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196300
 莫非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八垓ღ能之綵】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天羽哀】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硯中淚】
作者: 莫非 日期: 2014.01.15  天氣:  心情:


.
.
.









*






.
.
.

*




惠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佛教







基本教義顯示▼






修行位階顯示▼






人物顯示▼






宗派顯示▼






典籍顯示▼






聖地顯示▼






相關主題顯示▼




佛教主題















惠能禪師的真身,
供奉於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




姓名
法號「惠能」


原名
俗姓盧


出生
638年
唐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


逝世
713年
唐嶺南新州國恩寺


宗派
禪宗


諡號
大鑒禪師


師承
弘忍


徒弟與學生
南陽慧忠
菏澤神會
永嘉玄覺
南嶽懷讓
青原行思


著作
《六祖壇經》






中國地區的禪宗











宗派顯示▼






寺廟顯示▼






人物顯示▼






公案顯示▼






經典、著作與史記顯示▼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謚大鑑禪師。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陳寅恪稱贊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我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1]
關於六祖的法號,歷來誌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據說六祖天生聰穎,聽法即悟,惟不識字,但據六祖門人法海曾記載「……專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2]此外,六祖法體真身的安放地南華禪寺亦以「惠能」為準,可知「慧能」當是訛誤。


目錄


1 生平

1.1 早年
1.2 皈依佛門
1.3 南北爭端
1.4 圓寂涅槃


2 佛學理論

2.1 禪法
2.2 典籍闡述
2.3 經典


3 傳承門派
4 著名弟子
5 注釋
6 參考書目
7 外部連結


生平
早年
惠能父親名盧行瑫,早逝,母李氏,自幼以賣柴為生。《六祖壇經》中,惠能自述其籍貫為范陽(今北京與河北保定涿州一帶), 其父為范陽盧氏,後貶於嶺南,故惠能為范陽盧氏後裔。[3][4]但是五祖弘忍曾稱他為「獦獠」(未開化的蠻人),惠能也自稱「語音不正」[5]。
皈依佛門
惠能父親早亡,家境貧窮以賣柴為生。一次,惠能賣柴回家的路上聽到有人讀誦《金剛經》,便萌生學習佛法之念。他去黃梅山拜謁五祖弘忍,由此開始了學佛生涯。
其時弘忍年事已高,急於傳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檢驗他們的修煉水平。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以為未見本性,未傳衣法。
惠能聽後亦誦一偈,請人代勞題於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6]弘忍見後,招惠能登堂入室為其宣講《金剛經》,並傳衣缽,定為傳人。此時六祖,受命南歸。[7][8][9]


神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10]



惠能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11][12][13][14][15]



惠能偈(其他版本)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16]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17]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18]


南北爭端
惠能歸嶺南後,於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廣州法性寺。印宗法師在該寺內講《涅槃經》之際,「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爭論不休,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印宗聞之竦然若驚。知惠能得黃梅弘忍真傳,遂拜為師,並為之剃度。[19]
儀鳳二年(677年),韶州刺史韋璩仰其道風,率同僚入山請惠能入城,於大梵寺講堂為眾說法[20],兼授無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餘人,門人法海編錄其法語。[21]。
惠能到曹溪寶林寺(今廣東韶關南華寺),弘揚禪宗,主張「頓悟」,影響華南諸宗派,人稱「南宗」,在此傳法長達37年之久。當時,六祖惠能的同門師兄神秀,主張「漸悟」,在華北勢力頗盛,號稱「北宗」。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和唐中宗即遣內侍薛簡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處山林,年邁風疾,辭卻不去。薛簡懇請說法,將記錄帶回報命。中宗因贈摩納袈裟一領及絹五百匹以為供養。並命改稱寶林寺為中興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給予法泉寺額,並以惠能新州故宅為國恩寺。
唐玄宗開元二年(730年),在河南滑台(今滑縣)的無遮大會上,惠能弟子荷澤神會辯倒了神秀門人崇遠、普寂,使得「南宗」成為中國禪宗正統。[22][23][24]
圓寂涅槃
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門人建報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圓寂於新州國恩寺,世壽七十六,唐憲宗諡號大鑒禪師。[25]惠能圓寂後,其真身不壞,被運回韶州(今廣東韶關)曹溪,其門人裹綜塗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真身塑像至今還保存在南華寺,供奉在六祖殿中。[26][27]
柳州刺史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大鑒禪師碑並序》。元和十年(815年)劉禹錫因曹溪僧道琳之請,撰《曹溪大師第二碑》。
佛學理論




六祖砍竹圖


禪法
惠能的禪法以定慧為本。[28]他又認為覺性本有,煩惱本無。直接契證覺性,便是頓悟。他說自心既不攀緣善惡,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因此,他並不以靜坐斂心才算是禪,就是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動作云謂裡,也可體會禪的境界。[29]
惠能又曰「先立無念為宗」,「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30]所 謂無念,即雖有見聞覺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歸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 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皈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皈依。」[31]
典籍闡述
惠能曾告戒僧侶法達,不要錯解《法華經》中意義。[32]神秀把佛教理論「戒、定、慧」解釋為:「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33]而惠能則另有不同解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34][35]然而,惠能亦一再強調「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所以認為頓漸只是假名,佛法只為一乘法,「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36]
禪宗從達摩始百餘年間皆以《楞伽經》相印證,故亦稱為楞伽宗。達摩的三傳弟子道信開始兼以《金剛》等經為典據,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簡單的《金剛經》義代替了《楞伽經》,其目的在於擺脫名相煩瑣的思想束縛,而單刀直入求得開悟。[37]
經典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六祖壇經


主條目:六祖壇經
惠能圓寂後,其弟子們將其經歷和言論錄整理成《六祖壇經》,簡稱《壇經》,是禪宗的經典。
傳承門派
惠能為禪宗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對於後來各派禪師建立門庭,影響極大。在他死後,他的弟子傳承禪法,形成惠能禪法的南北二宗。惠能禪法的北宗即是荷澤神會門下,稱荷澤宗。惠能禪法的南宗則以南嶽懷讓門下的洪州宗,與青原行思、石頭希遷一系的石頭宗為代表。
惠能禪法在北宗荷澤一派的推動下,取代了原先北宗神秀一系的地位,成為禪門正宗,但荷澤一派因後繼無人,在唐末衰亡。對後世影響較大的反而是南宗門下。南宗門下,後來形成河北臨濟宗、江西曹洞宗、湖南溈仰宗、廣東雲門宗、江蘇法眼宗五宗,即「一花開五葉」。 一花開五葉應該指的是達摩,惠可,道信,僧璨,弘忍,惠能。 後來,法眼宗遠傳於泰國、朝鮮;雲門宗、臨濟宗更遠播歐美。在中國、日本,則是臨濟宗、曹洞宗兩宗最盛。
著名弟子
其弟子眾多,一說為「嗣法四十三人」[38][39],一說為「十人」[40]著名者有:荷澤神會、青原行思、南嶽懷讓、石頭希遷、淨藏[41][42]等。
注釋


^ 陳寅恪:《論韓愈》
^ 法海《六祖法寶壇經略序》
^ 又因惠能生於嶺南,故《景德傳燈錄》
^ 《宋高僧傳》卷第八
^ 惠能《釋門正統》
^ 五燈會元卷一《五祖弘忍大滿禪師》
^ 神秀惠能偈頌辨解(一)
^ 神秀惠能偈頌辨解(二)
^ 神秀惠能偈頌辨解(三)
^ 震旦第三十二祖弘忍尊者《傳法正宗記》
^ 《壇經·行由品》
^ 五祖弘忍大師《釋氏稽古略》
^ 三十二祖弘忍大滿禪師《八十八祖道影傳贊》
^ 五祖弘忍大師《聯燈會要》
^ 曹溪六祖大鑒禪師《五家正宗贊》
^ 法海據惠能講法記錄而成,是現存的最早版本。因直到近代才在敦煌發現,又稱「敦煌寫本」,全名《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日本學者鈴木大拙進行了編譯。(「
^ 鈴木大拙博士校訂的活字版敦煌本(昭和九年森江書店發行),川上天山著,孫伯君編譯,景永時主編的《國外早期西夏學論集》,該書2005年10月民族出版社出版。西夏語譯《六祖壇經》(二)
^ 五祖弘忍大師《佛祖歷代通載》
^ 《瘞發塔記》
^ 《六祖壇經》自序品第一:「……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大師告眾曰:『……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宜。』」
^ 即世所行《法寶壇經》(今世流通的《法寶壇經》有四本:一、敦煌本,二、惠昕本,三、德異本,四、宗寶本。
^ 李邕的《大照(普寂)禪師碑》
^ 《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
^ 《神會語錄》卷三
^ 《傳燈錄》(卷五)
^ 《六祖壇經》
^ 《宋高僧傳》(卷八)
^ 《佛教人物傳》,中華佛典寶庫編,「定是慧體,慧是定用,猶如燈光,有燈即有光,燈是光之體,這是所謂定慧一體觀」
^ 法海集記《法寶壇經》
^ 《壇經·智論》
^ 《壇經·智論》
^ 《六祖壇經》載:「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 《法華經·壽量品》
^ 《六祖壇經·偈》
^ 吉州志誠禪師《五燈嚴統》
^ 《六祖壇經》
^ 《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協會編/林子青
^ 《景德傳燈錄》
^ 《傳法正宗記》
^ 《法寶壇經》
^ 《僧傳》
^ 《傳燈錄》


參考書目

《佛祖統紀》卷二十九
《宋高僧傳》卷八
《景德傳燈錄》卷五
《五燈會元》卷一
《釋氏稽古略》卷三
《傳法正宗記》卷六
《曹溪通志》卷二《六祖大師傳》

外部連結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六祖壇經



惠能佛經綱要(英文)
第10期 六祖惠能 一花開五葉,六祖惠十方 - 《南方都市報》




前任:
弘忍
漢傳佛教禪宗
六祖
繼任:
神會





分類:

638年出生
713年逝世
禪僧
唐朝人
唐朝僧人
新興人
北京人
盧姓

 
 
.
.
.
 
*
 
六祖壇經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佛教典籍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作者:慧能 唐
 
 







 维基百科條目︰六祖壇經



 








自序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決疑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妙行品第五
懺悔品第六
機緣品第七
頓漸品第八
護法品第九
付囑品第十

 
 
.
.
.
 
六祖壇經/自序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 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
自序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自序品第一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二十餘人、僧尼道俗一 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宜。』
  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
  客曰:「金剛經。」
  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
  客云:「我從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余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利?」
  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
  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
  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看槽廠去。」
  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八月余日,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當前,令人不覺。」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 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
  諸人聞語,總皆息心,咸言:「我等以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待法。大難大難!」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變相,及五祖血圖,流傳供養。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 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 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嘆善哉。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 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 汝衣法。」
  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一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童子曰:「爾這獦獦不 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 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上人!我此踏碓,八個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
  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
  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惠能聞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
  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
  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祖復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啟曰:「向甚處去?」
  祖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三更,領得衣缽,五祖送至九江驛,祖令上船,惠能隨即把櫓。
  祖云:「合是吾渡汝。」
  惠能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付法!今已得悟,只合向性自度。」
  祖云:「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矣。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粗燥,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趨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曰:「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
  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
  明禮辭。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吃肉邊菜。」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避。」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因二僧論風幡義,一曰風動,一曰幡動,議論不已。
  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詰奧義,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
  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宗於是作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
  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
  謂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 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 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其金。」
  於是為惠能剃髮,願事為師。
  「惠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惠能於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 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
  一眾聞法,歡喜作禮而退。
 
 
.
.
.
 





標籤:
瀏覽次數:127    人氣指數:327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八垓ღ能之綵】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天羽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