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023479
 小朱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其他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其他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其他
作者: 小朱 日期: 2017.05.05  天氣:  心情:
當人持續排除某個時期的自己,再怎麼努力也很難感覺平靜

如果跟人深刻交談的機會多了,遇到我們自己或對方,不想回顧過去,或者不願再提起某個痛心片段的狀況,這是難免的事。我還記得某個場景,那是談到某個話題,一位朋友情緒稍微有點激動,然後邊試著利用呼吸克制情緒,邊舉手示意制止:「不要再說了,我過去那些回憶都回來了!」
因為那是一種壓抑,或者一種對過往自己的否認,這個舉動本身就耗費不少心力。但那些積累的憤怒或痛苦,只是藏著更深,而不是消失。這些情緒正等待下一次心防減弱,破口而出的機會。
「人類的心理成長過程,必須不斷接納遭到排除的自我。」
加藤諦三先生在《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這本書中,殷切地提醒著我們。不是只有恨意,連愛意也可能被壓抑。
我舉個虛擬的例子,假設一個孩子,很喜歡爸爸。可是,偏偏媽媽討厭爸爸,媽媽陪在孩子身邊的時間多,爸爸則幾乎看不到。那麼,孩子為了要得到媽媽的認同,也可能因此壓抑住對父愛的渴望,轉而跟媽媽一鼻孔出氣,全面否定對爸爸的正面情感。
像這種大人與孩子結盟,孩子因此得排除部分自我的狀況,在家庭中屢見不鮮。再進一步談到我們也熟悉的情節,如果孩子感覺跟媽媽相依為命,那麼媽媽是獲得親情的重要或唯一來源,就有可能壓抑自己對媽媽的負面情緒,以維持一種心理上表面的輕鬆。
當一個人沒辦法處理複雜,甚至是相衝突的情感,往往會想要藉著忽視、否定部分的自己,來獲得某種暫時的恆定。孩子是如此,大人何嘗不是?
華人社會的傳統,以壓抑情感為主,這種現象更是普遍。多同理孩子,傾聽自己想跟自己說的話,讓本然的情緒平時就能一點一點地釋放。把能量花在過個有意義的生活,而不是壓抑自我,日子會過得更輕鬆、更自由、更平靜,情緒也能真正變成我們的好朋友。祝福各位!
標籤:
瀏覽次數:62    人氣指數:62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其他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其他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