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196300
 莫非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月曾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莫落】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桃花淚】
作者: 莫非 日期: 2014.01.16  天氣:  心情:



.
.
.






*








《倉央嘉措》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 是由來自清海蒙古族的歌手 黛青塔娜,所演唱的藏文歌曲。
作詞:第六世 達賴喇嘛,作曲/演唱:黛青塔娜 HAYA樂團。出自2011年「風潮音樂」所出版的
《遷徙》專輯當中。將成為「藏曲3­60」的教學曲目。歌詞與和弦請見「荏芊堪卓」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mkhadro/ar...


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
《倉央嘉措》

作詞:第六世 達賴喇嘛
作曲/演唱:黛青塔娜 HAYA樂團
出版:風潮音樂2011年《遷徙》專輯

བྱ་དེ་ཁྲུང་ཁྲུང་དཀར་པོ། །
恰帖充充嘎波
潔白的那仙鶴

གཤོག་རྩེ་ང་ལ་གཡོར་དང་། །
修則昂拉又倘
翅膀借我一飛

ཐག་རིང་རྒྱང་ལ་མི་འགྲོ། །
踏仁江拉民卓
不會遠走高飛

ལི་ཐང་བསྐོར་ནས་སླེབས་ཡོང་། །
理塘郭內類永
理塘一轉就回
.
.
.





.
.
.



有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佛教







基本教義顯示▼






修行位階顯示▼






人物顯示▼






宗派顯示▼






典籍顯示▼






聖地顯示▼






相關主題顯示▼




佛教主題



有情(梵文:सत्त्व;IAST:sattva)或有情眾生,是佛教術語,音譯為薩埵、薩多波,舊譯為眾生,或稱為含識[1],即一切有感情、有見聞覺知之生命。相對於有情,草木、土石、山河、大地等,稱為非情或無情。


目錄


1 有情的分類
2 注釋
3 相關條目
4 外部連結


有情的分類
由於有情眾生的業差別不同,由無數不同的業就形成無數不同種類的眾生。但也可分為幾大類,分類的方法有數種,其中五趣、六趣最常見。值得注意的是,佛教的眾生平等指緣起的平等,非位階的平等,故一方面強調不殺生、一方面強調三善道與三惡道(人道與畜生道)之別。

五趣: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阿修羅遍於五趣中。
六趣: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阿修羅
七識住:身異想也異處、身異想一處、身一想異處、身一想一處、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
九有情居(或稱九有):欲界的人與天,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的無想天、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六十二種有情[2]: 那落迦、旁生、鬼、天、人、剎帝利、婆羅門、吠舍、戍陀羅、女、男、非男非女、劣、中、妙、在家、出家、苦行、非苦行、律儀、不律儀、非律儀非不律儀、離 欲、未離欲、邪性定聚、正性定聚、不定性聚、苾芻、苾芻尼、正學、勤策男、勤策女、近事男、近事女、習斷者、習誦者、淨施人、宿長、中年、少年、軌範師、 親教師、共住弟子及近住弟子、賓客、營僧事者、貪利養恭敬者、厭捨者、多聞者、大福智者、法隨法行者、持經者、持律者、持論者、異生、見諦、有學、無學、 聲聞、獨覺、菩薩、如來、轉輪王。

注釋


^ 例如:八十八佛大懺悔文中頭二句即為「大慈大悲愍眾生,大喜大舍濟含識。」
^ 《瑜伽師地論》卷二,列有六十二種有情


相關條目

補特伽羅
生命

外部連結

有情 (視頻冥想和放鬆。)
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的相關書籍



分類:

佛教術語

 
 
 
 
慈悲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慈心觀)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慈悲觀(巴利文:मेत्ता,Mettā,梵文:मैत्री,maitrī),佛教術語,又稱作慈愍觀、慈心觀、慈觀、修慈觀,對於四梵行的禪修,為一種調心的修行方法,藉此對治瞋煩惱特重的一種方式,四護衛禪、五停心觀之一。


目錄


1 概論
2 修行方式

2.1 上座部佛教
2.2 藏傳佛教


3 參考文獻


概論
慈悲觀通於印度宗教,若修行離欲的清淨梵行法,可以投生色界大梵天,若繼續增上修慈心,可生二禪天中的光音天。釋迦牟尼佛對弟子舉其過去生當中出生於外道修行者所經歷,來教育弟子。[1][2]。但目的非教授佛弟子生天之法,乃是這樣生天的修行雖然有生天之樂的大果報,但這種法並不究竟,並不能算是真正的清淨梵行,並不能離生死之苦。[3]所以佛更對比的來說,由於過去多劫以來菩薩道的修行,至今世圓滿成佛,佛法的教授才是真正能究竟饒益自他,令眾生離一切生死的苦。[4]
觀察一切有情,發起慈悲心。[5][6][7][8]而興起給與眾生種種樂、拔除眾生所受種種苦的想法[9]。由數息觀、不淨觀修行入門,之後繼之以修行慈悲觀[10][11]。
修行方式
依不同傳統,有不同修行方式。
上座部佛教
《清淨道論》傳承,以思維忍辱為入門[12]。先對自己修行慈心[13],之後依序,對自己親愛的人修慈,對自己不憎不愛的一切人修慈,對自己的仇敵修慈。當進步到對自己仇敵也保持慈心時,就能夠以平等心破除界線,證入初禪,接著擴展慈心至四方上下,逐步進入四禪,將慈心遍滿一切有情[14]。完成慈心觀之後,依序再修行悲心觀、喜心觀與捨心觀。
唸誦《慈經》也是常見修行慈心觀的方式。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中,以阿底峽大師傳授的慈悲觀為主,包括了七因果與自他交換法兩大傳承,合稱兩大升起菩提心教授。
參考文獻


^ 《雜阿含經》卷10〈264經〉:「我自憶宿命,長夜修福,得諸勝妙可愛果報之事。曾於七年中,修習慈心,經七劫成壞,不還此世。七劫壞時生光音天,七劫成時還生梵世,空宮殿中作大梵王,無勝、無上,領千世界。」
^ 《中 阿含經》卷2〈中阿含七法品七日經第八〉:「所以者何?比丘!昔有大師名曰善眼,為外道仙人之所師宗,捨離欲愛,得如意足。善眼大師有無量百千弟子,善眼 大師為諸弟子說梵世法,若善眼大師為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終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火*僉]摩天,或生兜率哆天,或 生化樂天,或生他化樂天。若善眼大師為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設有具足奉行法者,彼修四梵室,捨離於欲,彼命終已,得生梵天。彼時善眼大師而作是念:『我不 應與弟子等同俱至後世共生一處,我今寧可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彼時善眼大師則於後時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 善眼大師及諸弟子學道不虛,得大果報。諸比丘!於意云何?昔善眼大師為外道仙人之所師宗,捨離欲愛,得如意足者,汝謂異人耶?莫作斯念,當知即是我也。我 於爾時名善眼大師,為外道仙人之所師宗。」
^ 《中 阿含經》卷2〈1 七法品〉:「我於爾時及諸弟子學道不虛,得大果報。我於爾時親行斯道,為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爾時 說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淨,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爾時不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亦未能得脫一切苦。
^ 《中 阿含經》卷2〈1 七法品〉:「比丘!我今出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我今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 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我今說法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我今已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我今已得脫一切 苦。」」 (CBETA, T01, no. 26, p. 429, c13-25)
^ 《中 阿含經》卷14〈大善見王經〉:「坐已,作是觀:『我是最後邊,念欲、念恚、念害、鬥諍、相憎、諛諂、虛偽、欺誑、妄言,無量諸惡不善之法是最後邊。』心 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 《四教義》卷四:「嗔恚多者,對治修慈。」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201-400卷》卷394〈73 淨土方便品〉:「「善現!是菩薩摩訶薩於十方界,若見有情多貪欲者,深生憐愍方便教導,令修不淨觀;若見有情多瞋恚者,深生憐愍方便教導,令修慈悲觀; 若見有情愚癡多者,深生憐愍方便教導,令修緣起觀;若見有情我慢多者,深生憐愍方便教導,令修界分別觀;若見有情尋伺多者,深生憐愍方便教導,令修持息念 觀;若見有情行邪道者,深生憐愍方便教導,令入正道,謂聲聞道、或獨覺道、或如來道,方便為彼說如是法:『汝等所執自性皆空,非空法中可有所執,以無所執 為空相故。』」 (CBETA, T06, no. 220, p. 1041, b1-12)
^ 《瑜伽師地論》卷32 :「如是瞋行是慈愍觀之所調伏。」(CBETA, T30, no. 1579, p. 462, c20-21)
^ 《大乘義章》卷12:「普緣眾生作其與樂拔苦之想名慈悲觀」《大乘義章》卷12 (CBETA, T44, no. 1851, p. 698, a18-19)
^ 《增 壹阿含經》卷7〈安般品〉:「汝當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憂之想皆當除盡。汝今復當修行惡露不淨想,所有貪欲盡當除滅。汝今,羅雲!當修行慈心, 已行慈心,所有瞋恚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 護心,已行護心,所有憍慢悉當除盡。」
^ 《雜 阿含經》卷29:「有比丘修不淨觀斷貪欲,修慈心斷瞋恚,修無常想斷我慢,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云何?比丘!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觀 滅出息如觀滅出息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 (CBETA, T02, no. 99, p. 209, c15-p. 210, a4)
^ 《清淨道論》卷9〈說梵住品〉:「在隨念業處之後所提示的慈悲喜捨四梵住中,先說欲修慈的初學瑜伽行者,斷了(十種的)障礙,受持了業處,食事既畢,除去食後的懶睡,在遠離的地方的善敷座位,安坐下來,最先當觀察瞋恚的過患及忍辱的功德。 」
^ 《清淨道論》卷9〈說梵住品〉:「最初須對己「我欲樂、不苦」或「保持我自己無怨、無害、無惱、有樂」這樣的屢屢修習。」
^ 《清 淨道論》卷9〈說梵住品〉:「他這樣數數行慈,對於自己,愛的人,非憎非愛的中立者,敵人這四種人中,當以平等之心破除界限。」「如果破除界限的同時,而 此比丘亦得(破除界限的)相與近行(定)。破除界限時,而於彼相修習多作者,依地遍所說的同樣方法,即不難證得安止(定)。以同樣的方法證得捨五支具五支 具足三善十相與慈俱的初禪。證得(初禪)時,同樣而於彼相修習多者,則得次第證於四種禪的第二第三禪及五種禪的第二第三第四禪。彼以初禪等的任何一種「與 慈俱心,對一方遍滿而住,同樣的第二、第三、第四。如是上、下、橫、一切處,一切看作自己,具一切(有情),世間,廣大,無量,無怨,無憎,與慈俱心遍滿 而住」。依初禪等而證安止(定)的人而得完成此等心的變化。 」




分類:

佛教術語
小乘佛教
佛教修行法門

 
 
 
 
 
四梵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四無量心)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佛教







基本教義顯示▼






修行位階顯示▼






人物顯示▼






宗派顯示▼






典籍顯示▼






聖地顯示▼






相關主題顯示▼




佛教主題



四梵住(巴利文:Brahma-vihara),佛教名詞,即是保持著慈、悲、喜、捨四種心境;修行與實踐這四種心態,稱為四梵行。源自於古印度教,後為佛教所接納。佛教究竟修行者需將這四種心境擴展至無邊無際,因此又稱為四無量心、四無量觀。
修行四梵住時,以慈心觀為入門,也可以慈心觀來統攝四梵住。
釋義
四梵住最初起源於古印度教,古印度教相信,保持這四種心態,將可投生梵天,與大梵天同住。釋迦牟尼以此來教導弟子,希望弟子都能以這四種心態來修行[1][2]。

慈,意謂對一切眾生保持親切,猶如自己親人。
悲,又稱拔苦,希望能幫助眾生解脫痛苦。
喜,又稱禪悅,是一種平靜而且快樂的心態。
捨,則是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斷我見、我所、我執。

佛教理論
釋迦牟尼以無量(appamama)來形容四梵住,在觀想中,將四梵住的心態,擴展至一切眾生身上。
四無量心,對應四禪定的境界。慈無量心,對應於初禪。悲無量心,對應於二禪。喜無量心,對應於三禪。至四禪時,則應採取捨無量心。
註釋


^ 《雜阿含經》卷10〈264經〉:「我自憶宿命,長夜修福,得諸勝妙可愛果報之事。曾於七年中,修習慈心,經七劫成壞,不還此世。七劫壞時生光音天,七劫成時還生梵世,空宮殿中作大梵王,無勝、無上,領千世界。」
^ 《中 阿含經》卷2〈中阿含七法品七日經第八〉:「所以者何?比丘!昔有大師名曰善眼,為外道仙人之所師宗,捨離欲愛,得如意足。善眼大師有無量百千弟子,善眼 大師為諸弟子說梵世法,若善眼大師為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終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火*僉]摩天,或生兜率哆天,或 生化樂天,或生他化樂天。若善眼大師為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設有具足奉行法者,彼修四梵室,捨離於欲,彼命終已,得生梵天。彼時善眼大師而作是念:『我不 應與弟子等同俱至後世共生一處,我今寧可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彼時善眼大師則於後時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 善眼大師及諸弟子學道不虛,得大果報。諸比丘!於意云何?昔善眼大師為外道仙人之所師宗,捨離欲愛,得如意足者,汝謂異人耶?莫作斯念,當知即是我也。我 於爾時名善眼大師,為外道仙人之所師宗。」




分類:

佛教術語
佛教修行法門

 
 
 
 
 
虛空 (數字單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本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3年4月21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添加來自可靠來源的引用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被提出異議而移除。



虛空是中文數字中的數量單位,相當於10-20,出自清代的《御製數理精蘊》,日常生活中幾乎未用到。中文數字中對應1020的單位是垓,因此虛空也可以表示為垓分之一。







[隱藏]







中文數字單位



 


大數

一、十、百、千、萬、億、兆、京、垓、秭、穣、溝、澗、正、載、極、恆河沙、阿僧祇、那由他、不可思議、無量大數



 


小數

分、厘、毛、糸、忽、微、纖、沙、塵、埃、渺、漠、模糊、逡巡、須臾、瞬息、彈指、剎那、六德、虛空、清淨、阿頼耶、阿摩羅、涅槃寂靜










分類:

數量級

 
 
 
 













標籤:
瀏覽次數:77    人氣指數:277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月曾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莫落】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