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340648
 吾意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人生漂亮謝幕必問的5個問題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歲月如梭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離不開社群「像愛上不該愛的人」
作者: 吾意 日期: 2015.07.16  天氣:  心情:

現代人整天離不開手機,隨時用手機上網、逛臉書或傳LINE,

研究成癮的心理學家、亞洲大學副校長、心理系講座教授柯慧貞昨天形容,

就好像愛上個不該愛的人,只要一沒手機網路,就會產生焦躁不安的抽離症狀。 

「每天一早起來就想他,整天只想和他在一起,離不開他,有壓力、有煩惱的時候,第一個就想投入他的懷抱!」

柯慧貞在替教育部做的網路成癮研究中,提出「手機上網心理學」。她指出,人們「黏」在社群網路上,

是基於「不敢面對面溝通」、「我分享故我在」、「永遠不孤單」和「我世代」四個目的。

柯慧貞說,「不敢面對面溝通」,是指社群網路和通訊App,讓人們不用直接面對面、

也不必全心全意與對方溝通,可以等有空或有興趣時再互動,「碰到對方的問題、質疑,

LINE讓你能選擇已讀不回、不處理,開不了口的話也能透過打字表達;現在不少人告白、分手都用手指解決。」

「我分享故我在」,是源自人們缺乏安全感和自信,需要大量的「讚」來肯定自我存在感。

柯慧貞說,她曾碰過幾個學生個案,在校課業受挫、被視為「魯蛇」(Loser),

但其在臉書上貼照片卻有很多網友按讚,讓他覺得自己是萬人迷。手機上網也讓使用者感覺「永遠不孤單」,

過去夜闌人靜時害怕寂寞,現在只要滑開手機,就能有臉友動態消息「陪伴」,但柯慧貞認為,

獨處時的空虛用網路人際連結去解決是治標不治本,社群人際連結愈多,就愈感孤單。

「我世代」則由國外學者提出,指1980到2000年間出生的年輕世代,認為自己無比重要、

關於自己的一切都很有趣;柯慧貞說,「我世代」族群一天可能發好幾則臉書動態,

內容全圍繞在自己身上,並希望眾人目光聚焦在自身上。 柯慧貞表示,手機成癮背後,

使用者追求的其實是「歸屬、愉快、成就、意義」,因為相較現實生活難獲得這「人生四fu(感覺)」,

手機網路和社群互動相對可快速滿足。例如在現實生活中,要一個一個交朋友速度較慢、難度也較高,

但在網路上可輕易擁有成千上百名臉友,很快獲得歸屬感,並解決人際不安問題。

柯慧貞說,要戒斷手機網路成癮,就要在生活中找到其他活動滿足「四fu」,

比方嘗試藝文、學習、社會服務;另外觀念也要改,例如掌聲不一定要別人給,自己也可給自己按讚等。



 本文轉載自2015.07.16「聯合新聞網」,作者:陳皓嬿 


Laura Pausini - It's not goodbye


標籤:
瀏覽次數:290    人氣指數:5290    累積鼓勵:25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人生漂亮謝幕必問的5個問題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歲月如梭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