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716025
 kanghav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拉莫的侄兒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Simon Armitage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事事無礙
作者: kanghave 日期: 2015.08.15  天氣:  心情:
  這則禪宗對話,網路上很多,看來很有名,但詮釋起來總有偏滑,此因華嚴宗的概念未盡可與今人語言對應(例如理=理論,事=實踐),更重要的是「法界量滅」是最關鍵的,卻似乎沒人懂,都混過去。抄到這裏,加上注釋,做為讀書不懂筆記一則。

南宋‧釋曉瑩《羅湖野錄》卷一:

  圜悟禪師(註1),政和(註2)間,謝事成都昭覺(註3),復出峽南遊。時張無盡公(註4)寓荊南,以道學(註5)自居,少見推許。圜悟艤舟謁之,劇談華嚴旨要曰:「華嚴現量境界,理事全真,初無假法。所以即一而萬,了萬為一。一復一,萬復萬。浩然莫窮。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卷舒自在,無礙圓融。此雖極則,終是無風匝匝之波。」公於是不覺促榻,圜悟遂問曰:「到此,與祖師西來意,為同為別?」公曰:「同矣。」圜悟曰:「且得沒交涉(註6)。」公色為之慍,圜悟曰:「不見雲門(註7)道:『山河大地無絲毫過患,猶是轉句(註8)。直得(註9)不見一色,始是半提(註10)。更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註11)彼德山、臨濟(註12)豈非全提乎?」公乃首肯。
  翌日,復舉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無礙法界(註13)。圜悟又問:「此可說禪乎?」公曰:「正好說禪也。」圜悟笑曰:「不然,正是法界量裏在。蓋法界量未滅。若到事事無礙法界,法界量滅(註14),始好說禪。『如何是佛?乾屎橛。』(註15)『如何是佛?麻三斤。』(註16)是故真淨(註17)偈曰:「事事無礙,如意自在。手把豬頭(註18),口誦淨戒。趁(註19)出婬坊,未還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註20)。」(註21)公曰:「美哉,之論(註22)豈易得聞乎!」
  夫圜悟融通宗教若此,故使達者心悅而誠服。非宗說俱通,安能爾耶。

註1:圜悟克勤,1063~1135年,宋朝臨濟宗楊岐派著名僧人。
註2:政和:宋徽宗年號,1111~1118年。
註3:昭覺寺,在成都市北郊5公里,有川西「第一禪林」之稱。
註4:張商英,1043~1122年,與圜悟克勤皆四川人,字天覺,號無盡居士。1110年繼蔡京為宰相,1111年被貶。
註5:儒家之學。
註6:沒交涉:指與禪法毫無關係,根本不合禪法。
註7:雲門文偃,864~949年,唐末五代僧人,為雲門宗之祖。
註8:轉句,或轉語:一句機語,或一則機語。
註9:必須。
註10:非完全徹底的禪宗提示,相對於「全提」而言。
註11:原始出處有《雲門匡真禪師語錄》卷二,見下。
註12:德山宣鑑,782~865年,臨濟義玄,866年卒,皆唐代禪僧。
註13:(以下抄自網路)
  華嚴宗把法界分為四種,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一、事法界:乃指差別之事物。含色、心情器萬差諸法,一一差別各有分際。如泥土可陶冶成各種器物,各器物是異,泥土是同。水有三態是異,H2O是一。事法界亦即事物之殊相,從差別上看,萬法皆殊。
  二、理法界:理法界即是理體,乃真如法性之異名,也名為真如、佛性、法性、實相等。真如法性不增不減,眾生、佛平等無二無別,亦如眾金,其相雖異,其體則一。擴言之,乃指一切事法界皆是此一理體所顯。一切眾生色心等法,雖然有差別(即「事法界」),而體性為一,同於一理,故名「理法界」。
  三、理事無礙法界:乃指差別之事物,與平等之理體不一不異,理由事顯,事即是理;據理,事乃有成,即事,亦可顯理。如是理事交融,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如水是理體,波是事相,水不異波,波不離水。故曰,理事無礙。
  四、事事無礙法界:萬法皆從理法生,因理事無礙,故事事亦無礙。如中國之五行相剋相生,相反相成,從一期生滅看乃生滅相濟;若從整個宇宙來看,此正是「生生之德」。此正說明萬物並行不悖,一一稱性融通。如一樹之花葉雖異,但紅花綠葉相資,更能相得益彰,使此一樹充滿著生命生機。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亦是如此。(李志夫)
註14:「法界量滅」,語出《楞嚴經》:「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迴向。」文義需參看注疏。清代劉道開《楞嚴經貫攝》卷8:
  此第十無量迴向也。由前「無著」獲性德之全體,「無礙」獲性德之大用。體用備具,故性德圓成。體無不徧,用無不周。是以一塵一毛,皆等法界,無復限量。量滅,即無量也。葢前雖如是,猶在法界量裏,尚未盡銷其限量。今則根根塵塵,周徧法界,則限量情忘,不墮諸數,故名法界無量迴向焉。準以三德,無著即般若,無礙即解脫,而無量即法身矣。
明代鍾惺《楞嚴經如說》卷8:
  「性」即真如性,「德」即真如之德相也。凡有分限,皆非圓成。菩薩住此位中,洞見一真法界,圓滿成就,不墮諸數,有何限量?是以剎中之塵,塵中之剎,重重稱性,互攝互融,故曰法界無量。
  網上引某書解釋為:「諸法功能差別的境界相已經不存在了。」此亦是,然需補接一句:「每一法皆周遍法界。」所以「事事無礙法界」即是「法界量滅」,兩者同義。
註15:這是臨濟義玄的名語,旨在破除學人的聖凡二見及糾纏言詞之妄。
註16:這是五代宋初洞山守初的名語,用無意義的句子截斷學人的語路。
註17:釋克文,號雲庵,賜號真淨,1025~1102年,北宋臨濟宗黃龍派僧人。
註18:手抓著豬頭來吃。
註19:趁:追趕。
註20:在市中心最熱鬧的商區,把布袋打開,一切東西往裏面裝。
註21:這是真淨克文作的〈法界三觀六頌〉第四首,全文見下。
註22:眾版本以「美哉之論」為句,誤。

註11附件:
  舉(註1):「僧問夾山(註2):『如何是道?』山云:『太陽溢目,萬里不是片雲。』」師云:「不喚作一句(註3),不喚作法身,是什麼?」(註A)
  僧問:「如何是學人(註4)自己師?」云:「老僧入泥入水。」(註B)
  僧云:「某甲粉骨碎身去也。」師喝云:「大海水在你頭上,速道速道。」僧無語,師代云(註5):「也知和尚恐某甲不實,有時云:『直得(註6)乾坤大地無纖毫過患,猶是轉句(註7)。不見一色,始是半提(註8)。直得(註6)如此,更須知有全提時節。』有時云:『泡幻同無礙,一切處不是幻,一切處不是無礙。』有時云:『橫說豎說菩提涅槃、真如佛性,總是向下商量。直得(註6)拈槌豎拂(註9)時節,亦是橫說豎說,對前頭猶較些子(註10)。』」
  僧問:「請師向上道。」師云:「大眾久立,速禮三拜。」(註C)

註1:舉:禪家語錄記載格式,表示舉說某則公案。
註2:夾山善會,805~881年,唐代僧人。
註3:一句:多指超越一切語言知識的禪法妙句,猶「第一句」。
註4:參禪學佛之人,多用做僧徒自稱。
註5:代云:上文拈舉的公案話頭,若缺答語(亦有少數情形是禪家認為已有的答語不適合),禪家代擬答語,示以「代云」。這是禪家說法的一種形式,也是禪家語錄的一種類型。
  雲門下面說的話,即以「某甲」為第一人稱,「和尚」指他本人。因僧某甲答不上,所以雲門假設自己是他,示範回答。
註6:假如,即使。
註7:轉句,或轉語:一句機語,或一則機語。
註8:非完全徹底的禪宗提示,相對於「全提」而言。
註9:提起椎棒、豎起拂子,是禪家示機、應機的常用動作。
註10:些子:一點兒。句:比前者稍好一點。

註A:什麼是佛?什麼是道?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不准回答第一句,不准回答法身,那就完全不能回答了。為什麼禪師要背叛標準、正確答案,背叛佛的宗旨?
註B:「自己師」,就是自己的本來心性。但是不能告訴你,為什麼?不但不能說,連聽到你問這問題,都覺厭惡。
註C:學生笨,摸不清師的意旨。對學生之不死心,老師說:「大家腿痠了,下課吧。」令人捧腹。

註20附件:真淨克文作〈法界三觀六頌〉:
1.色空無礙,如意自在。萬象森羅,影現中外。出沒去來,此土他界。心印廓然,融通廣大。
2.理事無礙,如意自在。倒把須彌,卓向纖芥。清淨法身,圓滿土塊。一點鏡燈,十方海會。
3.事事無礙,如意自在。不動道場,十方世界。東涌西沒,千差萬怪。火裏蝍蟟,吞却螃蠏。
4.事事無礙,如意自在。手把猪頭,口誦淨戒。趁出婬坊,未還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
5.事事無礙,如意自在。拈起一毛,重重法界。一念徧入,無邊剎海。只在目前,或顯或晦。
6.事事不知,色空誰會。理事既休,鐵船下海。石火電光,咄哉不快。橫按鏌鋣,魔軍膽碎。
  圜悟克勤特別讚賞第四首,帶出了這則故事的大難點。吃豬肉、嫖妓、喝酒欠債、大買特買(還是光天化日偷搶?),為什麼才足以詮釋事事無礙?才足以說禪?

  感謝袁賓、康健主編《禪宗大詞典》,幾乎所有禪宗用語、歷史古語都有解釋。
標籤:
瀏覽次數:125    人氣指數:925    累積鼓勵:4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拉莫的侄兒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Simon Armitage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