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716025
 kanghav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黃淳耀八股文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胡任輿八股文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陳聶恒八股文
作者: kanghave 日期: 2015.10.20  天氣:  心情:
本篇來自於周新曙《明清八股文鑒賞》(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頁118-121,編排略有調動,注釋稍有增補。

陳聶恒

[作者簡介]
陳聶恒,字曾起,號栩園,武進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科庚辰進士。歷官廣西荔浦知縣、刑部主事、檢討。生卒事蹟不詳。

(題目)
鏗爾,舍瑟而作。

[題解]
這篇文章題目出自《論語‧先進》第二十六章。在中學語文教材中一直選錄,並以這一章的第一句作為課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有時為了方便,就將這一章稱作《侍坐章》。這一章的內容,是講孔子有一次和子路等四位學生在一起談話,啟發他們各自談自己的志向。子路談了他會把一個不小的國家治理得人強馬壯,冉有談了他會把一個小一些的國家治理得人民富足,公西華談了他會在諸侯會盟的時候擔任一個小相職務。最後問到曾皙(即曾點),而曾皙這時正在鼓瑟。他停止奏樂,站起身來「舍瑟而作」,回答老師的提問。接著還有一段對話。本文就是取中間「鏗爾,舍瑟而作」作為題目來寫的。

(破題)
瑟有餘聲,惟其作(註)而舍也。

註:作:站起身來。

(承題)
夫鏗爾者,非舍瑟之聲耶?我(註)聞其聲,而已知作者之為點矣。

註:題目的句子,是在孔子與弟子問答之間,所以題目的話不是孔子的,也不是弟子的。作者此處開始入聖賢口氣,「我」是朱熹。

(起講)
昔四子言志,次當及點。而點方鼓瑟,以故後於求、赤(註1)。迨(註2)夫子有「何如」之問,而適會其希(註3)矣。夫侍君子之禮,問更端,則當坐而起。點之作也,於禮固然。

註1:四子:即孔子的四個學生子路、曾皙、冉求和公西華。
  朱注:四子侍坐,以齒為序,則點當次對。以方鼓瑟,故孔子先問求、赤而後及點也。
註2:迨:到,等到。
註3:希:停下來。指彈奏瑟的動作停止了。
  朱注:希,間歇也。

(入題)
然而希(註1)則希矣,瑟猶在御也,將有事於作焉,而瑟亦若或告之也(註2)。

註1:見前段註3。
註2:以下從第一比至第三比,可以涵括於「而瑟亦若或告之也」之下。

(第一比,起二股)
以為是前音之已收而未收也,似也但少厲(註)耳。
以為是後音之莫續而猶續也,似也但加促耳。

註:少厲:厲,聲音激越。減少音樂聲的激越程度。

(第二比,起二小股)
意初不在弦,而有意無意之間,餘音猶振。
弦已脫於手,而非手非弦之際,虛響猶傳。

(第三比,中二股)
不宮不商(註1),律呂(註2)幾無可調之處,蓋鼓之則調,舍之則不復調也。
何噍何嘽(註3),性情杳無可傳之實,蓋鼓之則傳,舍之則不復傳也。

註1:不宮不商:宮、商,古代的兩種曲調。古代曲調五音分為宮、商、角、微、羽,又稱五聲。歷代都有研究發展,也有專門著述。「不宮不商」是說曾點這時彈奏的既不像宮調,也不像是商調,沒有彈奏成有曲調的音樂。
註2:律呂:古代樂律的總稱。
註3:何噍何嘽:噍,聲音急促。嘽,和緩。音樂是何等急促,又是多麼和緩。

(第四比,後二股)
夫因舍瑟,斯有鏗爾之音,而治之以耳者,早以知肉(註)。聲之不足,而絲亦改乎其度也。
且因作,斯有舍瑟之舉,而治之以目者,正以覘足。容之有餘,而手已應乎其節也。

註:知肉:嘗出肉的味道。《論語,述而》第十四章:「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第五比,束二股)
可以舍而舍,可以作而作,其諸(註1)寓意於物,而不留於物者乎。
可以坐而安弦,可以作而舍瑟,其諸和之以樂,而又節以禮者乎(註2)。

註1:其諸:表測度語氣,相當於「或許」、「恐怕是」等。《論語‧學而》:「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註2:這一股四句,第一、三句相連,第二、四句相連。第二、四句還應承了「起講」的「點之作也,於禮固然」並發揚之。
  這一比兩股是全文最有力的所在。

(結語,第六比?)
瑟離於人,人離於席,一時之舉止,居然風雅之遺。
瑟將絕而未絕,人將言而未言,此際之會心,已在絲桐(註)之近。

註:絲桐:琴。古代琴多用桐木製成,因此把琴稱作絲桐。如李白《怨歌行》:「寒苦不忍言,為君奏絲桐。」

(落下)
迄今緬其流風(註1),挹其餘韻(註2),而氣象之雍容,猶將神往焉,況於身親其際者哉。

註1:流風:前代流傳下來的好風尚。
註2:挹其餘韻:挹,舀,酌取。酌取飲用,也就是領略他遺留下來的風度。

(選自王巳山《小題五集精詣》)

[譯文]

(破題)
曾點鼓瑟停下來之後,瑟的餘音還在久久迴響。他要站起身來只是因為要回答孔子的問題,而停止鼓瑟奏樂了。

(承題)
瑟發出「鏗」的一聲,這不是放下彈瑟停止奏樂的尾聲嗎?我聽到這個彈瑟的尾聲,就已經知道站起來的人是曾點了。

(起講)
孔夫子的四位學生各自談自己的志向,第二個就應該是曾點。但是曾點這時正在彈瑟。因為這個原因,他就在冉求、公西華的後面了。等到孔夫子問他的志向如何,說:「你怎麼樣呢?」這時,正好他彈的一支曲子已經接近尾聲。按照對待君子的禮節,在開始回答問題時,就應當站起身來。曾點站起來回答老師的問題,在禮節方面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

(入題)
然而曾點彈瑟是停止下來了,卻好像仍然還在彈奏似的。因為要回答老師的提問,需要站起身來,瑟也就像有什麼事要告訴曾點似的,餘音還在回蕩。

(第一比,起二股)
讓人認為這是前面彈奏的音樂聲章已停止,但還沒有完全停止,似乎還在彈奏,只是減少了些激越的程度。
讓人覺得這好像是將要發出的音樂聲音,還沒有連續上,又好像已經連續上了,似乎已經開始彈奏,只是更加短促了些。

(第二比,起二小股)
這時因為老師已提出來了問題,曾點的思想,已經不在瑟的弦上。恰在這有意無意之間,彈奏的餘音還在回旋,弦還在振動。
因為要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曾點彈奏的瑟弦已經離開了雙手。恰好就在這手剛離弦,弦剛離手的時候,彈奏的餘音還在空氣中傳播。

(第三比,中二股)
這餘音既不像是宮調,也不是商調,彈奏的音律差不多沒有能夠形成曲調的地方,因為彈奏就有曲調,放下瑟不再彈奏,也就不成其為曲調了。
這餘音好像十分急促,又好像非常和緩,就像人的性情無影無蹤地虛無縹緲地在空氣裡傳播,而樂曲演奏就能傳播,放下瑟不再演奏,也就不能傳播了。

(第四比,後二股)
因為要停止彈瑟,這才有結尾那「鏗」的一聲,因而聽覺欣賞到的美妙的音樂,早就像嘗到了肉的好味道。而過早結束了演奏,樂聲沒有得到充分地體現,琴弦上發出的聲音,也就改變了它的發音規律。
因為要站起身來回答老師的提問,這才有結束彈瑟的動作。而用視覺欣賞到的演奏的優美動作,正因為欣賞到而感到滿足。演奏音樂時的姿容表現得充足有餘,是因為彈奏的雙手準確地應和了樂曲演奏的節拍。

(第五比,束二股)
在演奏時,需要放下瑟就放下,需要站起來就站起身來,這恐怕是將思想寄託於物而不是停留在某一物上。
在演奏時,能夠坐下來調試好瑟的弦,也可以站起身來就停止彈瑟,恐怕是用音樂來協調動作,並且用禮來協調人的行為吧!

(結語,第六比?)
瑟離開了人,人離開了座席,曾點這一時的舉止,居然給後世的人留下風雅。
瑟的樂曲聲將要結束但卻還沒有結束,人要說話但還沒有說什麼話,這時的心領神會已經在琴瑟之聲中體現出來了。

(落下)
人們至今仍在緬懷賢者曾點給後世流傳下來的美好的風尚,領略他遺留下來的風度。而他的從容不迫的豁達的氣度,更是令人神往,何況那些親臨其境地感受的人呢?

[賞析]
  陳聶恒的這篇八股文是寫得非常有情趣的。作者根據題目的意思,抓住曾點在聽到老師孔子向他提問時,正好一支樂曲剛剛奏完,停下鼓瑟,站起身來回答提問的那一刻。文章對這短暫的一刻,作了細緻的描繪,對其內涵作了深入挖掘。寫得妙趣橫生。
  文章開頭的破題採用的是正破的方法,說:「瑟有餘聲,惟其作而舍也。」意思是說,曾點剛剛停下鼓瑟,餘音還在迴響,這只因他要站起身來回答先生的提問而停下了鼓瑟動作。語言的順序與題目「鏗爾,舍瑟而作」一致,清楚地破解了題目的意思,也明確地解釋了曾點停下鼓瑟的原因,還描繪了他停下鼓瑟之後的一連串動作。
  承題部分,繼續破題部分的內容,並且在這裡就已經開始代聖賢立言,站在朱熹的立場上說話了。文章說,瑟發出「鏗」的一聲,這不是放下瑟停止奏樂的尾聲嗎?我聽到這彈瑟的尾聲,就已經知道站起來的人是曾點了。這幾句文字說明了在彈奏瑟的人是曾點,他這時的動作是停止彈奏,站起身來了,停止彈瑟時,最後發出了「鏗」的一聲,並且還有餘音。這樣,就使這整個開頭部分的內容既完整,又充實。
  因為承題部分已經開始代聖賢立言了,起講部分就省掉了「且夫」、「嘗曰」之類的提示語,直接站在朱熹的立場講話了。起講這一部分可分四層理解。第一層:「昔四子言志,次當及點。而點方鼓瑟,以故後於求、赤。」孔子的四位學生回答孔子提出的問題,各自談論自己的志向,本來第二個就應該輪到曾點發言。可是曾點這時正在彈瑟奏樂,似乎超然物外,因而就在冉求和公西華之後發言了。第二層:「迨夫子有何如之問,而適會其希矣。」這真是十分湊巧的時機,等到孔子問他有什麼志向的時候,正好碰上他放慢了彈奏的節奏,一支曲子正接近尾聲,是個間歇的當口。第三層:「夫侍君子之禮,問更端,則當坐而起。」按照對待君子的禮節,在回答別人的提問時,就應當站起來回答。這是用儒家的禮來要求曾點。他是應當遵守的。第四層:「點之作也,於禮固然。」曾點站起身回答老師的提問,在禮節方面本來就應當這樣,是符合禮儀要求的。這起講的部分,合情合理,自然貼切。
  接著是入題。在結構上,這部分起到領起下文的作用;在內容上,這幾句描繪了一幅情景。文章說,曾點彈瑟的動作雖停止了,可是動作還沒有完全徹底地停止,好像仍然還在彈奏似的。他因為要回答老師的提問已經站起來了,但是,瑟仍有餘音迴響,就好像有什麼事要告訴曾點似的,這完全是在用細節描寫的方法,把當時的情景、曾點的動作,甚至心理活動,都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又為下文提供了一個展開寫作的良好基礎。
  下面就開始分股展開了。
  起二股是描寫「鏗爾,舍瑟而作」這時的樂聲是什麼狀態,給人是什麼感覺:「以為是前音之已收而未收也,似也但少厲耳。以為是後音之莫續而猶續也,似也但加促耳。」讓人以為,這時前面彈奏的音樂聲已經停止,但還沒有完全停止,似乎仍在彈奏,只是減少了些激越的程度;讓人覺得這好像是將要發出的奏樂鼓瑟的音樂聲,但還沒有連續上,又好像已經連續上,似乎仍在彈奏,只不過更加短促了些。這就把剛停下彈奏,餘聲未絕的情狀,描寫得趣味無窮。
  起二小股,是起二股的繼續,內容也屬於這一個部分,依然還是描寫,只是角度略有不同。起二股是描寫曾點讓人感覺到他剛停下彈奏,餘聲未絕,是他給人的感覺情狀。而起二小股,就直描寫曾點這時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精神狀態,他這時的相應動作和奏樂剛停的聲響。起二小股說:「意初不在弦,而有意無意之間,餘音猶振。弦已脫於手,而非手非弦之際,虛響猶傳。」曾點這時,因為孔子已向他提出了問題而不再把心放在奏瑟上了。而恰好就在這有意無意之間,彈奏的弦仍在振動,音樂餘音還在迴響。也正因為要回答老師的提問,奏瑟的雙手已經離開了瑟的弦。恰好就在弦剛離手,手剛離弦的時候,奏樂的餘音還在空中傳播。這裡的描寫非常細緻,而且妙趣橫生,有一種撩撥人的心弦的力量。
  接著是中二股,同樣文字不多,對這時顯現的樂聲作了描繪。其實,這時曾點剛停下了彈奏,餘聲猶存,根本算不上什麼曲調。因而這裡說是「不宮不商,律呂幾無可調之處」,「何噍何嘽,性情杳無可傳之實」。即不像宮調,又不是商調,音律幾乎沒有形成曲調;又好像很急促,又好像很舒緩,就像人的性情,無蹤無影地在空中傳播。這正是因為彈奏剛剛停止,因為彈奏了就有曲調,不彈奏就不成其為曲調了,彈奏就有樂聲傳播,不彈奏怎麼會發出樂聲在空中傳播呢?
  下面就是後二股了。這一部分,包括後面的束二股,都圍繞著「舍瑟而作」展開。先看後二股。前一股是從聽覺的角度來講。因為要停止彈奏,這才有結束的那「鏗」的一聲,這時欣賞到美妙的音樂,早就像嘗到了肉味一樣。但是,過早地結束了演奏,樂聲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而發出的樂聲也就改變它的發音規律。後一股是從視覺的角度來講的。文章說,因為要站起身來回答老師的提問,這才有結束彈奏的動作。而用視覺來欣賞曾點演奏動作的優美,也因此而感到滿足。曾點在演奏音樂時的姿態表情和技藝,都表現得十分充分和嫺熟,彈奏的雙手準確地應和了樂曲演奏的節拍。這一部分,既是分別從聽覺和視覺的角度來寫的,相應地也是分別從曾點演奏結束的樂聲和他的動作表現的角度來寫的。
  束二股緊接在後二股之後,寫作的角度與後二股一致,繼續圍繞「舍瑟而作」展開。文章說,在演奏的時候,需要放下瑟就放下,需要站起來就站起身來。從這裡就知道,大概是將思想寄託於物,而不是停留在某一物上;在演奏時能夠坐下來調試好瑟的弦,也可以站起來停止彈奏,大概只是用音樂來協調人的動作,並且用禮來協調人的行為吧。在這裡就提出一個大問題了,禮樂都是來協調和規範人的行為,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的。
  本篇文章最後有結語,還有落下。這也是根據文章的需要而安排的。結語部分,是對前文分股展開部分的總結。文章說,這時的情形是,曾點已經「舍瑟而作」,瑟已離了人,人也離開了瑟。這一時的舉動,居然給後世的人留下了風雅與灑脫的楷模。曾點剛剛停止了彈奏,瑟的樂曲聲將要停止而還未停止,曾點正準備回答先生的提問而還沒有說話回答。正當這裡,對先生的問題已經是心領神會,並且在這將盡未盡的樂曲餘音中體現出來了。這真是一種妙境。
  最後是落下。作者站在朱熹的立場,而實際是本文作者自己,在深情地緬懷先賢。文章說,人們至今仍在緬懷賢者曾點給後世流傳下來的美好風尚,領略其存留下來的風度。而他的從容不迫,他的豁達的氣度,更是令人神往,何況那些還親臨其境地感受的人呢?他們更是深切地受到感染了。
  本文精妙處在中間分股展開的部分。前面的起二股、起二小股和中二股,把「鏗爾」二字分三步盡情而細緻地展開描寫,並予以議論。後面的後二股和束二股,又緊扣題目中的「舍瑟而作」一一展開,盡情展現曾皙當時「舍瑟而作」的情況,並作深入議論與挖掘。開頭的破、承、起、入,結尾的結語與落下,均合情合理地連成一個完整而嚴密的整體,充分展現了作者的嚴密思維和卓越才華。

[增補:網路文章]
  近來研讀八股文,本想拿來作反面教材給學生們看看,不料卻讀出了欽佩和景仰。
  比如,有一個考中進士的陳聶恒,那年試題是從《論語·先進》侍坐章裡摘出半句作了考題:《鏗爾,舍瑟而作》。曾點停止鼓瑟之後,在瑟的嫋嫋餘音中站立起來回答老師的問題,這個考生在此文中對曾點在這一特定而短暫時刻所展現出來的從容灑脫的風度進行了集中的描寫和論述,指出了外貌風神的超凡脫俗與高遠精神境界的一致。由此使讀者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曾點接下來陳述的那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詩意理想,而這與他本人的美好天性是多麼契合!這是一篇格式嚴整思維縝密的八股文,同時也是一篇美文。
標籤:
瀏覽次數:59    人氣指數:259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黃淳耀八股文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胡任輿八股文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