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美國有一個人,在他收入微薄的時候便自我約束,每收入一塊錢,一定存五十分。為了達成高儲蓄率,他和妻子成了撿便宜貨的高手,他們的目標是物超所值,例如以五美元買到原價兩百美元的沙發床。這個人不僅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儲蓄足夠的金錢應付生活所需,更靠著早年的儲蓄,攢積創業資本,開設了投資顧問公司,後來發展成資金規模六千億美元的基金公司。這個人就是著名的約翰.坦伯頓(John Marks Templeton)。在他眼中,不管是一套家具、一棟房子、一頓飯、一支股票,還是一張債券,他的觀念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永遠找便宜貨」。
德國作家笙堡(Alexander von Schonburg)在《窮得有品味》一書中說過一個實例:他有個朋友對豪華轎車情有獨鍾,卻只能買得起寒酸的小車,於是他決定在二手車市場尋覓。有天終於在二手車市場,找到一輛從印度外交部退下來、被賣回德國波昂的禮賓車,這輛車可是印度前總理接待外賓的禮賓車!即使再豪華的高級跑車,在這台車面前也變得「俗不可耐」,而且更值得誇口的是,這輛禮賓車價錢竟然只是一輛小小雷諾車的錢。
不過,要能夠從二手貨中找到最好的東西,背後須有意識累積對於物品「價值」的知識。根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引述「量子消費研究中心」(Quanta Consumer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美國收入在人口前30%的人,對於商品的知識與價值認知程度,遠高於其他階層的人。而他們這方面的知識並不僅限於高價商品,低單價的物品,他們依然有更準確的價值知識。財富來自於知識,這個調查顯然是很好的證明。
在美國,就興起「換屋度假」(vacation home exchange)的風潮,也就是放假時「我到你家去,你到我家來」:例如住紐約的人們想去波士頓度假,就先上網尋找波士頓有沒人想來紐約度假,找到後,雙方約定放假時交換房子,這樣雙方都可省下住飯店的錢,而且住對方家裡各種生活必需設施一應俱全,還能和周圍鄰居交往而得知當地風土人情,這比關在大飯店裡足不出戶還更符合旅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