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048531
 柳岸花酩又逸春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學佛辨正 之 三自性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學佛辨正 之 修行與道場》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學佛辨正 之 基礎思想觀念》
作者: 柳岸花酩又逸春 日期: 2014.07.30  天氣:  心情:
《學佛辨正 之 基礎思想觀念》





C:
我建議我們應把研討題目縮小並確認,猶如數學命題需確定,才有接下來討論的價值,
例如[無常]是佛法三法印之一,自有其定義

至於S兄建議從眾生的念想,討論並解釋佛法,個人有兩種想法,
一從佛法定義,探討眾生想念,
二從眾生想念,由佛法來釋義。

佛法的名相是極為清晰,猶如數學命題,或可以佛法檢視眾生想念,也就是說佛法定義就是定義,眾生想念就是想念。

而我們現在是討論定義或想念?

否則易於淪為自說自話,失去研討意義

末學先起頭好了,從念想起,今年二月二十七日下午被主管告之,隔天起不用上班了(即我被裁員),
沒有交接,馬上離開了工作十四年的公司,而在這之前,自我感覺良好,公司應還有靠我的地方,沒想到...
該如何應用佛法?


H:
這件事應可用在先前討論的無常和因果。既是無常的道理,亦是因果異熟的現象。


S(我):
我以為,我們在閒聊,說說彼此的心得和看法,雖偶有引證,也會說說自己對引證內容的想法。
至少,我是這麼做的,絕大多數的內容,也都是經過自己的心思,想跟大家交流的。

不過,你們閒聊,多是寥寥數語帶過,連闡述自己的觀點都談不上,
引用的資料,也沒有說說自己對該資料的觀點和看法。
這樣,哪是交流?

說到無常等等,我明明說:

有人說【命中注定】,有人說【無常】,有人說【因果】,有人說【輪迴】,你們說呢?
是相信?還是不相信?是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

當有人這樣問的時候,你們怎麼想?怎麼回答?

我的看法是這樣,......


很清楚,就是在說眾生或有如此這般的看法,我也先說了我的看法,希望能拋磚引玉,問你們怎麼看?
卻沒人來闡述自己的看法,好作交流!

對於你們舉的例子,我也用心把我的看法說了,卻也不見你們也來說說自己的看法,這樣,哪有交流?

如果學佛都沒有自己的心得想法,有的,都是引用別人的說法,連個自己的分辨也無,豈非鸚鵡?
能知其義否?那又何必交流?

如果學佛,只是搬出定義來,也沒什麼好說的了!
定義是死的!大家照本宣科,不能有丁點不同,那又何需那麼多經典?一大堆比喻?
甚至經文裡還有許多篇章多有疑義,也各說各話。

正因眾生資質有別,情境有別,諸多矛盾困頓,令眾生有種種不同境界的疑惑,
所以明明相同的意涵,佛陀才要不厭其煩在不同的經典裡,用不同的名相,對不同的聽眾,做不同的說明,不是嗎?

至於佛法定義,更是令人迷惑!
究竟是誰來定義的?佛陀?或其弟子?還是翻譯者?還是闡述者?講經者?

若是連這個都沒有搞清楚,就說是定義,也未免可笑了!
我並非否定存在的價值,而是思考理路必須清晰,不可隨手拿來,便說是佛經,
冠上了佛經,便不可懷疑,應該要全盤相信,這樣跟盲信、迷信沒有差別!

再說了,無論定義從何而來,無非眾生。那麼,究竟何者是眾生念想?何者是佛法定義?

說到這裡,或許你們還都在狐疑,究竟我想說什麼?

佛陀一心悟道,而後講經說法,源何而來?探其根源,不就是從眾生煩惱而來嗎?
所有經典佛經,應該是皆所從出的。若是捨此而不由,那才是捨本逐末之舉。

我覺得,學佛就是學生活,從生活點滴中領悟、累積、淬煉、提醇,然後明心見性,
像拓樸學的概念,吾道一以貫之,放諸萬法而皆準。

能這樣不引用太多名相(=障礙),也能深入淺出,
闡述佛學的哲理,給更多的人更容易理解入門,才能看到更多年輕人親近佛法。
佛教的體系才不會崩解。


註:
據我的觀察,台灣的佛教體系(不是佛教)正在逐漸崩解中。若有興趣,我們以後再談。




C:
真好玩,同樣寫文章,我會覺得我已經講出我的想法,反而你覺得我都沒表達,
同理我也覺得你也沒表達,真是一致呀!

我不知別的宗派如何,我們是淨土宗,在大學時代跟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師學,
他的老師是淨土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
李老師總跟我們強調要有師承,講經時也總是說自己只是錄音帶,
都是經上或祖師大德講的,而他們都是已證悟之人,代代相傳,也有許多的往生事績。

我們是相信因果的,唯識學的,解釋是非常清楚。

至於誰來定義佛法名相,首先可查佛法大辭典,再來就是以上所談的經典或祖師大德所言,
絕對不會有無所適從或相互矛盾的情形。

孔子說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我希望能分享從淨土法門所得到的喜樂,畢竟我們曾一起研習過,
不知此篇文章是否寫的清楚些,請笑納


S:
我說
【你們閒聊,多是寥寥數語帶過,連闡述自己的觀點都談不上,
引用的資料,也沒有說說自己對該資料的觀點和看法。這樣,哪是交流?】
可沒說你們【都沒表達】,你這麼簡略地說,實在誤解!出入實在太大!

任何事情,總有優劣得失,並非對錯問題,而是選擇問題。
學派固有分,佛法本無別。故先專注於學派,透理而後能通達無礙。
深入為求悟道,淺出乃能弘廣,旁徵博引,無所界定,自然暢達,才是真法義,事理至明。

故我學佛者,非惟固執於學派之見,忘失本源之通達無礙,
更要能知己知彼,汲長補短,毋拘於門戶之見,法義圓融,
則雖殊途而能同歸,證如萬法歸一,莫可偏違,此乃可謂之正見也。

李炳南老師強調師承,只是為了尊師重道,飲水思源;
錄音帶之說,更是謙稱,寧將榮耀歸於祖師大德,不敢潛越擅專之謂也,豈是自己毫無進境、洞見?
否則,豈不有愧於師承弘揚之託付?

相信因果,始終不是我在對你們談論的重點。
我說的是,我們學佛者遇到一般人問XXX時,
我們應該如何表達、溝通,才能讓一般人容易明白,而樂於討論?
而不是自我感覺良好地說了一堆名相,結果好像只是自己賣弄了深奧的專用語言,
最終淪於自說自話,連交談都困難,又如何能植入人心種苗?這樣有何意義?

佛教組織經常『自我吹噓』經典哲理之博大精深,
但較之其他宗教組織,顯見其信眾組成之偏異,年輕人佔比極低,組織毫無活力、活水,何以致之?

空有妙法,錦衣夜行,自我感覺良好,不能以眾生念想、眾生煩惱之本源,以眾生生活點滴之語言為眾生說法,
眼高手低,高談奧義之故也,這也是高僧大德亟需自省、戮力之處。

但若連親近年輕人的生活情境,用年輕人的語言,去和他們融入都不想,
又怎麼引導他們對佛教有興趣?對佛法有興趣?那麼還奢談什麼度化眾生、弘揚佛法?

知而不行,知而不能行,知而行不得也,就不是精進,就不是修行了!
只有眼高的上求佛道,沒有謙卑的下化眾生,那就遑論【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句話!就更凸顯其諷刺之處了!

說相信因果很簡單,但做得再好,也只是獨善其身而已。
天天念佛做什麼?最多最多也是只能做到獨善其身而已!

利他到哪裡去了?無我呢?還是我執?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不是懷疑淨土之功,但問眾生之念。這些,是值得深思的!

看到你說【佛法大辭典】我不禁笑了!
我豈會不知?這正是我感到更應該要戒慎恐懼的地方!

盡信書不如無書,說的正是指:
任何書都是人為的,這就受限於所有可能的人,本身的內涵、眼界、認知、文化任何可能的盲點!疏誤就會在所難免!
所以,才會說【語言、文字是有漏學】,豈可過度依恃,而全盤接納,毫無警惕之覺,細察之慎?
佛教之內,不是就因此,而曾經天翻地覆地發展出禪宗嗎?
這正表示,這是一件很重要而嚴肅的事情。

我還是要再三強調,我這麼嚴謹地說,只是強調我們的態度應該要十分謹慎,而不是否定所談的種種經典法義。

想想看,佛法已經歷經千年之後,應該已經十分嚴謹,
若說毫無缺疏之處,那就不應該還能有如此多的祖師大德,洞見前瞻,另闢視野,闡述創見,成一脈之言。
我輩悉知,則豈可妄自菲薄,又豈可率爾輕忽,夸夸而談,承澤臨淵,無所分辨?

這麼多年,我默默學習、思考、查證,雖然不常,也陸續去過不少道場,體悟很多。

我很感念佛學社眾多學長的指導提攜辨正,扎下很多正念基礎,差堪告慰,
讓我在人生流轉之際,可以坦然應對進退,
雖感懷而不悲悽,雖挫折而更奮勵,
理解了人生處處都是道場,事事皆有機鋒,人人都是啟示教練,時時都能『信解行證』,
而不至於疑滯不前,隨波逐流。


關於裁員一事,其實必然早有徵兆,只是自己未察覺。
你這事未細表,所以我不談事,只就我個人慘痛經驗,談談感懷,或可參酌。

經營者承擔營運成敗,必有其考量。
設置資訊單位養護,則目的在【為經營者所規劃之經營策略提供資訊情報服務】,
故資訊部門存在之核心價值,在於【提供符合經營策略、公司利益之資訊策略服務】。

當經營者面對市場變化、經營困境,力思突破,必然需要許多應變配合,
而因應經營策略上的應變調整,所有組織、流程、運作、資源,都會因此可能被檢討檢視,
也許組織需要變革,也許系統需要汰換,也許績效不彰,也許只是【可能不能因應未來的需要】,
經營者為了確保其所採取的調整變革有效,寧可豪賭,也不願坐視。

通常,保守、穩健、忠誠者有時會因此被犧牲。

在經營者亟需變革的眼裡,
忠誠的另一種觀點,有可能是沒有能力跳槽,
保守穩健則有可能是被視為缺乏開創能力,

在不同環境下,經營者的思維亟需突破時,就會如此,非關個人良莠。

有時,是老闆期待外來的和尚會唸經,
這時,待越久的人,老闆自認對他越了解,認定外來的比較有機會,能帶來新思維新科技,但原來的人很可能做不到。

所以,立場不同,思慮各異,不是對錯問題,而是決擇問題。

我不行了,腦袋混沌!要去休息一下!晚點有精神再說吧!








 
標籤:
瀏覽次數:176    人氣指數:776    累積鼓勵:3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學佛辨正 之 三自性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學佛辨正 之 修行與道場》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