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048531
 柳岸花酩又逸春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學佛辨正 之 基礎思想觀念》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學佛辨正 之 關於經典的認知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學佛辨正 之 修行與道場》
作者: 柳岸花酩又逸春 日期: 2014.07.31  天氣:  心情:
《學佛辨正 之 修行與道場》





C:
由於台中蓮社李老師的強調師承,依祖師的指導,不要亂跑道場,
每週蓮友一起念佛,遇有臨終蓮友及其家屬,大家聚在一起為其助念求往生,
自大學畢業後,也經歷岳父母,家母及二位哥哥,其間也助念多位蓮友,
念佛法門求生西方,也是自已未來的目標,我想我們都在跟著蓮社學,也很放心的跟著做,
這可能跟你的經驗有些不一樣,你必須多所比較,多所抉擇,篩選,找到適合自已的路。

對於念佛法門,我們鼓勵佛化家庭,並未獨善其身,也發願迥入娑婆度脫有情,
若以佛之四弘誓願而言,即是先成佛道後度眾生,當然也可先度眾生後成佛道,
在蓮社上課曾提到【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這或許也可供你參考。

先談至此,再聊




C:
惑業未斷猶坯器,經雨則化棄前功

這是在講凈土宗藕益大師的修行體會,他在二十四歲就開悟了,
若不持續修行驗證所悟,開悟就好像剛拉好的花瓶坯土,已具形像,
若不經過燒烤成型,而經過大雨摧殘,將無影無蹤,
每讀至此,不免心生焦慮,心中的坯土,何時成器





S(我):
或許是機緣不足,早年工作幾乎夜夜加班,
所以別說是參加道場、社交活動,就連基本生活品質都談不上。夫妻兩人可以說都是工作狂。
平日零碎餘暇,能聽聽演講,看看資訊相關技術書籍、經營管理書籍、哲理策略相關書籍,
幾乎就已經是全部的生活娛樂了!

所謂去過的道場,不過是就近隨緣,或因應親友長輩而陪同之舉,
或有參與開設階段課程,或隨順皈依,皆不脫此,故有前述看法。

道場,不過是眾生聚集之處,自然有種種眾生之習氣、習見、庸知俗行,浮滎其中。
道場,各有傳承慧命,盛衰興頹,亦皆是眾生因緣際會之故也,只是我們去得適時與否而已。

或許是你們厚積福澤,所以適得其所,適得其時,得遇良師益友,互濟同修;
或者,正是我需要更多的見聞省思來戮力精進,所以冥冥中給了我很多劫難功課,藉以奮力自強。
我等眾生乃各依造作,適性而為,各安天命而已。

歷經危厄病憂,身苦心熬,起伏困頓,聚散無常,早已處之泰然,生死之事,更是淡然無所憂懼。
只是身邊至親者,畢竟根器不同,悟性有別,舊習難解脫,
雖曾有機緣照護,卻難以引導正念,放下,自在,
不能同登寶地,悉證菩提,頗有感懷,引以為憾。

早年我父母由於因緣際會,偶然殊遇,在家做垃圾分類,協助旁及鄰居友人,眾志合力,漸漸形成今日之環保回收規模,
主要交付慈濟及佛光山,所以經常有活動、法會等等,我們夫妻偶然得空,則陪同參與;

妻姐為教師,主要是參加法鼓山活動,旁及佛光會教師組織,因其勸募,所以我們也是法鼓山會員,
遇有法會北上,我們也就隨順因緣共襄盛舉。

岳父母近年多有病痛,時有不便,我心細慮深,因而獲知,則代盡棉薄,照看撫慰,往往皆大歡喜。
縱然如此相親近,更能體悟,心念習性深植難拔之苦,親人之糾結痛苦更甚,徒然悲憫,卻頹然無力。

歷經岳父驟然辭世,岳家女眾男孤,悲慟不知所措,難以承受,銜命協助妻姐治喪撫卹,感懷更甚。
幸而其姊妹平日念佛,也得僧團眾蓮友前來助念,故能容顏柔和慈祥,四肢柔軟。

其後,我們也實在沒有經驗可以參照,所以皆是盡心盡力研議,務求圓滿。也點滴請教主辦的葬儀社。
直到葬儀社老闆娘(同業公會理事長)忍不住說了:
「其實,你們這樣已經做很多了!可以了!我做這麼多年,實在沒有見過做這麼多的...這樣你們會累死...」
我才敢開口和妻姐商討簡化些程序。

你說得很好,尤其是四弘誓願、四依法,這是自然的事。我前面闡述的,也不脫此義。

再聊了!





C:
今年回台時,曾去北投農禪寺參訪,它是法鼓山道場,留下美好印象,
這是個有規矩的道場,午餐時禁語,且男女眾分邊坐,師父有在教。
而且大殿的建築簡單有禪味,空中花,水中月,無形中與大眾結善缘。

上次曾提到岳父往生因缘,也有臨終助念,相信對淨土法門也略有感觸與體會,
家父也已年過九十,一直跟著台北淨廬念佛會,老實念佛,有願必成。

難得你參予各種不同的道場,俗語說,人有善願,天必從之,
你是否也發個願,如同慈濟所說,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
面對繁雜的各種因緣,必能跳脫牽拌,滿自己的願,來美後,體會尤深,再聊


話說1999九月底來美後,離開了念佛會,才突然覺得以往學佛多麼的幸福,有好老師,好蓮友,從生至死都不用愁,
來美後才知學佛正當開始,一直盼望能找到像台灣一樣的環境

皇天不負苦心人,曾有那樣機會,卻也了卻我的一個宿世因緣,也離開了那裡,本以為很難再找到同參道友,
卻在同一小城結起與台中蓮社另一牽線,最後更因家母的往生,現在每星期四在寒舍共修,同學H與我妻弟均有參加,
說了這麼多,只想證明「人有善願,天必從之」,阿彌陀佛會幫你做最好的安排的。
我越來越信了。雖不一定給你最頂尖,最優秀,但絕對是最好的安排,以此與二位共享,再聊。



S(我):
若以道場、法會來說,法鼓山確實是比較純樸踏實不虛華,處處皆顯其敬慎規矩,
你多已述及,我便不再贅敘,(我們夫妻也在此皈依),道場風格正如聖嚴法師的性格態度,可惜師父圓寂得早。

我們夫妻因為就近,曾在XX國小對面的普X精舍上禪修班,因而隨順皈依、共修,經常返山出坡(服務)。
中台禪寺也是個治理教眾紀律嚴謹的道場,
穿著制服海青僧袍、行住坐臥、跪拜、儀態談吐、飲食、僧俗長幼男女,皆有規矩,
以此而言,是最重視紀律的道場團體。

不過,他們計畫性吸收社會菁英,要求積極參與,要精進、要布施,分組考評,實在是過激了!

初去禪修班,正遭逢四川震災,捐款後,延遲數月居然仍沒有給我收據,
我以為疏漏難免(但有登錄帳本簽字,當時說是總本寺開立收據後,會送來),
去詢問,卻說是規定「你有來要,我們才開給你」,並非取信於信眾的、一律開立的磊落態度,令人深不以為然。

此後屢屢約見,勸募各種名目款項,說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深不以為然,故而漸漸淡出。
以其心魔熾盛,早已違背佛法教眾的精神本意。

佛光山因推行『人間佛教』、三好(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 給人方便),
加上原本教眾龐雜,婆婆媽媽特別多,所以就顯得『很熱鬧』,紀律鬆散,就連誦經的莊嚴氛圍也顯遜色而雜亂。
不過,也因此顯得很能包容『眾生』,讓許多長者得以『隨性自在』、『習氣紛陳』了!

對於各方場所(不再一一述及),雖有所窺見,
既知其皆以眾生為根本,亦以之為眾生修行之所,各有其存在以來之習氣,那也是自然之事。
心中既已了然清亮,倒也就不以為杵,所以不伎不求、不嚮不避不攀緣,隨緣自在了!

對於願力,亦有感知。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這些年,敬謹戒慎,息緣盡份,良有以也。
不以宏願癡長貪戀福德,學佛豈是今生而止,惟求基本人子之道而已,何有餘力旁騖甚且?

再說,心若無邊無我,願又何來大小?
說來,弘願也者,乃為無明眾生開眼界、展胸懷、宏氣度、消業障、增智慧,入門示現而已,
如何一念不墜、意行不悖,仍是汲汲營營要修的功課,這才是行願的根本。

例如:一世父母之圓滿,若不可行之,又如何能及累世父母?況乎無邊眾生?

所以說,願,不在於宏微,而在於念善行徹,雖微而能圓滿,則乃可以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無所不在、無所不及。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亦是此理。

這些年,我凡事皆處之淡然,已經不太在意世俗種種思慮憂疑,來則惜緣歡喜,去則息緣祝福,就像我寫的那首詩:

『墨絕蒼渾撼俠骨,情摯洋溢闖江湖,淡看正邪恩怨路,喜捨生死半部書。』

只想在生活中,好好體會修行,領悟佛法。即心即佛,不求往生西方。

再聊










 
標籤:
瀏覽次數:217    人氣指數:1617    累積鼓勵:7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學佛辨正 之 基礎思想觀念》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學佛辨正 之 關於經典的認知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