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196300
 莫非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觀音】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畫中仙ܤ蓮】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觀音】-別章
作者: 莫非 日期: 2013.09.30  天氣:  心情:


.
.
.



【觀音】



.
.
.

*

.
.
.





*



.
.
.










*




界 (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十八界)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佛教







顯示▼基本教義






顯示▼修行位階






顯示▼人物






顯示▼宗派






顯示▼典籍






顯示▼聖地






顯示▼相關主題




佛教主題




界(梵文:Dhātava),原意為種族或界限,意指功能差別、體性、原因、範疇,有相隔分別、不能混淆相雜之義。 是古印度哲學中,用來對世間各種物理現象進行分類與歸納的術語,這也進入佛教之中,形成佛教阿毘達磨的重要課題之一。以界來進行禪修內觀,稱為界分別觀。



目錄


1 概論
2 分類

2.1 三界
2.2 四界
2.3 六界
2.4 十界
2.5 十八界

2.5.1 十八界的體性
2.5.2 十八界的出生與建立




3 參考條目
4 參考文獻



概論

在佛教中,有三界、四界、六界、十界、十八界、法界等說法。其中十八界(梵文:Astādaśa dhātavah),包含了代表有情眾生的世間法的三大類別:六根、六塵、六識。[1],代表世間法中最重要的十八種境界或者不同的功能,最為佛教論師所重視。

分類

三界

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

四界

四界為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有時會加上空,稱為五界。再加識,稱為六界。

六界

十界

十八界


六根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一、眼界(眼根界):能見之根,名為眼界。
二、耳界(耳根界):能聞之根,名為耳界。
三、鼻界(鼻根界):能嗅之根,名為鼻界。
四、舌界(舌根界):能嘗味之根,名為舌界。
五、身界(身根界):能覺觸之根,名為身界。
六、意界(意根界):能覺知之根,名為意界。


六塵界: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七、色界:眼所見一切色境,名為色界。
八、聲界:耳所聞一切音聲,名為聲界。
九、香界:謂鼻所嗅一切香氣,名為香界。
十、味界:謂舌所嘗一切諸味,名為味界。
十一、觸界:觸即觸著,謂身所覺冷煖細滑等觸,名為觸界。
十二、法界:意(意根)所知一切諸法,名為法界。




六根與六塵合稱十二處。


六識界(又稱六轉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十三、眼識界:識依眼根而能見色,名眼識界。
十四、耳識界:識依耳根能聞諸聲,名耳識界。
十五、鼻識界:識依鼻根能嗅諸香,名鼻識界。
十六、舌識界:識依舌根能嘗諸味,名舌識界。
十七、身識界:識依身根能覺諸觸,名身識界。
十八、意識界:識依意根而能分別一切法相,名意識界。




十八界的體性


其中的六根中前五根,再加上六塵代表的是代表了物質層面的色法。
其中的六識,再加上六根中的最後一個意根則是代表了精神層面的心法
代表世間的十八界一一法─六根、六塵、六識,皆是因緣和合、生住異滅,因緣而生、因緣而滅,都是無常、苦、空、無我,非真實的法。


十八界的出生與建立

妙覺明體的如來藏藉種種的緣,出生及滅除一切法。[2] [3]

參考條目


十二因緣
五蘊


參考文獻



^ 《雜阿含經》卷16:「云何種種界?謂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 (CBETA, T02, no. 99, p. 116, a8-9)
^ 《大 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2 :「又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合為非暗合。為非通合為非塞合。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如耳與明了不相觸見。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與 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死生了無所得。」(CBETA, T19, no. 945, p. 114, a15-25)
^ 《瑜伽師地論》卷96 :「又由無色意處所依所緣自類流轉差別。當知建立有十八界。」(CBETA, T30, no. 1579, p. 850, a21-22)

 
 
 
三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佛教







顯示▼基本教義






顯示▼修行位階






顯示▼人物






顯示▼宗派






顯示▼典籍






顯示▼聖地






顯示▼相關主題




佛教主題









本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2010年10月25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添加來自可靠來源的引用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被提出異議而移除。



三界(梵文:त्रैलोक्य trailokya),佛教用語。所謂三界,即世間之三個層次:欲界、色界、無色界。


目錄


1 佛教三界
2 無色界
3 色界
4 欲界
5 佛教以外之說法

5.1 印度教三界
5.2 道教三界
5.3 仙學辭典所謂三界
5.4 相關文字


6 參考資料
7 外部連結


佛教三界

欲界:地獄、畜生、餓鬼、人、阿修羅、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色界:四禪天(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天)
無色界:四空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天)

無色界
「無色界」眾生 無有物質形色,唯存意識心住於四種無量廣大空處境界,其壽命極長乃至八萬大劫,一念常住於四種意識境界中之一種,不 於外法起心動念,猶如熟睡。長劫壽命終了時,因為極大的福報已享盡故,唯餘惡報未償,往往下墮三惡道中。「無色界」眾生,因住於沒有五根五塵五識、唯有意 識之境界中,故無所作為,無法超越意識境界、無法得到解脫,不離三界六道生死輪迴之苦。

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

色界
『色界』為質礙之義,有形之物質,就是禪定的深淺麤(粗)妙(細)分四種階級,稱四禪天。住於初禪乃至四禪天的一切有情,若未獲得解脫道或佛菩提道之見道功德者,皆屬凡夫,都不能離意識心境界,都無法擺脫三界六道輪迴生死之苦。無智者往往誤計所證得的欲界及色界四種禪定境界為涅槃,此種誤計所見,稱為『 五現涅槃』,不是真實的涅槃。

初禪天:離欲界貪愛,所以不需分段食,故無鼻、舌兩識,唯有眼、耳、身、意四識,有喜愛而與「意識」相應,有樂受而與三識「眼、耳、身」相應。有尋有伺(有覺有觀),得「離生喜樂定」
二禪天:離五塵境,只有住於第六識心一境性(七、八識俱),但比較不穩定,會動念。無尋無伺(無覺無觀),得「定生喜樂定」。
三禪天:只有住於第六識(七、八識俱),比較穩定,不會動念。無尋無伺(無覺無觀),得「離喜妙樂定」。
四禪天:只有住於第六識(七、八識俱),捨與念都清淨,因此息脈俱斷(呼吸和心跳都停止),得「捨念清淨定」。

欲界

天道: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人道
阿修羅道
畜生道
餓鬼道
地獄道

佛教以外之說法
印度教三界

地界(欲界)
天界(色界)
空界(無色界)

道教三界

無極界(無色界)
太極界(色界)
現世界(欲界)

仙學辭典所謂三界
「三界」一為欲界,二為色界,三為無色界,三界在人身中,煉精者可超欲界,煉炁者可超色界,煉神者可超無色界。
相關文字
「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
參考資料

《佛教大辭典》
《佛學大辭典》
《道教大辭典》
《中國道教大辭典》
《仙學辭典》

外部連結

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的相關書籍




3個分類:

道教術語
佛教術語
佛教宇宙論




六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佛教







顯示▼基本教義






顯示▼修行位階






顯示▼人物






顯示▼宗派






顯示▼典籍






顯示▼聖地






顯示▼相關主題




佛教主題









本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2009年4月1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添加來自可靠來源的引用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被提出異議而移除。



六根,佛教用語。指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根(感官器官)。五根則只包括眼、耳、鼻、舌、身。


目錄


1 六根分類

1.1 六根所屬為色法、心法
1.2 浮塵根、勝義根


2 六根、六塵、六識的關係
3 相關條目
4 參考文獻


六根分類
六根所屬為色法、心法

前五根:屬色法,可見有對,為五色根。
意根:六根之一,屬心法,也是有情八識之一的第七識,又名末那識,不可見有對,是無色根。如果將意根排除,只稱五根。

意根是意識所依根,所以稱為意根。
意根是能引生意識的心,所以稱為意根。
意根是意識生起後運作時必須依止才能運作的心,所以稱為意根。
但也有人認為意根所屬自古有爭論,主張有將其列為色法。



浮塵根、勝義根
對於前五根,每一根又可細分為浮塵根與勝義根兩種。[1]

勝義根又稱淨色根,由四大淨色所組成。肉眼不可見,但有發識的功能。
浮塵根又稱扶塵根,由四大麤色所組成。為肉眼可見,為勝義根所依[2],但不能發識。如眼珠、耳鼓、鼻腔、舌膜、肌膚。

例如:盲人雖然有眼珠卻不能看見事物,無法產生眼識。是因為前五識所依的是勝義根,盲人的眼根徒有浮塵根,勝義根壞死,無法發識。
六根、六塵、六識的關係
塵是指世間一切因緣而產生的事物和法理等等,有動搖、染污的意思。因爲這些不斷變化、動搖不停的塵染污了六根。其中:

眼所見者為色塵。
耳所聽者為聲塵。
鼻所嗅者為香塵。
舌所嘗者為味塵。
身所覺者為觸塵。
意所分別者為法塵。




十八界
十二處
六根








六塵








 
六識
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六根、六塵(又稱六境)合稱十二處(又稱十二入)。 六根(界)、六塵(界)、六識(界)合稱十八界。
根、塵、識三者同時發生作用,根塵相對而識生其中。以眼、色、眼識為例:眼見色時,塵(色)是所見,識(眼識)是能見,根(眼)是識所依託而生見。
第七識是意識(第六識)所依的根。第七識(末那識)專執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爲真我,致成我執,由我執發生意識,而見有萬法,故六識以七識為根。
相關條目

二十二根
色蘊
名色
十八界

參考文獻

^ 《百 法明門論纂》卷1:「五識所依之根也。有浮塵勝義之別。浮塵根。乃四大麤色。勝義根。乃四大淨色。總名色蘊。」(CBETA, X48, no. 803, p. 324, c14-15 // Z 1:76, p. 442, c14-15 // R76, p. 884, a14-15)
^ 《楞 嚴經義疏釋要鈔》卷2:「根有二種一勝義根即清淨四大所造屬不可見有對色二浮塵根是外四大所造屬可見有對色為勝義所依。」(CBETA, X11, no. 267, p. 105, b7-9 // Z 1:16, p. 443, b6-8 // R16, p. 885, b6-8)




1個分類:

佛教並稱名詞




六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本條目存在如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本條目語調或風格可能不適合百科全書的寫作方式。(2012年9月16日)






本條目極大或完全地依賴於某個單一的來源。(2012年9月16日)






本條目使用了日期或時間列表式記述,需要改寫為連貫的敘述性文字。











佛教







顯示▼基本教義






顯示▼修行位階






顯示▼人物






顯示▼宗派






顯示▼典籍






顯示▼聖地






顯示▼相關主題




佛教主題




六塵,佛教用語及常見名相,也就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景色(稱為色塵)、耳朵所聽到的音聲(稱為聲塵)、鼻子嗅到的香味臭味等(稱為香塵)、舌頭接觸到的酸甜苦辣味等(稱為味塵)、身體所接觸到的軟硬冷熱觸覺等(稱為觸塵),及末那識所接觸到的覺受譬如漂亮或醜惡等(稱為法塵)。

「塵」就是塵垢,具有染污的涵意。六塵有內六塵、外六塵之分。吾人之眼、耳、鼻、舌等六根相應於六塵而升起六識,就因為這六識而讓吾人昇起種種分別想,譬如「喜愛這、不喜歡那」等,而生起「貪、瞋、痴」三毒,此「三毒」能害善根,損減功德,終致纏縛於生死苦海,故六塵又名六大賊。[1][2]

概述


色塵:眼睛所看到的「青、黃、赤、白」色、煙雲塵霧、長短方圓、光影明暗、物品的麤細、土地的高低平整與不平整等,眼根接觸到色塵就會生起生眼識。[3]



聲塵:一切語言音聲,包括風雷鐘鼓聲、你聽了覺得喜歡或不喜歡之聲音、唱歌吟詠及男女所發出的聲音等,耳根接觸到聲塵就會生起耳識。[4]



香塵:好的香味、不好的香味(臭味)、聞起來對人類無害的香味如中藥或青草藥味、檀香沉香的香味(名:俱生香)、混雜多種香料的香味(名:和合香)、食物酸變後的臭酸味(名:變易香)等,鼻根接觸到香塵就會生起鼻識。[5]



味塵:苦酸甘辛味、醎味淡味任何喜歡或不喜歡的味道、非好非惡的味道、水果天然的味道、混合多種食物產生的味道如調酒之味、食物酸變的異味等等,舌根接觸到味塵就會生起舌識。[6]



觸塵:身體或四肢接觸的土地、水、火、風,輕物重物澀滑之物、冷熱硬輭物,以及饑惡口渴悶熱痛癢等,身根(身體)接觸到觸塵(外界環境或物品)等就會生起身識。[7]



法塵:色、聲、香、味、觸等五塵諸法所顯示之種種法相,譬如風景、好聽的音樂、玉蘭花香、食物、絲製衣物的質感等,都稱為法塵,意根(末那識)接觸到這些法塵就會生起意識,再由意識去領納與分別:風景美不美、音樂好不好聽、喜或不喜歡這種花香…。[8]


參考資料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我處三界火宅中,妄染六塵無救護。」
^ 《大般涅槃經》卷23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卷7:「諸色法是眼根所對之塵。」
^ 《維摩經無我疏》卷11:「音聲語言,此以耳根所對聲塵。」
^ 《維摩經無我疏》卷11:「香臭二氣,皆鼻根所對之境。」
^ 《楞嚴經圓通疏》卷5:「飲食具足五味,皆舌根所對之境。」
^ 《楞嚴經講錄》卷3:「觸乃身根所對之塵。」
^ 《百法明門論纂》卷1:「法塵者,乃意根所對之色。」







十二因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佛教







顯示▼基本教義






顯示▼修行位階






顯示▼人物






顯示▼宗派






顯示▼典籍






顯示▼聖地






顯示▼相關主題




佛教主題










 
十二因緣:
 


無明

















名色





六入









































老死


 








十二因緣(梵文:निदान Nidāna)也稱十二緣起支,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果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1]。


目錄


1 簡述
2 部派佛教闡述

2.1 南傳上座部
2.2 說一切有部


3 大乘佛教闡述
4 現代學術及教派闡述

4.1 原始佛教 (中道僧團)


5 參見
6 參考文獻


簡述
佛陀、辟支佛、阿羅漢,都依「四聖諦」三轉十二行,覺悟十二因緣而了知生死輪迴真相,達到究竟解脫。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個緣生法都是無常的。它們之間是「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關聯:1. 無明緣行。2. 行緣識。3. 識緣名色。4. 名色緣六處。5. 六處緣觸。6. 觸緣受。7. 受緣愛。8. 愛緣取。9. 取緣有。10. 有緣生。11. 生緣老死。在解說緣起法時亦可結合上《大緣經》的「名色緣識」。
部派佛教闡述
南傳上座部
南傳上座部佛教源出於斯里蘭卡傳分別說部傳統,下面簡述引自達摩難陀長老《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

緣於「無明」[2](貪、嗔、癡等煩惱)而產生「行」[3][4](造作諸業)。
緣於「行」(造作諸業)而產生「識」[5](業識)。
緣於「識」(業識)而產生「名色」(物質與心理現象)。
緣於「名色」(物質與心理現象)而產生「六入」( 眼、耳、鼻、舌、身、意)。
緣於「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而產生「觸」[6](外境接觸)。
緣於「觸」(外境接觸)而產生「受」[7](苦、樂的感受)。
緣於「受」(苦、樂的感受)而產生「愛」[8](對境生愛欲)。
緣於「愛」(對境生愛欲)而產生「取」[9](追求造作)。
緣於「取」(追求造作)而產生「有」(業因完成)。
緣於「有」(業因完成)而產生「生」[10](在受於身)。
緣於「生」(在受於身)而產生「老死」[11](未來身之老死)。

說一切有部
《俱舍論》及其註釋[12]繼承了《大毘婆沙論》所確立的按三世二重因果釋義的十二因緣:

無明,過去世煩惱帶來的惑,蒙蔽了真如本性,所以叫無明。
行,過去世身口意造作的一切善業或者不善業,其中包括身行、口行、心行。
識,其中包括六種: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13]。
名色,名即是心,指心只有名相而無形質;色指身體,指托胎後至第五個七日,身體各部分如手腳等都已形成。
六入,指在名色之後,各種感覺器官和思維功能都已產生,叫做六入,即六根。(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觸,出胎以後,至三四歲時,六根雖能接觸六塵,但是未有苦或樂的想法,叫作觸。(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受,從五六歲至十二三歲時,六根能分別六塵中的好惡境界,但是未能起貪淫之心,叫作受。
愛,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時,貪圖享樂等境界,但是未能廣遍追求,是名為愛。舍受的本性是寧靜的,而這也能成為愛的目標。
取,從二十歲後,貪慾轉盛,到處追求五塵境,叫作取。(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有,因為追求諸境而引起善惡業,積集牽引,產生三有的結果,叫作有。(因果不亡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即三界也。)
生,指因為現世的善惡之業,未來世還在六道四生中受生,叫作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也。)
老死,指在未來世受生之後,五蘊之身,成熟後又開始敗壞,叫作老死。(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大乘佛教闡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面的幾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指的就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心沒有這十二因緣。從深層次的禪定中觀察,色即是空(空性亦名如來藏),空即是色,十二因緣也只是空相而已,因此也可以說沒有無明,也沒有老死,在這一層次上,既然它們不存在,也就無所謂去窮盡或者消滅它們了。大乘佛教將部派佛教稱為「小乘」,並劃分為修十二因緣的緣覺乘與修四聖諦的聲聞乘。
現代學術及教派闡述
原始佛教 (中道僧團)
主條目:原始佛教 (中道僧團)#十二因緣
隨佛尊者,2008年公開提出原始佛教之具體教說內涵。在其編著的《相應菩提道次第》中,依照漢譯《雜阿含經》及南傳巴利《相應部》當中古老的『因緣相應』、『食相應』、『諦相應』、『界相應』、『五陰(蘊)相應』、『六處相應』、『四念處等(道品)相應』等七事相應教的共說,重新整理十二因緣學說。與分別說部系《舍利弗阿毘曇論》及說一切有部系《發智論》的十二因緣觀點不同。另外也依漢譯《雜阿含經》及南傳巴利《相應部》相互參照,而考察出『名色』一詞的定義,為「六根六境之因緣」,不同於部派佛教依《俱舍論》或《大毘婆沙論》論說而下的定義。
參見

緣生
緣起
因緣
十因緣

參考文獻


^ 渥德爾; 王世安. 《印度佛教史》. 商務印書館. 2000-1: 52. ISBN 9787100026826 (中文).
^ 《巴利大藏經·相應部》(卷12章2):「諸比庫!無知於苦,無知於苦集,無知於苦滅,無知於趣苦滅之道,諸比庫!以此謂之無明。」
^ 《巴利大藏經·相應部》(卷12章2):「此等有三行:身行、口行、心行是。諸比庫!以此謂之行。」
^ 注意:此處的「行」與五蘊的「行蘊」是有區別的:「行蘊」除了此處的「行」,還包括了與果報心、唯作心、道心、果心相應的思。
^ 《巴利大藏經·相應部》(卷12章2):「此等有六識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諸比庫!以此謂之識。」
^ 《巴利大藏經·相應部》(卷12章2):「諸比庫!何為觸?諸比庫!有六觸身: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是,諸比庫!以此謂之觸。」
^ 《巴利大藏經·相應部》(卷12章2):「諸比庫!何為受?諸比庫!此等有六受身:眼觸所生之受,耳觸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是,諸比庫!以此謂之受。」
^ 《巴利大藏經·相應部》(卷12章2):「諸比庫!何為愛?諸比庫!此等有六愛身: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諸比庫!以此謂之愛。」
^ 《巴利大藏經·相應部》(卷12章2):「諸比庫!何為取?諸比庫!此等有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諸比庫!以此謂之取。」
^ 《巴利大藏經·相應部》(卷12章2):「諸比庫!何為生?於各種眾生之類,各種眾生之出生、出產、降生、誕生、諸蘊之顯現,諸處之獲得,諸比庫!以此謂之生。」
^ 《巴利大藏經·相應部》(卷12章2):「諸比庫!何為老死?於各種眾生之類,各種眾生之老衰、衰耄、朽敗、白發、皺皮、壽命之頹敗、諸根之耄熟,以此謂之老。於各種眾生之部類,各種眾生之歿、滅、破壞、死、破滅、諸蘊之破壞,遺骸之放棄,此謂之死。如是此老與死,諸比庫!以此謂之老死。」
^ 《俱舍論記》、《俱舍論疏》。
^ 《緣起經》:「云何為識,謂六識身,一者眼識,二者耳識,三者鼻識,四者舌識,五者身識、六者意識。是名為識。」





2個分類:

佛教並稱名詞
十二因緣




.
.
.















標籤:
瀏覽次數:487    人氣指數:687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觀音】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畫中仙ܤ蓮】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