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明 黃明堂 攝 舉例來說, 以前在鄉下要一隻風箏, 我們會去找竹子、砍竹子、削竹子, 還要學會如何放風箏,
讓風箏不會過重,昂揚騰空; 但是我們現在只會「買」風箏。 一個人如果自製風箏,他得到經驗有多少呢? 有人文的經驗、知識的經驗、 肌肉拿捏的經驗、成就感的經驗、 美好的經驗,好妙喔,就這樣飛上去了。 種種的,幸福感的, 不是用物質得來的, 而是自己參與的成就感與幸福感。 那種對明天的期待,要放風箏的期待。 現在小孩子要風箏,就直接買。 一個兩百五十元, 小孩子一放,不是成就感, 好玩很快就過去了。 畢竟不是他的, 跟他的精神和心連不起來, 就沒有感情。 這是我們內在的缺乏。 外在是生態環境破壞、資源的耗損, 內外都空空的。 裡外都空掉,這個日子不會久耶。 精神上,台灣在過去的歷史上沒有像今天這樣貧窮。 雖然物質富有,卻是暴發戶的富有。 我們缺乏感動的經驗。 每天從大眾傳播上沒看到感動的東西,也不能去寄望它。 但是,我有感動的經驗, 這種感動不是說自己做什麼, 或別人對你做什麼的感動, 而是來自豐富文學遺產的閱讀。 《互助論》的作者克魯泡特金是位哲學少年。 他在年輕時曾為感動為何物,陷入困惑。 他的哥哥於是寫信告訴他:
「你先不管感動為何物,你就相信感動是『善』的東西在你的心裡活動。」 如果你心中常有這種善在心裡爬動,你就有一股無形的力量; 如果社會上多數的人,都有善的力量, 這個社會就有一股善的力量對抗不公不義的事情。 社會因為不完美,才需要我們。 幸福不是有吃有穿。 幸福是一個複合體,不只有物質, 就算是物質也要有精神生命在裡面。 我們吃東西得到能量,看書也能得到無形的能量。 有形的,就是那些,但無形的,更需要。 我不敢說, 少數人的串連會有很大的力量, 力量要普遍才有影響。 但我知道這樣做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