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39750
 徐小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蟹言蟹語/(十五)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蟹言蟹語/(十七)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蟹言蟹語/(十六)
作者: 徐小蟹 日期: 2012.03.23  天氣:  心情:
請問您有哪些缺點?這是前些天被問到的問題,當時愣住了,說不出來到底有哪些缺點,想了想還是說

不出來。雖然,這樣說好像本身沒有什麼缺點似的,可是卻不能那樣說,而我也不太相信本身是一個沒

有缺點的人,但是依然回答不出來。這個問題想了想,為什麼?也許最近生活太悠哉了,隨心所欲,所

以就看不出有哪些問題;也許一個人生活的時間變的太長,所以很少和他人互動或是起衝突,所以也看

不出來自己哪兒不對勁;也許對自己或他人不再那麼挑剔,一切隨緣,所以就無法認出缺點來。不管什

麼原因,依然無法知道自己的缺點?然而只要缺點無法被認出來,它們就沒有改善的可能。



通常,我們會對自己的缺點有些懊惱,甚至埋怨有些缺點無法控制。我們對於缺點總是抱著負面的態

度,雖然不至於認為自己可以達到完美的境地,可是我們仍然希望自己的缺點越少越好,但如果我說:

「缺點可能是任何人最重要的一面鏡子,我們應該對所謂的缺點保持較中立的看法。」對這樣的想法,

大家可以接受嗎?如果沒有他人的存在,也許連我們自己是誰都可能會不知道呢?這個世界一直是個相

對的世界,也就是說當我們說「好」時,就必然存在所謂「不好」的東西,因此只有當我們真正瞭解所

謂的「不好」時,我們才能真正瞭解「好」。



同樣的想法,有關於我們的一些特質,如果沒有真正在我們眼前發生,我們終究無法瞭解關於自己的一

切。例如,直到我們生氣之前,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會生氣,也許我們還一直認為我是個大好人也說不

定呢。同樣地,關於我們的嫉妒,或是貪婪等,雖然他們在我們的觀念裡屬於不好的缺點,可是如果它

們不在我們的經驗中發生,我們依然無法經由體驗來瞭解它們。我這樣說,並不是在說明我們可以任由

我們的缺點滋生發展;相反地,這只是在強調,即使是缺點,它們依然是瞭解自己的一個重要管道。



前面說到關於缺點的一些特性,但它們對大多數的人來說依然是一個極需解決的難題,因為這些缺點會

帶來痛苦或不幸,如果我們不採取必要的手段,這些缺點依然存在或甚至更加茁壯,它們依然會繼續地

困擾我們!很多人花了很多時間想要克服某些缺點,克服缺點通常採用所謂的「對治法」來對付缺點,

例如用誠實來取代說謊,用關愛來取代苛責,用分享來取代貪婪等。雖然在某個程度上來說,這些手段

仍然有一些限制或束縛,但卻能減少很多痛苦,也通常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成果。但為了徹底解決這些難

題,我們必須更深入瞭解這些所謂的「缺點」。



以生氣為例,很多人會說「我天生容易發脾氣」,但這樣說是不正確的,如果易發脾氣是天生的,那麼

應該想發脾氣就可以發脾氣;但事實不然,發脾氣只有當某些事發生時,生氣才產生,這說明了發脾氣

只是對事情反應的一種方式而已,它同時也暗示易發脾氣是一種習慣性的態度。



既然缺點並非天生,它們就有改善的可能。我們可以用很多方式來對事情產生反應,生氣算是一種較粗

糙的反應態度,它同時也可以代表失去理性的行為;也有很多人用壓抑的方式來取代生氣,也許我們會

說這個人修養好,但它仍然不算是對付生氣的好方法(這種方法有點麻木,但至少它如木頭般不會傷害

他人)。



回到我常強調的「理解」態度,用理解來對付生氣可能是較適當的方法。對事情有正確的理解,自然就

能產生正確的反應,自然就能看穿生氣的不理性而捨棄錯誤的反應態度(除非在特殊情況下,生氣可作

為達到某種目標的特殊手段)。畢竟一個真正不易生氣的人,是對事情能擁有正確看法及反應的人,這

和那些整天在提醒你要修養好的假衛道之士,仍然有很大的差別,是吧!



對於缺點的另一個問題是「習慣」。因為習慣,導致我們固定採用同一模式來面對問題,例如常生氣

的,就常用生氣的態度而非理解的態度來面對問題,只要事情超過預期,就自然用生氣來反應,久而久

之,生氣就變成一種不自覺的習慣。有人用「習氣」來說明這種現象,但它們同樣指的是一種經常性的

累積行為或思考模式。



面對習慣這種特性,「警覺地覺知」可能是一種最有效的解決方式,覺知使我們能因應不同的事情而採

取不同的反應方式,覺知可以使我們避免落入習慣的束縛,進而帶來正確的觀念與行為。另一個方式是

傳統的對治手段,以一個固定所謂「好的習慣」來取代「不好的習慣」,但只要它還是一種習慣,不管

是好習慣或壞習慣,仍然會是一種限制或束縛,雖然它對於減少某些痛苦,依然有效。而且,只要我們

還執著於對治的態度,問題就不能算是徹底解決,它頂多只能算是解決部分問題,問題的本質依然存

在。



例如,只要我們仍認為「分享」是對付貪婪的手段,貪婪仍會伺機而起,因為貪婪只是暫時被丟到一邊

而已,它並未消失。但如果我們能直接面對貪婪,我們也許能因理解貪婪的行為及過患,而直接捨棄貪

婪的態度,這時「對治的」分享反而成為一種多餘或無意義的行為;但如果我們同時也能瞭解分享的美

德或益處時,分享將由對治的態度轉變成我們自然的行為模式,如此我們不但消除了缺點的過患,同時

也發展了美德!就這點來說,理解依然是解決問題的重點所在!



更進一步來談,想要徹底克服缺點或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超越」。超越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有人

說它是所謂的中庸之道,但我不喜歡使用這個詞彙,因為它很容易造成誤解,甚至有人會認為所謂的中

庸之道就是取中間值,凡事就來個不好不壞,說什麼做事情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或者教小孩不要太嚴

厲也不要太寵愛等等!這簡直就是天大的誤解,真正的中庸之道就是遠離兩種極端,而不是類似鄉愿或

牆頭草般的缺乏主見,它也不是取中間值的態度。因為如果在兩個極端之間不管採取任何值,它最後仍

舊會成為另一個極端,它依然無法避免落入兩種極端,因此也仍然會受到束縛。



同樣地,如果我們想在問題之中找到答案,這些答案必然會導向另一個問題,這種現象只會延伸更多、

更複雜的問題而已,對於解決問題一點也沒有幫助。因此,唯一可以避免這種弊端的態度,就只有超

越。



當我說超越的觀念時,它指的並不是一種漠視或置之不理的態度;相反的,它是一種真實面對問題的態

度,但它仍然必須回到我常強調的瞭解層面上。例如很多人試圖用逃避來解決問題,但逃避永遠都不會

成功,因為逃避本身就已經說明問題的存在,不管我們逃的多遠,只要還在逃避,問題就依然存在。因

為在這裡,逃避是隨著問題而產生的,它們也會同時消失,任何一方都無法獨自存在,這樣或許也可以

說明面對問題的重要性。



所以,我們可以進一步說,只要當問題仍需要答案的時候,不管答案或解決方式是如何的詳盡或有效,

問題仍舊會存在,因為答案意味著問題的存在,答案也會隨著問題產生和消失。



但什麼是超越呢?如果問題本身被處理時,它並沒有經過答案或對治的階段,問題卻因瞭解而自然消

失,它的消失不是因為答案,而是因為瞭解到問題本身的荒謬或問題的錯誤,這就是超越的真正精神所

在,而到這個時候,我們才能夠說我們已徹底解決問題,在這裡也可以看出瞭解問題的重要性。



也許我們應該再看看所謂「缺點」本身的真相或本質,所謂「缺點」是什麼?難道不是相對於另外一個

所謂的「優點」而存在,也許我應該說,所謂的缺點或優點都只是社會習俗的一種態度或看法而已,這

些都會隨著時空而改變,因此,我們可以說沒有真正所謂的優點或缺點,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也永遠沒

辦法找到真正克服缺點的方法。



所謂的缺點是我們瞭解世界的工具之一,它和其它我們所認為的傳統美德具有同樣的價值,而缺點所引

發的痛苦或不愉快,則是我們認出缺點的重要引信,當我們遭遇到挫折或不愉快時,如果無法警地面對

自己的一切,反而逃避現實或歸咎他人,那麼痛苦便無終止的可能,這樣再多的痛苦經驗都是浪費,若

要體驗痛苦(體驗痛苦是瞭解快樂的一種方式),一次就足夠,千萬次的輪迴痛苦經驗純屬多餘。






缺點之所以令人詬病,那是因為我們缺乏認識缺點的正確態度,如果經由以上的探討,可以讓我們欣賞

到「缺點的完美」時,想想,在我們的周遭世界裡,哪裡絲毫找得到抱怨可以立足的地方呢?









-網路轉載分享-
標籤:
瀏覽次數:34    人氣指數:1634    累積鼓勵:8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蟹言蟹語/(十五)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蟹言蟹語/(十七)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