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196300
 莫非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蝶夜ܤ紀琴】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心之繫】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紀雨】
作者: 莫非 日期: 2013.10.25  天氣:  心情:






.
.
.



【紀雨】

*



*



.
.
.




【紀ܤ雨】
http://www.i-part.com.tw/diary/diary_viewpage.php?o=1196300&d=1072






環紀:日記分章【曾經為妳】緣起 ... AD:2012-08-26-03:26





淺淺 淡淡 沉落心海
默默 靜靜 幾許悲悽

片斷 碎裂了的 是時間留下的註記
簡短 卻糾結的 是無盡綿延 回憶

猶記 那年雨季 妳 曾經回來
而我 在那 夢中 見著了妳 ...

那 無盡 淚滴 落心冰寒

若 妳 曾經 傷心低泣

而今 耳畔 依然 清晰 ...
彷彿 妳 從未 離去 ... ...

這 雨季 即將結束 ...

但 我 無力 改寫 時間落下的 結局

紀 雨
記 妳

那是 今世 雨中 ...

我 所能 為 妳 落下的

唯一 輕許 ... ...

.
.
.

*

倘若 來世

在那 天琴 象限 ... 輕輕 落下 ...
紫色 星雨 ...

祇願 妳 曾知 ...

其實

我 從未曾 將妳 忘記 ...

.
.
.

*
...

*

.
.
.


B.G.M.:

陳冠宇-街角的祝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ztyPp9hADs&feature=player_embedded

街角的祝福-戴佩妮: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5DmLiyEmNw&feature=related











多少个秋多少个冬
我几乎快要被治愈好
但还是会只因为一个重覆的话题
就无心自扰
也曾想过
若真遇见我们应该如何是好
我想我还是会站在某一个街角
不让你看到
只因为我不想打扰
只因为怕你解释不了
只因为现在你的眼睛里
她比我还重要
我只好假装我看不到
看不到你和她在对街拥抱
你的快乐我可以感受得到
这样的见面方式对谁都好
我只好假装我听不到
听不到别人口中的她好不好
再不想问也不想被通知到
反正你的世界我管不了
只因为我不想打扰
只因为怕你解释不了
只因为现在你的眼睛里
她比我还重要
我只好假装我看不到
看不到你和她在对街拥抱
你的快乐我可以感受得到
这样的见面方式对谁都好
我只好假装我听不到
听不到别人口中的她好不好
再不想问也不想被通知到
反正你的世界我管不了
若不想问若不想被通知到
就把祝福留在街角

.
.
.

*

.
.
.

簡註:

何為 紀
而非 記

祇因 光 引 纏結之界 ...
據以 碎裂 心魂者 是為 時間 ...
而非 文字 言語 ...

當世 物 數 語文 均已失落 原義
無為表述 ...

時者 無與 有間 無間
俱非 乙維 可表 ...
其 縈繞 纏結 長 寬 高 三維 六向 ...
併覆 實 虛 往 環 ...
若當 將心凝零 魂亙虛無 ...
尚覆 八方 九縈 之界 ...

光 引 心 魂 無追之介
若取糸義 絲縷 縈繞 纏結 環迴 暫為表之 ...

此世 物 數 文 語 已失者 ...
續當 碎魂為求 ...

時 空 之心
亙古 俱落 身魂 ...

幾與 LHC.希格斯玻色子.量子絃迴.光瞬航具.光平航法 ...俱為可得...

唯若

自心 莫見
他心 何義 ...

幾予

天 地 亦為無求 ...

.
.
.

AD:2012-08-26-04:00暫註 ... ...

.
.
.

*

.
.
.


============>

漢字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1%89%E5%AD%97


漢字
類型 語素文字
語言 中文、日文、韓文、越南文等
使用時期 約公元前1300年至目前
母書寫系統
(原始文字)

漢字

子書寫系統 萬葉假名、喃字、西夏文、契丹文、方塊壯字、女真文
Unicode範圍

U+4E00至U+9FFF
U+3400至U+4DBF(擴展A)
U+20000至U+2A6DF(擴展B)
U+2A700至U+2B73F(擴展C)
U+2B740至U+2B81F(擴展D)
U+F900至U+FAFF(兼容)
U+2F800至U+2FA1F(兼容補充)
U+2F00至U+2FDF(康熙部首)
U+2E80至U+2EFF(部首補充)
U+31C0至U+31EF(筆畫)
ISO 15924 Hani、Hans(簡體)、Hant(正體)
注意:本頁可能包含Unicode的國際音標。
深綠色:正式或絕大多數文書使用正體字的地區(臺灣與港、澳地區)。
綠色:正式採用簡化字,但正體字仍常用的地區(馬來西亞、新加坡)。
青綠色:正式使用簡化字而較少使用正體字的地區(中國大陸)。
淺綠色:官方語文中有使用漢字且沿用至今的地區(日本、南韓)。
淺黃色:曾在官方語文中使用漢字,但現今不用的地區(越南、北韓、外蒙古)。
正體及簡體書寫的「漢字」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僅存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展語素文字[1]。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以及衍生的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少數民族為區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

漢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製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至唐 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期間東亞諸國都有 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相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 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目前中國定為國家規範用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二十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

現代漢字,在中文體系大致分成正體中文與簡體中文兩個體系。前者主要用於香港、澳門以及台灣,而後者主要用於中國大陸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一般來講,正簡兩個體系的使用者都能在短期內適應並能看懂另一體系的文字,並無太大的溝通障礙。日本和南韓則是另行各自製定了官方的漢字使用規範,而漢字 在越南、北韓和蒙古國已不再具有官方規範地位。
目錄

1 「漢字」語源
2 漢字的歷史
2.1 字形史
2.1.1 原始文字
2.1.2 象形指事時代
2.1.3 形聲會意時代
2.2 簡化
2.3 書體史
3 漢字的特點
4 漢字的語文知識
4.1 構造原理
4.1.1 象形
4.1.2 指事
4.1.3 會意
4.1.4 形聲
4.1.5 轉注
4.1.6 假借
4.2 重新解構
4.2.1 示意
4.2.2 記號
4.2.3 特點
4.3 字形
4.4 讀音
4.5 注音
4.6 漢字與詞語
4.7 漢字的數量
4.8 常用字
4.8.1 中國
4.8.2 日本
4.8.3 韓國
4.9 筆畫最少與最多的漢字
5 漢字文化
5.1 衍生字
5.2 漢字文化圈
5.2.1 日本
5.2.2 朝鮮半島
5.2.3 越南
5.3 漢字民俗
5.4 漢字藝術
5.4.1 字體
6 漢字變化
6.1 造字
6.2 拉丁化
6.3 異體字整理
7 電腦處理
7.1 漢字編碼
7.1.1 動態造字
8 繁簡體漢字的比較
9 參看
10 相關
11 注釋
12 參考文獻
13 外部連結
13.1 已無效連結

「漢字」語源

在元朝之前的古代中國,因為沒有與他國區分的必要,多稱呼為「字」或「文字」。「漢字」一詞早出自元朝《金史》卷九本紀第九,「章宗一」:「十八年,封金 源郡王。始習本朝語言小字,及漢字經書,以進士完顏匡、司經徐孝美等侍讀」。《金史》也出現多次,如:「女真初無文字,及破遼,獲契丹、漢人,始通契丹、 漢字,於是諸子皆學之」。 「長子布輝,識女真、契丹、漢字,善騎射」。

在清朝前期,政府官方文字是滿文,當時已用漢字一詞稱呼中國傳統的文字。另外,日本人也稱呼為「漢字」,以別於由漢字衍生的假名。在南韓,漢字則與訓民正音(諺文)相區別。
漢字的歷史

主條目:漢字歷史

甲骨文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來源請求](包括漢字、古埃及的聖書字和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傳說漢字起源於倉頡造字。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文字,使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從歷史的角度看,複雜的漢字系統不可 能由一個人發明。倉頡應該是在漢字的蒐集、整理、統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字形史
原始文字

主條目:文字

文字發明前的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中有明顯缺點,原始人類使用了結繩、刻契、圖畫的方法輔助記事,後來用特徵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一定 程度,並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就形成了。唐蘭在《古文字學導論》中將古文字分成殷商系、西周系、六國系、秦系四系。

1994年,湖北楊家灣大溪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在這些6000年前的陶器上發現了170多種符號,部分符號的特徵與甲骨文很類似。此外,山東大汶口 出土陶器上的象形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幾何符號以及河南賈湖遺址發現的距今8000年前的龜甲上的賈湖契刻符號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 不同階段的表現。但是,這些幾何符號是否是文字、是否是漢字的前身,這些仍是爭議頗多的問題。
象形指事時代

主條目:象形文字

泰山封禪刻石,相傳為李斯所書

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歷了從鉅細靡遺描繪意象的方式往簡化成容易紀錄刻畫的方向變遷,字形逐步脫離事物的具體形象。這一時期的漢字也稱為古文字。[2]

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在已發現的4500多個甲骨文單字中,目前已能認出近2000字。[3]與甲骨文同期,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被稱為金文或鐘鼎文。西周時期的《散氏盤》、《毛公鼎》具備很高的史料和藝術價值。

春秋時代開始,各地諸侯相爭,而原本周文化獨尊的局面逐漸破壞,各地區文化開始有「在地化」的改變趨勢。到了戰國時代以後,這種情況更明顯,在文字使用方 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為五大系統:東方齊系、東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晉系和西方秦系文字,各系統的文字大體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異,因此彼此文 書往來並沒有太大問題。[4]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李斯在大篆(秦系文字)和六國古文的基礎上,進行規範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為秦朝的標準書寫字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小篆呈長方形, 筆畫圓潤流暢。小篆解決了各國文字間出現大量異體字的情況,「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文字的統一有力促進了不同語族間的文化傳播,對中國的統一以及東亞 各國的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世界文字史所罕見。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許多不同的演變。初期漢字系統的字數很少,以象形與指事的獨體字為主,大量事物以通假字來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較大歧義。例如先秦的 「文」,兼有後世的新字「紋」的功能,表示一組成各種事務的規律、型式,不單指文字的文,也包含野獸身上的花「文」、布上面的織「文」、手指的指「文」等 數種含意。

除了「凹」、「凸」等特例直到唐朝才發明[5],大部分的象形指事字很早就已經定型,成為下個時代形聲會意組字法的基礎。
形聲會意時代

為了能更精準的表述,最早從小篆的時代開始一直到現代,因應隨文明發展不斷增加的新事物,以基本的象形指事字為基礎,發展了形聲、會意的組字法,以組合方式,來細化大量的字出來,使得文書上記載越來越精密,到今天一直為造字的主力。

例如:

最早海上的交通工具就只有:「舟」一種;但演化到現在,細分成「舨、舟、艇、船、艦」等不同小大規模與形制的「舟」。
一開始金屬只有「金」一種,但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對於金屬的知識更加豐富,「金」被細化成「金」、「銀」、「銅」、「鐵」等等。
隋文帝楊堅原為隨國公,但因「隨」字的「辶」有不穩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為國號。
唐朝和武周時,武則天根據「日月當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為她的名字。同時發明的文字還包括圀、瞾、囝等。人稱則天文字。
五代劉龑取「飛龍在天」之意創了自己名字內的「龑」字。
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識的湧入,也造了許多字。例如隨著「Beer」傳入中國,如何用漢字表達是一個問題,最初譯為皮酒,後覺不妥,於1910年左右創造了「啤」字——譯為「啤酒」。(而在同一時期,朝鮮半島與日本採用了「麥酒」這個名字作為「啤酒」的譯名。)
近現代化學名詞用字許多都是新造的漢字,以形聲字為多,亦有形聲兼會意字和反切字。
化學元素中,常溫下為固體的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一般分別用「金」、「石」為形旁,並以相應英文名稱中的音節發音近似的漢字為聲旁,如「鎂」、「鋁」、 「硒」、「碲」等字;常溫下為氣體的元素從「气」,如「氦」、「氟」等;「汞」、「溴」常溫下呈液態,從「水」。
一些化學元素用字則與其性質和功能有關,如「氫」言其重量「輕」,「氧」有「滋養生命」之意,「氯」有「綠色」意。
一些非金屬元素加氫生成的基團常按其性質將形旁改為「金」、「月」(氮用「氨」字改),如「銨」、「胺」、「鏻」、「膦」、「鉮」、「胂」等,分別表示其相應的質子化的氫化物以及氫化物分子中的氫被烴基取代的化合物,其音從原字改變音調而來。
熱力學中,相關的形聲字則從「火」為形旁,如「焓」、「熵」等。
有機化學中,常用「酉」、「艸」、「月」等部命名一類化合物,如「醇」、「醛」、「苯」、「萘」、「肟」、「腈」等。
一些基團常取其組成元素的名稱用字的偏旁合成,其發音取兩部分字音合成,類似反切。如「烴」(碳氫)、「羰」(碳氧)、「巰」(氫硫)、「羥」(氫氧)等。
烴類中,烷、烯、炔則為形聲兼會意字,聲旁分別取自「完」、「稀」、「缺」,表示其不同的飽和度。
為了表示英制的單位,還造了一些多音節的字,如浬(海里)、嗧(加侖)、瓩(千瓦)、呎(英尺)、哩(英里)等度量衡用字。目前在臺灣仍然使用,但多為單 多音節混用,港澳地區已經沒有用嗧、瓩等,而浬、呎、哩等就已經是單音節。不過這些多音節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陸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標準 計量局所發的《關於部分計量單位名稱統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陸地區不使用。

有了造好的象形、指事的獨體字為基礎,使用形聲、會意組字法隨著文明的發展,組出表示新事物的合體字,這使得記載為文時,以前述的各種不同的船來說,只要 看一單位的字形,我們就知道指的是那一種「舟」,這樣辨識理解的效率非常高;反過來,以組詞的方式就要看過前後文(或短或長)有其他哪些字才能判斷正確的 意義,較缺乏辨識效率,但方便口語溝通(漢字同音字太多,聽覺不易辨識,解法一為組詞,二為如韓日語數音為一字:「浬」發音為海里)。
簡化

主條目:漢字簡化

用歐拉圖來顯示所有漢字在漢字簡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楷書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

漢字結構複雜,異體字非常多。自古以來已經有許多的俗字,其中有一些是爲了書寫簡便,較之正字筆畫減少的簡俗字,但俗字多半是人民私下使用,正式的文書仍然是用正體字。

近代,處於強勢地位的西方文明開始進入東亞,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中紛紛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當中有人堅持漢字的傳統,亦有鼓吹放棄使用漢字。這些 鼓吹放棄漢字運動的立論「漢字落後論」,內容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漢字是繁瑣笨拙的。尤其在近代個人電腦還沒有普遍化以前,因為漢字不能透過打字機書 寫,而必須使用巨型的排版房的鉛字,也就是說漢字已成為教育及資訊化上的瓶頸。但是近代個人電腦普遍化以後,漢字能透過個人電腦輸入,此種論述已經不具說 服性。許多使用漢字國家以政治推行的方式,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漢字簡化,甚至還有完全拼音化的嘗試。日本的使用假名方案以及漢語多種拼音方案的出現都是基於 這種考量。

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第一批簡體字表》,1936年2月被通令「暫緩推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6年1月28日發布《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5月審定通過《簡化字總表》,客觀上配合了不久之後的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政策。 1986年經少量修訂後重新發表,一直在中國大陸地區使用至今。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布「二簡字」,試用一段時間(約八 年)後因為字形過於簡陋且混亂而停用,並於1986年正式宣布廢除。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分別發布了同中國《簡化字總表》相同的簡化字表。

日本在二戰結束後也進行了漢字簡化。1946年日本內閣公佈了《當用漢字表》,收字1850個,其中對部分漢字進行了簡化,有些簡化後的漢字與中國簡化後的漢字一致,有些則有一定差異。
書體史

小篆筆畫以曲線為主,後來逐步變得直線特徵較多、更容易書寫。到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體。漢代以後,漢字的書寫方式逐步從木簡和竹簡,發展到在 帛、紙上的毛筆書寫。隸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隸書進一步發展爲楷書,到唐代。楷體完全定形。除端正的楷書外, 亦同時衍生出適於手寫的行楷,並進一步衍生出筆畫更加簡省而飛動的草書。楷書、行書、草書等書體都發展爲藝術。古代印刷術發明後,明朝出現了用於印刷的宋 體、民初出現仿宋體,宋體亦傳入日本、韓國等使用漢字的國家,同樣成爲當地通行的漢字印刷體。現代手寫體仍以楷體為標準(鋼筆字),除了傳統的宋體外,現 代又陸續出現了筆畫大小粗細均衡的黑體等字形。
漢字的特點

漢字的特點有以下幾項:

字根組字:以本身即有意義的869個聲母及265個形母的象形、指事字為最基本字根部件,稱為「字源」,通常為獨體字,例如「日」、「月」,可組成各種複 合部件(如「明」,可再堆疊組合成漢字盟、萌、曌等字)、以及一般認知的字(「明」本身就是一個字)。《參考漢字的字形與編碼第三頁》
表意:承上,字根本身表義,多個字根合成新義,且空間的配置對字義有影響。(朱邦復先生的字易即是探討此)
相容並蓄:各語言、各領域應用可以六書基本規則,可貼近自身領域、地域所需組出所需要之字。
書同文:漢字本身不完全表音,不同方言、語言之間,仍可書同文,以文意、字義來互相瞭解。
獨有的文化如對聯、書法藝術等。
任意排列:因為漢字屬表意文字,故漢字可由上而下、由右而左、由左而右排列,不像其他表音文字只能固定一個方向讀。

漢字是「表意文字」的一點見解:

任何口語均是以音節表達意義,文字是口語(語言)的書寫符號,而最少的音義結合體就是語素,漢字可說是音節兼語素的紀錄符號。早期的漢字(如甲骨文、金 文、篆書等)是以各種特定的表意符號表現語義(語素),可說是一個文字元號紀錄一個語素的意義,即因義而構形。閱讀這些文字可從字的形態上掌握意義,以此 而說漢字是「表意文字」是可成立的。然而,在早期漢字經隸定後,已再非如此,漢字已被線條化、簡化了。早期漢字已漸成造新字的基本部件,即現佔漢字約百分 之九十以上的形聲構形字,由於這些字有著早期漢字的基本作部件,可以此而猜測詞義,可是這些字的形體並不能完整、直接地表達語素的意義,所以不宜就此把漢 字定為是「表意文字」。


漢字的語文知識
「永」字八法
構造原理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

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

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有人稱為抽象的象形。
會意

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形聲

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聲符,結合不同的屬性部件,表不同意義如蝴、湖、葫、瑚、醐等,而以同樣的發音元素 (也有的是完全同音),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如過、蝸。
轉注

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註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 「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云:「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 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 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釋說「轉注」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帚和婦」 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

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 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6],但後來被假借當作別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 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借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其中「轉注」「假借」兩項的意義,至今爭訟不休,尚無令人滿意的說法。)

總結以上古代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這六個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歸納出來的字學理論。其所含漢字構成法則,是長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個人獨創的。
重新解構

《漢字字源:當代新說文解字》中,否定了許慎指形聲字佔八成以上的理據,認為許慎只以小篆、籀文作參考,而不了解甲骨文。而該書則以甲骨文作為漢字源頭, 重新解釋漢字,認為會意字佔漢字數量八成以上,也不存在「會意兼形聲」的造字方法。以會意的角度分析「形聲字」,結果所謂形聲字的聲旁完全具有表意作用, 認為古人造字大有講究。如「蜥」字指棲於樹上又能斷開的蛇,「蟋」指知悉並引申為有規律之爬蟲,「蜥」與「蟋」卻不可互換,可見未有加部首時,正是以會意 造字。

認定造字方式為象形、示意、指事、會意、形聲、記號六種,其中出現兩種新造字方法示意、記號。
示意

示意,即用示意圖表示字義。用圖形表示特徵、抽象事物、事件過程等,例如「用」為打井的示意圖,引申出使用之意,組成「甫」、「甬」、「周」等字。以此方法可解釋更多漢字起源。
記號

記號則是由殘缺不全的字元或沒有具體意義的字組成。如「由」字由「胄」簡化而來,「胄」又由「胤」簡化而來,「胤」解作子孫傳承,因此「由」有源由、來由等字義。
特點

單一字內就有很高的訊息密度,在表達同樣的事物時,可比表音文字用更短的篇幅表達同樣的訊息,而且更為精密,鮮需依賴前後文的情境理解某字含意(此指傳統字而言,不適當的簡化字有跟表音文字一樣的情形),所以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
所有漢字乃由1134個字母為基本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爻、又、心、攵、乂、弋等,像積木一樣組合而成。以意念的聯結組合各種文成各式各樣的字,表達各種意涵。
如不認識一字之意,可拆字,從組成字根以及空間的配置推斷出其字義。當時代演進出現新事物,難以詞的方式來表達或是缺乏效率時,也能以字根組合原則,合成出新字來用,例如:鈾字,就是近代為了表達新發現的化學元素而新造的字。
漢字組成的字根空間配置對字義有影響:如同樣是「心跟亡」的合體,左右排是「忙」,上下排是「忘」,排列不同,導致不同涵義;文字右邊有「乂」這個字的字 根,這表示右手(手的左偏旁表示左手)持某物進行某事(金文、甲骨文考古的發現),如果右手拿斧頭就變成「攵」,有這個字根的,字本義幾乎都是有針對性武 力的使用或強制維護一個秩序相關的事物,例如攻、敗、收、散、政、牧、敕、赦、放等字,跟一個秩序的建立消滅、維持有關。[6]。

字形
龜-bw.png
「國」字的筆畫與筆順
各地漢字字形差異

漢字有各種不同的書寫方式,即有不同的字體;不同的字體,漢字的字體形狀不一樣。就算是同樣的字體,也會因使用地區或使用者的不同而有字形上的差異。由於 各地對字形的使用並沒有統一,加之大陸地區使用「新字形」、日本使用「新字體」,便產生了許多差異。例如「刃」及「角」,在各地寫法都不盡相同。又如 「口」字,臺灣官方規定最後一橫要寫得超過上面的橫折露出來一點,其他地區的寫法卻是不出頭的(注意右圖「启」字的口部)。

規整的字體(如:楷書、宋體、隸書、篆書等)書寫下的漢字是一種方塊字,每個字佔據同樣的空間。漢字包括獨體字和合體字,獨體字不能分割,如「文」、 「中」等;合體字由基礎部件組合構成,佔了漢字的90%以上。合體字的常見組合方式有:上下結構,如:「笑」、「尖」;左右結構,如:「詞」、「科」;半 包圍結構,如:「同」、「趨」;全包圍結構,如:「團」、「回」;複合結構,如:「贏」、「斑」等。漢字的基末級部件(或稱基礎部件)包括獨體字、偏旁部 首和其他非字部件。

所謂的「文字」,古代是兩個東西,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為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宋鄭樵《象類書》云: 「獨體為文,合體為字」。這個文,現代的術語叫作字根部件,漢字是以意念的表達需要組合所需部件於一方塊,合成千千萬萬的字。

鄭樵的搜集,以形為主的文有三百三十個,稱為形母,以聲為主的文共有八百七十個,稱為聲母,合計一千二百文。

但鄭樵的聲母形母已經失傳,近代周何教授依據中文資訊交換碼(CCCII)第二集的22394字的字集重新整理的結果,得出漢字有869個聲母及265個 形母,共計1134個。形母:鄭樵的搜集,有三百三十個。現代的研究整理,是265個。聲母:鄭樵的搜集,有八百七十個。現代的研究整理,是869個。

末級部件,再行拆解,即為漢字的最小構成單位:筆畫。漢字的筆畫離不開「點」、「橫」、「豎」、「撇」、「捺」、「折」這六種基本筆畫,另外還有「提」。以書法為例,對各種筆畫都有多種不同寫法,尤其以折的變化最多。

書寫漢字時,筆畫的走向和出現的先後次序,即「筆順」,是比較固定的。基本規則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橫後豎,先撇後捺,先外後內,先外後內再封口,先中間後兩邊。不同書寫體漢字的筆順可能有所差異。
讀音

漢字是多種語言的共同書寫體系,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或數個音節(視語言而定)。此外念法上在日語以及各漢語中,讀音有「音讀」和「訓讀」之分。

漢語

古代漢語,曾存在一個漢字多個音節的情況,從唐朝開始減為一字一音節。現代標準漢語中,皆由一個聲母、一個韻母及聲調確定,實際用到1300多個音節。由 於漢字數目龐大,因而有明顯的同音字現象;同時還有一字多音的情形,稱為多音字或破音字。這一情況與各種漢語方言是普遍一致。而其他少數民族借漢字表音 時,也有存在一字多音節的情況。

朝鮮語

漢字大致為一字一種發音,存在訓讀,但現今已不常用。

日語

在漢字的發音上,有著多音節,如国(こく)、肉(にく),也有單音節如空気(空氣)的気(き,Ki),此外有許多字因訓讀、音讀,在不同狀況,發不同音的情形。

除了日本以外,其他漢字使用地區仍有少數字使用多音節字,如「浬」(海里)、「嗧」(加侖)、「瓩」(千瓦)、吋(英寸)、哩(英里)等。臺灣官方機構或民間均普遍使用,在大陸地區由於官方廢除已不使用,但一般人也理解其意思。
注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讀若法和直注法。讀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採用這種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讀若准」。 直注法就是用另一個漢字來表明這個漢字的讀音,如「女為說己者容」中,使用「說者曰悅」來進行注音。

以上兩種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過於冷僻,這就難以發揮注音的作用,例如「襪音韈」等。

魏晉時期發展出了反切法,據傳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響。漢字的發音可以透過反切法進行標註,即用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合拼來注音,使得所有漢字發音都有可能組合出來。如「練,朗甸切」,即「練」的發音是「朗」的聲母與「甸」的韻母及聲調所拼成。

近代以來,又發展出了仿漢字形式的注音符號及眾多拉丁化拼音方式。注音符號一直都是台灣官方教學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漢字前先要求必需掌握。而目前中國大陸最為廣泛使用的是漢語拼音。

由於漢字以本身表義為主,注音方面較為薄弱。這個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獻,不至於產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樣,用字措辭太懸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 斷古代聲韻的難度,必須進行專門的漢語音韻學才能推測它們在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發音。例如「龐」從「龍」而得聲,但今日北京話前者讀「páng」(ㄆㄤ ˊ),後者為「lóng」(ㄌㄨㄥˊ)。

潘悟雲和法國學者沙加爾認為:漢朝之前,某些漢字可能代表著兩個音節以上的發音,即這些字具有次要音節和主要音節。詳見上古漢語。

付鼓認為:一、丨、丿、丶四個方向的筆劃是漢字的元件,每一划可表現為一母音,是為漢語基礎四母音。見參考文鳴
漢字與詞語

漢字是漢文組成的最小單位,大半漢字就可以為獨立表意單位,為單字詞。隨著語言文字的發展,有大量慣用的詞語甚至多字詞出現,近代白話尤其眾多,主要分為

同義複詞:如「遭遇」(二字同義)
反義複詞:「勝敗」乃兵家常事(兩字反義,兩個意思都保存)
偏義複詞:不吝惜「去留」(兩字反義,但只有「留」的意思)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準確掌握為數眾多的複合詞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種負擔。漢語常用詞彙約為幾萬條,總詞彙量約有百萬條,從數量上來說可能使有些人望而卻步。

而從古文的角度來看,多用字本義,比起過度依賴詞語,會來的精確且有效率,例如朱邦復先生就提倡精確使用「字」的復古作為。
漢字的數量

漢字由於是開放集合,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日常所使用的漢字約為幾千字。漢字數量的首次統計是漢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進行的,共收錄9353字。其後, 南朝時顧野王所撰的《玉篇》據記載共收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篇》則據說有22726字。此後收字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類篇》,收字 31319個;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韻》中收字53525個,曾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書。

近代編集的字典收字量更高,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臺灣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個;大陸的《漢語大字典》收字54678;最新的 《中華字海》收字85568個,包含了《漢語大字典》、《中文大字典》、《康熙字典》和《說文解字》的所有收字;日本的《大漢和字典》收字48902個, 另有附錄1062個。21世紀已出版的字數最多的是《日本今昔文字鏡》,收字15萬個。

20世紀所新創的,還有第一批簡化字後跟第二批的「二簡字」,其中也包括社會上不少人造的文字,不過二簡字已被大陸官方廢除,只有少數字在社會上流行,但目前並沒有於計算機編碼中被收錄。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準中,目前最大的漢字編碼是臺灣的國家標準CNS11643,目前(4.0)共收錄可考證之正簡、日、韓語漢字共76,067個,在戶 政系統等官方機構普遍使用。臺灣及港澳地區民間通用的大五碼收錄正體漢字13053個。GB 1803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目前最新的內碼字集,總共收錄70244個漢字;GBK收錄簡體、正體及日語、韓語漢字20912個,而早期的GB 2312收錄簡體漢字6763個。而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則收錄漢字20902個,另有四個擴展區,總數亦高達七萬多字。

初期的漢字系統字數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完善表述的明確性,漢字經歷了逐步複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過去在漢字組 成基本因子(前述字根部件)研究與教學上落後,造成學習上必須逐字學習難以舉一反三,漢字數量越多學習越困難,組建新字的風氣日趨保守,也沒有相應的資訊 處理技術,於是有許多單一的漢語意義是以詞表示,例如常見的雙字詞,所以近代書寫的發展多朝向造新詞而非造新字。
常用字
中國

香港教育署於2000年頒布的《常用字字形表》收錄4,759字,適用於香港;1996年頒布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收錄4,808字,適用於台灣;國家 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於1988年頒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收錄3,500字(2,500個常用字,1,000個次常用字),適用於中國大陸。

2007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裏,在10.07億漢字的語料上,進行漢字使用情況數據調查,結果為:595字數的覆蓋率達到80%,964字數的覆蓋率達到90%,2394字數的覆蓋率達到99%。[7]

山西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受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託,抽樣統計200萬字的材料,檢測《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收字的使用頻率。結果是:2,500常用字覆蓋 率達97.97%,1,000次常用字覆蓋率達1.51%,合計共3,500字覆蓋率達99.48%。 這說明只需學習約3,500個字,已可以正常閱讀中文。
日本

參見:當用漢字、常用漢字及日本漢字能力檢定

日本內閣於1946年頒布《當用漢字》,收錄1,850漢字;文部省國語審議會(今文部科學省文化審議會)於1981年頒布《常用漢字》,收錄1,945 漢字,取代《當用漢字》。依《常用漢字》,1006個漢字在小學教授,939個在中學中教授,共計1,945個。2010年11月30日追加196個新的 常用漢字,並削除5個漢字,合計共2,136字。

自1975年,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推出日本漢字能力檢定,測試日本人對漢字的掌握。直至2007年,共2,716,711人考核。成績分為12級,由最高至最低排列分別為:1級、準1級、2級、準2級、3級、4級、5級、6級、7級、8級、9級、10級。
韓國

參見:教育用基礎漢字

筆畫最少與最多的漢字

另見:筆畫#筆畫數最多之漢字
最簡單的漢字只有一筆畫,但卻不止一個字:除了「一」字以外,「丨」、「亅」、「丿」等都是漢字,而且都有各自的讀音。
目前已知筆畫最多的漢字,應當是日本漢字「Tron.svg」,由3個「龍」字和3個「雲」個組合而成,共有84劃,這個字收錄於日本的TRON[1]計劃內。
中文漢字中,筆畫最多的漢字可能是「缺字圖片」,其不同寫法的筆畫數在54至71畫之間不等。被傳統辭典收錄的筆畫最多漢字為


... ... AD:2012-08-26-05:05 NOTE ...




梵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梵文)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梵語
संस्कृतम् saṃskṛtam
發音 [sə̃skɹ̩t̪əm]
使用國家及地區 印度、孟加拉、尼泊爾
使用人數 2001年時印度有14,135名流利的使用者[1]
語系 印歐語系

印度-伊朗語族
印度-雅利安語支
梵語

文字 天城文和其他婆羅米系文字,拉丁字母轉寫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 印度(印度公認的國家語言之一)[2]
管理機構 無官方機構
語言代碼
ISO 639-1
sa
ISO 639-2 san
Ethnologue
第14版: SKT
ISO 639-3 san
Indic script
本條目含有南亞地區文字。如果您的作業系統不能顯示,您或會看到母音符號放在不正確的位置。請參考英文版幫助以獲取支援。

梵語(संस्कृता वाक् saṃskṛtā vāk, 簡稱 संस्कृतम् saṃskṛtam)是印歐語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的一種語言[3],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和拉丁語一樣,梵語已經成為一種屬於學術和宗教的專門用語。

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視作一種宗教儀規而得以絲毫不差地保存下來。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有人認為它是梵天的語言[4]。
目錄

1 歷史
1.1 吠陀梵語
1.2 古典梵語
1.3 歐洲學術
2 語音體系
2.1 母音
2.2 輔音
2.3 音韻和連接音變
3 文法
3.1 文法傳統
3.2 動詞
3.2.1 動詞分類
3.2.2 時態系統
3.2.2.1 現在時系統
3.2.2.2 完成時系統
3.2.2.3 不定過去時系統
3.2.2.4 將來時系統
3.2.3 動詞變位
3.2.3.1 基本變位詞尾
3.2.4 例子
3.3 名詞
3.3.1 基本名詞和形容詞變格
3.3.2 a-詞幹
3.3.3 i-詞幹和 u-詞幹
3.3.4 單音節詞幹
3.3.5 ṛ-詞幹
3.4 人稱代詞和限定詞
3.5 合成詞
3.6 句法
3.7 數詞
4 文字
4.1 羅馬化
4.2 古代書體
5 影響
5.1 復興努力
5.2 梵文對漢語的影響
5.3 計算語言學
6 註解
7 參考書目
8 參見
9 外部連結

歷史
在尼泊爾境內發現的寫在棕櫚葉上的梵文(11世紀)

梵語是印歐語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的一種語言。與它關系最密切的上古語言是伊朗語支的古波斯語和阿維斯陀語。[5] 在印歐語系范圍內,梵語同噝音語言(特別是斯拉夫語言和波羅的語言)還有希臘語共享相同的特徵性語音演變。[6]

已證實的最早梵語文本是印度教的梨俱吠陀,定位在旁遮普地區,時間為公元前第二個千年的中後期。雖然找不到這麼早期的文本,但學者確信文本的口頭傳播是可靠的,並且認為這是對宗教傳承至關重要的儀式文獻。[7]

要探討從梨俱吠陀到波你尼時代(大約公元前四世紀)梵語的發展,可以考察印度教其它文本,如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闥婆吠陀、梵書和奧義書。在此期間,這 門語言的威望、它的神聖用途及其正確發音的重要性,形成了一股強大的保守力量,防止梵語像普通語言一樣隨時間而演變。[8]

現存最古老的梵語文法是波你尼的《八篇書》,大約於公元前四世紀成形。它本質上是規範性文法,就是說它定義(而非描述)了正確梵語的用法,儘管它包含了描述成分,但大多是處理在波你尼時代已經廢棄了的某些吠陀形式。

這裡所說的「梵語」不作脫離於其他語言的特殊語言看待,而是視作講話的高雅純正或完美方式。通過梵語文法家如波你尼的精密分析,梵語的知識在古印度是社會 等級層次高和教育程度高的標誌,並主要教授給高等世襲階級的成員。梵語作為古印度的學術語言,與俗語同時共存,而俗語演化成了中古印度-雅利安語方言,並 最終演化成了當代的各種印度-雅利安語言。
吠陀梵語

主條目:吠陀梵語

波你尼所定義的梵語是從更早的「吠陀」形式演化出來的。學者經常把吠陀梵語和古典或「波你尼」梵語區分為不同的方言。儘管它們非常類似,但在音韻、詞匯和 語法幾方面,本質上有所不同,令學者難以理解吠陀。吠陀梵語是吠陀的語言,用它撰寫的,有一大批贊美詩、咒語(本集)、神學討論和宗教哲學討論(梵書、奧 義書),是印度教的最早宗教文本。現代語言學家認為梨俱吠陀結集的韻律讚美詩是最早的,是眾多作者的作品,經歷多個世紀的口頭傳承,終獲記錄為文字。奧義 書標誌著吠陀時期的結束,它形成了吠陀文集傳統編撰的最後部分。目前的假定是:吠陀形式的梵語存活到公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大約在這個時期梵語開始從宗 教和學習的第一語言轉變為第二語言,這標誌著古典時期的開始。
古典梵語

近兩千年來,梵語深深影響著南亞、中亞、東南亞,其影響甚至滲至東亞地區。[9]後吠陀梵語其中一種形式,頗為重要,可以在印度神話—《羅摩衍那》和《摩 訶婆羅多》的梵語文本中找到。在這些史詩,用語偏離波你尼規定,相信是受到俗語的干擾,或者是革新而致,而不是因為它們早於波你尼。[10] 傳統梵語學者稱這些偏離現象為 ārṣa(आर्ष,意:「出自聖哲的」),這是對古代作者的傳統稱謂。在某些地方,用語也比嚴謹的古典梵語更為通俗。此外,學者還提出一種叫做佛教混合 梵語的語言,原本是佛教俗語文本,其後或多或少收了一點古典梵語,演變成了獨特的語體[11]。

據 Tiwari (1955)所指,古典梵語有四大方言,即 paścimottarī(西北部),madhyadeśī(中部),pūrvi(東部)和 dakṣiṇī(南部,於古典時期冒起)。前三者的前身甚至可在吠陀梵書中驗證得到,以第一種為最正宗(Kauṣītaki Brāhmaṇa, 7.6)。
歐洲學術

在歐洲,梵語的學術研究,由德國學者陸特( Heinrich Roth )(1620~1668年)和漢斯雷頓(Johann Ernst Hanxleden)(1681~1731年)開創。後來威廉·瓊斯發現印歐語系,也要歸功於對梵語的研究。此外,梵語研究,也對西方文字學及歷史語言學 的發展,貢獻不少。

1786年2月2日,亞洲協會在加爾各答舉行。會中,威廉·瓊斯發表了下面這段著名的言論:

「梵語儘管非常古老,構造卻精妙絕倫:比希臘語還完美,比拉丁語還豐富,精緻之處同時勝過此兩者,但在動詞詞根和語法形式上,又跟此兩者無比相似,不可能 是巧合的結果。這三種語言太相似了,使任何同時稽考三者的語文學家都不得不相信三者同出一源,出自一種可能已經消逝的語言。基於相似的原因,儘管缺少同樣 有力的證據,我們可以推想哥德語和凱爾特語,雖然混入了迥然不同的語彙,也與梵語有著相同的起源;而古波斯語可能也是這一語系的子裔。」

語音體系

參見:式叉

IPA Unicode 0x0281.svg
本頁面包含IPA符號。部分作業系統及瀏覽器須要特殊字母與符號支持才可以正確顯示正確的IPA符號,否則將會顯示成亂碼、問號等其它符號。

古典梵語區分 36 個音位。但是由於梵語書寫系統表示出了某些同位異音,所以區分了 48 個語音。

音素傳統上按母音(aC),雙母音(haL),anusvāra 和 visarga,塞音(Sparśa)與鼻音(從嘴的後部開始向前移),和最終的流音與擦音的次序排列,用 IAST 排列如下(詳見後面的表格):

a ā i ī u ū ṛ ṝ ḷ ḹ
e ai o au
ṃ ḥ
k kh g gh ṅ c ch j jh ñ ṭ ṭh ḍ ḍh ṇ t th d dh n p ph b bh m
y r l v
ś ṣ s h

另一個可選的傳統排列次序是波你尼的濕婆經。
母音

古典梵語的母音和它們的詞首天城文符號,在輔音邊上的變音符號,IAST 轉寫,IPA 表示的發音及其特徵描述,與最近似的英語等價者(默認GA)和漢語近似者(普通話)列出如下:
字母 附標 IAST 音標 發音特徵 英語等值 漢語近似
अ a /ə/(或/ɐ/) 中央母音(或短次開央母音) about(或bunny) e(鵝)
आ ा ā /ɑː/ 長開後不圓唇母音 father(RP) a(啊)長音
इ ि i /i/ 短閉前不圓唇母音 england i(衣)
ई ी ī /iː/ 長閉前不圓唇母音 feet i(衣)長音
उ ु u /u/ 短閉後圓唇母音 put u(烏)
ऊ ू ū /uː/ 長閉後圓唇母音 cool u(烏)長音
ऋ ृ ṛ /ɻ/ 短捲舌近音 burl ri(日)
ॠ ॄ ṝ /ɻː/ 長捲舌近音
ऌ ॢ ḷ /ɭ/ 短捲舌邊近音
ॡ ॣ ḹ /ɭː/ 長捲舌邊近音
ए े e /eː/ 長半閉前不圓唇母音 eight ei(誒)長音
ऐ ै ai /ai/(或/əi/) 雙母音 aisle ai(哀)長音
ओ ो o /oː/ 長半閉後圓唇母音 pole ou(歐)長音
औ ौ au /au/(或/əu/) 雙母音 loud au(熬)長音

長母音按它們的短母音的兩倍長度發音。多數母音還存在叫做 pluti 的第三個超長的長度,它用於各種情況下,但更特別用於呼格中。這個 pluti 不被所有文法家所接受。

母音 /e/ 和 /o/ 延續為原始印度-伊朗語 /ai/、/au/ 的同位異音,並被梵語語法家歸類為雙母音,儘管他們在發音上實為簡單的長母音。(見上)

梵語的 ṛ 和 ṝ 被稱為「母音 r」,[12] 它們被認為對應於原始印歐語中最初的母音「l」或「r」。[12]文法家波你尼把它們分類為捲舌音[13],因而它們的發音在古典梵語中被認為是捲舌近音 [ɻ](大約公元前500年)。更早的文法家把它們在吠陀時代的聲音分類為軟齶音。[13] 當包含這些音的梵語詞被借用到現代印度-雅利安語如印地語或尼泊爾語的時候,它們的發音分別變更為 [ɾɪ] 或 [ɾiː],[14]導致了從 Kṛṣṇa 形成「Krishna」,從 ṛgveda 形成「Rigveda」,這種發音也流行於當代梵學家中。[15]

補充要點:

有些補充的記號在傳統上列入天城文表格中:
變音符號 ं 叫做 anusvāra,(IAST:ṃ)。它用來指示音節中母音的鼻音化([◌̃])和用來表示一個音節主音 /n/ 或 /m/ 的聲音二者;比如 पं /pəŋ/。
變音符號 ः 叫做 visarga,表示 /əh/ (IAST:ḥ);比如 पः /pəh/。
變音符號 ँ 叫做 candrabindu,傳統上不包括在梵語的天城文表格中,它可與 anusvāra 互換用來指示母音的鼻音化,主要用在吠陀記號中,比如 पँ /pə̃/。
如果需要寫出不帶任何隨後母音的單獨輔音,可以用其下的 halanta/virāma 變音符號 ् 標出。
梵語的母音 ā 比最接近的英語近似發音 /ɑː/ 更加接近中央和更少向後。但是文法家把它歸類為後母音[16]。
古代梵語文法家把母音系統分類為軟齶音、捲舌音、硬齶音和唇音,而不是後母音、央母音和前母音。因此 ए 和 ओ 被分別歸類為軟齶-硬齶(a+i)和軟齶-唇(a+u)母音。但是文法家已經把它們分類為雙母音,並在詩韻中每個都給出兩個 mātrā。這不必然意味著它們是真正的雙母音,但也不能排除它們在非常遠古的時候是真正的雙母音(見上)。這些母音被當代學習梵語的婆羅門和神職人員分 別發為長 /eː/ 和 /oː/。除了這四個雙母音,梵語通常不允許任何其他雙母音,在出現連續母音的地方,要依據連接音變規則轉換出半母音。
有爭論說在吠陀梵語中,अ 指示短 /ɑ/,而在俗語時代發音位置變得更中央和突起[17] 。

輔音

列出 IAST 和天城文符號,在方括號中附有近似的IPA值。
唇音
Ōshtya 唇齒音
Dantōshtya 齒音
Dantya 捲舌音
Mūrdhanya 硬齶音
Tālavya 軟齶音
Kanthya 聲門音
塞音
Sparśa 不送氣
Alpaprāna p प [p] b ब [b] t त [t̪] d द [d̪] ṭ ट [ʈ] ḍ ड [ɖ] c च [c͡ç] j ज [ɟ͡ʝ] k क [k] g ग [g]
送氣
Mahāprāna ph फ [pʰ] bh भ [bʱ] th थ [t̪ʰ] dh ध [d̪ʱ] ṭh ठ [ʈʰ] ḍh ढ [ɖʱ] ch छ [c͡çʰ] jh झ [ɟ͡ʝʱ] kh ख [kʰ] gh घ [gʱ]
鼻音
Anunāsika m म [m] n न [n̪] ṇ ण [ɳ] ñ ञ [ɲ] ṅ ङ [ŋ]
半母音
Antastha v व [ʋ] y य [j]
流音
Drava l ल [l̪] r र [r]
擦音
Ūshman s स [s̪] ṣ ष [ʂ] ś श [ɕ] ḥ ः [h] h ह [ɦ]

下表給出梵語輔音的傳統列表,帶有英語(按標準美國音和標準英國音來發音)、西班牙語和漢語(普通話)的最接近音。下表中展示的每個輔音都假定跟隨著中性母音 schwa(/ə/)。
塞音 – Sparśa 不送氣
清音
Alpaprāna Śvāsa 送氣
清音
Mahāprāna Śvāsa 不送氣
濁音
Alpaprāna Nāda 送氣
濁音
Mahāprāna Nāda 鼻音
Anunāsika Nāda
軟齶音
Kantya क /k/
漢語:ge(哥),英語:skip ख /kʰ/
漢語:ke(科),英語:cat ग /g/
英語:game घ /gʱ/
ङ /ŋ/
漢語:ang(昂),英語:ring
硬齶音
Tālavya च /c, ʧ/
漢語齦顎音:ji(基),英語:exchange छ /cʰ, ʧʰ/
漢語齦顎音:qi(欺),英語:church ज /ɟ, ʤ/
英語:jam झ /ɟʱ, ʤʱ/
ञ /ɲ/
西班牙語:enseñar
捲舌音
Mūrdhanya ट /ʈ/
ठ /ʈʰ/
ड /ɖ/
ढ /ɖʱ/
ण /ɳ/
舌尖-齒音
Dantya त /t̪/
漢語齒齦音:de(得),西班牙語:tomate थ /t̪ʰ/
漢語齒齦音:te(特) द /d̪/
西班牙語:donde ध /d̪ʱ/
न /n̪/
漢語齒齦音:ne(訥),英語齒齦音:name
唇音
Ōshtya प /p/
漢語:bo(玻),英語:spin फ /pʰ/
漢語:po(坡),英語:pit ब /b/
英語:bone भ /bʱ/
म /m/
漢語:mo(摸),英語:mine
非塞音/響音 硬齶音
Tālavya 捲舌音
Mūrdhanya 齒音
Dantya 唇齒音/聲門音
Dantōṣṭya/—
近音
Antastha य /j/
漢語:yi(衣),英語:you र /ɻ , ɾ, r/
漢語捲舌近音:ri(日),GA英語齒齦閃音:better ल /l̪/
漢語齒齦音:le(勒),英語齒齦音:love व /ʋ/
漢語濁圓唇軟齶近音:wa(蛙),英語濁擦音:vase
噝擦音/擦音
Ūshman श /ɕ, ʃ/
漢語:xi(希),英語:ship ष /ʂ/
漢語:shi(詩) स /s̪/
漢語齒齦音:si(思),英語齒齦音:same ह /ɦ/
漢語清音:he(喝),英語:behind

梵語、印地語和所有其他印度語言都有整組的齒塞音,在語音上出現為濁音和清音,並帶有或沒有送氣。對於印度本地人,英語的齒齦音 /t/ 和 /d/ 聽起來更像他們自己語言中的捲舌音而非齒音。

音韻和連接音變

上節中討論了梵語母音。長音節主音 ḹ 未經驗證,而文法家只出於系統性的原因才討論它。它的短對應者 ḷ 只出現在一個單一的詞根 kḷp「to order, array」中。長音節主音 ṝ 也非常邊緣化,出現在屬格復數的 r-詞幹中(比如 mātṛ「mother」和 pitṛ「father」有屬格復數 mātṝṇām 和 pitṝṇām)。i, u, ṛ, ḷ 是輔音 y, v, r, l 的母音同位異音。因此只有 5 個不變的母音音位

a ā ī ū ṝ

visarga ḥ ः 是 r 與 s 的同位異音,和 anusvāra ṃ 即任何鼻音的天城文 ं,二者都出現在停頓(也就是鼻音化母音)中。三個噝擦音的精確發音可能變化,但它們是獨特的音位。印度-雅利安語從原始印度-伊朗語繼承來的送氣濁噝擦 音 /zʱ/ 在梨俱吠陀時代之前就已消失了(送氣擦音在任何語言中都極其少見)。捲舌音某種程度上是邊緣化的音位,以它們的語音環境為條件;他們不延續原始印歐語系列 並經常被某些語言學家歸咎於達羅毗荼語系語言或其它基層語言的基層影響。鼻音 [ɲ] 是 /n/ 的有條件的同位異音(/n/ 和 /ɳ/ 是不同的音位—aṇu「minute, atomic」不同於 anu「after, along」;音韻上獨立的 /ŋ/ 只邊緣化的出現,比如在 prāṅ「directed forwards/towards」中)。因此一共有 31 個輔音或半母音音位,構成為有或沒有送氣清音或濁音的四/五種塞音,三個鼻音,四個半母音或流音和四個擦音,用 IAST 寫為如下:

k kh g gh c ch j jh ṭ ṭh ḍ ḍh t th d dh p ph b bh
m n ṇ
y r l v
ś ṣ s h

或一起寫為總體的 36 個唯一性的梵語音位。

在把詞素組合為詞的時候和把詞組合為句子的時候應用的音韻規則總體上叫做連接音變「合成」。文本要按照發音書寫,帶有連接音變規則的應用(除了所謂的 padapāṭha之外)。
文法

主條目:梵語文法

文法傳統

主條目:梵語文法家

梵語文法傳統(vyākaraṇa,六吠陀支學科之一,舊譯為「聲明記論」[18])開始於吠陀時代晚期並集大成於波你尼的《八篇書》,它包含了 3990 經句(大約在公元前五世紀)。在波你尼之後一個世紀(大約 400 BCE) Kātyāyana 編撰了關於波你尼經的《Vārtikas》。生活在波你尼之後三個世紀的波顛闍利寫了《Mahābhāṣya》,關於《八篇書》和《Vārtikas》的 「大註疏」。由於這三位古代梵語文法家,這種文法也叫做 Trimuni Vyākarana。為了理解這些經典的意義,Jayaditya 和 Vāmana 在公元 600 年寫了叫做《Kāsikā》的注釋。波你尼文法基於 14 句的濕婆經。完整的 Mātrika(字母表)被縮略其中。這種縮略叫做 Pratyāhara。[19]
動詞

主條目:梵語動詞

動詞分類

梵語有十類動詞並分為兩大組:athematic 和 thematic。thematic 動詞得名於叫做詞幹母音的一個 a,它被插入在詞幹和詞尾之間。它使得 thematic 動詞一般更加正規。在動詞變位中使用的語音表現形式包括了前綴、中綴、後綴和重復。所有詞根都有印歐母音變換的(不必然都是不同的)零、guṇa 和 vṛddhi 等級。如果 V 是零級的母音,則 guṇa-級母音傳統上被認為是 a + V,而 vṛddhi-級母音被認為是 ā + V。
等級[20] 零級 - i, ī u, ū ṛ, ṝ ḷ
Guṇa 級 a e o ar al
Vṛddhi 級 ā ai au ār āl
時態系統

動詞時態(使用這個詞不太精確,因為梵語所要表達的比簡單的時態有更大的差別)基於在變位中採用的(演變自動詞詞根的)不同詞幹形式而被組織成四個系統 (動名詞和動詞不定式也一樣,並從更基本形式演變出加強式(intensive)/反復式(frequentative)、願望式 (desiderative)、使役式(causative)和祈福式(benedictive))。這四個時態系統為:

現在時(現在式,未完成式,命令式,祈願式)
完成時
不定過去時
將來時(將來式,條件式)

現在時系統

現在時系統包括現在式和未完成式,祈願式和命令式,以及古老的虛擬式的某些殘留形式。現在時系統的時態詞幹以各種方式形成。編號由本土文法家給出。

對於 athematic 動詞,現在時詞幹可以通過如下方式形成:

2)根本不變更,例如 ad 來自 ad「eat 吃」。
3)詞根重復為前綴,例如 juhu 來自 hu「sacrifice (火)供」。
7)在詞根最後輔音前加中綴na 或 n (帶有適當的連接音變),例如 rundh 或 ruṇadh 來自 rudh「obstruct 阻止」。
5) nu(guṇa 形式 no)後綴,例如 sunu 來自 su「press out 擠汁」。
8) u(guṇa 形式 o)後綴,例如 tanu 來自 tan「stretch 伸展」。
9) nā(零-級 nī 或 n)後綴,例如 krīṇa 或 krīṇī 來自 krī「buy 買」。

對於 thematic 動詞,現在時詞幹可以通過如下方式形成:

1)詞幹母音 a 後綴,帶有 guṇa 加力,例如 bhava 來自 bhū「be 在、有」。
6)詞幹母音 a 後綴,帶有重音轉移到這個母音上,例如 tuda 來自 tud「thrust 插、刺」。
4) ya 後綴,例如 divya 來自 div「play 玩兒」。

關於第十類形成,這是一種可自然得出的形式,因此不是真正的時態詞幹形成。它是通過對詞根的最後母音 guṇa 加力或 vṛddhi 加長再加上 ya 後綴而形成的,例如 bhāvaya 來自 bhū「be 在、有」。
完成時系統

完成時系統只包括完成式。詞幹如現在時詞幹那樣用重復方式形成。

完成時系統還把動詞分為「強」和「弱」兩種形式:強形式用於單數主動語態,而弱形式用於其餘形態。
不定過去時系統

不定過去時系統包括真正的不定過去式(帶有過去陳述的意味,比如 abhūḥ「you were」)和某種形式的古老的禁令式(通過 mā 專門用在禁令中,比如 mā bhūḥ「don t be」)。二者的根本區別在於有/無前增(augment) – 即前綴於詞幹的 a-。不定過去時系統詞幹實際上有三種不同的形成:簡單不定過去式,噝音過去式,和在語義上與使役動詞有關的重復過去式。
將來時系統

將來時系統通過 sya 或 iṣya 的後綴和 guṇa 來形成。動詞接著變位,好像它們是在現在時系統中的 thematic 動詞一樣。將來時的未完成式用作條件式。
動詞變位

所有動詞都有三個語態:主動語態、被動語態和中間語態(即反身語態)。還有非人稱語態,它可以被描述為不及物動詞的被動語態。梵語動詞有直陳語氣、祈願語氣和命令語氣三種語氣。這種語言的古老形式還有虛擬語氣,但在古典梵語時代就不再使用了。
基本變位詞尾

在梵語中變位詞尾傳達了人稱、數和語態。依據其所附著的是什麼時態詞幹和語氣而使用不同形式的詞尾。動詞詞幹或詞尾自身可能由於連接音變而變更或模糊。
主動語態 中間語態
單數 雙數 複數 單數 雙數 複數
原始 第一人稱 mi vás más é váhe máhe
第二人稱 si thás thá sé ā́the dhvé
第三人稱 ti tás ánti, áti té ā́te ánte, áte
次生 第一人稱 am vá má í, á váhi máhi
第二人稱 s tám tá thā́s ā́thām dhvám
第三人稱 t tā́m án, ús tá ā́tām ánta, áta, rán
完成式 第一人稱 a vá má é váhe máhe
第二人稱 tha áthus á sé ā́the dhvé
第三人稱 a átus ús é ā́te ré
命令式 第一人稱 āni āva āma āi āvahāi āmahāi
第二人稱 dhí, hí, — tám tá svá ā́thām dhvám
第三人稱 tu tā́m ántu, átu tā́m ā́tām ántām, átām

原始詞尾用於現在直陳式和將來式形式。次生詞尾用於未完成式、條件式、不定過去式和祈願式。完成式詞尾和命令式詞尾分別用於完成式和命令式。
例子

下表是從一個單一詞根可以生成的主要動詞形式的部分列表。並非所有詞根都可取得所有形式;某些詞根經常限定到特定詞幹。這里列出的動詞形式都是第三人稱單數的,它們可以按照三個人稱和三個數來變位。

詞根:bhū-,第一類 thematic 動詞詞根。
現在時詞幹:bhava-
被動語態詞幹:bhūya-
將來時詞幹:bhaviṣya-
原始 使役 願望 加強
現在時詞幹 現在式 bhavati
bhavate bhāvayati
bhāvayate bubhũṣati bobhoti / bobhavīti
bobhūyate
未完成式 abhavat
abhavata abhāvayat
abhāvayata abubhũṣat abobhot
abobhūyata
命令式 bhavatu
bhavatām bhāvayatu
bhāvayatām bubhũṣatu bobhotu / bobhavītu
bobhūyatām
祈願式 bhavet
bhaveta bhāvayet
bhāvayeta bubhũṣet bobhavyāt
bobhūyeta
現在分詞 bhavant
bhavamāna bhāvayant
bhāvayamāna bobhavat
bobhūyamāna
被動語態 現在式 bhūyate bhāvyate bubhũṣyate
未完成式 abhũyata abhāvyata abubhũṣyata
命令式 bhũyatām bhāvyatām bubhũṣyatām
祈願式 bhũyeta bhāvyeta bubhũṣyeta
將來時詞幹 將來式 bhaviṣyati bhāvayiṣyati
bhāvayiṣyate bubhũṣiṣyati
條件式 abhaviṣyat abhāvayiṣyat
將來分詞 bhaviṣyant bhāvayiṣyant
bhāvayiṣyamāṇa
迂迴將來式 bhavitā bhāvayitā bubhũṣitā
完成式 babhũva bhāvayāmāsa bubhũṣāmāsa
不定過去時 不定過去式 abhũt
祈福式/懇求式 bhũyāt
禁令式 (mā) bhũt
使役式 bhāvayati
願望式 bubhũṣati bibhāvayiṣati
加強式 bobhavīti
過去分詞 bhũta(vant) bhāvita(vant)
動詞狀形容詞 bhavya,
bhavitavya bhāvayitavya

考慮到分詞形式每個按七個格和交叉於三個性的三個數來變格的事實,動詞每個按三個人稱和三個數變位的事實,當這個詞根的原始、使役和願望詞幹在一起計數的時候有上千種形式。
名詞

主條目:梵語名詞

梵語是富於詞形變化的語言,文法上具有三個性(陽性、陰性、中性)和三個數(單數、雙數、複數)。它有八個格:主格(體格)、賓格(業格,對格)、具格(工具格)、與格(為格)、離格(從格,奪格)、屬格、位格(方位格、依格,處格)和呼格。

實際變格的數目是有爭議的。波你尼識別六個 kāraka,對應於主格、賓格、工具格、與格、離格和方位格[2]。波你尼定義它們如下(Ashtadhyayi, I.4.24-54):

Kartā(「agent」):「在行動中施事者」。等價於主格。(On the basis of Scharfe, 1977: 94)
Karman(「deed/object」):「施事者主要尋求達成者」。等價於賓格。
Karaṇa(「instrument」)「憑借它達成效果」。等價於工具格。
Sampradāna(「bestowal」):「對象之目標」。等價於與格,它表示給與或類似行動的接納者。
Apādāna(lit.「take off」):「離開(發生)時(處於)固定者」。等價於離格,它表示運動進行所起始的固定對象。
Adhikaraṇa(「location」):或「substratum」。等價於方位格。

基本名詞和形容詞變格

下表給出基本的後綴表格—幾乎對所有名詞和形容詞有效。但是,依據未變格的詞幹的性和結尾輔音/母音,還有強制的連接音變預定規則,而它給出最終的變格後的詞。在圓括號中給出中性的格結尾,餘下的是陽性和陰性的。
單數 雙數 複數
主格
(Kartā) -s
(-m) -au
(-ī) -as
(-i)
賓格
(Karman) -am
(-m) -au
(-ī) -as
(-i)
具格
(Karaṇa) -ā -bhyām -bhis
與格
(Sampradāna) -e -bhyām -bhyas
離格
(Apādāna) -as -bhyām -bhyas
屬格
(Sambandha) -as -os -ām
位格
(Adhikaraṇa) -i -os -su
呼格 -s
(-) -au
(-ī) -as
(-i)
a-詞幹

a-詞幹(/ə/ 或 /ɑː/)形成了數量最多的一類名詞。其規則是,這類名詞帶有以 -a(/ə/)結尾的未變格詞幹,它們或屬陽性或呈中性。以 -ā(/ɑː/)結尾的名詞幾乎總是陰性。a-詞幹形容詞,其陽性或中性詞幹帶 -a(/ə/),其陰性詞幹帶 -ā(/ɑː/)。這類詞幹數量如此之多是因為它還包含了原始印歐語的 o-詞幹。
陽性(kāma-) 中性(āsya-「mouth」) 陰性(kānta-「beloved」)
單數 雙數 複數 單數 雙數 復數 單數 雙數 複數
主格 kā́mas kā́māu kā́mās āsyàm āsyè āsyā̀ni kāntā kānte kāntās
賓格 kā́mam kā́māu kā́mān āsyàm āsyè āsyā̀ni kāntām kānte kāntās
具格 kā́mena kā́mābhyām kā́māis āsyèna āsyā̀bhyām āsyāìs kāntayā kāntābhyām kāntābhis
與格 kā́māya kā́mābhyām kā́mebhyas āsyā̀ya āsyā̀bhyām āsyèbhyas kāntāyai kāntābhyām kāntābhyās
離格 kā́māt kā́mābhyām kā́mebhyas āsyā̀t āsyā̀bhyām āsyèbhyas kāntāyās kāntābhyām kāntābhyās
屬格 kā́masya kā́mayos kā́mānām āsyàsya āsyàyos āsyā̀nām kāntāyās kāntayos kāntānām
位格 kā́me kā́mayos kā́meṣu āsyè āsyàyos āsyèṣu kāntāyām kāntayos kāntāsu
呼格 kā́ma kā́mau kā́mās ā́sya āsyè āsyā̀ni kānte kānte kāntās
i-詞幹和 u-詞幹
i-詞幹 陽性和陰性(gáti-「gait」) 中性(vā́ri-「water」)
單數 雙數 複數 單數 雙數 複數
主格 gátis gátī gátayas vā́ri vā́riṇī vā́rīṇi
賓格 gátim gátī gátīs vā́ri vā́riṇī vā́rīṇi
具格 gátyā gátibhyām gátibhis vā́riṇā vā́ribhyām vā́ribhis
與格 gátaye, gátyāi gátibhyām gátibhyas vā́riṇe vā́ribhyām vā́ribhyas
離格 gátes, gátyās gátibhyām gátibhyas vā́riṇas vā́ribhyām vā́ribhyas
屬格 gátes, gátyās gátyos gátīnām vā́riṇas vā́riṇos vā́riṇām
位格 gátāu, gátyām gátyos gátiṣu vā́riṇi vā́riṇos vā́riṣu
呼格 gáte gátī gátayas vā́ri, vā́re vā́riṇī vā́rīṇi
u-詞幹 陽性和陰性(śátru-「enemy」) 中性(mádhu-「honey」)
單數 雙數 複數 單數 雙數 複數
主格 śátrus śátrū śátravas mádhu mádhunī mádhūni
賓格 śátrum śátrū śátrūn mádhu mádhunī mádhūni
具格 śátruṇā śátrubhyām śátrubhis mádhunā mádhubhyām mádhubhis
與格 śátrave śátrubhyām śátrubhyas mádhune mádhubhyām mádhubhyas
離格 śátros śátrubhyām śátrubhyas mádhunas mádhubhyām mádhubhyas
屬格 śátros śátrvos śátrūṇām mádhunas mádhunos mádhūnām
位格 śátrāu śátrvos śátruṣu mádhuni mádhunos mádhuṣu
呼格 śátro śátrū śátravas mádhu mádhunī mádhūni
單音節詞幹
長母音詞幹 ā-詞幹(jā-「progeny」) ī-詞幹(dhī-「thought」) ū-詞幹(bhū-「earth」)
單數 雙數 複數 單數 雙數 複數 單數 雙數 復數
主格 jā́s jāú jā́s dhī́s dhíyāu dhíyas bhū́s bhúvāu bhúvas
賓格 jā́m jāú jā́s, jás dhíyam dhíyāu dhíyas bhúvam bhúvāu bhúvas
具格 jā́ jā́bhyām jā́bhis dhiyā́ dhībhyā́m dhībhís bhuvā́ bhūbhyā́m bhūbhís
與格 jé jā́bhyām jā́bhyas dhiyé, dhiyāí dhībhyā́m dhībhyás bhuvé, bhuvāí bhūbhyā́m bhūbhyás
離格 jás jā́bhyām jā́bhyas dhiyás, dhiyā́s dhībhyā́m dhībhyás bhuvás, bhuvā́s bhūbhyā́m bhūbhyás
屬格 jás jós jā́nām, jā́m dhiyás, dhiyā́s dhiyós dhiyā́m, dhīnā́m bhuvás, bhuvā́s bhuvós bhuvā́m, bhūnā́m
位格 jí jós jā́su dhiyí, dhiyā́m dhiyós dhīṣú bhuví, bhuvā́m bhuvós bhūṣú
呼格 jā́s jāú jā́s dhī́s dhiyāu dhíyas bhū́s bhuvāu bhúvas
ṛ-詞幹

ṛ-詞幹主要是施事者(agent)派生詞,如 dātṛ「giver」,盡管還包括了親屬稱呼如 pitṛ「father」, mātṛ́「mother」和 svásṛ「sister」。
單數 雙數 複數
主格 pitā́ pitárāu pitáras
賓格 pitáram pitárāu pitṝ́n
具格 pitrā́ pitṛ́bhyām pitṛ́bhis
與格 pitré pitṛ́bhyām pitṛ́bhyas
離格 pitúr pitṛ́bhyām pitṛ́bhyas
屬格 pitúr pitrós pitṝṇā́m
位格 pitári pitrós pitṛ́ṣu
呼格 pítar pitárāu pitáras
人稱代詞和限定詞

主條目:梵語代詞和限定詞

第一和第二人稱代詞有極其類似的詞尾變化,可以相互類推出來。

注意:在給出兩種形式的地方,第二種是前接詞和可替代形式。單數和複數的離格可以用一個音節 -tas 來延長;因此是 mat 或 mattas,asmat 或 asmattas。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單數 雙數 複數 單數 雙數 複數
主格 aham āvām vayam tvam yuvām yūyam
賓格 mām, mā āvām, nau asmān, nas tvām, tvā yuvām, vām yuṣmān, vas
具格 mayā āvābhyām asmābhis tvayā yuvābhyām yuṣmābhis
與格 mahyam, me āvābhyām, nau asmabhyam, nas tubhyam, te yuvābhyām, vām yuṣmabhyam, vas
離格 mat āvābhyām asmat tvat yuvābhyām yuṣmat
屬格 mama, me āvayos, nau asmākam, nas tava, te yuvayos, vām yuṣmākam, vas
位格 mayi āvayos asmāsu tvayi yuvayos yuṣmāsu

指示代詞 tat,如下變格,也可作第三人稱代詞。
陽性 中性 陰性
單數 雙數 複數 單數 雙數 複數 單數 雙數 複數
主格 sás tāú té tát té tā́ni sā́ té tā́s
賓格 tám tāú tā́n tát té tā́ni tā́m té tā́s
具格 téna tā́bhyām tāís téna tā́bhyām tāís táyā tā́bhyām tā́bhis
與格 tásmāi tā́bhyām tébhyas tásmāi tā́bhyām tébhyas tásyāi tā́bhyām tā́bhyas
離格 tásmāt tā́bhyām tébhyam tásmāt tā́bhyām tébhyam tásyās tā́bhyām tā́bhyas
屬格 tásya táyos téṣām tásya táyos téṣām tásyās táyos tā́sām
位格 tásmin táyos téṣu tásmin táyos téṣu tásyām táyos tā́su
合成詞

主條目:梵語合成詞

梵語名詞系統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合成名詞(samāsa,六離合釋[21])的普遍使用,跟某些現代語言如德語和芬蘭語的組合名詞數量差不多(10多個 詞)。它們都屬於黏著語。合成名詞以各種結構出現,但是在構詞學上說,它們本質上是相同的。每個名詞(或形容詞)都處在它的(弱)詞幹形式,只有最後的一 個詞進行變格。一些名詞合成的例子包括:

Dvandva(並列式,相違釋)
由兩個或更多名詞詞幹構成,在「並且」的意義上連接起來。在梵語中主要有兩類 dvandva 構造。第一種叫做 itaretara dvandva,列舉合成詞,它的意義涉及它的所有名詞。組合後的合成詞用雙數或復數,並選用在合成結構中最後名詞的性。比如 rāma-lakṣmaṇau – Rama 和 Lakshmana,或 rāma-lakṣmaṇa-bharata-śatrughnāh – Rama, Lakshmana, Bharata 和 Satrughna。第二類叫做 samāhāra dvandva,集合合成詞,它的意義涉及它的成員的集合。組合後的合成詞爲單數並總是中性。比如 pāṇipādam「limbs」,字面意思是手和足,來自 pāṇi =「手」和 pāda =「足」。根據某些文法家的看法,還有第三類 dvandva,叫做 ekaśeṣa dvandva 或剩餘合成,它只選取它的最後名詞的雙數(或復數)形式,比如 pitarau 是 mātā + pitā,「母親」+「父親」也就是雙親。但是在其他文法家看來,ekaśeṣa 根本不是真正的合成。

Bahuvrīhi(所有式,有財釋)
Bahuvrīhi,或「much-rice」,表示有很多米的人即富人。Bahuvrīhi 合成(通過舉例)提及無頭領的合成名詞 -- 就是說提及其自身不是合成名詞的一部分的事物的合成名詞。例如,「low-life」(下層生活者)和「block-head」(木頭腦袋者)是 bahuvrīhi 合成,因為下層生活(者)不是一種生活,而木頭腦袋(者)不是一種腦袋。(正如多米(者)不是一種米)。相對於更一般的有頭領的合成名詞如「飛球」(一種 球)或「波斯貓」(一種貓)。Bahurvrīhi 經常可以翻譯為「有...者」,比如「有很多米者」。
Tatpuruṣa(限定式,依主釋)
有很多種 tatpuruṣa(每種名詞格都有一種,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在 tatpuruṣa 中,第一個名詞與其他名詞處在一種格關系中。例如,「doghouse」是與格合成詞,給狗的屋子。它可以叫做 caturtitatpuruṣa(caturti 指稱第四格—也就是與格)。順便說一下,tatpuruṣa 這個詞是 tatpuruṣa(「that-man」—意思是屬於某人的人),而 caturtitatpuruṣa 既是與格又是 tatpuruṣa,但被歸類為 karmadhāraya。理解它的容易方式是看一個英語 tatpuruṣas 的例子:「battlefield」(戰場),在「戰爭」和「場地」之間是屬格關系,「戰爭的場地」;另一些例子包括工具格關系 (「thunderstruck」)和方位格關系(「towndwelling」)。
Karmadhāraya(描述式,持業釋)
前面名詞是後面名詞的修飾、屬性、性狀,比如 uluka-yatu(「貓頭鷹」+「魔鬼」)是貓頭鷹狀的魔鬼。
Avyayibhāva(鄰近釋)
這種類型合成名詞的第一個名詞詞尾不變化,在它後面增加另一個詞而得到的新合成詞也不進行詞尾變化(就是 avaya)。例如:yathā+śakti, upa+kriṣṇam(鄰近 kriṣṇa)等。在 avyayibhāva 合成詞中,第一個詞佔主導地位(pūrva-pada-pradhāna),就是說,整個合成詞不進行詞尾變化,由於它的第一部分的性質是沒有詞尾變化 的。
Dvigu(定量式,帶數釋)
在 karmadhāraya 合成中,一部分表現為對另一部分的形容。如果形容部分是數詞,則稱為 dvigu。dvigu 自身是合成的:dvau+gāvau。在 dvigu 合成中,後面部分是主要的,如同 Tatpuruṣa 合成一樣。
Amreḍita(重復式)
重復一個詞表示反復,比如 dive-dive 「天天」,「每天」。

句法

由於梵語有複雜的詞尾變化系統,所以它的語序是自由的。[22] 在使用中帶有較多的主賓謂結構(SOV)傾向,這是出現在吠陀散文中的最初結構系統。但有特定例外情況,此時並非任何一對詞都是可以換位的。[23]
數詞

從 1 到 10 的數:

éka-
dvá-
trí-
catúr-
páñcan
ṣáṣ
saptán
aṣṭá
návan
dáśan

數 1 到 4 是詞尾變化的。éka 如代名形容詞那樣變化,但雙數形式不出現。dvá 只出現在雙數形式。trí 和 catúr 的變化是不規則的:
3 4
陽性 中性 陰性 陽性 中性 陰性
主格 tráyas trī́ṇi tisrás catvā́ras catvā́ri cátasras
賓格 trīn trī́ṇi tisrás catúras catvā́ri cátasras
具格 tribhís tisṛ́bhis catúrbhis catasṛ́bhis
與格 tribhyás tisṛ́bhyas catúrbhyas catasṛ́bhyas
離格 tribhyás tisṛ́bhyas catúrbhyas catasṛ́bhyas
屬格 triyāṇā́m tisṛṇā́m caturṇā́m catasṛṇā́m
位格 triṣú tisṛ́ṣu catúrṣu catasṛ́ṣu
文字

主條目:天城文

克什米爾的夏拉達文 Shaivaite 手稿(十七世紀)

梵語在社交中口頭使用,並且在早期古典梵語文獻的發展中維持口頭傳統。[24] 在印度,書寫形式是當梵語發展成俗語之後才出現的;在書寫梵語的時候,書寫系統的選擇受抄寫者所處地域的影響。同樣的,所有南亞的主要書寫系統事實上都用 於梵語文稿的抄寫。自 19 世紀晚期,天城文被定為梵語的標準書寫系統,[25] 十分可能的原因是歐洲人有用這種文字印刷梵語文本的習慣。

最早的已知梵語碑刻可確定為公元前一世紀。[26] 它們採用了最初用於俗語而非梵語的婆羅米文。[27] 第一個書寫梵語的證據,出現在晚於它的俗語的書寫證據之後的幾個世紀,這被描述為一種悖論。[26][28] 在梵語被書寫下來的時候,它首先用於行政、文學或科學類的文本。宗教文本口頭傳承,在相當晚的時候才「不情願」地被書寫下來。[27]

婆羅米文演化出叫婆羅米系文字的一組多樣文字,其中很多被用來書寫梵語。粗略地說與婆羅米文同代的佉盧文用於次大陸的西北部。後來(四到八世紀)從婆羅米 文演化來的笈多文開始流行。從八世紀開始從笈多文演化出了夏拉達文。最後在十一/十二世紀的時候它被天城文所替代,有中間狀態如悉曇文。在東印度,孟加拉 文和後來的奧里亞文被採用。在南部的達羅毗荼語系統治區,用於梵語的文字包括卡納達文、泰盧固文、馬拉雅拉姆文和Grantha文。
用現代印度文字寫的梵語。「願濕婆保佑愛好天神語言的人。」(迦梨陀娑)
羅馬化

主條目:天城文轉寫

自從十八世紀後期,梵語已經被使用拉丁字母轉寫。今天最常用的系統是IAST (國際梵語轉寫字母),它自從 1888年/1912年就是學術標準。基於ASCII的轉寫方案由於在計算機系統上表示梵語字元的困難而發展出來。這包括 Harvard-Kyoto 和 ITRANS,它是在網際網路上特別是 Usenet 和郵件中最廣泛使用的轉寫方案,出於錄入速度和表現效果的考慮。對於能獲得 Unicode 的 web 瀏覽器,IAST 變得更常用。

十九世紀的歐洲學者一般偏好用天城體來抄寫和復制整個文本和冗長引用。但是在歐洲語言寫的文本中對單獨的詞和名字的引用通常使用羅馬轉寫表示。從二十世紀開始,由於生產成本的原因,西方學者編輯的文字版本大多使用羅馬化轉寫。
古代書體

參見:悉曇文字

在中國唐朝時期,中印交流密切,如著名的玄奘法師去西天取經,當時用悉曇體書寫的梵文佛經隨之傳入中原,後來在佛教密宗傳入之後,由於此宗派嚴格要求用梵 語語音念誦真言,導致了對印度教學用的音節表悉曇章的研習,現存於《悉曇字記》[29]中。此後傳至日本,其傳習可參見《大正藏》中的《悉曇部》,因此中 日兩國還保存著已經不用的梵文字體——悉曇體。在中國宋朝時期,早期形式的天城體梵字曾在漢地、遼、大理流行過,現完整保存於公元1035年刊印的《景祐 天竺字源》[30]中,並且東傳到韓國、日本。

厚重、美觀的蘭札體流行於西藏和尼泊爾,並且隨著中國清朝統治階層對藏傳佛教的信仰,流行於中國漢地。西藏同時還使用一種叫做瓦德體的字體來書寫梵文,其實它只是蘭札體的一種無頭化變體。藏文、蒙文、托忒蒙文、滿文都有用各自的文字轉寫梵文的體系。

IAST 笈多文 悉曇文 Kutila文 城文 蘭札文 天城文
a Gupta allahabad a.svg Siddham a.svg Kutila a.svg Nagari1035 a.svg Ranjana a.svg Devanagari a.svg
ā Gupta allahabad aa.svg Siddham aa.svg Kutila aa.svg Nagari1035 aa.svg Ranjana aa.svg Devanagari aa.svg
i Gupta allahabad i.svg Siddham i.svg Kutila i.svg Nagari1035 i.svg Ranjana i.svg Devanagari i.svg
ī Siddham ii.svg Nagari1035 ii.svg Ranjana ii.svg Devanagari ii.svg
u Gupta allahabad u.svg Siddham u.svg Kutila u.svg Nagari1035 u.svg Ranjana u.svg Devanagari u.svg
ū Siddham uu.svg Kutila uu.svg Nagari1035 uu.svg Ranjana uu.svg Devanagari uu.svg
ṛ Gupta allahabad ri.svg Siddham ri.svg Kutila ri.svg Nagari1035 ri.svg Ranjana ri.svg Devanagari ri.svg
e Gupta allahabad e.svg Siddham e.svg Kutila e.svg Nagari1035 e.svg Ranjana e.svg Devanagari e.svg
ai Siddham ai.svg Kutila ai.svg Nagari1035 ai.svg Ranjana ai.svg Devanagari ai.svg
o Gupta allahabad o.svg Siddham o.svg Kutila o.svg Nagari1035 o.svg Ranjana o.svg Devanagari o.svg
au Gupta allahabad au.svg Siddham au.svg Nagari1035 au.svg Ranjana au.svg Devanagari au.svg
k Gupta allahabad k.svg Siddham k.svg Kutila k.svg Nagari1035 k.svg Ranjana k.svg Devanagari k.svg
kh Gupta allahabad kh.svg Siddham kh.svg Kutila kh.svg Nagari1035 kh.svg Ranjana kh.svg Devanagari kh.svg
g Gupta allahabad g.svg Siddham g.svg Kutila g.svg Nagari1035 g.svg Ranjana g.svg Devanagari g.svg
gh Gupta allahabad gh.svg Siddham gh.svg Kutila gh.svg Nagari1035 gh.svg Ranjana gh.svg Devanagari gh.svg
ṅ Gupta allahabad ng.svg Siddham ng.svg Kutila ng.svg Nagari1035 ng.svg Ranjana ng.svg Devanagari ng.svg
c Gupta allahabad c.svg Siddham c.svg Kutila c.svg Nagari1035 c.svg Ranjana c.svg Devanagari c.svg
ch Gupta allahabad ch.svg Siddham ch.svg Kutila ch.svg Nagari1035 ch.svg Ranjana ch.svg Devanagari ch.svg
j Gupta allahabad j.svg Siddham j.svg Kutila j.svg Nagari1035 j.svg Ranjana j.svg Devanagari j.svg
jh Gupta ashoka jh.svg Siddham jh.svg Nagari1035 jh.svg Ranjana jh.svg Devanagari jh.svg
ñ Gupta allahabad ny.svg Siddham ny2.svg Nagari1035 ny.svg Ranjana ny.svg Devanagari ny.svg
ṭ Gupta allahabad tt.svg Siddham tt.svg Kutila tt.svg Nagari1035 tt.svg Ranjana tt.svg Devanagari tt.svg
ṭh Gupta allahabad tth.svg Siddham tth.svg Kutila tth.svg Nagari1035 tth.svg Ranjana tth.svg Devanagari tth.svg
ḍ Gupta allahabad dd.svg Siddham dd.svg Kutila dd.svg Nagari1035 dd.svg Ranjana dd.svg Devanagari dd.svg
ḍh Gupta allahabad ddh.svg Siddham ddh.svg Kutila ddh.svg Nagari1035 ddh.svg Ranjana ddh.svg Devanagari ddh.svg
ṇ Gupta allahabad nn.svg Siddham nn.svg Kutila nn.svg Nagari1035 nn.svg Ranjana nn.svg Devanagari nn.svg
t Gupta allahabad t.svg Siddham t.svg Kutila t.svg Nagari1035 t.svg Ranjana t.svg Devanagari t.svg
th Gupta allahabad th.svg Siddham th.svg Kutila th.svg Nagari1035 th.svg Ranjana th.svg Devanagari th.svg
d Gupta allahabad d.svg Siddham d.svg Kutila d.svg Nagari1035 d.svg Ranjana d.svg Devanagari d.svg
dh Gupta allahabad dh.svg Siddham dh2.svg Kutila dh.svg Nagari1035 dh.svg Ranjana dh.svg Devanagari dh.svg
n Gupta allahabad n.svg Siddham n.svg Kutila n.svg Nagari1035 n.svg Ranjana n.svg Devanagari n.svg
p Gupta allahabad p.svg Siddham p.svg Kutila p.svg Nagari1035 p.svg Ranjana p.svg Devanagari p.svg
ph Gupta allahabad ph.svg Siddham ph.svg Kutila ph.svg Nagari1035 ph.svg Ranjana ph.svg Devanagari ph.svg
b Gupta allahabad b.svg Siddham b.svg Kutila b.svg Nagari1035 b.svg Ranjana b.svg Devanagari b.svg
bh Gupta allahabad bh.svg Siddham bh.svg Kutila bh.svg Nagari1035 bh.svg Ranjana bh.svg Devanagari bh.svg
m Gupta allahabad m.svg Siddham m.svg Kutila m.svg Nagari1035 m.svg Ranjana m.svg Devanagari m.svg
y Gupta allahabad y.svg Siddham y.svg Kutila y.svg Nagari1035 y.svg Ranjana y.svg Devanagari y.svg
r Gupta allahabad r.svg Siddham r.svg Kutila r.svg Nagari1035 r.svg Ranjana r.svg Devanagari r.svg
l Gupta allahabad l.svg Siddham l.svg Kutila l.svg Nagari1035 l.svg Ranjana l.svg Devanagari l.svg
v Gupta allahabad v.svg Siddham v3.svg Kutila v.svg Nagari1035 v.svg Ranjana v.svg Devanagari v.svg
ś Gupta allahabad sh.svg Siddham sh1.svg Kutila sh.svg Nagari1035 sh.svg Ranjana sh.svg Devanagari sh.svg
ṣ Gupta allahabad ss.svg Siddham ss.svg Kutila ss.svg Nagari1035 ss.svg Ranjana ss.svg Devanagari ss.svg
s Gupta allahabad s.svg Siddham s.svg Kutila s.svg Nagari1035 s.svg Ranjana s.svg Devanagari s.svg
h Gupta allahabad h.svg Siddham h.svg Kutila h.svg Nagari1035 h.svg Ranjana h.svg Devanagari h.svg

↑ 天城文的字體已經有所變更,Devanagari a.svg 原來寫為 Devanagari a old.svg,Devanagari jh.svg 原來寫為 Devanagari jh old.svg,Devanagari nn.svg 原來寫為 Devanagari nn old.svg,Devanagari l.svg 原來寫為 Devanagari l old.svg。悉曇文 Siddham ddh.svg 的異體字 Siddham ddh1.svg,和 Siddham th.svg 的異體字 Siddham th1.svg 的字形與其他文字更相近。笈多文推定使用時間為公元4-5世紀。Kutila 字面意思是繁複,推定使用時間是公元6-10世紀,是城體文字如天城文、孟加拉文的祖先[31]。這裡列出的城文是公元1035年刻印的《景佑天竺字源》 的版本。笈多文和 Kutila 文是學者們從古代題刻中搜集整理出來的。悉曇文字體是《大正藏》所採用的慈雲流書體。

影響
復興努力

1991年印度人口普查報告了49,736名流利的梵語使用者。自從1990年代,對復興口頭使用梵語的努力已經增加了。很多組織如「Samskrta Bharati」引領著說梵語講習班來普及這門語言。印度的「CBSE」(第二教育中央委員會)已經使梵語在它所控制的學校內成為第三語言(盡管學校可選 擇接受與否,但其他兩個選擇是這個邦自己的官方語言)。在這些學校中,梵語是5到8年級的選修課。對於隸屬於 ICSE 委員會的學校也是這樣,特別是在官方語言是印地語的邦之中。唯一採用梵語的日報《Sudharma》在印度邁索爾從1970年開始出版。自從1974年, 在所有印度廣播電臺中都有了梵語的每日短新聞廣播。

在一些印度村莊中,所有種姓的居民自幼天生的講梵語,這包括了:

卡納塔克邦的 Mattur,[32]
中央邦的 Rajgadh 行政區的 Jhiri,[33]
拉賈斯坦邦的 Banswada 行政區的 Ganoda,[34]
北方邦的 Bagapat 行政區的 Bawali,
中央邦的 Narasinhpur 行政區的 Mohad。

梵文對漢語的影響

許多漢語和藏語的辭匯,是從梵文佛典直接音譯過來的,例如佛、禪、如來、「菩薩」、「覺悟」、「涅槃」、「剎那」等。由於對梵語語音的研究,引起了中國隋 唐以來對中文音韻的研究,漢語語音的反切方法,就是由分析梵語聲母與韻母的結構而產生的。通過梵字的讀音來了解漢字的發音,是漢語音韻研究的一種方法,詳 見對音。
計算語言學

曾有人提議使用梵語來交流和傳播知識,比如使之成為機器翻譯和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的元語言,因為它有比較嚴格的結構體系。[35] 嚴格的古典梵語是從古老和豐富的吠陀梵語中提煉出的正規化表達形式。這種結構嚴謹的古典梵語文法從梵書階段就已經開始,直到波你尼的時代仍未徹底完成,但 那時這門語言已經脫離了普通使用。
註解

^ 2001 印度人口普查[1]
^ Indian Constitution Art.344(1) & Art.345
^ Sanskrit. Ethnologue. 2008-11-3 (英文).
^ 《大唐西域記》卷第二(三國): 詳其文字,梵天所製,原始垂則,四十七言也。寓物合成,隨事轉用。流演枝派,其源浸廣,因地隨人,微有改變,語其大較,未異本源。
^ Masica, p. 32
^ Masica, p. 32
^ * Meier-Brügger, Michael; Matthias Fritz, Manfred Mayrhofer, Charles Gertmenian (trans.). Indo-European Linguistics. Berlin;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2003: p. 20. ISBN 3110174332.
^ Keith, Arthur Berriedale. A history of Sanskrit literature.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93: p. 4. ISBN 8120809793.
^ Pollock (2001:393)
^ Oberlies (2003:xxvii-xxix)
^ Edgerton (1953:?)
^ 12.0 12.1 Burrow, Thomas. The Sanskrit Language. 1st Indian edition.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2001: 105. ISBN 8120817672.
^ 13.0 13.1 Deshpande, Madhav M., Genesis of Rgvedic Retroflexion, Sanskrit & Prakrit: Sociolinguistic Issues,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93: 178, ISBN 8120811364
^ Cardona, George, Sanskrit//Cardona, George; Jain, Dhanesh, The Indo-Aryan Languag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257, ISBN 0700711309
^ Coulson, Michael; Richard F Gombrich, James Benson. Sanskrit. Chicago: Contemporary Books. 2006: 5. ISBN 0071426663.
^ Tiwari (1955:?)
^ Tiwari (1955:?)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三:印度梵書名為記論,其源無始,莫知作者。每於劫初,梵王先說傳授天人,以是梵王所說,故曰梵書。其言極廣,有百萬頌, 即舊譯雲《毘伽羅論》者是也。然其音不正,若正應雲《毘耶羯剌諵(音女咸反)》(vyākaraṇa),此翻名為《聲明記論》,以其廣記諸法能詮,故名 《聲明記論》。
昔成劫之初,梵王先說具百萬頌。後至住劫之初,帝釋又略為十萬頌。其後北印度健馱羅國婆羅門睹羅邑波膩尼仙又略為八千頌,即今印度現行者是。近又南印度婆 羅門為南印度王復略為二千五百頌,邊鄙諸國多盛流行,印度博學之人所不遵習。此並西域音字之本。其支分相助者,復有《記論略經》,有一千頌。又有字體三百 頌,又有字緣兩種,一名《門擇迦》(maṇḍa)三千頌,二名《溫那地》(uṇadi)二千五百頌,此別辯字緣、字體。又有《八界論》八百頌,此中略合字 之緣、體。
此諸記論辯能詮所詮,有其兩例。一名底(丁履反)彥多(tiṅanta)聲,有十八囀,二名蘇漫多(subanta)聲,有二十四囀,其底彥多聲於文章壯麗處用,於諸汎文亦少用。其二十四囀者於一切諸文同用。
其底彥多聲十八囀者,有兩:一、般羅颯迷(parasmai),二、阿答末泥(ātmane),各有九囀,故合有十八。初九囀者,如汎論一事即一事有三。 說他有三,自說有三,一一三中,說一、說二、說多,故有三也。兩句皆然,但其聲別,故分二九耳。依般羅颯迷聲說,有無等諸法。且如說有,有即三名,一名婆 [仁-二+波](之靴反)底(丁履反,下同),二名婆[仁-二+波]矺(多訛反),三名婆飯底。說他三者,一名婆[仁-二+波]斯,二名婆[仁-二+波] 矺,三名婆[仁-二+波]他。自說三者,一婆[仁-二+波]彌,二婆[仁-二+波]靴(去聲),三婆[仁-二+波]摩(此第三依四吠陀論中說,多言婆[仁 -二+波]末斯)。依阿答末泥九囀者,於前九囀下各置毘耶底言,餘同上。安此者令文巧妙無別義,亦表極美義也。
蘇漫多聲二十四囀者,謂總有八囀,於八囀中一一各三。謂說一、說二、說多,故開為二十四。於二十四中一一皆三:謂男聲、女聲、非男非女聲。言八囀者:一、 詮諸法體,二、詮所作業,三、詮作具及能作者,四、詮所為事,五、詮所因事,六、詮所屬事,七、詮所依事,八、詮呼召事。且以男聲寄丈夫上作八囀者,丈夫 印度語名布路沙。體三囀者,一、布路殺,二、布路筲,三、布路沙(去聲)。所作業三者,一、布路芟,二、布路筲,三、布路霜。作具作者三者,一、布路鎩 拏,二、布路[言*(穴/之)](音鞞僣反),三、布路鎩鞞,或言布鎩呬。所為事三者,一、布路廈(沙詐反)耶,二、布路沙[言*(穴/之)](鞞僣 反),三、布路鎩[音*勺](鞞約反)。所因三者,一、布路沙哆(他我反),二、布路鎩[言*(穴/之)](同上),三、布路鎩[音*勺](鞞約反)。所 屬三者,一、布路鎩[言*罝](子耶反),二、布路鎩[言*(穴/之)],三、布路鎩諵(安咸反)。所依三者,一、布路[月*差](所齊反),二、布路殺 諭,三、布路鎩縐(所芻反)。呼召三者,一、系布路殺,二、系布路稍,三、系布路沙。略舉一二如此,餘例可知,難為具述。
^ Abhyankar (1986:?)
^ 引用自《梵文基礎》德國 A.F.斯坦茨勒著,季羨林譯。
^ 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一
^ Staal, J.F., Word Order in Sanskrit and Universal Grammar
^ Gillon, B.S, Word order in Classical Sanskrit, Indian linguistics. 1996, 57, ISSN 0378-0759
^ Salomon (1998), p. 7
^ Whitney (1889:?)
^ 26.0 26.1 Salomon (1998), p. 86
^ 27.0 27.1 Masica, Colin. The Indo-Aryan Languag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 135. ISBN 9780521299442.
^ 在北印度有確定為公元前3世紀的婆羅米文碑刻,其中最古老的出現在著名的阿育王俗語石柱刻字中。使用泰米爾婆羅米文的最早的南印度碑刻屬於同一時期。(Mahadevan (2003:?))
^ 佛藏輯要,第三十二冊。
^ 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第七十二冊。
^ 《Das Buch der Schrift》,Carl Faulmann(1835-1894)著, Druck und Verlag der Kaiserlichen Hof-und Staatsdruckerei 於 1880 年出版,PDF 版。
^ This village speaks gods language - India - The Times of India
^ Sanskrit boulevard: Hindustan Times
^ Chitrapurmath.net Thehindu.com
^ First suggested by Briggs (1985)

參考書目

Abhyankar, Kashinath V.. A dictionary of Sanskrit Grammar,, Gaekwad s Oriental Series, 134. Baroda: Oriental Institute. 1986.
Briggs, Rick.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in Sanskri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6. 1985.
Burrow, T.. Sanskrit language. Motilal Banarsidass. 2001. ISBN 8120817672.
Chatterji, Suniti Kumar. Indo-Aryan and Hindi. Firma K. L. Mukhopadhyay. 1960.
Edgerton, F.. Buddhist Hybrid Sanskrit grammar and dictiona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3.
van Gulik, Robert. Siddham; an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Sanskrit studies in China and Japan. Nagpur: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dian Culture. 1956. ISBN 8177420380.
MacDonell, Arthur Anthony. A History Of Sanskrit Literature.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4. ISBN 1417906197.
Mahadevan, I. Early Tamil epigraphy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sixth century Common Era. Chennai/Cambridge. 2003.
Minkowski, Christopher. Nīlakaṇṭha s instruments of war: Modern, vernacular, barbarous, 41. 2004: 365-385.
Monier-Williams, Monier. 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1898.
Oberlies, Thomas. A Grammar of Epic Sanskrit. Walter de Gruyter. 2003. ISBN 3110144484.
Pollock, Sheldon. The Death of Sanskrit, 43. 2001: 392-426.
Salomon, Richard. Indian epigraphy: a guide to the study of inscriptions in Sanskrit, Prakrit, and the other Indo-Aryan languag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0195099842.
Staal, J.F., Sanskrit and Sanskritizatio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63, 22 (3): 261-275
Tiwari, Bholanath. भाषा विज्ञान (Bhasha Vigyan). 1955. ISBN 0-7007-1382-4.
Warder, A.K.. Indian kāvya Literature, Literary Criticism, 1.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72.
Whitney, William Dwight. Sanskrit Grammar: Including both the Classical Language and the Older Dialects. 1889.
Zoetmulder, Petrus Josephus. Old Javanese-English dictionary. The Hague: Nijhoff. 1982.

參見

吠陀梵語
巴利語
阿維斯陀語
古波斯語
梵語文法家
梵語文學作品
天城文
梵文藏文轉寫體系
國際梵語轉寫字母
悉曇文字
古希臘語
拉丁語
薩頂頂

外部連結
Wikibooks-logo.svg
您可以在維基教科書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電子教程:
梵語
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有此種語言版本:
梵語維基百科

佛教梵音
Samskrita Bharati, organization promoting Sanskrit
太清梵文(天城文)輸入法
Online transliterator from romanized to Unicode Sanskrit
Sanskrit transliteration software with font conversion to Latin and other Indian Languages
Sanskrit Alphabet in Devanagari, Gujarati, Bengali, and Thai scripts with an extensive list of Devanagari, Gujarati, and Bengali conjuncts
Academic Courses on Sanskrit Around The World

梵語辭典

Monier 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Cologne Digital Sanskrit Lexicon
Apte English-Sanskrit Dictionary

梵語文檔

Sanskrit Documents: Documents in ITX format of Upanishads, Stotras etc. and a metasite with links to translations, dictionaries, tutorials, tools and other Sanskrit resources.
Digital Sanskrit Buddhist Canon
GRETIL: Göttingen Register of Electronic Texts in Indian Languages, a cumulative register of the numerous download sites for electronic texts in Indian languages.
Gaudiya Grantha Mandira - A Sanskrit Text Repository. This site also provides encoding converter.
Sanskrit texts at Sacred Text Archive
Clay Sanskrit Library publishes Sanskrit literature with facing-page text and translation.
[3] and [4]: Digital Library of India, scanned/OCRed copies of public-domain books

初級讀本

A Practical Sanskrit Introductory by Charles Wikner
Sanskrit Self Study by Chitrapur Math
Learn Sanskrit through self-study

語法

An Analytical Cross Referenced Sanskrit Grammar By Lennart Warnemyr.
Sanskrit Grammar: Including both the Classical Language and the Older Dialects by W. D. Whitney.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这是什么?
可信度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3个分类:

印度-雅利安語支
印度語言
梵語



埃及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古埃及文字)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埃及語
r n km.t
r
Z1 n km m t
O49
使用國家及地區 古埃及
語言滅亡 書體於公元前6世紀演變成為世俗體,到公元2世紀再在語言及文字方面變成為科普特語,於17世紀消亡(不再作為每日用語)。現今仍存在於基督教科普特正教會的禮拜用語。
語系 亞非語系

埃及語

文字 聖書體、草書體象形文字、僧侶體、以及世俗體(之後,偶爾出現在政府轉譯的阿拉伯字母)

c iso2=egy
語言代碼
ISO 639-1

ISO 639-2 無
ISO 639-3 egy
古埃及一本寫在莎草紙上,用埃及語書寫的藥典《厄伯斯手卷》所記載有關治療哮喘的處方。

埃及語,是一種通行於古埃及的語言及文字,屬亞非語系,跟閃語族(例如:希伯來語及阿拉伯語)及過去被編入含語族的北非諸語,如古實語族的貝支語及柏柏爾 語族諸語等語言和有很密切的關係[1]。世俗體生存至5世紀,而科普特語則至17世紀。古埃及語的成文記錄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32世紀。埃及今日的國家語 言為埃及阿拉伯語,在穆斯林征服埃及之後便逐漸取代科普特埃及人平日生活的語言。如今,科普特語仍作為科普特正教會禮拜用語而被使用著,並且現今依然有少 數科普特人會講該種語言。[2][3]
目錄

1 語言的分期
2 埃及語的結構
3 埃及文字
3.1 概述
3.2 象形文字
3.2.1 關於象形文字
3.2.2 象形文字使用期間的五個埃及語言階段
3.2.3 象形文之句法
3.2.4 古埃及象形文如何被譯釋?
4 現今資源
5 參考資料
5.1 註釋
5.2 參考文獻
6 外部連結

語言的分期

沒有一種語言能夠在沒有遭受變革的情況下維持幾千年。這些改變可以是外力所帶來的,也可以是為了使語言更簡化或其它原因所造成。埃及語也不例外。目前,學者普遍把埃及語按時間劃分為六個時期:

遠古埃及語(Archaic Egyptian):通行於西元前26世紀以前,是早王朝時期的語言。
古埃及語(Old Egyptian):西元前26世紀至前20世紀,是古王國時期的語言。
中古埃及語(Middle Egyptian):西元前20世紀至前13世紀,是中王國時期到第十八王朝的語言,從前13世紀到公元後4世紀只以文學語言的形式存在。
晚埃及語(Late Egyptian):西元前13世紀至前7世紀,從第十八王朝末期的圖坦卡門到第三中間期。
世俗體(Demotic):西元前7世紀至西元5世紀,從古埃及後期到羅馬埃及時期。
科普特語(Coptic,西元第4世紀至17世紀,從羅馬埃及時期到現代早期。

最早期的埃及文字紀錄以標籤及指示牌的形式留傳,估計大約於公元前32世紀製成。這些遠古時期的文字,都被籠統的歸入「遠古埃及語」或「遠古埃及文字」的 範圍內。1999年,《考古學雜誌》報導指最早期的埃及文字的日期可遠推至公元前34世紀,「……挑戰了大眾一直相信美索不達米亞的人最先把用來表示特定 地方、物件或數量的圖符及象形圖案演化成為更複雜的標音符號。」[4]

古埃及語從公元前26世紀開始,通行了約500多年。中古埃及語由公元前21世紀起,延續了500多年,新埃及語開始出現。不過,新埃及語的出現未有使中 埃及語消亡:中埃及語仍然一直以文字的形式流傳至公元後數世紀,就如中世紀時拉丁文的使用,又或像今日古典阿拉伯語一樣。世俗體在公元前650年開始出 現,一直延續至西元5世紀還有人在交談中使用。 科普特語在公元4世紀出現,並一直以一種活生生的語言爭扎求存,直到16世紀,當歐洲學者在文藝復興時期前往埃及向當地的母語者學習。過往曾以為科普特語 已經消亡,但其實它一直用於埃及基督教會內,所以得以一直保存。它很可能一直都有在埃及的偏遠地區的社會中通行,直到數世紀之後。科普特語的 Bohraic方言到現在仍然在埃及的基督教會中使用。
一幅在3世紀時的科普特語銘刻。

古埃及語、中古埃及語及新埃及語都以聖書體和僧侶體書寫。世俗體是一種脫胎自僧侶體的文字:雖然它的外表跟現代阿拉伯文形似,亦是從右到左書寫,但兩者並 無關係。科普特語的書面形式是採用一種被稱為科普特字母的字母,它是一種從希臘字母修改,並加上一些符號來補充古希臘語中沒有的一些輔音。這些額外的符 號,有不少都是從世俗體文字裡借來。

在7世紀,阿拉伯人入侵之後,阿拉伯語成了埃及的政治及行政語言,並漸漸在社會中取代了科普特語的地位。今日,科普特語只在科普特正教會及科普特天主教會中使用,淪為一種宗教用語。
埃及語的結構

埃及語基本上是一種典型的亞非語系語言。與其他亞非語系一樣,埃及語的基本詞彙都是由一組三個輔音的字根組成的。雖然有時亦有一些只有兩個輔音的字根,例 如:<rʕ> /riʕa/ 「太陽」 ([ʕ]代表濁咽喉擦音);其他的,例如/nfr/「美麗」有三個輔音;最多的可能有五個,例如:/sḫdḫd/ 「上下倒轉」(動詞)。構詞形式是在字根上加上母音和輔音,與阿拉伯語、希伯來語及今日的其他亞非語系語言無異。不過,亦正如不少亞非語系語言一樣,埃及 語並不書寫母音,所以我們今日亦無從知道在這些字根的中間到底插入了甚麼母音、以及安放在甚麼位置上。所以,"ankh"可以代表「生命」、「活著」甚或 「生活」。

音韻學上,古埃及語在唇音、齒音、顎音、喉音、小舌音、咽音及喉塞音的分佈與阿拉伯語很相似。它亦有清音和咽喉音對立,與其他亞非語言一樣。不過,這些咽 喉音事實上怎樣發音,到現在還不清楚。在轉寫埃及語時,<a>、<i>及<u>這三個字母都是用來表示輔音;例如: 著名的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的名字在埃及語的轉寫是 twt-ʕnḫ-ỉmn。語言專家在採用母音字母來標示這些輔音,其實純綷只是貪圖方便,可惜有些人卻錯誤以為這「人造」的讀音是正確的發音。它的實際讀 音很可能是*tVwaːt-ʕa:nix-ʔaˈmaːn,而V是一個目前仍未確定的母音。

古埃及語的基本語序是謂主賓結構(VSO),如果我們寫上"人打開大門",古埃及人會說: "打開-人-大門"(wn s ˁꜣ)。它使用了所謂的status constructus來結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名詞表示所有格,類似於閃語族和柏柏爾語。早期的古埃及語並沒有定冠詞或不定冠詞;所以使用了「pꜣ」、 「tꜣ」和「nꜣ」等字作了與不定冠詞相同功效的用途。與其他亞非語一樣,古埃及語只有兩個語法性別:陰性和陽性,與阿拉伯語及圖阿列格語相似;此外亦有 三個語法數綴,包括有:單數、雙數和眾數,雖則雙數很可能在新埃及語時已經消失。
埃及文字
概述

當說到埃及文的書寫時,大多數人都會想到象形文字。一個象形文字是一個實體的圖案,然而,象形文字卻擁有三種功能:壹、代表其圖形內容;貳、代表一種與之 相關的概念;參、代表其所表之發音。例如:一個「太陽」的圖形⊙,可以來代表「太陽」本身,亦可以代表「太陽光」或是「熱」(因為太陽是個發光體,而且也 提供熱),亦或者可以代表其發音「r3」。但是到了更後期的埃及語(中晚期)則大部分剩下第三種功能,到後來的世俗體和柯普特語則幾乎完全廢除了象形文 字。

據歷史學家推測,原始人首次嘗試寫作,是使用第一種辦法也是最簡單的方法。當然,原始人是不能寫物體或事項,不能夠成為代表。使象形文字成為第二種辦法。人的發展用象形文字來表達並不代表什麼。

寫作多樣的埃及人,古埃及混合使用的象形文字作為文字。已故埃及使用的埃及字,很像英文字母拼法,字母往往不能改變,也沒有固定的發音。最後,科普特使用一種經過改良希臘字母。努比亞使用類似英文字母的文字,有些字母可能來自科普特人使用的文字。
象形文字


Hieroglyphs from the
Black Schist sarcophagus of Ankhnesneferibre.
Twenty-Sixth Dynasty, about 530BC, Thebes.
The British Museum, London, UK.
關於象形文字

根據學者的結論,一個人需要了解大約600個不同的象形文字才能讀通所給的任何一篇埃及語文本。這雖然聽起來是個很大的數目,但是由於象形文字中的一小部分在古埃及語里是表音的,所以使得難度降低了。而假如你能記得這些詞,上下文通常會顯示出某個象形字的意思。

象形文字一般都刻在木頭上或石頭上。最大尚存的象形文字是宗教的書籍。這些被稱為"行草"的象形文字,被認為普遍應用於日常書信,埃及人常寫在蘆葦紙上。

仍是未知誰是象形文字的創造者,埃及人似乎只是突然看見了出路,發明了古埃及文字。學者支持兩個理論:第一,一群天才簡單地發明了古埃及文字系統,並在獲得支持後實施。第二個理論是,根本沒有象形文字的發展階段。
象形文字使用期間的五個埃及語言階段

歷史記錄顯示,在古埃及時期象形文字寫作經歷了重大的變化。在中埃及時代,象形文字的發展穩定了下來,直至消失在公元後1世紀。象形文字是用於所有形式的書面溝通。然而,象形文字是重要的宗教經文的書寫文字。
象形文之句法

正如前述,大部分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在書文中並不代表其圖形內容。他們大多數都是表音,或者是「限定詞」(determinatives)。古埃及象形文可以以下列方式書寫:

橫向書寫:左至右
橫向書寫:右至左
垂直書寫:(圖像朝左)左至右
垂直書寫:(圖像朝右)右至左

古埃及象形文如何被譯釋?

一位名叫讓·弗朗索瓦·商博良的年輕法國學者,因羅塞塔石碑論證了托勒密(五世)這個名字是怎樣以象形文字書寫的:圓圈裡是人名相當於大寫字母,裡面的符 號則是表音的與希臘語相對應,並且判定象形文字也是表音符號。此外,他還利用自己對科普特語的深厚造詣,作出了這樣的推測:很大一部分表示日常事物的象形 符號都可以用科普特語讀出來。
現今資源

對古埃及語甚感興趣的人仍可繼續學習。例如,在倫敦的牛津大學及一些其他的地方仍有在教授古埃及語。由於許多資料不僅僅是以英文寫成,尚有以法文或德文等撰寫的資料,所以,您若會任何一個上述的語言,那將會很有用。

在影視系列《星際之門》(Stargate)中,一名語言學家被委派發展一種人工語言來模擬單獨於另一星球生活過千年的古埃及人的口音。

由於埃及文化是影響西方文明的文化之一,有些源於埃及的字彙仍保留於英文中。更確切地說,這些與古埃及相關的字彙,往往是以希臘文的形式保留於英文中。

以下一書詳述中古埃及語之文法:

Allen, J. P. 2000. Middle Egyptian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the Hieroglyphs. First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nited Kingdom.

參考資料
註釋

^ Loprieno 1996.
^ 科普特語(作為生活用語)可能在此之後仍舊生存在進入19世紀時上埃及孤立的局部地區,根據詹姆士·愛德華·奎貝爾(James Edward Quibell),《科普特語何時消亡》(When did Coptic become extinct?),於:Zeitschrift für ägyptische Sprache und Altertumskunde,39(1901年),(頁87)。
^ 埃及每日之星報(Daily Star Egypt),2007年1月23日
^ 原文:"...challenge the commonly held belief that early logographs, pictographic symbols representing a specific place, object, or quantity, first evolved into more complex phonetic symbols in Mesopotamia.",出自Archaeology Magazine(1999),見英文版維基百科。

參考文獻

Loprieno 1996
Wolfgang Schenkel: Glottalisierte Verschlußlaute, glottaler Verschlußlaut und ein pharyngaler Reibelaut im Koptischen, Rückschlüsse aus den ägyptisch-koptischen Lehnwörtern und Ortsnamen im Ägyptisch-Arabischen. In: Lingua Aegyptia 10, 2002. S. 1-57 ISSN 0942-5659. S. 31 ff.
another interpretation is suggested by Christopher Ehret: Reconstructing Proto-Afroasiatic (Proto-Afrasian): Vowels, Tone, Consonants, and Vocabul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s in Linguistics 126, California, Berkeley 1996. ISBN 0-520-09799-8

外部連結

(英文) Discovering Writing
(英文) Hieroglyphs Lessons
(英文) Jim Loy s Egyptian Hieroglyphics and Egyptology Page
(英文) Reading Hieroglyphs - The First Steps
(日文) 學習古埃及語
(日文) Egyptian Hieroglyph Room
(日文) Coptic Circle
(法文) Hieroglyphes
(法文) 古埃及語文法(商博良著)
多語網站古埃及語

隐藏▲
查 · 論 · 編
古埃及相關條目
建築 · 藝術 · 年表 · 朝代 · 地理 · 數學 · 飲食 · 醫療 · 宗教 · 法老 · 人民 · 語言 · 遺跡 · 科技 · 文學作品
博物館 · 主題

Egypt.Giza.Sphinx.01.jpg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这是什么?
可信度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2个分类:

埃及
埃及語族



拉丁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拉丁語
Lingua Latīna
羅馬斗獸場中的拉丁語銘文:
Alt text

發音 /laˈtiːna/
使用國家及地區 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中世紀及近代歐洲、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作為通用語(lingua franca))、梵蒂岡 梵蒂岡
語言滅亡 在9世紀由通俗拉丁語發展至各種羅曼語言(包括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法語、葡萄牙語、加泰羅尼亞語、羅馬尼亞語等)
語系 印歐語系

義大利語族
拉丁-法利希語支
拉丁語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 梵蒂岡 梵蒂岡(在一些官式用途上使用)
管理機構 Opus Fundatum Latinitas
(羅馬天主教會)[1]
語言代碼
ISO 639-1
la
ISO 639-2 lat
Ethnologue
第14版: LTN
ISO 639-3 lat
羅馬帝國擴展的最大範圍,除了古希臘共通語主導了東部地區以外,在其他地區拉丁語通常具有本地語的地位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拉丁語(Lingua Latīna)屬於印歐語系義大利語族。最早在拉提姆地區(今義大利的拉齊奧區)和羅馬帝國使用。雖然現在拉丁語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死語言,但仍有少數基督 宗教神職人員及學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語。羅馬天主教傳統上用拉丁語作為正式語言和禮拜儀式用的語言。此外,許多西方國家的大學仍然提供有關拉丁語的課程。 [2]

在英語和其他西方語言創造新詞的過程中,拉丁語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語及其後代羅曼斯諸語是義大利語族(Italic Languages)中僅存的一支。通過對早期義大利遺留文獻的研究,可以證實其他義大利語族分支的存在,之後這些分支在羅馬共和國時期逐步被拉丁語同 化。拉丁語的親屬語言包括法利斯克語、奧斯坎語和翁布里亞語[3]。但是,威尼托語可能是一個例外。在羅馬時代,作為威尼斯居民的語言,威尼托語得以和拉 丁語並列使用。

拉丁語是一種高度屈折的語言。它有三種不同的性,名詞有七格,動詞有四種詞性變化、六種時態、六種人稱、三種語氣、三種語態、兩種體、兩個數。七格當中有 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詞一起使用。呼格與主格基本一致,因此拉丁語一般只有七個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種格。形容詞與副詞類 似,按照格、性、數曲折變化。雖然拉丁語中有指示代詞指代遠近,她卻沒有冠詞。後來拉丁語通過不同的方式簡化詞尾的曲折變化,形成了羅曼語族。

拉丁語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希臘語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這可能反映了羅馬人講求實際的民族性格。比起文學創作的多樣和靈活,羅馬人更關心政府和帝國的發展與擴 張,對推測和詩意的想像不感興趣。但是,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在眾多古典時期大師們的筆下,拉丁語依然是堪與世界上其他任何內涵豐富語言媲美的文學、詩歌的 語言。

拉丁語與希臘語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語言。在中世紀,拉丁語是當時歐洲不同國家交流的媒介語,也是研究科學、哲學和神學所必須的語言。直到近代, 通曉拉丁語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學科教育的前提條件;直到20世紀,拉丁語的研究才逐漸衰落下去,重點轉移到對當今語言的研究。[4]
目錄

1 名稱
2 拉丁語在語言史中的地位
3 拉丁語歷史
3.1 標準語形成前的拉丁語
3.2 古體拉丁語
3.3 古典拉丁語
3.4 晚期拉丁語
3.5 衰落
3.6 後續影響
4 拉丁語字母和發音
4.1 字母
4.2 發音
5 拉丁語語法
5.1 名詞
5.2 動詞
6 常用語與名言
7 參考文獻
8 參見
9 外部連結

名稱

拉丁語的中文名稱在明、清朝的文獻中曾有40多種異譯,如「大西字」、「紅毛字」、「番字」、「喇提諾」、「臘底諾」、「辣第諾」、「拉替努」、「賴丁」、「羅典」等。[5]
拉丁語在語言史中的地位

在英語中,「I」(我[主格])、「me」(我[賓格])、「is」(是)、「mother」(母親)、「brother」(兄弟)、「ten」(十)這 些詞實際上是以某種方式被歐洲人和亞洲人已經說了上千年的詞。目前為止,並不清楚這些詞到底有多麼古老。雖然它們的拼寫和發音因時空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 這些人類思想符號的基本要素卻能夠越過這樣的時空跨度,一直留存到今天。從下面這個簡表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6]
梵語 希臘語 拉丁語 盎格魯-撒克遜語 古愛爾蘭語 立陶宛語 俄語 英語 中文對照
aham egō ego ie aš ja I 我(主格)
mā me mē mē mé manè menja me 我(賓格)
asti esti est is is esti jest is 是(第三人稱單數)
mātar- mētēr māter mōdor máthir motė mat mother 母親
bhrātar- phrātēr frāter brōthor bráthir broterėlis brat brother 兄弟
daśam deka decem tīen deich dešimitis desjat ten 十

表中的這些「同源語」相互之間是有關聯的。然而在它們當中,除英語是從盎格魯-撒克遜語派生出來的以外,沒有任何一種語言是直接從另一種語言派生出來的。 其他語言都可以回溯到一種共同的源始語。這種語言現已消亡,但根據留存下來的語言證據,可以推斷它的存在。所有這些「親戚語言」或同源語的源始語(現己消 亡)一般稱為原始印歐語,因為它的派生語既出現在印度附近(梵語、伊朗語),也出現在歐洲(希臘語、拉丁語、日耳曼語、凱爾特語、斯拉夫語、波羅的語)。 據文獻考證,這些語言中最古老的是梵語、伊朗語、希臘語和拉丁語,這些文獻均可追溯到公元前。 [7]
显示▼拉丁語在語言史中的地位 [8]

英語是從與拉丁語同源的盎格魯-撒克遜語中派生出來的。盎格魯-撒克遜語早先從拉丁語中借用過一些詞彙。公元7世紀時,又有更多的拉丁詞被吸收進來,這主 要是由於坎特伯雷的聖奧古斯丁(不是那個著名的希波的聖奧古斯丁)著作的影響,他曾受教宗格列高利差遣,力圖使盎格魯人皈依基督教。在征服者威廉於 1066年取得勝利之後,諾曼法語成為上流語言,盎格魯-撒克遜語被看作是戰敗者和農奴講的劣等語言。盎格魯-撒克遜語不再是文學語言,而是成了日常生活 中的土話。然而,又過了大約兩個世紀,隨著諾曼人的後裔最終與當地英國人融合,盎格魯-撒克遜語又重新得到了肯定。但是由於自身的貧乏,它在成為文學語言 之前,不得不在文學、思想和文化上借用數百個法語詞。到了13、14世紀,隨著這種借用的不斷增多,中古英語慢慢發展出來,其代表人物便是於1400年去 世的傑弗里·喬叟。除了這些含有拉丁詞根的法語詞被吸收進來,還有一些詞是直接從拉丁語借過來的。到了16、17世紀,文藝復興重新喚起了人們對於古典作 品的興趣,從而使這一過程得到加強。從那以後,拉丁語一直是許多新詞特別是科學語彙的來源。
英語中由拉丁語派生詞彙舉例 [9] 英語 中文對照 拉丁語同源詞 英語派生詞 中文對照
mother 母親 māter maternal 母親的;母性的
two 二 duo dual,duel 雙的;雙倍的;雙重的
tooth 牙齒 dēns,詞幹dent- dental 牙齒的;牙科的
foot 腳(單數) pēs,詞幹ped- pedal 踏板
heart 心臟 cor,詞幹cord- cordial 衷心的;真摯的
bear 負擔、生(小孩) ferō fertile 肥沃的、多產的

既然英語經由盎格魯-撒克遜語而與拉丁語同源而且英語從拉丁語中直接或間接地借用了許多詞彙,所以很容易用英語的詞彙來說明同源和派生現象。例如, 「brother」(兄弟)一詞與拉丁詞「frāter」(兄弟)同源,而「fraternal」(兄弟的)顯然是由「frāter」派生出來的。 [10]
拉丁語歷史
拉提姆即義大利拉齊奧區

拉丁語原本是義大利亞平寧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拉提姆地區(Latium,義大利語為Lazio)一個稱為拉丁人的部落的方言。公元前8世紀,羅馬成為 拉提姆地區的中心,於是周圍各部落也自稱羅馬人。羅馬建國後,經歷了王政時期(公元前7世紀~前510年)、共和時期(公元前510年~前27年)和帝國 時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隨著國家版圖的擴大,拉丁語不僅在亞平寧半島取得統治地位,淘汰了其他親屬語言,而且作為官方語言推廣到羅馬帝國的 各個行省——西起伊比利亞半島,東抵黑海之濱,北自布列塔尼半島,南達非洲地中海沿岸。

拉丁語的歷史發展可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標準語形成前的拉丁語

標準語形成前的拉丁語(Preliterary Latin,公元前250年以前)最古文獻是公元前6世紀的「普雷內斯太金飾針」上的4詞銘文:MANIOS MED FHEFHAKED NUMASIOI,相當於古典拉丁語Manius me fecit Numerio,意味「此飾針乃馬尼烏斯為努梅利烏所制」。[11]
古體拉丁語

古體拉丁語(Archaic Latin,公元前250年~前90年)羅馬自公元前4世紀開始向外擴張,至公元前1世紀已使整個義大利拉丁化。不過,在此期間拉丁語尚沒有統一的規範。公元前3~2世紀,古體拉丁語的代表人物是深受希臘影響的喜劇作家。

普勞圖斯(Titus Maccius Plautus,約前254~前184)著有《商人》、《凶宅》等21種詩體喜劇,是現存最早的拉丁語文學作品。
泰倫提烏斯(Publius Terentius Afer,前185~前161)有《婆母》、《兩兄弟》、《安德羅斯女子》等多部詩劇傳世。[11]

古典拉丁語
一幅公元3世紀時的鑲嵌畫。畫中維吉爾坐在克利俄和墨爾波墨涅之間。來自哈德盧密塔姆(今突尼斯的蘇斯)。維吉爾被譽為古羅馬最偉大詩人,他的《埃涅阿斯記》長達十二冊,是代表著羅馬帝國的巨著。[12]

古典拉丁語(Classical Latin,前80年~公元2世紀,即共和晚期至帝國初期)大致相當於拉丁語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前90年~公元14年屋大維死)和白銀時代(14 年~117年圖拉真死或180年奧勒留死)。到黃金時代,拉丁語已經形成有統一規範的標準語,詞彙豐富,句法完善,表現力強。

黃金時代拉丁語的主要代表作者有:

西塞羅(Mārcus Tullius Cicerō,前106年~前43年)曾任執政官,作家,演說家。著有《論演說家》、《論共和國》、《反腓力辭》(14篇演說)、長詩《我的執政》和《我的時代》,另遺下書信900多封。
凱撒(Gāius Iūlius Caesar,前102年或100年~前44年)曾任執政官、軍事家、演說家,散文作家。著有《高盧戰記》(Bellum Gallicum)等,其著作和演說皆有文學價值。
尼波斯(Cornēlius Nepōs,前99年~前24年)史學家,傳記傳記。著有《名人傳》、《年代學》、《軼事集》等。
盧克萊提烏斯(Titus Lūcrētius Cārus,前96年?~前55年)著有長詩《物性論》(Dē Rērum Nātūrā)和許多哲學論文。
薩盧斯特(Gaius Sallustius Crispus,前86年~前35年或34年)政治家,歷史學家。著有《喀提林戰爭》、《朱古達戰爭》、《歷史》(僅存殘篇)。
卡圖盧斯(Gāius Valerius Catullus,約前84年~約前54年)抒情詩人。作品曾在2~13世紀失傳,手稿在13世紀為人發現,流傳下來的有116首詩。
維吉爾(Publius Vergilius Maro,前70年~前19年)詩人。著有民族史詩《埃涅阿斯記》(12卷)和牧歌多首。
賀拉斯(Quintus Horātius Flaccus,前70年~前19年)詩人。著有《諷刺詩集》、《長短句集》、《歌集》(4卷)、《書札》(多卷,其中第3卷通稱《詩藝》)。
李維(Titus Līvus,前59年~公元17年)歷史學家。著有《羅馬史》(142卷)。
奧維德(Publius Ovidius Naso,前43年~公元17年)詩人。著有《愛情詩》(5卷)、《變形記》(15卷)、《歲時記》(12卷)等。

這些代表人物反映的古典拉丁語,成為後世歐洲學校的必修科目和學術界研究的主要對象。[11]
塔西佗,曾任羅馬執政官,著名歷史學家

白銀時代拉丁語是早期羅馬帝國的語言。它基本上仍遵循黃金時代的語法規範,但句法結構有所革新,散文中吸收了某些詩歌成分,修辭手法更加豐富。

白銀時代拉丁語的代表作者有:

塞內卡(Lucius Annaeus Seneca,約前4年~公元65年)哲學家,雄辯家,悲劇作家。著有哲學論文《安慰》、《道德論》等,悲劇《特洛伊婦人》、《奧狄浦斯》以及政治諷刺文章。
昆提利安(Marcus Fabius Quīntiliānus,35年~95年)修辭學家,教育家。有巨著《雄辯家的培訓》以及《長篇雄辯術》、《短篇雄辯術》。
馬提雅爾(Marcus Valerius Mārtiālis,38年或41年~104年)銘辭作家。寫了1500多首銘辭,從多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許多詩句後來成為警句。
塔西佗(Publius或Gaius Cornelius Tacitus,約55年~117年)歷史學家,曾任執政官。著有《日耳曼尼亞》、《歷史》(12卷)、《編年史》(18卷,今仍存若干殘篇)。
尤維納利斯(D.J.Juvenālis,55年或60年~約127年)詩人。著有《諷刺詩》。
老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23年~79年)科學家,散文作家。曾寫過7部作品,但現存的僅有《博物志》(37卷)。
小普林尼(Gaius Plīnius Caecilius Secundus,61年或62年~113年)老普林尼的養子,曾任執政官,遺有9卷信札選集,反映羅馬全盛時期的狀況,具有社會價值。
阿普列尤斯(Lucius Apuleius,約124年~170年以後)哲學家,散文作家。因小說《金驢記》(自稱《變形記》)成名,另著有《佛羅里達》此外,寫過數卷論述柏拉圖的哲學著作(多已遺失)。[11]

晚期拉丁語
希波的奧古斯丁

晚期拉丁語(200年~600年)主要代表人物是一些基督教神職人員。這些人都受過良好教育,由於傳教的需要,比較了解人民大眾的口語,從而對通俗拉丁語 採取開明的態度。早期的重要人物有:特爾圖良(Tertullianus,160年~220年以後)、西普里安(Cyprianus,St.,200 年?~258年)、拉克坦提烏斯(Lactantius,240年~326年)、安布羅斯(Ambrosius,St.,339年?~397年)等。
影響最大的人物是:

哲羅姆(Jerome,St.,347年~419年或420年)學識淵博,在383年~405年期間,將希伯來文文本《舊約》和希臘文本《新約》譯成接近 大眾口語的拉丁語。他宣稱:「為使讀者容易理解,我特地採用普通人所說的口語。」這個譯本後世習稱Vulgate,即通俗拉丁文譯本,對中世紀影響很大。
聖奧古斯丁(Augustine,St.,354年~430年)著有《懺悔錄》、《論上帝之城》等,語言接近大眾口語(ad ūsum vulgī)。他聲稱,只要蠻人是基督徒,即使他們把羅馬征服,也無關緊要。[11]

衰落
從這部成書於1407年以教會拉丁語寫成的聖經可以看出,這個古羅馬的語言對後世文化(主要指歐洲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文言文稱為「古典拉丁語」(latina classica),而2-6世紀民眾所使用的白話文則稱為「通俗拉丁語」(sermo vulgaris)。

羅馬帝國衰落時期的拉丁語發生了質的變化。6至8世紀的通俗拉丁語(大眾口語)變化迅速。變格詞尾大部分消失,介詞和助動詞使用得日益廣泛,虛擬式常與陳 述式混用。結果古典拉丁語漸漸與通俗拉丁語脫節,終於變成死語言。[11]而中世紀時,通俗拉丁語的地域變體(方言)則在此後數百年中逐漸分化,又衍生出 了若干獨立的「羅曼諸語」。其中包括東部羅曼語:羅馬尼亞語,達爾馬提亞語(1898年已滅亡);薩丁語;義大利語;西部羅曼語:法語、羅曼什語、加泰羅 尼亞語、奧克語(包括有名的普羅旺斯方言),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加里西亞語,阿拉貢語。十六世紀後西班牙與葡萄牙勢力擴張到整個中美洲和南美洲,因此中 南美洲又稱「拉丁美洲」。[13]

拉丁語向羅曼語族諸語言演化的過程中,失去了很多單詞的語法變化詞尾。特別是名詞的變格詞尾,在很多羅曼語中已經完全喪失(一些代詞除外)。但名詞變格在羅馬尼亞語中仍然有所保留。
显示▼羅曼語的發展
後續影響
羅曼諸語在世界中的分布 法語 西班牙語 義大利語 葡萄牙語 羅馬尼亞語
歐洲聯盟為了在語言方面達成妥協並顯示各國共同的文化繼承,選擇拉丁語作為其部分機構標識所使用的語言。(圖中為歐盟理事會的標識:Consilium)

雖然拉丁語作為口語消亡了,但它作為歐洲社會的書面共同語繼續使用了1000年左右。基督教在歐洲興起後,拉丁語的影響力進一步加深。從中世紀至20世紀 初葉,拉丁語不僅是天主教的禮儀語言和公用語,而且是學術著作、學術論文乃至文學作品的寫作語言。許多世界著名學者都曾經用拉丁語著述,如:波蘭的哥白 尼、法國的笛卡爾、英國的培根和牛頓、德國的萊布尼茨和高斯、荷蘭的斯賓諾莎、瑞士的歐拉、瑞典的林奈等。[11]此外,拉丁語作為外交語言使用到18世 紀,而醫學、生物學等領域裡一些學術的詞彙或文章,例如生物分類法的命名規則至今仍然得以廣泛使用。

拉丁語在一定程度上也曾直接或間接地對漢語施加過影響。由於英語中有50%到80%的單詞來自拉丁語(越是學術性的文獻,其拉丁語成分越高),許多拉丁語 詞通過英語進入了漢語。如漢語「卡」(英語:card)來自拉丁語的charta(最早來自希臘語)。公共汽車的音譯「巴士」(英語:bus)這個稱呼來 自19世紀的法國,當時法國人稱公交車為omnibus(即拉丁語:「給一切人的」、「公用的」),這個詞在今天的羅曼語族語言中仍存在,如西班牙文的公 共汽車可用ómnibus。此外,一些現代漢語中的說法雖然沒有明顯的「外國味」但實際上也和拉丁語有關係。比如「我熱愛中國的首都北京」中「熱愛」來自 英文的ardently love(來自拉丁語的ardenter amare)。這種說法在古代漢語中是找不到的。[14]

現在只有梵蒂岡仍在使用拉丁語。拉丁語和希臘語是西歐文化史上影響最大的兩種語言。所以歐洲語言中都有大量拉丁語借詞和利用拉丁語詞(語)素創造而後廣為通用的所謂國際詞。
拉丁語和其他衍生語言的相似之處[15] 拉丁語 義大利語 法語 西班牙語 羅馬尼亞語 中文對照
amīcus amico ami amigo amic 朋友
ocǔlus occhio œil ojo ochi 眼睛
manus mano main mano mână 手
pēs,ped-is piede pied pie pas 腳
tempus tempo temps tiempo timp 時間
liber libro livre libro 書
magister maestro maître maestro magistru 教師
filius figlio fils hijo fiul 兒子
popǔlus popolo peuple pueblo popor 人民,人們
numěrus numero numéro número Numărul 數目
paucī poco peu poco 少
bonus buono bon bueno bun 好的
bene bene bien bien bine 好(副)
habēre avere avoir haber avea 有
facěre fare faire hacer face 做
dicěre dire dire decir dicta 說
legěre leggere lire leer 讀
dē di de de de (介詞)
拉丁語字母和發音
字母

主條目:拉丁字母和拉丁字母發展史

現在所使用羅馬字母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它們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紀法國圖爾聖馬丁修道院修士們的加洛林手書體,加洛林文藝復興使之得以完善,後來通過 11、12世紀的手稿以及15世紀最古老的義大利印本流傳下來。這些修士根據半安色爾字體發展出了小寫字母,而半安色爾字體又源於羅馬帝國時期的安色爾字 體和方塊大寫字。現今,人們習慣於將羅馬字母與希臘字母區分開來,但事實上,羅馬人從伊特魯里亞人那裡學會了書寫,而伊特魯里亞人又是從公元前8世紀定居 於那不勒斯附近的希臘移民那裡學會了書寫。因此,羅馬字母實際上只是希臘字母的一種形式。但在這方面,希臘字母是從閃米特人的一支即腓尼基人那裡得到的。 而再往前追溯,早期閃米特人似乎又受到了埃及象形文字的啟發。

羅馬字母是英文字母的源頭,只是其中缺少字母j(long-I)和W(double-U),而且字母v最初既相當於母音u,也相當於輔音w。雖然直到公元 2世紀,圓底的u的形式才出現,但是為了方便,現在的版本大多v和u並用。字母k(發音同於c)比較罕用,僅在少數幾個詞中出現於a之前。到了羅馬共和國 晚期, 字母y和z開始被用於拼寫源於希臘的詞。

拉丁語的字母如下:
古典拉丁語字母表 字母 A B C D E F G H
名稱 ā bē cē dē ē ef gē hā
發音 (IPA) /aː/ /beː/ /keː/ /deː/ /eː/ /ef/ /geː/ /haː/

字母 I K L M N O P Q
名稱 ī kā el em en ō pē qū
發音 (IPA) /iː/ /kaː/ /el/ /em/ /en/ /oː/ /peː/ /kʷuː/

字母 R S T V X Y Z
名稱 er es tē ū ex ī Graeca zēta
發音 (IPA) /er/ /es/ /teː/ /uː/ /eks/ /iː ˈgrajka/ /ˈzeːta/

拉丁語並不使用 W 。在中世紀之前,拉丁語以 I 代替 J, V 代替 U,亦未有小寫字母。

例如當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時,用來形容他的拉丁文「拿撒勒之耶穌——猶太人之王」,現在一般都寫為「Jesus Nazarēnus Rēx Judaeōrum」;但其實原文是「IESVS NAZARENVS REX IVDAEORVM」。
發音

主條目:拉丁語發音

唇音 齒音 顎音 軟顎音 喉音
普通 唇音
塞音 濁音 b d ɡ
清音 p t k kʷ
送氣 pʰ tʰ kʰ
擦音 濁音 z
清音 f s h
鼻音 m n ŋ
顫音 r
近音 l ɫ j w

發音拉丁語中母音的發音有長和短兩種。長母音的持續時間一般是短母音的兩倍 (就像音樂中的二分音符之於四分音符),許多教科書書中以長音符號標出(比如ā);沒有長音符號的母音就是短母音。長音符號所指示的發音區別往往對於含義 極為關鍵(例如,Liber是名詞,意為「書」,而Līber 則是形容詞,意為「自由的」)。 [16]
長母音、短母音及雙母音 長母音 發音方式 短母音 發音方式 雙母音 發音方式
ā 為長音a:dās,cārā a 為短a:dat,casa ae 為雙母音ai:cārae,saepe
ē 為長音e:mē,sēdēs e 為短e:et,sed au 為雙母音au(即如普通話ao):aut,laudō
ī 為長音i:hīc,sīca i 為短i:hic,sicca ei 為雙母音ei:deinde
ō 為長音o:ōs,mōrēs o 為短o:os,mora eu 如同拉丁語e u:seu(單音節)
ū 為長音u:tū,sūmō u 為短u:tum,sum oe 如同oil中的oi:coepit,proelium
y 可長可短 ui 如同拉丁語u i,gooey:huius(單音節)
拉丁語中的輔音 (和英語基本相同) 輔音 發音方式
c 為硬音k,即普通話輕聲以外的g: cum,cīvis,facilis
g 為濁音g且為硬音:glōria,gerō。當它位於n前時,字母g相當於鼻化的略音: magnus
h [h],就像在英語中那樣,只是在發音時沒有那麼刺耳:hic,haec
i (也是一個母音)用在詞首母音之前時,通常充當輔音,發音為y,就像在yes中那樣(iūstus=yustus)用在兩個母音之間時起兩個作用:既作為 母音i與前一母音構成雙母音,同時也作為輔音y(reiectus=reiyectus, maior=maiyor, cuius=cui-yus),其他情況下i通常是一個母音。這種所謂的「輔音性的」i在英語派生詞中一般以j出現(這個字母直到中世紀才被加入字母 中): maior=major,Iūius=Julius
m 發閉口鼻音m: monet不過某些情況,母音後的詞尾m發音時雙唇不合,從而之前的母音鼻化: tum,etiam
q 後總有輔音u,其組合發cv[kw]的音:quid,quoque
r 發顫音;羅馬人稱它為littera canīna(狗的字母)因為它的聲音會讓人想起狗吠:Rōma,cūrāre
s 總是清音s:sed,posuissēs,mīsistis
t 為不送氣的t,即普通話輕聲以外的d: taciturnitās,nātiōnem,mentiōnem
v 發音為w:vīvō=wīwō,vīnum=wīnum
x 發音為ks。
ch 為送氣c或c h,即如普通話的k。
ph 為送氣p或p h,即如普通話的p。
th 為送氣t或t h,即如普通話的t。

例外: bs和bt發ps和pt(如urbs,obtineō); 其餘b為濁音(例如bibēbant)。
拉丁語語法

主條目:拉丁語語法

拉丁語是個綜合語,複雜的詞形變化體系構成了拉丁語語法的主要部分。這些變化通常使用在詞尾添加後綴構成(外部屈折)或者變化詞幹的輔音或母音(內部屈 折)。對於名詞、形容詞和代詞,這種變化叫做「變格」(declinatio),對於動詞,叫做「變位」(coniugatio)。初學者一開始就得熟記 相當數量的規則,常常招致挫折。德國詩人海涅曾因不能熟記,感歎「要是羅馬人得先學好拉丁文,他們大概沒剩多少時間征服世界」。[17]
名詞

一般每個名詞都有六個格的區別;更多的可以有七個,少的可能只有兩個。名詞的七個格是:

「主格」(Nominative Case)在通常情況下,羅馬人用主格來指示一個限定動詞的主語。
「屬格」(Genitive Case)當用一個名詞來修飾另一個名詞時,羅馬人把修飾名詞寫成屬格形式,類似於英語中的「 s」。屬格通常表示屬有關係,雖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用法,但屬格的意思一般都可以用英語中的介詞of來翻譯。屬格的拉丁語名詞通常位於它所修飾的名詞 之後。
「與格」(Dative Case)羅馬人用與格來表示間接受到動詞動作影響的人或事物,類似於英語中的「(to) sb.」,即間接賓語,這是與格最常見的用法。在大多數情況下,與格的含義可以通過把to或for與名詞連用來確定。
「賓格」(Accusative Case)羅馬人用賓格來表示動詞動作的直接賓語,即受到動詞動作直接影響的人或事物。它也可以用作某些介詞(例如ad,to;in,into;post,after, behind)的賓語。
「奪格」(Ablative Case)奪格有時又稱狀語(adverbial)格,羅馬人在用下述觀念修飾或限制動詞時會使用奪格: 手段(或工具)、施事者、伴隨、方式、地點、時間。羅馬人有時把奪格與介詞連用,有時不連用。翻譯這個複雜的格沒有什麼簡單規則可循。不過,如果有拉丁語 介詞( ab,by,from;cum,with;dē和ex,from;in,in,on)出現,問題就不大。一般而言,總可以把奪格與 by,with,from,in,on,at等英語介詞聯繫起來。
「呼格」(Vocative Case)羅馬人用呼格(有時與感嘆詞Ō連用)來直接呼喚(vocāre,to call)某人或某物。例如,(Ō)Caesar,(O)Caesar;Ō fortūna,O fortune。在現代的標點符號中,呼語(或直接稱呼的名詞)用逗號與句中其餘部分隔開。在以-us結尾的第二變格法名詞和形容詞的單數情況下,呼格的 拼寫才與主格不同,所以通常不列入詞形變化表。
「方位格」(用於一些特定的詞來表示方位)[18]

因為格變化已經表達了拉丁語的名詞動詞之間的語法關係,因此拉丁語的詞序高度自由,並不遵守主-謂-賓之類的順序。 例如:「他愛錢」,此句在中文、英文、法文等現今主要語言中,皆僅有一種語序,即主語-謂語-賓語。但在拉丁文中,因格變化已闡明其關係,故可自由排列, 產生六種語序。(一般而言,羅馬人會將欲強調的觀念放置句首。)

Ille pecuniam amat.
Ille amat pecuniam.
Pecuniam amat ille.
Pecuniam ille amat.
Amat ille pecuniam.
Amat pecuniam ille.

又,拉丁語之中的語序雖較不重要,但最常用的語序為主賓謂結構(SOV),亦即例句中的第一條。另外,拉丁文的動詞變化可以看得出來主詞是單複數的第一、二或三人稱(共6個組合),所以這句也能進一步簡化:

Pecuniam amat.

意思是他/她/它愛錢。

拉丁語名詞有五種、形容詞有兩種變格法,每種變格法用不同的變格方式來區別上述六個格。名詞以單數屬格詞尾確定變格法。

以下列表列示拉丁文的五種變格法:
例詞 中文對照 詞性 變格法 單數主格 單數呼格 單數屬格 單數與格 單數賓格 單數奪格 複數主、呼格 複數屬格 複數與、奪格 複數賓格
puella 女孩 陰 一 puella puella puellae puellae puellam puellā puellae puellārum puellīs puellās
servus 奴隸 陽 二 servus serve servī servō servum servō servī servōrum servīs servōs
fīlius 兒子 陽 二 fīlius fīlī fīlī fīliō fīlium filiō fīliī fīliōrum fīliīs fīliōs
bellum 戰爭 中 二 bellum bellum bellī bellō bellum bellō bella bellōrum bellīs bella
pater 父親 陽 三 pater pater patris patrī patrem patre patrēs patrum patribus patrēs
flūmen 河 中 三 flūmen flūmen flūminis flūminī flūmen flūmine flūmina flūminum flūminibus flūmina
urbs 城市 陰 三 urbs urbs urbis urbī urbem urbe urbēs urbium urbibus urbēs
mare 海 中 三 mare mare maris marī mare marī maria marium maribus maria
manus 手 陰 四 manus manus manūs manuī manum manū manūs manuum manibus manūs
cornū 觸角 中 四 cornū cornū cornūs cornū cornū cornū cornua cornuum cornibus cornua
diēs 白天、一天 陽 五 diēs diēs diēī diēī diem diē diēs diērum diēbus diēs
spēs 希望 陰 五 spēs spēs speī speī spem spē spēs spērum spēbus spēs
動詞

動詞有人稱、數、時態、語氣(直陳、虛擬、命令)和態(主動、被動)的區別。 拉丁語動詞有四種不同的變位法,另外還包括一些不規則動詞。

大部分規則的動詞以它們的不定式詞尾來區分它們的變位法:第一變位法的不定式結尾是「-āre」,第二變位法是「-ēre」,第三變位法是「-ere」,第四變位法是「-īre」。

茲舉一例,演示拉丁語動詞的主動語態的變位:

amō,amāre,amavī,amatus(愛) (屬於第一變位法)
現在時 過去進行時 將來時 現在完成時 過去完成時 將來完成時
直陳式

amō
amās
amat
amāmus
amātis
amant


amābam
amābās
amābat
amābāmus
amābātis
amābant


amābō
amābis
amābit
amābimus
amābitis
amābunt


amāvī
amāvistī
amāvit
amāvimus
amāvistis
amāvērunt


amāveram
amāverās
amāverat
amāverāmus
amāverātis
amāverant


amāverō
amāveris
amāverit
amāverimus
amāveritis
amāverint
虛擬式

amem
amēs
amet
amēmus
amētis
ament


amārem
amārēs
amāret
amārēmus
amārētis
amārent


amāverim
amāveris
amāverit
amāverimus
amāveritis
amāverint


amāvissem
amāvissēs
amāvisset
amāvissēmus
amāvissētis
amāvissent

命令式

amā
amāte

不定式

amāre


被動語態則只要把以上主動語態的結尾改成被動語態專用的結尾就可以了。
常用語與名言
显示▼常用語
显示▼名言
參考文獻

^ Opus Fundatum Latinitas is an organ of the 羅馬天主教會, and regulates Latin with respect to its status as official language of the Holy See and for use by Catholic clergy.
^ Hu, Winnie. A Dead Language That s Very Much Alive. Nytimes.com. October 6, 2008.
^ 《拉丁語和希臘語》(2007年1月第一版)信德麟 p13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拉丁語介紹. 外語教育網 [2011-3-27].
^ (美)F. M . 韋洛克,《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世界圖書出版社,第8頁
^ (美)F. M . 韋洛克《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世界圖書出版社,第39頁
^ (美)F. M . 韋洛克《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世界圖書出版社,第40頁
^ 《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美)F. M . p41 韋洛克 世界圖書出版社
^ 《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美)F. M . p43 韋洛克 世界圖書出版社
^ (美)F. M . 韋洛克 《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世界圖書出版社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拉丁語和希臘語》(2007年1月第一版)信德麟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A Tunisian stamp featuring the mosaic.
^ Bryson, Bill. The mother tongue: English and how it got that way. New York: Avon Books. 1996: 33–34.
^ (美)F. M . 韋洛克《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世界圖書出版社
^ (美)F. M . 韋洛克《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世界圖書出版社
^ 《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美)F. M . p52-53 韋洛克 世界圖書出版社
^ 拉丁文帝國(Le latin ou l empire d un signe),瓦克(Françoise Waquet),ISBN 978-986-7001-80-1
^ (美)F. M . 韋洛克《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世界圖書出版社
^ 英國大學拉丁文校訓. 北京啟德英國 [2011-3-28].

參見

拉丁語發音
拉丁語語法
拉丁語文學 - 拉丁語諺語 - 新拉丁語
通俗拉丁語
拉丁文常用短語
拉丁民族 - 羅馬帝國

外部連結
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有此種語言版本:
拉丁語維基百科
Wikibooks-logo.svg
您可以在維基教科書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電子教程:
Latin

一些有用的拉丁語資料下載
拉丁語學習資料連結
Ephemeris國際新聞 (拉丁語)
Societas Circulorum Latinorum,拉丁語社團協會 (拉丁語)
Nuntii Latini芬蘭YLE廣播公司的拉丁新聞播放 (芬蘭語)
Aristum拉丁語線上教程 (法語)
拉丁語文法大綱 (法語)
拉丁語網上免費教程 (英語)
拉丁語片語集 (英語)
《民族語》關於拉丁語的報告 (英語)
Corpus Scriptorum Latinorum,拉丁語文件與其英語翻譯 (英語)
美國塔夫茨大學大學的拉丁語資源門戶網站 (英語) 互動式拉丁語-英語字典
Retiarius.Org,拉丁語全文搜索引擎 (法語)
Rhetor:1577年初次出版的拉丁文小說「老師」全文,Gabriel Harvey著 (拉丁語)
人人網拉丁語公共主頁


羅曼語族 (主要語言)
阿斯圖里亞斯語 | 加泰羅尼亞語 | 科西嘉語 | 法語 | 弗留利語 | 加利西亞語 | 義大利語 | 拉登語
奧克語 | 葡萄牙語 | 羅馬尼亞語 | 羅曼什語 | 薩丁尼亞語 | 西西里語 | 西班牙語 | 威尼斯語 | 瓦隆語
显示▼
查 · 論 · 編
古羅馬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这是什么?
可信度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4个分类:

拉丁-法利希語支
拉丁語
古代語言
古羅馬




英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英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汉漢▼
Tango-nosources.svg
本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2011年4月10日)
請協助添加來自可靠來源的引用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會被提出異議而移除。
英語
English
發音 /ˈɪŋglɪʃ/
使用國家及地區 英國、美國、澳洲、加拿大、愛爾蘭、紐西蘭、新加坡、加勒比海地區、香港
使用人數 母語:約4億
第二語言:約2-14億
總數:約5-18億
排名 母語:第3
總數:第2
語系 印歐語系

日耳曼語族
西日耳曼語支
盎格魯-弗里西語
盎格魯-撒克遜語
英語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 73個國家和地區、聯合國、歐洲聯盟和其他許多國際組織
管理機構 無,但牛津英語詞典扮演重要角色
語言代碼
ISO 639-1
en
ISO 639-2 eng
ISO 639-3 eng
Anglospeak(800px).png
使用英語分布圖,
■官方語言及主要第一語言
■官方語言但非主要第一語言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英語(English)屬於印歐語系中日耳曼語族下的西日耳曼語支,由古代從歐洲大陸移民大不列顛島的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說的語言演變 而來,並通過英國的殖民活動傳播到世界各地。由於在歷史上曾和多種民族語言接觸,它的詞彙從一元變為多元,語法從「多屈折」變為「少屈折」,語音也發生了 規律性的變化。

根據以英語作為母語的人數計算,英語是世界上最廣泛的第二語言,也是歐盟,諸多國際組織和很多大英國協國家的官方語言之一。但僅擁有世界第三位的母語使用 者,少於漢語和西班牙語[1]。上兩個世紀英國和美國在文化、經濟、軍事、政治和科學上的領先地位使得英語成為一種國際語言。英語也是與計算機聯繫最密切 的語言,大多數程式語言都與英語有聯繫,而且隨著網際網路的使用,使英文的使用更普及。英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2]

與英語最接近的無疑是弗里西語,這種語言現在仍然在荷蘭北部弗里斯蘭省中使用,大約有50萬個使用者。一些人認為低地蘇格蘭語是與英語接近的一個獨立語 言,而一些人則認為它是英語的一個方言。蘇格蘭語、荷蘭東部和德國北部的低地撒克遜語與英語也很接近。其他相關的語言包括荷蘭語、南非荷蘭語和德語。諾曼 人於11世紀征服英格蘭,帶來大量法語詞彙,很大程度地豐富了英語詞彙。
目錄

1 歷史
2 方言
3 地理分布
4 英語作為外語
4.1 中國大陸的情況
4.2 臺灣的情況
5 音系
6 語法
7 詞彙
7.1 辭彙量
7.2 詞源
8 文字
8.1 標音符號
9 英語測驗
9.1 英國
9.2 美國
9.3 中華人民共和國
10 腳註
11 參看
12 外部連結

歷史

主條目:英語史

早期日耳曼人西支部落(盎格魯族、撒克遜族、朱特族和弗里西族)移民到英格蘭,英語就是從他們的語言中變化繼承下來的。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公 元449年左右,不列顛群島國王伏提庚(Vortigern)邀請「盎格魯親戚們」來幫助他對抗皮克特人,於是他賜予盎格魯族東南部的領土作為回報。隨後 他又進一步尋求支援,撒克遜族、盎格魯族與朱特族人便紛紛前來。《編年史》記載,最終這些「移民」建立了七個王國:諾森伯利亞、麥西亞、東盎格利亞、肯 特、埃塞克斯、蘇塞克斯和威塞克斯。

日爾曼人入侵後,統治了當地的凱爾特語民族,本地語言主要於蘇格蘭、威爾斯、康瓦耳與愛爾蘭島存活了下來。這些入侵者的語言逐漸形成了「古英語」,與近代 弗里西語極為相像。English(英格蘭人、英語)、England(英格蘭)和East Anglia(東盎格利亞)這三個詞是分別從描繪盎格魯族的詞彙發展而來:Englisc、Englaland、Angelcynn。

公元九世紀,斯堪的納維亞人大規模侵入英國北部。九世紀末,入侵者幾乎佔領了整個英國的東半部。斯堪的納維亞人說的是北日爾曼語。北日爾曼語和西日爾曼語 的差別不是很懸殊。斯堪的納維亞人入侵的結果使大量斯堪的納維亞語(以古諾斯語為代表)的詞彙進入了古英語的詞彙。古諾斯語和古英語有很多同義詞彙,結果 古諾斯語詞在英語詞彙里往往取古英語詞而代之。

1066年諾曼征服後三百年內,英格蘭的國王只講法語。因此一大批法語詞彙進入了古英語,古英語本身也失去了大部分曲折變化,形成中古英語。1500年左右的母音大推移將中古英語變形為近代英語。古英語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貝奧武夫》,中古英語則是《坎特伯里故事集》。

近代英語在莎士比亞所處的時期開始繁榮,一些學者將之分為早期近代英語與後期近代英語,分界線為1800年左右。隨著不列顛對全世界大部分地區的佔領和殖民,當地語言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英語的發展。
显示▼英語在語言史中的地位 [3]
方言

英語是一種多中心語言。由於英語的使用範圍極為廣泛,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各種地區性變體。語言學家已經不再把倫敦或英國上層人士的英語作為唯一的標準英語。 除英國英語外,最重大的是北美英語和澳新英語。自從17、18世紀,美國英語、加拿大英語、澳洲英語、紐西蘭英語開始成為獨特的方言。它們也各有自己的地 區性的語詞、語法和語音。其他像印度英語、東南亞英語、加勒比地區英語和非洲某些新興國家的英語,都各自受到了當地語言影響、具有語音和詞彙上的特點。

英語的主要方言在語音上有著相當明顯的差別,拼寫的差別則較小。一般人們以一些學術機構的辭書作為標準的英語,例如《牛津英語詞典》等。在學術、科技文章 方面,來自各國作者使用的是一種共同文體。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美式英語」這個術語通常被理解為美國人特有的語詞和語法,在當時的一些「純潔主義」的英 國文人看來,它不是純正的英文,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美式英語」一詞的概念逐漸變了,只指在美國本土上使用的英語,而不論其與英國英語的異同。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美國的大眾傳播媒介迅速發展,美國英語已反過來對其他方言產生影響,並且正在日益擴大這種影響。

以下為常見以英語為基礎的方言及克里奧爾語:

英國英語
美國英語
加拿大英語
澳大利亞英語
紐西蘭英語
愛爾蘭英語
蘇格蘭英語
加勒比英語
印度英語
牙買加英語
利比亞英語
東加英語
南非英語
新加坡英語
馬來西亞英語
香港英語(在香港從幼稚園三歲入學開始,學童便要學英文)
巴布亞皮欽語

地理分布

由於英國過去在世界各地有許多殖民地的緣故,因此在現代,英語在許多國家與地區,都是通用語言或官方語言之一:

英語在下列國家和地區是第一語言:英國、美國、澳洲、巴哈馬、愛爾蘭、巴貝多、百慕達、蓋亞那、牙買加、紐西蘭、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和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目前世界上把英語作為第一語言(本族語)的人口約有3億。
英語在下列國家和地區中是通用語言,這些國家地區包括香港(連同粵語)、加拿大(連同法語)、多米尼克、聖路西亞和聖文森及格瑞那丁(連同法語)、密克羅 尼西亞聯邦、愛爾蘭(連同愛爾蘭語)、賴比瑞亞(連同非洲語言)、新加坡(連同華語)、馬來西亞(連同華語和馬來語)和南非(連同南非荷蘭語和其他非洲語 言)。作為第二語言(即不是母語,但為所在國通用語)使用的人口約有2.5億。
英語是下列國家和地區的官方語言(之一),但不是本地語言和通用語言:斐濟、迦納、甘比亞、印度、吉里巴斯、賴索托、肯亞、納米比亞、奈及利亞、馬爾他、 馬紹爾群島、巴基斯坦、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索羅門群島、薩摩亞群島、獅子山、史瓦濟蘭、波札那、坦尚尼亞、尚比亞和辛巴威。

英語作為外語
Globe icon
本中國大陸及臺灣僅具有一部分地區的信息或觀點,無法做到普世通用和完整表達包含廣泛區域的信息、觀點。
請協助補充以避免偏頗,或討論本文任何問題。

由於講英語的兩個主要國家——英國與美國,先後成為世界大國之故,並在商業、學術領域具較大影響力,在科技方面的突出貢獻和領先地位,因此許多人都將英語 做為一種外語或第二語言,把英語作為外國語使用的人約3-5億。英語在歐洲大陸及日本是最普遍作為外語來學習的語言(32.6%),接著是法語、德語和西 班牙語,在中國等國家,英語是學校的必修外語課程。

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和作為外國語這兩種不同的使用法,說明英語正在愈來愈被看成一種國際交往的工具,它不再為一國或一個民族所專有,而是一種中性的信息媒介。

基本英語是為了國際交流使用而簡化了的英語。它通常被一些飛機廠商和其他國際企業用作書寫手冊和交流。遠東的一些學校把它作為基礎英語來教授。
中國大陸的情況

中國的基本教育(小學至高中)階段,特別是中學階段,超過90%的學校選擇英語作為其主要或唯一的外語必修課。中國自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開始,在全日制普通大學推行大學英語等級考試,作為對選擇英語作為第一外語必修課課程的達標要求。

中國從1949年至在1960年代中期,因與蘇聯的關係極為密切,主要以俄語作為第一外語,從1960年代中期以後,逐漸選擇英語作為第一外語,1978 年特別是1983年以後,英語是在高等學校升學考試中,和其他主要科目一樣同等對待。以此為導向,中國的中學課程,特別是初中教育絕大多數以英語作為外語 教學課程的必修課;除了非英語外語專業以外,在全日制普通大學,一般均以英語作為必修課,其他外語作為選修課;而非英語專業的語言專業,一般要求同時對英 語作為必要課程之列。
臺灣的情況

在臺灣,英語是所有中小學生的必修外語課程,大學也往往要求學生的英語程度需達到一定水準,同時臺灣許多大學的專業課程常常使用英語教科書(習稱「原文 書」),由於英語是所有臺灣中小學生必修課程,亦是重要的國際交流語言與中學和大學的應試科目之一的緣故,因此以坊間為應試、會話等目的而出的英語參考書 非常多,也有許多補習班教授、補強學生英語。
音系

主條目:英語音系學

語法

主條目:英語語法

英語語法基於日耳曼語源,雖然一些18世紀和19世紀的學者試圖把拉丁語的語法應用於英語,但是並不成功。英語與其他所有的印歐語系語言相比,沒有那麼複 雜的屈折變化,也失去了幾乎所有陰陽性變化,基本上,英語除了人稱代詞以外,已失去了性和格的分別了,它更強調詞語間相對固定的順序,也就是說英語正朝向 分析語的方向發展(如貓尾可以寫作cat tail,而不必寫作cat s tail,這裡的貓cat直接用了詞根原形,而沒用屬格詞綴cat s)。英語中仍然保留的曲折變化有:

所有格:He is Fred s best friend. - s
動詞現在時的第三人稱單數:Alfredo works. -s
過去時:Fred worked. -ed ,但亦有不規則變化。
現在分詞/進行時態:Fred is working. -ing(如果動詞的末音節為輔音結尾的閉音節,則須雙寫末輔音,如running)
過去分詞:The car was stolen. -en;Fred has talked to the police. -ed,但亦有不規則變化。
動名詞:Working is good for the soul. -ing
複數:Fred has two blue eyes. -s(如果名詞的尾字是s或h,則需加-es,如dishes)
比較級:Fred is smarter than Rick.形容詞末尾加-er,多音節(3+)在前面加more,如「more difficult」
最高級:Fred has the fastest car.形容詞末尾加-est,多音節(3+)詞在前面加most,如「the most difficult」

比起其他印歐語系的語言,雖然英語的屈折變化數量大幅減少,但名詞、動詞等依舊有相當數量的不規則變化與強變化。

英語的基本語序為SVO,且基本上不能任意變換語序,除了在少數詩詞以外,另一方面,有時英語會使用OSV的語序。

英語中所有的詞可分成十大類,每一類詞在句子中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作用。

這十大詞類是:

名詞(n.) :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稱的詞。
形容詞(adj.):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徵的詞。
副詞(adv.):修飾動詞、形容詞和副詞的詞。
代詞(pron.):是代替名詞、形容詞和數詞的詞。
數詞(num.):表示數量和順序的詞。
動詞(v.):表示動作和狀態的詞。
冠詞(art.):與名詞連用,其說明人或事物的作用。
介系詞(prep.):通常置於名詞和代詞之前,表示名詞和代詞與其他詞的關係。
連接詞(conj.):連接詞與詞、短語與短語、句子與句子的詞。
感嘆詞(int.):表示說話人感情或語氣的詞。

詞彙

幾乎所有的日耳曼語源字彙(包括一切基本字彙,如代詞、連詞等)都相對來説更短、更非正式。拉丁語源的字彙通常代表更加優雅或更能顯示專業造詣。但是,過多運用拉丁語源字彙,則會被認為矯飾或刻意賣弄。喬治·奧威爾的文章《政治與英語》對此作了透徹的描寫。

英語使用者在選擇單詞時,通常可以從日耳曼語源和拉丁語源的近義字彙中挑選:如「sight」和「vision」、「freedom」和「liberty」。這些近義詞之間都有微妙的差異,使用者能夠自由選擇組合表達不同的觀點。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所用到的辭彙一般是日耳曼語源。大多數拉丁語源的字彙通常用在更加正式的講話和文章中,比如法庭發言或者編寫百科全書。在醫學、化學等的許多術語也為拉丁語詞源。

英語以它巨大的詞彙量而著稱,很容易引入專業術語和輸入新詞到日常使用中。另外,俚語也為舊詞換上了新的含義。這種靈活性非常明顯,通常需要區分正確正式 的用法和日常一般用法;英美的初等教育教師一般會提醒學生那些日常廣泛使用但在正式場合中並不正確的字彙。請參看:社會語言學。
辭彙量

英語的辭彙量非常龐大,但如果要估計具體數字,必須先要判斷哪些能夠算作英語單詞。不過與其他語言不同,並沒有一個權威學術機構來規定何為正式的英語辭 彙。醫學、科技領域不斷湧現新詞,一些進入了大衆日常用語中,其他只在一小部分人群內部使用。移民群體帶來的外語單詞也經常融入英語社會中去。一些古詞和 方言單詞能否算作英語也無法判斷。

《牛津英語字典》(第二版)收錄了超過五十萬個條目,標準比較寬鬆:「包括文學與日常對話中的標準辭彙,無論當代、廢棄或古語,也包括主要的科技辭彙和大量方言、俚語。」(《牛津英語字典》補遺,1933年)

自從電子計算機普及以來,使不少與這範疇相關的詞語進入大眾的生活;另一方面,與電信科技相關的新詞,有不少都是透過詞綴的組合來構成新詞。舉個例子: 「wiki」本身是夏威夷語,但由於維基百科的普及,創建了「wikify」(wiki + -fy,維基化的意思);然後又從wikify創建了「wikification」(維基化的過程或行動)。另外,在數據庫中使用的一個新創詞語 「serializability」,意思是「把準備寫入數據庫的資料串流化的可行性」,本身亦是源自另一個新創建詞「serialize」(把準備寫入 數據庫的資料串流化,源自「serial」,即串流)。
詞源
英語詞彙組成

參見:英語借詞

英語借詞的詞源很廣泛。由於曾受到法語的影響,英語詞彙在一定程度上大致分為日耳曼詞源(大部分來自古英語),與拉丁語源(由拉丁語而來,大部分來自諾曼法語,有一些也直接從拉丁語借來)。

1973年,Thomas Finkenstaedt與Dieter Wolff出版《Ordered Profusion》,書中發表報告,對舊版《簡明牛津字典》(第三版)中約八萬個單詞進行了電腦化調查。報告結果顯示英語單詞來源如下:

法語,包括古法語和早期盎格魯法語:28.3%。參見源於法語的英語詞。
拉丁語:包括現代科技拉丁詞彙:28.24%
古英語和中古英語、古挪威語和荷蘭語:25%
希臘語:5.32%
不詳:4.03%
來自專有名詞:3.28%
其他語言:小於1%

文字

英語的書寫使用拉丁字母,單詞的拼寫系統或正確拼寫法是依據歷史傳統而繼承下來的,並不嚴格按照發音規律。因此,英語單詞的發音與拼寫之間經常有很大差異,單詞拼法也是所有字母語言中最難掌握的拼寫之一。
英語字母
A a B b C c D d E e F f G g H h I i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P p Q q R r S s T t U u V v W w X x Y y Z z


標音符號

主條目:含附加符號的英文字詞

英語中有一些單詞需要標記上各種標音符號來提示發音,這些單詞絕大部分都是從外語輸入進來。例如à la carte, café, coöperate, élite, façade, naïve, résumé 等。
英語標音符號
À Æ Ç É È Ë Ê Ï Ñ Ö Ô Œ
à æ ç é è ë ê ï ñ ö ô œ

標音符號在詩歌或劇本中有時也會用到,能夠將平常不發音的音節標記為發音,來達到戲劇化的效果或者保持詩歌的韻律。在古代或仿古作品中很常見,如「-ed」的後綴經常標記開音符,使其發音,例:cursèd。

在某些古文中(特別是英式英語),連字現象很普遍,如archæology,œsophagus和encyclopædia等。這些詞都為拉丁或希臘詞源。

隨著時間推移和ASCII的盛行,越來越少的英語使用者選擇標記,或已經忘記這些詞是法語詞源,即使在極為正式的書寫當中也不加,甚至有時候標記符號還會 被認為是在裝腔作勢;但有人反對這種觀點,認為正確的拼寫應該保留符號,尤其是缺少符號後發音就會出現很大差異時更應該如此。有一些詞明顯不遵循英語的形 態音位法,在這類詞中一般會保留標音符號。比如café這個詞,如果把e上的閉音符去掉,按照英語發音規則,e就會不發音。又比如résumé是摘要的意 思,有3個音節,resume是繼續的意思,有2個音節,它們在英語詞典中始終分開兩條排列。

有時也需要用到分音符號,但這些符號也經常省略或用連字符號代替,如coöperate(或co-operate)、daïs、naïve、noël、reëlect(或re-elect)等。

有一些單詞如rôle和hôtel最初傳到英語中時是要加標音符號的,最開始時這些詞法國風情很濃,一些人甚至批評,本來英語中有對等的單詞卻偏要使用外國字彙。還有一些詞如élite(精英)的標音符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消失,但《時代週刊》等報刊雜誌仍然在使用。
英語測驗
英國

雅思(IELTS,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國際英語測試系統)
劍橋英文認證(Cambridge Main Suit)

美國

托福(TOEFL)
機考托福(CBT;逐漸廢除)
網考托福(iBT)
TOEIC(TOEIC,商用英文考試)
英語口語水平測試(TSE)
(北美)研究生入學考試(GRE)
商學院入學考試(GMAT)
法學院入學考試(LSAT)
醫學院入學考試(MCAT)

中華人民共和國

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
大學英語考試(CET)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CET-4)
大學英語六級考試(CET-6)
全國高校英語專業考試(TEM)
英語專業四級考試(TEM-4)
英語專業八級考試(TEM-8)
上海外語口譯證書考試[4](SEIAE)
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5](CATTI)
全國英語等級考試 (PETS)

腳註

^ ethnologue
^ What are the official languag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 《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美)F. M . p41 韋洛克 世界圖書出版社
^ 上海外語口譯證書考試,
^ 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

參看

現代英語
英語語法
簡易英語
英語國際音標
最長的英文單詞
Q後面不接U的英文單字列表

外部連結
Wiktionary-logo-zh.png
維基詞典上的詞義解釋:
英語
Wikibooks-logo.svg
您可以在維基教科書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電子教程:
英語
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有此種語言版本:
英語維基百科

Ethnologue report for English
Basic Global English
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語言

显示▼
查 · 論 · 編
日耳曼語族
显示▼
查 · 論 · 編
歐洲聯盟的官方語言
显示▼
查 · 論 · 編
聯合國工作語言
显示▼
查 · 論 · 編
愛爾蘭和不列顛島嶼
鐵器時代
前500年–200年 原始日耳曼語
東日耳曼語 西日耳曼語 北日耳曼語
高地德語 低地法蘭克語 低地德語 盎格魯-弗里西語
遷移時代
200年–700年 哥德語、 倫巴底語1 古弗蘭科尼亞語 古薩克遜語 古弗里斯蘭語 古英語 原始諾爾斯語
汪達爾語、勃艮第語 古高地德語
中世紀早期
700年–1100年 古低地弗蘭科尼亞語 盧恩字母寫的古西諾爾斯語 盧恩字母寫的古東諾爾斯語
中世紀
1100年–1350年 中古高地德語 中古荷蘭語 中古低地德語 中古英語 古蘇格蘭語 古冰島語 古挪威語 早期古丹麥語 早期古瑞典語 早期古哥德蘭語
中世紀晚期2
1350年–1500年 晚期古冰島語 古法羅語 古諾恩語 中古挪威語 晚期古丹麥語 晚期古瑞典語 晚期古哥德蘭語
現代早期
1500年–1700年 克里米亞哥德語 早期現代高地德語 低地弗蘭科尼亞語,包括荷蘭語在內 西低地德語、東低地德語 中古弗里斯蘭語 早期現代英語 中古蘇格蘭語 冰島語 法羅語 諾恩語 挪威語 丹麥語 瑞典語 哥德蘭語
現代
1700年至今 全部滅絕 高地德語諸方言 弗里斯蘭語諸方言 英語諸方言 現代蘇格蘭語諸方言 已滅絕3 已滅絕4

注1:倫巴底語的譜系學界有分歧。表中的位置只是其中的一種看法。另一種則把它歸至與上德語(Upper German)或古薩克遜語相似的位置。

注2:中世紀晚期指黑死病時期之後。黑死病對當時挪威語言狀況的影響尤甚。

注3:諾恩語使用者(的後裔)已改說現代蘇格蘭語諸方言。

注4:現在的哥德蘭語實際上已成為瑞典語的方言。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这是什么?
可信度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4个分类:

西日耳曼語支
英語
英國語言
世界之最



以人口排列的語言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本條目為主要語言人口列表,羅列目前世上主要語言的語言人口,並依其人口排序。所謂語言人口,係指以該語言為母語的人口。由於不同統計之間的數據有所分別(有以母語為基礎,或以第一語言為基礎),本列表試圖從現有的數據中整理出一個大概出來。

不過,本列表列出的數據,可能會跟各種語言本身條目內的數據有出入。主要原因,是因為條目可能各自引用不同的數據來源,而這些不同的數據來源對「語言」及 「方言」有不同的定義。舉例說:阿拉伯語在《民族語》 (Ethnologue) 被歸入一種語言內,但在美國中央情報局出版的《世界概況》裏卻被認為是一個語言集合。又例如:中文本身不論是語言及文字本身都有不同的種類。有觀點把漢語 看做一種語言,而官話、吳語、粵語、閩南語等作為漢語的方言來處理,而得出中文的人口有12億人。亦有觀點把這些方言看作10多種獨立的語言,那麼其中亦 有5種語言(官話、吳語、粵語、閩南語、晉語)有資格列有全球25大語言人口內。相反地,印地-烏爾都語實際上只是一種語言,在下表中卻被分開了。
排名 語言名稱 總人口 (億人) 佔全球人口比例
1 漢語 11.97 15.22%
2 西班牙語 4.22 4.88%
3 英語 3.31 4.68%
4 阿拉伯語 2.11 3.12%
5 印地語 1.86 2.74%
6 葡萄牙語 1.82 2.69%
7 孟加拉語 1.75 2.59%
8 俄羅斯語 1.49 2.2%
9 日語 1.25 1.85%
10 標準德語 0.97 1.44%
目錄

1 《民族語》第15版的統計數據
2 參考
3 參看
4 外部連結

《民族語》第15版的統計數據
排名 語言 民族語代碼 語系 使用者 (括號包括非母語)
1 漢語官話 cmn 漢藏語系,漢語族 872,700,000 (1,066,600,000)
2 西班牙語 spa 印歐語系,羅曼語族,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322,000,000
3 英語 eng 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西日耳曼語支 309,000,000 (508,000,000)
4 印地語 hin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中部語支 181,000,000 (301,500,000)
5 葡萄牙語 por 印歐語系,羅曼語族,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174,000,000 (208,000,000)
6 孟加拉語 ben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東部語支 171,000,000 (211,000,000)
7 日語 jpn 阿爾泰語系/日本語系/孤立語言 121,050,000
8 俄語 rus 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東斯拉夫語支 120,400,000 (230,000,000)
9 德語,標準德語 deu 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西日耳曼語支 85,200,000 (113,200,000)
10 漢語,吳語 wuu 漢藏語系,漢語族 77,175,000
11 爪哇語 jav 南島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巽他-蘇拉威西語群 75,500,000
12 泰盧固語 tel 達羅毗荼語系,中南達羅毗荼語族 69,634,000 (74,600,000)
13 馬拉地語 mar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南部語支 68,030,000 (88,000,000)
14 漢語,粵語 yue 漢藏語系,漢語族 67,000,000 (120,000,000)
15 越南語 vie 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越-芒語支 65,800,000 (75,900,000)
16 泰米爾語 tam 達羅毗荼語系,南達羅毗荼語族,泰米爾-卡納達語支 65,700,000 (73,800,000)
17 韓語 kor 阿爾泰語系/孤立語言 64,600,000
18 法語 fra 印歐語系,羅曼語族,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63,600,000 (114,300,000)
19 旁遮普語,西旁遮普語 pnb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西部語支 60,670,000
20 烏爾都語 urd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中部語支 59,000,000 (152,000,000)
21 義大利語 ita 印歐語系,羅曼語族,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56,300,000
22 土耳其語 tur 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南突厥語支 47,850,000
23 漢語,閩南語 nan 漢藏語系,漢語族 46,200,000
24 漢語,晉語 cjy 漢藏語系,漢語族 45,000,000
25 古吉拉特語 guj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中部語支 45,940,000 (46,000,000)
26 阿拉伯語,埃及口語(Egyptian) arz 亞非語系,閃米特語族,中閃米特語支 44,406,000
27 波蘭語 pol 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西斯拉夫語支 37,000,000
28 漢語,湘語 hsn 漢藏語系,漢語族 36,015,000
29 馬拉雅拉姆語 mal 達羅毗荼語系,南達羅毗荼語族,泰米爾-卡納達語支 35,360,000
30 卡納達語 kan 達羅毗荼語系,南達羅毗荼語族,泰米爾-卡納達語支 35,346,000 (44,350,000)
31 緬甸語 mya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彝語支 32,300,000 (42,300,000)
32 奧利亞語 ori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東部語支 31,666,000
33 烏克蘭語 ukr 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東斯拉夫語支 31,300,000
34 漢語,客家話 hak 漢藏語系,漢語族 29,890,000
35 旁遮普語,東旁遮普語 pan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中部語支 27,130,000
36 巽他語 sun 南島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巽他-蘇拉威西語群 27,000,000
37 博杰普爾語 bho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東部語支 26,590,000
38 邁蒂利語(Maithili) mai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東部語支 24,800,000
39 亞塞拜然語,南亞塞拜然語(South Azerbaijani) azb 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南突厥語支 24,600,000
40 豪薩語 hau 亞非語系,查德語族,西查德語支 24,040,000 (39,000,000)
41 羅馬尼亞語 ron 印歐語系,羅曼語族,東羅曼語支 23,300,000
42 印尼語 ind 南島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巽他-蘇拉威西語群 22,800,000 (163,000,000)
43 波斯語,西波斯語 pes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伊朗語支 22,460,000
44 信德語 snd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西北部語支 21,310,000
45 漢語,贛語 gan 漢藏語系,漢語族 20,580,000
46 阿拉伯語,阿爾及利亞口語(Algerian) arq 亞非語系,閃米特語族,中閃米特語支 20,400,000 (23,400,000)
47 阿瓦德語 awa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中-東部語支 20,560,000 (20,580,000)
48 泰語 tha 壯侗語系,侗台語族,台語支 20,180,000 (60,180,000)
49 宿霧語 ceb 南島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婆羅-菲律賓語群 20,040,000
50 約魯巴語(Yoruba) yor 尼日-剛果語系,大西洋-剛果語族,沃爾特-剛果語支 19,320,000 (21,320,000)
51 阿拉伯語,Sa`idi口語(Sa idi) aec 亞非語系,閃米特語族,中閃米特語支 18,900,000
52 阿拉伯語,摩洛哥口語(Moroccan) ary 亞非語系,閃米特語族,中閃米特語支 18,800,000 (23,800,000)
53 伊博語 ibo 尼日-剛果語系,大西洋-剛果語族,沃爾特-剛果語支 18,000,000
54 馬來語,標準馬來語 mly, zlm 南島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巽他-蘇拉威西語群 17,600,000 (20,600,000)
55 阿姆哈拉語 amh 亞非語系,閃米特語族,南閃米特語支 17,410,000 (21,400,000)
56 荷蘭語 nld 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西日耳曼語支 17,270,000
57 尼泊爾語 nep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北部語支 17,200,000
58 烏茲別克語,北烏茲別克語(Northern Uzbek) uzn 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東突厥語支 16,540,000
59 阿薩姆語 asm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東部語支 15,330,000
60 東北泰語(依善語,Isan) tts 壯侗語系,侗台語族,台語支 15,000,000
61 阿拉伯語,蘇丹口語(Sudanese) apd 亞非語系,閃米特語族,中閃米特語支 15,000,000
62 阿拉伯語,美索不達米亞口語(Iraqi) acm 亞非語系,閃米特語族,中閃米特語支 14,500,000
63 他加祿語 tgl 南島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婆羅-菲律賓語群 14,490,000
64 吉大港語(Chittagonian) cit, ctg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東部語支 14,000,000
65 西萊基語(Saraiki) skr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西北部語支 13,860,000
66 馬都拉語(Madura / Madurese) asm 南島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巽他-蘇拉威西語群 13,700,000
67 僧伽羅語 sin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僧伽羅-馬爾地夫語支 13,190,000 (15,190,000)
68 高棉語,中央高棉語 khm 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東孟-高棉語支 13,165,000 (14,165,000)
69 匈牙利語 hun 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烏戈爾語支 13,070,000
70 哈里亞納語(Haryanvi) bgc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中部語支 13,000,000
71 馬爾瓦里語(Marwari) rwr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中部語支 13,000,000
72 摩揭陀語(Magahi) mag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東部語支 13,000,000
73 阿拉伯語,北黎凡特口語(North Levantine) apc 亞非語系,閃米特語族,中閃米特語支 12,700,000
74 索馬里語 som 亞非語系,庫希特語族,東庫希特語支 11,830,000
75 恰蒂斯加爾語(Chhattisgarhi) hne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中-東部語支 11,540,000
76 肖納語(Shona) sna 尼日-剛果語系,大西洋-剛果語族,沃爾特-剛果語支,班圖語支 10,704,000 (12,500,000)
77 塞爾維亞語 srp 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南斯拉夫語支 10,652,000
78 希臘語 ell 印歐語系,希臘語族 10,580,000
79 塞海蒂語(Sylheti) syl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東部語支 10,300,000
80 漢語,閩北語 mnp 漢藏語系,漢語族 10,290,000
81 捷克語 ces 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西斯拉夫語支 10,000,000
82 齊切瓦語(尼揚賈語) nya 尼日-剛果語系,大西洋-剛果語族,沃爾特-剛果語支,班圖語支 9,349,000 (9,749,000)
83 普什圖語,北普什圖語 pbu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伊朗語支 9,685,000
84 祖魯語 zul 尼日-剛果語系,大西洋-剛果語族,沃爾特-剛果語支,班圖語支 9,563,000 (25,263,000)
85 阿拉伯語,納吉迪口語(Najdi) ars 亞非語系,閃米特語族,中閃米特語支 9,450,000
86 倫巴第語(Lombard) lmo 印歐語系,羅曼語族,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9,134,000
87 漢語,閩東語 cdo 漢藏語系,漢語族 9,103,000
88 阿拉伯語,突尼斯口語(Tunisian) aeb 亞非語系,閃米特語族,中閃米特語支 9,000,000
89 奧羅莫語,中西奧羅莫語 gaz 亞非語系,庫希特語族,東庫希特語支 8,920,000
90 保加利亞語 bul 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南斯拉夫語支 8,717,000
91 阿肯語(Akan) aka 尼日-剛果語系,大西洋-剛果語族,沃爾特-剛果語支 8,300,000 (9,300,000)
92 瑞典語 swe 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北日耳曼語支 8,121,000
93 伊洛卡諾語(Ilokano) ilo 南島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婆羅-菲律賓語群 8,000,000
93 哈薩克語 kaz 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突厥語支 8,000,000
94 巴伐利亞語 bar 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西日耳曼語支 7,667,000
95 阿拉伯語,薩那口語(Sanaani) ayn 亞非語系,閃米特語族,中閃米特語支 7,600,000
96 維吾爾語 uig 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東突厥語支 7,519,000
97 庫爾德語(北庫爾德語)(Kurmanji) kmr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伊朗語支 7,430,000
98 盧安達語(Kinyarwanda) kin 尼日-剛果語系,大西洋-剛果語族,沃爾特-剛果語支,班圖語支 7,274,000
99 科薩語 xho 尼日-剛果語系,大西洋-剛果語族,沃爾特-剛果語支,班圖語支 7,214,000
100 海地克里奧爾語 hat 克里奧爾語,基於法語的克里奧爾語和皮欽語 7,136,000
101 拿坡里語 nap 印歐語系,羅曼語族,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7,047,000
102 希利蓋農語、伊隆戈語(Hiligaynon) hil 南島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婆羅-菲律賓語群 7,000,000
103 白俄羅斯語 bel 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東斯拉夫語支 6,935,000
104 加泰羅尼亞語 cat 印歐語系,羅曼語族,義大利-西羅曼語支 6,624,000 (11,624,000)
105 波斯語,東波斯語 prs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伊朗語支 6,600,000
106 米南卡堡語(Minangkabau) min 南島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巽他-蘇拉威西語群 6,500,000
107 希魯巴語(Luba-Kasai) lua 尼日-剛果語系,大西洋-剛果語族,沃爾特-剛果語支,班圖語支 6,300,000
108 亞塞拜然語,北亞塞拜然語 azj 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南突厥語支 6,230,000 (14,230,000)
109 桑塔利語 sat 南亞語系,蒙達語族,北蒙達語支 6,156,000
110 瑞士德語(Swiss German) gsw 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西日耳曼語支 6,044,000
111 阿拉伯語,希賈茲口語 acw 亞非語系,閃米特語族,中閃米特語支 6,000,000
112 南非語 afr 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西日耳曼語支 5,951,000 (16,250,000)
113 馬拉加斯語,平原馬拉加斯語(Plateau Malagasy) plt 南島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婆羅-菲律賓語群 5,940,000
114 土庫曼語 tuk 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南突厥語支 5,931,000
115 克羅埃西亞語 hrv 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南斯拉夫語支 5,408,000
117 基庫尤語(Gikuyu) kik 尼日-剛果語系,大西洋-剛果語族,沃爾特-剛果語支,班圖語支 5,347,000
118 莫爾語(Mòoré) mos 尼日-剛果語系,大西洋-剛果語族,沃爾特-剛果語支 5,037,000
119 丹麥語 dan 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北日耳曼語支 5,031,000
120 斯洛伐克語 slk 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西斯拉夫語支 4,957,000
121 芬蘭語 fin 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波羅的-芬蘭語支 4,917,000
122 南索托語(Sotho) sot 尼日-剛果語系,大西洋-剛果語族,沃爾特-剛果語支,班圖語支 4,874,000
123 希伯來語 heb 亞非語系,閃米特語族,中閃米特語支 4,847,000
124 基隆迪語(Kirundi) run 尼日-剛果語系,大西洋-剛果語族,沃爾特-剛果語支,班圖語支 4,700,000
125 挪威語 nob, nno 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北日耳曼語支 4,700,000
126 瓜拉尼語,巴拉圭瓜拉尼語(Paraguayan Guaraní) gug 圖皮語系、圖皮-瓜拉尼語族、圖皮-瓜拉尼(I)語支 4,648,000
127 阿拉伯語,利比亞口語(Libyan Arabic) ayl 亞非語系,閃米特語族,中閃米特語支 4,505,000
128 克什米爾語 kas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西北部語支 4,496,000
129 蒂格里亞語(Tigrinya) tir 亞非語系,閃米特語族,南閃米特語支 4,435,000 (4,582,000)
130 茨瓦納語(Tswana) tsn 尼日-剛果語系,大西洋-剛果語族,沃爾特-剛果語支,班圖語支 4,407,000
131 俾路支語,南俾路支語 bcc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伊朗語支 4,266,000
132 亞美尼亞語 hye 印歐語系,亞美尼亞語族 4,239,000
133 波士尼亞語 bos 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南斯拉夫語支 4,000,000
134 翁本杜語(Umbundu) umb 尼日-剛果語系,大西洋-剛果語族,沃爾特-剛果語支,班圖語支 4,000,000
135 孔卡尼語(Konkani) knn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南部語支 4,000,000
136 喬治亞語 kat 南高加索語系 3,990,000
137 巴厘語(Balinese) ban 南島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巽他-蘇拉威西語群 3,990,000

資料來源:Gordon, Raymond G., Jr. (ed.), 2005.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Fifteenth edition. Dallas, Tex.: SIL International.

參考

Ethnologue 《民族語》網上版
CIA - The World Factbook -- World

參看

語言
語言列表

外部連結

CIA - The World Factbook
M.Turner compares five language surveys - 第一語言 vs total speakers, degree of influence, etc. 另有圖表.
100 most widely spoken languages
首100位語言
Ethnologue
Hindi Urdu combination 1 billion speakers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这是什么?
可信度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2个分类:

人口
語言列表


.
.
.

*

.
.
.

標籤:
瀏覽次數:230    人氣指數:630    累積鼓勵: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蝶夜ܤ紀琴】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心之繫】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