述技術變遷的自我強化、自我積累的性質。阿瑟認為,新技術的採用往往具有報酬遞增的性質。由於某種原因,首先發展起來的技術常常可以憑藉占先的優勢地位,利用巨大規模促成的單位成本降低,利用普遍流行導致的學習效應和許多行為者採取相同技術產生的協調效應,致使它在市場上越來越流行,人們也就相信它會更流行,從而實現自我增強的良性迴圈。相反,一種具有較之其他技術更為優良的技術卻可能由於遲到一步,沒有獲得足夠的跟隨者,而陷入惡性迴圈,甚至“鎖定”在某種被動狀態之下,難以自拔。

  二、制度變遷中的路徑依賴

  諾斯把阿瑟提出的技術變遷機制擴展到制度變遷中,用“路徑依賴”概念來描述過去的績效對現在和未來的強大影響力,證明瞭制度變遷同樣具有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使制度變遷一旦走上了某一條路徑,它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沿著既定的路徑,經濟和政治制度的變遷可能進入良性迴圈的軌道,迅速優化;也可能順著原來的錯誤路徑往下滑,結果在痛苦的深淵中越陷越深,甚至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之下。一旦進入了“鎖定”狀態,要想脫身而出就變得十分困難,除非依靠政府或其他強大的外力推動。通俗地講,“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因此,在既定的制度變遷目標下,要正確選擇制度變遷的路徑並不斷調整路徑方向,使之沿著不斷增強和優化的軌跡演進,避免陷入制度鎖定狀態。

  制度變遷過程中產生“路徑依賴”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正式規則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連續的、累積的。一國政治法律制度約束著經濟自由度和個人行為特征,進而影響經濟效益。第二,非正式規則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更是持久的、沉澱於歷史過程中的。與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具有較強的非易性,其變遷也是連續的、緩慢的、漸進的、內生的。在歷史上雖然許多國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差異不大,但經濟發展路徑卻相差頗大,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同的非正式制度和傳統文化在起作用。第三,與制度相關的特殊利益集團具有保持制度變遷持續下去的推動力。因為這種利益集團與現有制度是共存共榮的,而且在各種利益的博奔中處於主導地位,只會加強現有制度,從而促使制度變遷保持原有的慣性、按原有的方向持續下去。

[編輯]
路徑依賴理論的現實意義[2]
  路徑依賴理論對於處於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的國家來說顯然具有現實的意義。吳敬琅教授指出,我國正在經歷一個偉大的改革時代。改革,或者說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是一個重大的制度變化過程。整個過程具有路徑依賴的特征。

  第一,初始的體制選擇會提供強化現存體制的刺激和慣性,因為沿著原有的體制變化路徑和既定方嚮往前走,總比另闢路徑要來得方便一些;

  第二,一種體制形成以後,會形成在現存體制中有既得利益的壓力集團。他們力求鞏固現有制度,阻礙進一步的變革,哪怕新的體制較之現有更有效。即使由於某種原因接受了進一步改革,他們也會力求使變革有利於鞏固和擴大他們的既得利益。於是,初始的改革傾向於為後續的改革劃定範圍。改革能否成功就不僅取決於改革者的主觀願望和既定的目標模式,而且依賴於一開始所選擇的路徑。

  因此,我們在作出任何一項改革決策時,要慎之又慎,不僅要考慮將要採取的決策的直接效果,還要研究他的長遠影響;要隨時研究改革是否採取了不正確的路徑,如果發現了路徑偏差要儘快採取措施加以糾正,把他拉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以免積重難返的狀況出現。事實上目前已經出現了對無效率制度的路徑依賴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前期改革不規範,改革措施不徹底。

[編輯]
路徑依賴案例分析
[編輯]
案例一:鐵軌間距
  在現實生活中,路徑依賴現象無處不在。一個著名的例子是:現代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為什麼採用這個標準呢?原來,早期的鐵路是由建電車的人所設計的,而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正是電車所用的輪距標準。那麼,電車的標準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最先造電車的人以前是造馬車的,所以電車的標準是沿用馬車的輪距標準。馬車又為什麼要用這個輪距標準呢?因為古羅馬人軍隊戰車的寬度就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羅馬人為什麼以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為戰車的輪距寬度呢?原因很簡單,這是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

  有趣的是,美國太空梭燃料箱的兩旁有兩個火箭推進器,因為這些推進器造好之後要用火車運送,路上又要通過一些隧道,而這些隧道的寬度只比火車軌道寬一點,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寬度由鐵軌的寬度所決定。所以,今天世界上最先進的運輸系統的設計,在兩千年前便由兩匹馬的屁股寬度決定了!

[編輯]
案例二:戴爾
  人們關於習慣的一切理論都可以用“路徑依賴”來解釋。它告訴我們,要想路徑依賴的負面效應不發生,那麼在最開始的時候就要找準一個正確的方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基本思維模式,這種模式很大程度上會決定你以後的人生道路。而這種模式的基礎,其實是早在童年時期就奠定了的。做好了你的第一次選擇,你就設定了自己的人生。

  在國際IT行業中,戴爾電腦是一個財富的神話。戴爾電腦公司從1984年成立時的1000美元,發展到2001年銷售額達到310億美元,是一段頗富傳奇色彩的經歷。戴爾公司有兩大法寶:“直接銷售模式”和“市場細分”方式。而據戴爾的創始人邁克爾·戴爾透露,他早在少年時就已經奠定了這兩大法寶的基礎。

  戴爾12歲那年,進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險--為了省錢,酷愛集郵的他不想再從拍賣會上賣郵票,而是通過說服自己一個同樣喜歡集郵的鄰居把郵票委托給他,然後在專業刊物上刊登賣郵票的廣告。出乎意料地,他賺到了2000美元,第一次嘗到了拋棄中間人,“直接接觸”的好處。有了第一次,就再也忘不掉了。後來,戴爾的創業一直和這種“直接銷售”模式分不開。

  上初中時,戴爾就已經開始做電腦生意了。他自己買來零部件,組裝後再賣掉。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一臺售價3000美元的IBM個人電腦,零部件只要六七百美元就能買到。而當時大部分經營電腦的人並不太懂電腦,不能為顧客提供技術支持,更不可能按顧客的需要提供合適的電腦。這就讓戴爾產生了靈感:拋棄中間商,自己改裝電腦,不但有價格上的優勢,還有品質和服務上的優勢,能夠根據顧客的直接要求提供不同功能的電腦。

  這樣,後來風靡世界的“直接銷售”和“市場細分”模式就誕生了。其內核就是:真正按照顧客的要求來設計製造產品,並把它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直接送到顧客手上。

  此後,戴爾便憑藉著他發現的這種模式,一路做下去。從1984年戴爾退學開設自己的公司,到2002年排名《財富》雜誌全球500強中的第131位,其間不到20年時間,戴爾公司成了全世界最著名的公司之一。正是初次做生意時的正確路徑選擇,奠定了後來戴爾事業成功的基礎。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在職業生涯中,我們無法擺脫這種路徑依賴,一旦我們選擇了自己的“馬屁股”,我們的人生軌道可能就只有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寬。以後我們可能會對這個寬度不滿意,但是卻已經很難改變它了。我們惟一可以做的,就是在開始時慎重選擇“馬屁股”的寬度。

[編輯]
案例三:135相機規格
  現在的135相機規格其實還是愛迪生時代制定的。他嫌70毫米膠片電影機不好用,於是便把膠片取下,剪掉一半,再打上兩排齒孔成了35毫米電影膠片,才有了專用電影膠片的小型相機,畫幅24×36毫米。以後多次有人試圖改進,從“半幅”(24×18毫米)到APS(24×32毫米),都半途而廢,因為全世界135相機保有量實在太大了,人們不可能為了節省4毫米膠片而報廢自己上萬元的相機。直到不用膠卷的數位相機問世,APS規格才成為CCD的標準畫幅,135相機開始被淘汰。

  路徑依賴原理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甩掉過去的包袱(不管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重要的是未來,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標籤:
瀏覽次數:979    人氣指數:979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無國界社群分享式經營之統計資料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愛情裡如果有小三是宿命,該怎麼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