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716025
 kanghav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卡夫卡全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本質與實際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Pei-Shi Lin三篇
作者: kanghave 日期: 2015.12.23  天氣:  心情:
轉載Pei-Shi Lin今年臉書文章三篇,都是關於政治學的。

================================
10月19日

  正在重讀唐斯(A. Downs)的《民主政治的經濟理論》。
  誠如眾知:唐斯這本1957年的經典作品,大量使用了經濟學的語言與模型來分析政黨政治,更解釋了何以兩黨制的政黨政策與意識形態總會趨於中間立場。
  但也誠如許多學者發現的那般:倘若我們把唐斯以及許多美國政治學者的理論試圖應用於分析臺灣政治現實時,我們經常會發現無數個例外與無法自圓其說之處。
  有些前輩學者以為:這是社會科學知識欠缺本土化的緣故(因為歐美理論未必真的能夠放諸四海皆準);而我本來也這樣以為。
  嚴格說起來,我現在還是這樣以為。只不過,我現在越來越考慮另一種可能性:
  或許這些歐美學者的理論不見得不適用臺灣,而是臺灣人民總是因為統獨心魔與弱智化兩大因素作祟、而失去了根據理性進行策略算計的能力。
  臺灣人當然不是不會算計!但臺灣人在作利益計算時,卻經常無視個人性的「中期利益」與「整體利益」;臺灣人就像是那種欠缺中長期記憶能力的病人一般,除非把各種MEMO刺在手臂上、或是室內貼滿各種便條紙,不然,即便是“對常人而言理所當然”的道理,對臺灣人而言也猶如天書一般難以理解。
  我不知道這是基因的因素?或是文化歷史實踐之後的結果?總之,臺灣人在理性思維的能力上有著極其嚴重的缺陷。
  無論如何,臺灣政治早就超出我所能研究的能力範圍,因為各種學理上、邏輯上的常識,到了臺灣社會卻常常完全不適用;反過來說,各種被臺灣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不僅經常是極端愚蠢的,甚至是極端不道德的。
  究竟人要造多大的孽,才會出生於這樣的一塊土地上呢?我不知道。這個問題,就讓臺灣人自己用血用淚去思考吧。

================================
9月20日

  其實成熟民主國家,民眾雖然很容易為了各種議題去組織集會遊行,但其實國家的大權完全掌握在議會裏頭的複雜運作之中。
  這裡頭的一個很關鍵的行動者,就是所謂的利益團體。
  跟臺灣很多不太讀書的人所想像的相反:利益團體非但不是甚麼邪惡的東西,它反而是民主實踐的關鍵元素,因為只有能夠形成利益團體,人民才能真正影響國會運作。
  這就是何以歐美各種同業公會有能力可以發展出自律性的各種倫理規約的緣故:因為只有公會才有能力形成利益團體、而幫整個產業爭取到利益;而這些集體利益又幾乎都以證照或會員資格作為參與分紅的基礎。所以,儘管這些同業公會或專家協會本身未必具有法律授權的約束力,但想要靠證照吃飯的人就是得小心遵守圈內人制定的規約。
  同理:美國幾乎所有的公投案,都是由利益團體發動的。因為只有利益團體才有資源與能力去養人來搞連署或宣傳。
  如果連所謂的直接民主都得通過利益團體才能運作,就更不要說代議民主了。
  所以街頭群眾路線終究只是騙人的東西。密室協商才是政治的本質。而越早承認這點,就越有可能將這種黑箱的規範給體制化,也才有可能越早進入成熟民主。

================================
8月13日

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411084
  這篇談教父的小說,不過談得不是很好(我不好意思說極差)。
  首先,作者居然不覺得電影版教父好看,光這一點就值得我痛批這篇作者了。不過這不是我批這篇的主要理由。
  其實美國在二十世紀初期(也就是大量歐洲天主教徒湧入紐約的時代)的時候,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派系黑金政黨政治時代。幾乎所有美國黑幫片都會談到那個時代的政治。(美劇大西洋帝國雖然主場是在大西洋城,但基本上邏輯很類似)
  在那個年代,地方上的政黨運作基本上就是外包給黑幫處理;甚至,地方上的政治領袖本身就是黑幫老大。
  當時,歐陸大量不懂英文新移民不斷湧入美國,作著碼頭工人、工廠工人、小店舖主等工作。他們(這邊故意用陽性的第三人稱代名詞)不相信這個由新教徒主導的政府,而且也不太懂這個國家的官方語言;他們居住在一個又一個的新移民區中,蓋自己的教會,有著自己的教區,吃著自己的家鄉菜。那麼,誰負責維持這些新移民區裡頭的社會秩序?就是黑幫老大。誰負責平息不同族裔移民之間的武裝械鬥?還是黑幫老大(這個看李奧納多的美國黑幫就很清楚了)。
  由於地方上的一切幾乎都跟黑幫有關,所以一旦這些新移民開始擁有投票權之後,政黨為了爭取選票,自然就要跟這些黑幫開始勾結。
  當時,政客通過各種包工包商的利益來拉攏黑幫,而黑幫則擺平各種大小罷工或怠工抵制的事宜;同時,黑幫還會負責帶人(以及棍棒)去催票(以及阻止選民投票給敵對政黨)。
  當時,政黨與黑幫之間的這種合作關係,被政治學者稱為「政治機器」(the political machine):從新移民從港口登陸開始,她們就入住親戚朋友家或是黑幫外圍團體經營的宿舍,同時也在黑幫相關的工廠或店舖裡頭工作。於此同時,政治機器不僅會結合黑幫力量在選舉日去社區拉人出來投票(或阻止對手陣營催票),還會開辦各種各樣的識字班教授英文,以協助新移民融入社會(不過大多都只教一些自己黨派候選人的名字,以及公職職位的名稱;以免這些人被催票時還蓋錯章)。
  美國禁酒令時代(1922-1933)是黑手黨最活躍的時期,因為黑手黨不僅經營走私酒品或釀酒業務,還垂直整合地經營酒館及各種聲色娛樂場所或賭場(到了末期,還開始轉型經營毒品生意,參見疤面煞星);而娛樂事業一向需要大量的新移民人力(廚師、侍應生、性工作者、看場打手、運酒司機、釀酒廠工人、碼頭挑夫等)。
  這些行業的存在,使得大量的義大利、愛爾蘭、蘇格蘭等新移民有了足以養家活口的工作;而政治機器就是這些新移民進入這些行業的第一站:政治機器不僅幫忙新移民找到住處並找到工作,也幫忙解決簽證與公民身分的行政程序問題。作為交換,這些新移民必須大力支持政治機器所推出的各個公職候選人──儘管絕大多數新移民連候選人是誰都不知道。
  正如臺灣民主化後的派系政治一般,政治機器實踐的結果,就是使得許多黑幫人物直接進入公職,得到了瓜分公共資源的機會。(再提一遍:大西洋帝國就是描述這副光景的最佳範本啊!!)而到了禁酒令快要結束的時候,美國的黑幫已經開始由幾大家族合組「委員會」(Commission)來協調各幫會之間的地盤分紛爭問題了(這時候就一定要看克利斯汀史萊特扮演Lucky Luchiano的四海一家)。等到禁酒令的暴利時代正式結束了之後,黑幫開始轉型進入博弈業(這邊要開始接教父三、賭國風雲)、營造業與廢棄物清運業(這邊可以開始看HBO的黑道家族),以及娛樂事業(這邊可以開始接約翰屈伏塔的黑道當家二部曲)等。
  但新政之後,由於聯邦政府利用推行各種社會福利政策的機會將各州零散的國家機器整合起來,使得政治機器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稀薄;也由於美國新移民來源從歐陸逐漸轉為亞洲與拉丁美洲,因而使得政治機器也越來越難以用過去那種老派作風繼續操弄政治。最後,在中產階級選民逐漸排斥之下,政治機器與黑幫的聯盟體制逐漸走入夕陽之中。
  由是可知,美國幾乎整個近代黑幫史,根本就是幾個大都會區的都會政治學發展史。因此,我們或許可以說「黑幫片不是我的菜」,但若說「看不懂教父有甚麼好看」就真的只是顯露出自己遜而已了。
標籤:
瀏覽次數:129    人氣指數:1129    累積鼓勵:5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卡夫卡全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本質與實際
 
住戶回應
 
時間:2016-01-22 12:25
她, 53歲,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