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經在金門服役兩年, 金門之美非以現代建設之眼光去做評論.
它的美是在於它的歷史價值, 自然風光, 並無太多都市叢林的建物.
當初很可惜, 在部隊服役, 是被禁止照相的, 很多在營區很多自然的景觀, 小鎮裡或外圍平房矮牆有很多的彈孔, 村路小路上遺留的砲彈, 雖有經過戰爭的洗禮,但深深都刻在我的腦海.
我父親當初也是在金門服役, 他想再回去看看, 可是體力無法四處走動吧. 不然, 我也想回到當初服役的地方, 看看是不是的荒廢了.
在美國念書的時候, 遇到一個台南人, 也剛好在我同樣守海防的據點當砲兵觀測官, 他晚了我7年到那裏的, 他跟我講, 當初我們在黃沙戰備被道兩旁種植的樹苗已經比人還高了. 雖是如此, 但沒人曉得, 當初我們人都沒水喝, 但卻要幫樹苗做圍欄防寒, 每日還要挑水去澆樹........!!!! 想想現在, 防風林是金門一個特有景觀, 其實金門老百姓夠富有了, 戰地風光是很少國家有的特色, 真的要保留. 台灣好像為了錢, 已經變得毫無自我.
------------------------------------------------------------
戰地風光 建設與生態拔河 • 2013-03-23 01:29 • 中國時報 • 郭瓊瑩/北市(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景觀學系主任)
離廈門最近的離島─金門,在解除戰地任務後,公共建設的思維也產生劇變,縣政府帶頭積極擺脫過往軍事基地的印象,將國軍種植了數十年、具防風效益的木麻黃行道樹砍除並改種木棉、小葉欖仁。為了脫離「戰地」印象,拓寬馬路刨除了原本堅固的RC車轍路面,改舖一般的柏油舖面,傳統民居除了在國家公園內妥予保存外,區外的聚落也逐一面臨拆除、改建命運。 金門環島公路、金門大橋等以「人」為中心思惟的建設,已逐步侵入海岸、沙灘、溼地,包括昔日浯江溪口紅樹林溼地,也因水頭商港拓建,聯外道路闢建而遭砍除破壞。 金門,昔稱浯洲,其開發自唐代貞元十九年即設有牧馬場,明代因鹽務而政商雲集、賢人輩出,鄭成功更將金門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而今許多古厝聚落不只是金門人移民南洋回饋家鄉的豐沛歷史資產,「浯洲」更是候鳥遷移的重要中繼站,每年的鸕鶿,及列入紅皮書之瀕危鳥類黑嘴鷗、黃嘴天鵝、水獺、活化石「鱟」等,其過境之海岸溼地、內陸埤塘均是重要生態跳島。 然而,或許財政太富裕了,縣府似乎忘了島嶼生態與人文歷史才是具競爭力、有持續性的資產。今日因闢海岸公路破壞了浯江溪口溼地,明日恐會面臨昔日被隔離的珍貴海岸沙丘在除雷後快速都市化、商業化的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