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196300
 莫非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印心...伊:25/101】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曼殊沙華】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望卿...伊:26/101】
作者: 莫非 日期: 2013.09.06  天氣:  心情:




.
.
.



佳偶良緣非天成
鴛鴦成伴緣有情

郎曾無心妹有義
叁生為悔怎殤心


眸迴竟 夜清清


若念伊人夢縈魂
枕畔綿綿淚輕輕

願墜晶晶若無盡
他/今生
 ...怎還伊人情











AD:2013-09-06




高雄市
三民區
青島街

...




*

併感

朴子配天宮
天女庇佑

.
.
.

隨處化身 不生不滅
 
聞聲救苦 大慈大悲


.
.
.

AD:2013-09-05




.
.
.


*



一夢如是 / A Dream Like This ~ HITA ~ 


——記鳩摩羅什

All conditioned phenomena are like a dream,
an illusion, a bubble, a shadow,
like dew or a flash of lightning;
 thus we shall perceive them.

From《The Diamond Sutra》


.






原著:小春《不負如來不負卿》
原曲:朱子巖《那一世》
填詞:擇荇
演唱:HITA
後期:英雄
MV製作:二十一弦



.
.
.


巖層下,細膩的壁畫,
千夜風砂,愈粗糲線條愈溫雅,
高城外,枯坐著舍利塔,
所有牽掛,封入一切有為法。

迷惘的,破譯了心經,
幡然入定,還默負著相的罪名;
頓悟的,亂世中一意孤行,
謬贊詬病,洞悉如夢幻泡影。

最無常,是筆下須彌都應驗,
蘇幕遮燈,只絢爛曇花一現;
最如一,是清軟研成濃釅,
重逢再見,本來如露亦如電。

這一程,從龜茲輾轉到長安,
空寂伽藍,曾追隨徒眾幾千萬;
這一場涅槃,劫灰從未腐爛,
支離的圓滿,方應作如是觀。

盛年時,曾踏過遍野駱駝刺,
涼州觀日,晨昏莫辨望朱成紫;
殘年時,讀懂所有深邃文字,
歲月修飾的,不外一夢如是。

...





【註釋】

著相:著就是執著的意思。相就是某一事物在我們腦海中形成的認識也叫概念。
它分為有形
­的(可以看到的)和無形的(也就是意識)。
著相是佛教中的的一個術語,是指執著於個體意識。



伽藍:為僧伽藍摩的簡稱,華譯為眾園,即僧眾所居住的園庭,亦即寺院的通稱。
看過小春的《不負如來不負卿》的都知道鳩摩羅什其人,東晉時後秦高僧,


著名的佛經翻譯­家。孤獨追求的旅者。娶妻生子的異族。

因為曾汙濁所以高潔,因為不拒絕所以學會放下,因為殘缺所以圓滿。


「一切有為法,如夢­ 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All conditioned phenomena are like a dream, an illusion,


a bubble, a shadow, like dew or a flash of lightning;


thus we shall perceive them.




這一段金剛經 (The Diamond of Perfect Wisdom Sutra),是他譯出的經文中


最廣為後人所知的一段,金庸在《天龍八部》裡將其概括­為


「一夢如是」,得到的和拋棄的,一夢如是!





.


.


.


 




 


 


 


.


.


.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9%87%91%E5%89%9B%E7%B6%9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重定向自金剛經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佛教典籍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譯者:鳩摩羅什
   









姚秦天竺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南朝梁 昭明太子 分則








 






敦煌出土的《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製,現存於倫敦大英圖書館









目錄






法會因由分第一『說法聚會,由此起因』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善現長老,啟請佛訓』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
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大乘正宗分第三『最大之乘,最正之宗』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妙行無住分第四『奧妙之行,本無住著』


「復次,須菩提!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如理實見分第五『自如之理,乃見真實』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正信希有分第六『生正信心,最為希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無得無說分第七『空則無得,寂則無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依法出生分第八『諸佛之法,依此生出』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
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無相分第九『只此一相,本來無形』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須菩提實無作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莊嚴淨土分第十『成就莊嚴,淨明心地』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修無為福,勝於布施』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
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受持正教,天人尊重』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
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當如此法,承受奉持』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
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離諸形相,自得寂滅』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



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



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受持此經,功德無量』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
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
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若能清淨,業障盡消』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
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
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
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
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成佛究竟,本無我相』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
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
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萬法歸一,更無異觀』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
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法身遍界,通化無邊』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色相皆妄,離妄見性』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



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



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非說所非分第二十一『法無可說,所說非法』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 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悟性空故,無法可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以清淨心,行諸善法』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福智甚大,無物可比』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
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聖凡同性,化無所化』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
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清淨法身,非屬相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依法修持,不應斷滅』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一塵不染,何貪何受』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
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威儀滅靜分第二十九『真性寂靜,不假威儀』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一合之理,實無有相』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
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
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如此知見,法相不生』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
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應現設化,亦非真實』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


.


.


 


 


 


* 鳩摩羅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8%A0%E6%91%A9%E7%BD%97%E4%BB%80








鳩摩羅什(梵文:कुमारजीव Kumārajīva334年413年,一說350年409年,又名鳩摩羅什婆、鳩摩羅耆婆,漢語的意思為童壽,常略稱為羅什)


,是漢傳佛教史上五大譯師之一,十六國時期佛教





生平



鳩摩羅什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其父鳩摩羅炎是從印度逃亡到西域印度貴族後裔,其母是龜茲國王的妹妹。7歲時同母親一同出家,開始學習的是原始經典《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日誦經千偈,每偈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十三歲,父鳩摩羅炎病歿後遇須利耶蘇摩轉學大乘佛教、主要研究了中觀派的諸多論著,二十受具足戒前秦建元十五年(379年),僧人僧純曇充等自龜茲歸來,稱鳩摩羅什才智過人,深明大乘佛學。長安高僧道安力勸苻堅延請羅什入中土。苻堅求之不得,於建元十八年(382年),派大將呂光領兵七萬出西域,伐龜茲。



建元二十年(384年),呂光俘獲羅什,因呂光的脅迫,被迫娶龜茲王女阿竭耶末帝,並賜醇酒,淫、酒雙戒俱捨。呂光部隊回程途中,羅什以天文堪輿贏得了呂光的信任,不久前秦滅亡,呂光稱涼王。此後18年間,被呂光、呂纂軟禁在涼州。後秦弘始三年(401年),姚興攻滅後涼呂隆出降,是年十二月二十日羅什抵長安,以國師之禮待之,信徒數千人,公卿以下皆奉佛[1],鳩摩羅什育有二子[2],又在姚興的逼迫之下娶了十名伎女,「諸僧多效之。什乃聚針盈缽,引諸僧謂之曰:『若能見效食此者,乃可畜室耳』。因舉匕進針,與常食不別。諸僧愧服,乃止。」[3]此後在俗10年間,潛心鑽研佛學,將梵文經卷譯成漢文,他在譯經之暇,還常在逍遙園澄玄堂及草堂寺講說眾經。[4]



譯經事業





鳩摩羅什的譯經幾乎觸及佛教龐博經文的各個方面:大乘經典的新譯或較準確的重譯,關於戒律的經文、小乘教派經本、經院學說與玄學的巨著,鳩摩羅什將3-4世紀出自大乘而以某種辯證法為基礎的中觀學派介紹到中國。[5]



鳩摩羅什對東亞佛教經典的貢獻巨大。羅什於西明閣和逍遙園開始譯經,據《出三藏記集》載,羅什一生翻譯三藏經論74部,凡384卷,有《金剛經》、《阿彌陀經》1卷、《坐禪三昧經》3卷、《法華經》7卷、《摩訶般若波羅蜜經》27卷、《維摩經》3卷、《大智度論》100卷、《中論》4卷等。此外還有,與廬山慧遠的書信問答集《大乘大義章》3卷,弟子僧肇編撰的《注維摩詰經》10卷遺世。入室弟子有僧肇道生道融慧觀等三千餘人,後世有什門四聖、八俊、十哲之稱。他翻譯的經卷準確無誤,對後世佛教界影響極為深遠。並留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名句。贊寧稱讚鳩摩羅什翻譯《法華經》「有天然西域之語趣」,《金剛經》雖有眾多譯本,在佛教界一向傳誦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鳩摩羅什的譯文已臻於精美,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四字句爲主的行文體制,稱「譯經體」。胡適在《佛教的翻譯》一文指出:「在當日過渡時期,羅什的譯法可算是最適宜的法子。」



儒家韓愈曾自嘆不如鳩摩羅什。[6]陳寅恪推崇鳩摩羅什,認為他的譯經藝術實優於玄奘,有三個特色:「一為刪去原文繁重,二為不拘原文體制,三為變易原文」。但羅什卻認為「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也。」[7]。弘始十五年,鳩摩羅什在長安大寺去世,臨終前他說:「今於眾前,發誠實誓: 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果然火化之後「薪滅形碎,唯舌不灰」。另外,唐朝玄奘等人的譯經被稱為新譯,此前的鳩摩羅什等翻譯的經卷被稱為舊譯。



注釋





  1. ^ 《資治通鑒》卷一一四記載:「秦王興,以鳩摩羅什為國師,奉之如神!親帥群臣及沙門聽羅什講經。又命羅什翻譯西域經論三百餘卷。大營塔寺。沙門坐禪者常以千數。公卿以下皆奉佛。由是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

  2. ^ 《晉書·羅什傳》:羅什「嘗講經於草堂寺,(姚)興及朝臣、大德沙門千有餘人,肅容觀聽。羅什忽下高座謂興曰:有二小兒登吾肩,欲鄣,須婦人。興乃召宮女進之,一交而生二子焉!」

  3. ^ 《晉書》卷九五《羅什傳》

  4. ^ 鸠摩罗什-历史记载. 草堂寺佛教網. [2013年3月31日查閱] (簡體中文).

  5. ^ 謝和耐. 中国社会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年1月出版: 191. ISBN 9787010086286 (簡體中文).

  6. ^ 張商英《護法論》載:「韓愈與大顛論議往復數千言,卒為大顛一問曰:公自揣量學問知識,能如晉之佛圖澄乎?能如姚秦之羅什乎?......愈曰:吾於斯人,則不如矣。大顛曰:公不如彼明矣,而彼之所從事者,子以為非,何也?愈不能加答。」

  7. ^ 高僧傳‧鳩摩羅什傳》




外部連結


















 



標籤:
瀏覽次數:470    人氣指數:870    累積鼓勵: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印心...伊:25/101】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曼殊沙華】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