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048531
 柳岸花酩又逸春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學佛辨正 之 修行與道場》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愛人與被愛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學佛辨正 之 關於經典的認知
作者: 柳岸花酩又逸春 日期: 2014.08.02  天氣:  心情:
《學佛辨正 之 關於經典的認知》




S(我):
先前曾提及(不惟佛教)各類經典,由於經過各種輾轉翻譯、注述,年代更迭傳承、解說,
不免因經手人之佛學素養和悟性,而有差別或偏重,云云之看法。

近日正好讀到一篇『中國佛教的譯場組織與沙門的外學修養』,也給兩位閱讀參考,
或許對於經典之歷史發展演化,會有更貼近史實真相的認知,
也能略為理解我的說法並非毫無依據,而能認真看待。

網址: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BJ001/bj089702.htm



另外,對於沙門一詞,維基百科上有還算清楚的敘述,可以參考。

沙門
意譯為道士,道人,貧道等,意為「勤息」、「止息」等意,
原為古印度宗教名詞,泛指所有出家,修行苦行、禁慾,以乞食為生的宗教人士,
後為佛教所吸收,成為佛教男性出家眾(比丘)的代名詞,在漢傳佛教中,意義略同於和尚。

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2%99%E9%96%80



其中敘述提及,在《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中,有提到四種沙門:

【行色相沙門】:
如果有出家人剃髮的模樣,但身口意行卻都不清淨,徒具沙門形相而無實質,稱作行色相沙門

【密行虛誑沙門】:
也有人在佛教之中出家,雖然表面裝出很有威儀的樣子,來蒙騙賺取世間人的尊敬,
但事實上心中卻貪愛世間法、執著人我的表相,
對於解脫道所說世間一切法無常、苦、空的道理,不能信受,不能親證,
所以不喜愛也不願離開世間的種種法。這種人就稱為密行虛誑沙門

【求名聞稱讚沙門】:
貪求名聲而外表像是有持戒的人,希望因此得到他人的讚嘆。

【實行沙門】:
不求名聞利養、能證解脫果。


可見眾生也應理解,雖然為了佛教的健全發展,不可隨意批評僧人,以免僧之不受德崇,殃及佛教之興隆,
但佛陀並沒有昏昧到不教人分辨優劣。

學佛者不可不知,更不可鄉愿昏昧愚痴,猶如認賊作父,奉魔為佛,則荒唐之至也。

再聊了!



C:
你的心態不同,結果就不同!
http://big5.fsamtj.com/my/ShowPost.asp?ThreadID=344088



由於你的道場經驗豐富,也使得你必須有準確的擇法眼,方不致人云亦云。難為你了。

我們凈土宗也鼓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說的好,剛傳上一篇心態不同,結果就不同,
既有心對現世盡全力,何妨火力全開,因為因果不只有這一世,豈可妄自菲薄。這是我的小小看法。

另所引兩篇有關譯經與沙門,我仍會建議最好有師承,不管是何宗派。
再依四依法,以前李炳南老師一直強調最好依古注,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
所謂古注皆是有修証之人,今人多依識不依智,依語不依義,猶如管中窺天。
或許你可提供一些有疑慮的經典,
不過我想一般熟知的金剛經,阿彌陀經,華嚴經等應是可信受奉行的,因有祖師大德的驗証。

禪宗六祖開悟時曾說何其自性,本自清淨,能生萬法。
所以說心有多大,願就可多大,而心之大是其大無外,我在學習找回本有的自性。再聊。





S(我):
我說【甚至經文裡還有許多篇章多有疑義,也各說各話】,並非你說的【有疑慮的經典】,這要分辨清楚。

試舉一例,如:地藏菩薩本願經。

其中,關於地藏菩薩的敘述,
在忉利天宮神通品(婆羅門女)、閻浮眾生業感品(一王永度罪苦眾生、光目女)的幾段敘述皆不相同,令人不解。
也曾請教、查證過,據說此經各篇乃輾轉流傳,陸續收羅而來。

再談!



 

C:
謝謝你提供的資料,我很有興趣,我會好好的研究一下,謝謝








 
標籤:
瀏覽次數:201    人氣指數:1601    累積鼓勵:7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學佛辨正 之 修行與道場》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愛人與被愛
 
住戶回應
 
時間:2014-09-17 19:48
他, 66歲,高雄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