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841957
 ☆傻氣喵喵☆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善於約束自己 .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人生的鐵索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內不是》證嚴法師開示
作者: ☆傻氣喵喵☆ 日期: 2013.10.02  天氣:  心情:


佛陀告訴我們「觸事無心難」,佛陀是要啟示我們人生本來是可以很單純,很消遙自在的情況下生活,可是凡夫無明一起,就會把最簡單輕安、消遙的生活複雜化,因之產生煩惱和痛苦,「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句話人人都會說,但是偏偏在生活中盡和一些人與事過不去,時間分秒不停地流逝,而我們的心卻常記掛著以往的是非人我,直在那兒不停地打轉,這就是煩惱的凡夫心,許多人總是在煩惱中度日,為什麼?


因為以曲折之心去比較,對人事起了分別心,比如工作上計較自己做得多,別人做得少,這是驕慢心,或者認為別人做得多,沒什麼了不起,自己做得少也不覺得慚愧,這是卑劣慢,不管是驕慢或卑劣慢的心,這些都是煩惱,人生應該要隨分隨力有多少量做多少事,能夠如此,才不會在人我是非中觸事而生煩惱啊!日常生活中,我們量力而為,若事過境遷,就讓它過去,不要老記掛那些煩惱的往事。


我常常提醒周遭的人,雜念要隨著時間的消逝而去,過去的事再去想它,便是雜亂心,就是煩惱,忽略現在而寄望未來,這則是妄想心,何不好好把握當下的一秒鐘,在當下把一句話講好,把一件事做好,我們走路雖然是踏著大地而行,但是我們腳底永遠不會黏在大地,而是踏落前腳,抬起後腳,這樣才能向前邁進,原本單純的生活,何必一定要「觸事生心」把它複雜化了呢?


事不離人,人不離是非,有是非就會產生問題,所以問題是難免的,但是非往往是人放大的,不要道聽塗說,降低士氣,也不要光喊腐敗、喊清高,為何不投入其中用心做?

好壞是人喊出來的,人若不自愛也無用,做人的良能是無條件的付出,站好自己的崗位,精神要免疫,自己的志業體,希望你們每個角落去體會,但觀念不要偏差,否則聽多會煩惱,要過後即無,這正是腳走過的路,但絶不把路帶走之意。


娑婆世界苦多樂少,因而要能堪忍,忍得來才能平常度過一生,不如意之事,用慈悲心化解掉,則無人我是非,只管盡本分去幫助人,不存記恨的心,才能發揮愛的功能,能將世間的怨恨化解掉,方稱為修行,習氣要改很難,但不能為了難而不改,多一分善念,即少一分惡念,惡習氣既然可以消除,好習氣當然可以訓練,罪業都發於一念的疏忽,要時時注意心念,所謂禍藏於隱微,若一念疏忽,造成禍患,則枉費平日的好心,心若正則所行方向就正。


學佛一定要學到把原本不好的習氣改掉,由內心發露正念,進而表現於外在行動上,心無二用,多利用時間,把握機會去付出愛心,只要能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關懷眾生,自能去除煩惱,體會法喜,做人應把握因緣多付出,人生有來就有去,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開端,人來世間皆是為某種使命而來,待使命完成,即可功成身退,人的身體如同一部機器,久了零件自然會老壞,即己老壞就須捨棄,重換新的再發揮它的功德,盡人事聽天命,把心安住、放下,業即會消,要多祝福有病人,不要讓讓他有牽掛呀!


人與人相處,難免有爭執,有爭執不圓滿時,就趕緊缺角的地方是自己,如果每個人都這樣,自然事事圓滿,盡多少本分就有多少本事,凡事不要太計較,和為貴,學習水的柔順能包容一切。「人唯知道有來春,所以留著來春穀,人若知道有來生,自然修取來生福」。


經書不是拿來誦讀,而是用來做的,經云「臉上無瞋是功德」。只要常對人展露可親的笑容,亦常口出善言、柔軟語、讚歎語、慈悲語等,來令人心生歡喜,如法華經云「是人口清淨,經不受惡味,以深淨妙聲,聞者皆歡喜。」所以學佛者應該以慈悲忍辱、出言談吐自當柔和善順,假如口出粗言疾聲厲色,別人痛如刀刺,自己難免招苦報,佛在四十二章經言「刀割體痕易合,語傷人恨難消」。


要改造命運就必須決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造惡業,就不會有苦果或凶事,善要積得廣,才能產生受用。否則一邊行善一邊造惡,那豈不像愚笨的人,一手拿掃把,一手在灑土,地永遠掃不乾淨。很多人認為「人生一場夢,人死夢一場,夢裡身榮貴,夢裡在他鄉,朝朝是作夢,不覺夢黃梁,夢中若不覺,枉作夢一場。」人生本來就是浮泛,怕的是不知把握方向,因此有人會說「等我事業有成,待我子女長大,我再行善,行布施。」有這種觀念就永無行善的一日。


心如開朗一切的運就會通,運通了福就來啊!所以我們應該時時培養慈悲心,發一分心就有一分福,福不用你去求,它自然就會追著你來,我們要多發願,發願就會有力量,所以說發多大的願就有多大的福,發多大的願就有多大的力,希望諸位多用心。你如果每天為一點小事就煩惱,生氣、眉頭深皺,即使你遇到「好運」時,「運」想要衝進來也被你擋住了。


我們要把凡夫心換成佛心,過去心量狹窄,互相計較的凡夫心,要從今天開始去除,把心門打開,不要有計較心,人生之所以有苦會煩惱,有二種原因,一是心欲大,二是愛心小,心欲大的人,即使再賺更多的錢,擁有千百億的財產,他還是嫌不足,還想再多再更多,心不滿足就不富有,這些錢財產業大的人,他們的煩惱也很多,他們煩惱什麼呢?因為富有的人患失(怕損失而煩惱)啊!


心欲大,但缺乏財產的人,他一直想追求,想要擁有一切,這種人就會患得,有的人患失,這都是很痛苦的,每個人如果都能安分守己,雖然物質不豐富,但心很滿足,他就不會患得(為求不得而煩惱),雖然我們物質比不上別人,但有一樣東西比別人多……愛心,我們如果能縮小欲念,擴大愛心,相信一定可以過得很快樂,很自在。


我們是凡夫,更應該知道身體病痛是正常的事,只要身病、心不病,身體有了小病痛就要視為自然的現象,要時時警惕自己人生無常,要好好把握人生,提醒我們今天不做,不知是否還有明天可做?我們有一份力量就要趕緊付出,付出才是我們的本份,助人也是快樂的根本,如果我們都能這樣想,做一分就可得一分,反過來說:「我們如果做一點點,就想說我已經有在做了,為什麼還會再生病?那就不是身在病,連心也有求不盡的病了。


學佛就是要學實實在在,日日快樂,我們如能快樂,自己就是解脫,心如沒煩惱,就不會有罣礙,心無罣礙就不會有恐怖憂慮。學佛是在培養智慧,智慧就是要化開一切煩惱,有力量的時候,我們就要趕快去造福,頭腦清楚的時候,就要趕快去追求知識,智慧如能通達,心就不會罣礙,心如健康身就會健康。


生死、死生從佛家的觀點來看,每個人的生命過程,都是一樣「分段生死」生是死起點,而死是生的開端,其實捨這個臭皮囊,可以從頭再來,一切盡人事看天命,而業報未了是走不了,何況吃苦便是了苦,痛過一次就是消了一次業,所以要歡喜接受,比如我們今生註定得痛一百次,那麼痛過一次,就已經少掉一次,所以要歡喜接受,每個人盡力付出,自己做人的功能就是自救,然後把身體交給醫生,把心交給菩薩,能夠如此,即使是,所謂「業障病」也能夠歡喜承受。


學佛不是買保險,要求一切平安無事,而是學得遇到任何境界,都能安然走過。對於人世間的死別,最令人痛心的,在短短幾分鐘內,一個彼此關愛的人就此消失人間,永不得見,人生的聚散即是如此難料,那麼是苦是樂,是窮是富,又有何好計較呢?世間事風風雨雨,紛紛攘攘,一旦曲終人散,留下的只有或悲或喜的回憶。


要改變別人之前先改變自己,多包容關懷別人,與人相處,不僅要心寬,肚量更要博大,自私的愛實在很苦惱,每一個人都只愛自己所愛的人,有很多家庭就是因為只愛他(她)自己所愛的人,而造成了多少不幸的煩惱啊!有了這份佔為己有的私心,這種愛就是私愛,自私的愛,往往到頭來毀滅了自己,因為他無法佔有對方,有很多人為了這份自私的愛,毀滅了自己也損害他人。


人之所以會有是非,是因為人的心念太狹窄,無法容納一個人或一句話,一天到晚都在話中挑毛病,時時刻刻猜忌別人會說他的背後話,心中一點也無法坦然,人生之所以有苦,是因為真假顛倒,把假的看成真的去爭執,去計較,而卻把真的看成虛幻的,不用心去領會,做人如果經常忍不下一口氣,那真是非常痛苦的事,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和別人發生爭執衝突時,都自忖道理充足,理直氣壯認為「你不讓我,我為什麼要讓你」,彼此互不相讓,為的就是爭一口氣,如此一來,自然就陷在無比的煩惱痛苦中,當別人說了一句難聽的話,你聽入耳後不把它消化掉,那這句話就永遠存在心中,別人講的也許只是一句無心的話,但你當成「有意」如此自己的心經常受到傷害,修行就要學吞下去又能消化掉的功夫,每一個人都是隨著業力的牽引而來人間,既來之則安之,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歡喜消的業很快就會過去,不歡喜消的業,就會再生煩惱,甚至於煩惱中再造惡業,人與人間,難免會有善惡因緣,遇到善緣即生可愛歡喜。


善順之心,遇到惡業即生厭惡、煩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時時心存歡喜、感恩,不論對我們好的、惡的都要與他結一份歡喜緣,時時保持我們心中的寧靜清心,這就是禪定,也就是藉事練心了。爭來的面子是假的,養來的氣質才是真的。


◎施捨就像把錢存入銀行,接受別人施捨,就像領取存款,享受福報就像把領出來的錢花費掉,所以施捨越多的人,他的福報就越大,常接受別人的施捨就是在消福,所以聰明的人喜歡施捨,而不隨便接受別人人的施捨時,當他接受人的施捨時,他是為了廣結人緣,而且會很快的把所接受的財物又轉施出去。


◎造了惡業好比欠別人的債,逃避苦果好比逃避債主,忍受痛苦好比償還債務,你雖然可能逃得一時,可是債主還是會不斷找你要債,所以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勇敢地把債務還清,以後不再欠債,這就是古人所說「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假如我們把這道理想開了,當我們遭遇到倒霉的事情,我們便會懺悔過去所造的惡業,而不再怨天尤人,而且遇到了苦果,我們會很快樂接受它,因為只有當我們忍受苦痛時,痛苦才會消失了,你想一想接受苦果不是像了清債務,那麼地令人輕鬆愉快嗎?


◎有少數人一生行善,卻沒有好果報,這是因為他今生的善果還沒有成熟,可是他前世的惡果已先成就了,諸位一定要有「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的信心,做好事千萬不可因為發生挫折或倒霉的事,而退失善心,我們必須明白眼前的凶禍都是過去世的惡業造成的,只要我們對眼前不如意的事,稍加忍耐,而且努力行善,吉祥的結果和機運遲早一定會來臨,況且倒霉的事情表面上看起來很像是凶是禍,其實是大吉大福。


◎曾有人問慈濟的委員,佛門裡用什麼儀式改運轉業?委員告訴他,命運決定在自己的手裡,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業唯有靠自己去轉,也有會員會說「我已參加慈濟,已經造福了,為什麼還有逆境?」其他委員們回答說「就是因為你在造福,逆境才像一個小水泡,來一個、消一個,如果不知造福,那一天業力成熟了,或許就是一個大海浪把人吞沒了」。


◎別人未曾看過佛經,不明白三世因果之理,每遇不幸之事發生,總覺人家不好,自己做人沒錯,因之生怨恨心而感煩惱,又因看得自己太重,別人太輕,自己處處要得便宜,占上風,別人理當吃虧,如果得不到便宜就生氣不快,或者看見勝過自己的人,就生羨慕之心,嫉妒之念,因此感到環境一切均不滿意,而終年不快樂,我看過佛經知道三世因果道理,今生遭遇不如意的事,都為前生造業種下不良之因,所以今生得不良之果,此是自作自受,與人無尤,他人以非理相加,其意欲我感受痛苦,以快其意 ,其實此種行為適足以使我生厭棄娑婆之心,增進往生極樂世界之願,此於我是有益,而他們自己則貪瞋痴三毒纏身,解脫無術,非常苦惱,所以我不對他們怨恨,反而以憐憫,在表面是他們占上風,得便宜,在實際上則是我勝利,況且塵世虛榮、如夢如幻,轉瞬即將消滅,一無可戀,但求此生修行精進,不懈不怠,來生必可超升極樂世界,享受無邊快樂,因此心中常感滿足與快樂。





標籤:
瀏覽次數:154    人氣指數:1954    累積鼓勵:9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善於約束自己 .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人生的鐵索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