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389802
 城市行走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聆聽歲月的美好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愛情的兩難式與反事實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小確幸之外的小確幸
作者: 城市行走 日期: 2013.09.19  天氣:  心情:
察覺「小確幸」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小確幸。

若採用村上春樹的說法,小確幸意味著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微小但確切的幸福;
不過,這如何為可能呢?也許我們可以考察一下讓小確幸產生的條件,
從比較宏觀的角度出發,健全並值得信任的制度,是其中不可少的成分。

要是大家對於諸如政治、法律或經濟等制度,有太多的疑慮,那麼社會秩序
將會因沒有足夠的信心,而陷入互動困難的惡性循環,很難運作和維持下去。
像說話不算話的政府,公民不會想參與,政策怎麼推動?司法和立法的不公正,
提高群眾違法犯紀的機會。對於沒有信用的銀行和充斥假貨的市場,不去交易
且食衣住行自給自足,顯然更好。此種情況下,人們為應付不確定性,
需付出的成本太高,小確幸其實很難著床(註解1)。

但這一切的制度設計,即使獲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為何幾乎都讓人無感呢?
或許來自於其不會輕易變動的恆定性(朝令夕改有損正當性,亦即被民眾
所認可的程度),將絕大部分日常生活納入例行公事,可預期的重複操作,
構成本體上的安全感(包含身心)令人安心且習慣的不斷持續互動,
差不多忘記了其存在,我們才能專心經營自己的人生,
小確幸在這樣穩定的基礎孕育之下,才容易成長茁壯並開花結果。

制度的永續經營,必須克服人的有限性(個體的生命、時間或精力都會耗盡),
另一方面,避免「人在政舉,人亡政息」,故「去人性化」成為其重要特質,
不讓角色的重要性威脅到制度,少了什麼就補什麼,具備資格者誰做都一樣,
即使總統沒了,亦能改選,社會才能長治久安。

再者制度上軌道後會慢慢僵化,僅憑個人之力通常難以撼動,會有我能改變
什麼局勢的無力感,因此生命重心由公領域,轉向好好的打理私生活,
發現或尋找柴米油鹽細縫中的小確幸,也就自然而然,可以想見(註解2)。
類似「小富由儉,大富由天」的概念,對比來看,可遇不可求的大確幸
(有小就有大,相形之下,姑且名之)遠在天邊,渺不可測;反觀小確幸
較能掌握,操之在己,又可平添生活的趣味,何樂不為?

說到可讓制度失靈的天災人禍(像颱風地震或通膨失業等), 隨便出現一個
都容易使得脆弱的小確幸瞬間泡沫化,所以稍微轉換一下觀點:
如果有令人愉悅的小確幸存在,似乎代表著身邊沒有什麼嚴重的大事發生,
這基本上已經是一種幸福了。

Ps:
面對大環境的變化,能不「心隨境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自身修為已達超凡入聖者,畢竟鳳毛麟角,非本文關心重點。

--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陶淵明〈神釋〉

註解1:
缺乏對制度的信任,人們亦能運用人際關係(社會網絡間的信任)解決生活所需,
例如不去銀行週轉,而選擇跟親朋好友借貸。這是極端的情形,現實生活中
兩者常是並存的,但一般而言,現代社會中制度的影響力大於人際網絡。

註解2:
本篇文章未討論到個人反思性(reflexivity)和能動性被馴化(藉著教育等方式)
或說經由社會運動改變體制的可能性之內容。

--
浮生千山路

演唱:潘越雲。作詞:陳幸蕙。作曲和編曲:陳志遠。
(由於著作權問題,就不內嵌在日記中,請有興趣的人到YouTube上欣賞)

小溪春深處 萬千碧柳蔭 不記來時路
心托明月 誰家今夜扁舟子

長溝流月去 煙樹滿晴川 獨立人無語
驀然回首 紅塵猶有未歸人

春遲遲 燕子天涯 草萋萋 少年人老
水悠悠 繁華已過了 人間咫尺千山路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涼淨風恬
人間依舊 細數浮生千萬緒
標籤:
瀏覽次數:91    人氣指數:91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聆聽歲月的美好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愛情的兩難式與反事實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