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048531
 柳岸花酩又逸春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留言分享3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留言分享5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留言分享4
作者: 柳岸花酩又逸春 日期: 2015.01.27  天氣:  心情:
《留言分享4》



這不是公開和寓友的對話。
只是單純我個人回答的內容,或許這樣可以促進來訪朋友對我的認識。這樣,不也是很好的一種方式?
就算留言也只是罐頭留言,也無損於朋友間所期待的交流和認識
沒興趣的人,多數是生命中無數的過客而已
有興趣的人,歡迎你,隨時來,隨便坐,隨意看,隨興聊



問:
平時喜歡看書嗎?壓力大時,怎麼紓壓呢?你喜歡看哪位作家的書呢?


答:
小時候什麼書都看,不一定都看得懂,看懂多少算多少
也看報紙,尤其是副刊
特別喜歡看傳記,有故事性
青少年時期,喜歡看瓊瑤小說、武俠小說、散文
國高中後期,慢慢喜歡生活哲理、宗教、古文(文言文)詩詞、佛學
喜歡那種有內涵、有深度、豐富心靈的感覺

大學就看得更雜了!
理則學、邏輯推理、心理學、佛學、科幻懸疑......
參加佛學社團討論辯論佛學、學校合唱團練唱音樂欣賞、吉他社、中國結剪紙藝術社團.....

學科的東西自然不在話下,雖然念的是數學,也會去旁聽:
神學院的哲學演講、文學院的修辭學、電機系的專利法、織品服裝系的空間設計、色彩學、應心系的心理學......
大部分都是自己看書,有空的時候去聽課當作聽演講

出社會後由於從事資訊業的相關工作,加上經常加班
看的大部分都是這方面相關的技術和管理的書籍比較多
相對的其他方面的書就少很多了

不過大學時期,由於涉獵雜廣,又喜歡求證
常常針對相關議題,同時找來不同面向的相關書籍資料做研究比對
所以養成了快速的閱讀、組織、歸納的習慣,讀書方式也大有不同
常常很快翻閱篇章,前後對照著快速瀏覽,可以迅速抓住書目綱要
不再逐篇逐字閱讀,也不太再受限於單一本書籍的表述

這種求知方式對於工作上的專業問題處理非常有幫助,快速有效,經驗累積成長也很快速

有了網路,資料量大,這種議題式的搜尋更是方便順手
看書反倒是真的成了一種純休閒的瀏覽了

壓力大時,怎麼紓壓呢?

這問題怎麼好像很遙遠陌生?哈哈哈!
想想我好像已經很習慣於壓力下工作了!

以前壓力大,好像都會讓我鬥志昂揚,活像個工作狂
曾有一段時間,壓力大到不期然會出現頭痛的症狀
四處求訪名醫都無解,好笑的是名醫們的說法,居然沒有兩個是相同的
突來的頭痛令人痛不欲生,真的要拿頭去撞牆,才能感到舒緩些
幸好這種情形,也不是常常發作,只是這樣偶然來一下,卻也很要命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前後大約三年左右,始終未能有效解決

後來實在沒有對策了,開始去學氣功,自學瑜伽、靜坐、冥想......
沒想到大約過了大半年之後,居然不知不覺好了!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是哪種方法奏效了
總之,後來就再也沒有發作過

現在,若是精神上的壓力都是透過冥想、靜坐紓解的
若是身體上的,則是透過瑜伽和冥想,大多是有效的
例如:鼻腔腫脹性的鼻塞,比較特別,我已經可以用專注的念力+龜息吐納
二三十秒內就讓兩個鼻孔消腫通暢,呼吸無礙

我喜歡研究,學東西,喜歡搞清楚怎麼回事
學瑜伽時,是自己上網看了很多網站的介紹,對其理論基礎,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比對、演繹、歸納

那時,瑜伽影片還不像現在Youtube上面這麼發達
多數的網站都是文字敘述,加上姿勢照片,各類說法、派別紛陳
結果,經過大量閱讀分析之後,發現很多瑜伽老師的觀念都不正確,只是為了招生、分班
往往過度注重姿勢的難度,而藉以區分難易進階,實在荒謬

姿勢本身的難易,在於先天筋骨的基礎狀態如何,和後天練習進展速度&花費的時間
這些狀況人人都不一樣,所以教學的重點,應該是依據個別的身心靈狀況來指導調整
本來就應該要因材施教,找出個別的問題和瓶頸,提供協助和指導才對
再說,學瑜伽的目的,
籠統的說,是為了健康
精確的說,是為了鍛鍊肉體的機能協調,均衡運作,而達成身心靈統合、愉悅、自在的境界
所以,吐納調息、冥想靜逸、怡情舒心、身心安住,才是學習瑜伽的核心精神和價值
姿勢只是其中的技術枝節、達成身心靈進境的階段性目標手段,並非必然的目標

我的瑜伽姿勢,在經過基礎學習之後,都是自己依照自己的需要,慢慢自創的

你的血壓怎麼了?你容易受周遭環境影響而情緒波動嗎?
如果是,那就要更加小心!

調整情緒,調整對事情的觀點,才是治本之道
最好不要長期服用降壓藥,西藥總是對症狀治標,而非從病灶的根源解決
長期服用那是慢性自殺,要從身心靈著手
調整飲食習慣、調整對事情的觀點和處理情緒的方式、堅持養成走路運動的習慣,慢慢就會改善

喜歡書的作者,都只是在當下閱讀後的感覺
所以,事實上,喜歡的是他對那本書內容的表達和我們自我衍生出來的意涵,而不是那個人

閱讀是愉悅心靈的、是透視人性角色的、是反思諸己的、是內化精煉成智慧的過程
所以喜歡誰的書其實沒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我們透過那本書和自己心靈的對話,獲得了什麼、激盪出什麼
若是因為喜歡誰的書,而不其然偏愛了,便無形中窄化了自我,限縮在一堣而不自知
便是把自我觸發的成長智慧,誤判為作者傳遞的,而迷失了自己的角色

作者的傳遞固然存在,為何每個閱讀者的體悟卻各自不同?便是此理之故!

所以,我經常隨緣閱讀,儘可能不偏好,以求其普及於世間法之萬象
但也不刻意撿食生冷,頻者自然深刻豐富,乏者則不至於無知
或許看似說得籠統,其實此,則為我閱讀之精髓也。






    
標籤:
瀏覽次數:209    人氣指數:1229    累積鼓勵:51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留言分享3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留言分享5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