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01100
 竹君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蹭蹭聊天機器人(一)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蹭蹭聊天機器人(二)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簫的藝術
作者: 竹君 日期: 2023.07.17  天氣:  心情:

@  古曲網





《紅顏舊》   (【瑯琊榜】插曲 笛簫二重奏)



。。。。。。。。。。。。。。。。。。。。。。。。。。。。。。。。。。。


陳悦 20首 笛簫曲

https://youtu.be/vLTU-7wnoSk


01 梅花三弄 02 綠野仙踪 03 夢幻歐羅巴 04 亂紅 05 岫壑浮雲

06 愛爾蘭晨風 07 妝台秋思 08 江月初照人 09 苦雪烹茶 10 簾動荷風

11 相約一九九八 12 城裡的月光 13 雪中蓮 14 但願人長久 15 桿歌

16 獨角戲 17 倆倆相忘 18 追風的女兒 19 味道 20 采桑小路

。。。。。。。。。。。。。。。。。。。。。。。。。。。。。。。。。。。


中国十大洞箫名曲鉴赏

https://youtu.be/zmab6gUORkA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1599015393271072&wfr=spider&for=pc


《品簫的藝術》


簫者,古音律之君子也。眾所周知,誕生於8千年以前的河南舞陽賈湖文化骨笛可以說是中國簫的鼻祖,它開創了中原文化的先聲。簫的文化品位極高,可以媲美古 琴,受到歷代文人的喜愛。宋代著名詩人蘇軾在《赤壁賦》中對簫的傳神描述:「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至 今讀之依然如江夜聞簫,悠悠在耳。


簫的內容極其豐富,其形制演變、孔位佈局與歷史上度量衡、樂律學有密切的關係。簫的前身——龠曾是一種量具,在音頻儀、較音器未被發明以前,歷史上與簫同宗的的律管是作為標準定音器而被尊崇的,其重要性非同小可。同時,簫不僅貫穿了整個歷史,而且上自帝王、士大夫,下達平民百姓,其普遍受到了各個階層的廣泛喜愛,那種月下林中獨自吹的絕妙境界,令人無限響往。


吹簫引鳳的故事在古代的傳說故事中是頗有名的。傳說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喜愛吹簫,當時有一個名叫蕭史的男士吹簫技藝很高,能在簫上吹出鸞鳳之音,秦穆公就把女 兒嫁給他,築起高台給他們居住。數年後的一天,弄玉乘鳳,蕭史乘龍,二人忽然升天而去,成為帶簫修行而成仙的人。這個故事載於《列仙傳》。


傳說楚漢相爭時,劉邦巧施張良之計,差人月夜用簫吹奏楚曲,從而瓦解了楚軍的鬥志,一舉擊潰了楚軍。可見簫的威力之大。


聽簫,重在聞其音,品其韻。


  一、清虛與淡遠--簫性

  我國古代文化,無一不受道家的影響,清虛淡遠正是道家所推祟的最高精神境界。照字面上理解,清是清靜無為的意思,虛是虛無縹緲,具有一定的浪漫想像的色彩。淡是淡泊、清心寡欲,將酒色財氣置身度外的意思。遠是遠離塵世、超凡脫俗、隱居山林、情寄山水而悠恬處得的意思。因此清虛淡遠即構成了我國古典音樂的最大特色,同時也滲透到簫曲中,對簫的演奏風格起到重大影響。 《霓裳羽衣曲》在中國音樂史上曾有過輝煌的歷史。 “霓裳羽衣”是指道家仙女穿的一種服裝,具有云霓飄蕩,羽毛飛升的道家含義,非常符合清虛淡遠的意境,而簫曲《小霓裳》則恰如其氛地表達出這種浪漫色彩。

  古曲《月兒高》中《皓魂當空》一段音樂描寫了秋夜霜天,碧空如洗,皓月當深,使人心靈得到淨化,彷彿進入仙境時的情景。

  在姜白石自度曲《杏花天影》一曲中,由於連續六度上行音調,使簫聲充滿了一種清淡高遠的幻想氣質,在秀麗清幽中透出非常清新鮮亮的感覺。


  二、哀婉與慷慨--簫情

  “洞簫清吹最關情”。簫雖然可以表達喜怒哀思悲恐驚等各種情緒的音樂,但從整體來說,表現喜悅歡樂方面顯然不如笛子那樣嘹亮自如,表現悲慟驚恐情緒時又遠不如琵琶、古箏那樣激烈。可是,具有內在、含蓄、人聲美的簫在表現哀婉、慷慨的情緒時卻比其它樂器更勝一籌,形成簫演奏的重要特色之一。

  古曲《陽關三疊》表現了唐代詩人王維送友人元二去西北邊陲從軍時思緒萬千,依依異別的情景,同時也抒發了詩人對不合理的徵兵制度的幽怨和憤懣。通過簫的演奏,我們將會感受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離愁別恨和哀婉之情。南宋著名詞人辛疾棄登建康賞心亭,曾寫下了名篇《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他北望被金人侵戰友的半壁河山,壯懷激烈,嗟嘆不已。其中“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詞句,集中地表現了他壯志未酬的感喟和嘆息。當我們用簫來演奏這支曲子的時候,雖然無詞,但仍然能感受到詞人內心的焦慮與波瀾,無言的慨然之情溢於言表。


  三、飄逸與凝重--簫形

  簫不僅可以表達各種情感,並且還擅長表達各種人物和天、地、山、水的運動和形態美。尤其是在速度稍快的音樂中,疊、打、顫、贈等技巧都會給我們留下瀟灑、飄逸的印象。在著名古曲《春江花月夜》中《漁舟唱晚》一段音樂,簫的獨奏維妙維肖地表達了漁夫站立船頭,輕舟慢槳、引吭高歌,既充滿了詼諧愉快的情趣,又刻畫出漁人悠閒自得的形象。

  在《水雲深際》一段音樂中,簫的演奏又發揮出其它管樂器所望塵莫及的、具有一定朦朧色彩的飄逸感。它既像泉水叮咚流向江河那樣流暢,又似一群不翩翩起舞時那樣充滿活力,充分的動感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簫的飄逸感雖說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卻具有非凡的凝聚力和概括力。簫具有的忠厚長者及君子之風,恰恰賦予它特有的總結能力和使人感到三日繞樑而不絕於耳的底蘊。

  試想:肢炙人口的名曲《春江花月夜》各段音樂的結束句,如果不用簫來演奏而改成其它樂器如琵琶、二胡或是笛子來演奏,肯定會顯得缺乏穩重感和概括力。因此簫的作用在此處顯示出它的最大的價值和魅力。總之簫對於表現端莊大方的風度,深沉醇厚的氣韻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古曲《梅花三弄》的開始部分,就是展示簫的凝重氣質最好的範例。


  四、高風與亮節--簫品

  我國古代對於樂器歷來講求一個“品”字,即所謂“樂品”。什麼叫樂品呢?就是該樂器天生所具備的基本品質。當然,也包括它在音樂表現上的層次和品位。嚴格地說,簫的精神檔次是很高的,文化底蘊是很深的。


  最說明這一點的是:中國人演奏簫這種樂器時一般不叫“吹簫”,而尊稱為“品簫”,這個“品”字,請大家不要領會成品嚐或品味之品,我們認為應該是品位之“品”,品德之“品”。因此,簫的品位高,關鍵還在於吹簫人在道德修養、氣節情操方面要具備高水平。中國有句古語曰:“玉可碎不可損其白,竹可焚不能毀其節。”古人拿竹節比喻人的氣節的詩詞是很多的,歷代文人都認為竹製的簫也應該具有竹的不曲不屈的個性和節節向上的氣概。因此我們學習簫演奏的同時也應該注重自身的品德修養。


  古曲《梅花三弄》就是一首樂品極高的簫曲。自古以來,我國人民認為梅花由於在三冬臘月開放、具有敢抗風寒、不畏霜雪的特徵,困此常藉梅花來比喻高尚的情操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三弄,是指樂曲中的梅花主題出現過三次而言。簫輕吐弱奏和泛音技巧,在不同八度音程上奏出,表達了梅花的冷艷脫俗和美麗高潔。 《蘇武牧羊》一曲雖簡單,但每奏起它時心裡總是有肅然起敬的莊嚴感。那“蘇武留胡節不辱”的旋律,曾伴隨過多少仁人誌士面對邪惡不低頭,面對名利不動心,保持了中華民族的凜然正氣 !


我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對簫是特別看重的,詠簫的詩詞格賦更是舉不勝舉。有的借簫言賦,有的寄簫抒情,情景交融,簫音繚繞,美不勝收。下面我們集錄了部分有關簫的佳言妙句,請朋友們賞析:


一、採菱歌

鮑照

驚舲馳桂浦,息棹偃椒潭。

簫弄澄湘北,菱歌清漢南。

這首詩描寫了人們採菱時吹簫作歌的情景。


二、詠懷

阮籍

駕言發魏都,南向望吹台。

簫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

戰士食糟糠,賢者處篙萊,

歌舞曲未終,秦兵已得末,

夾林非吾有,朱宮生塵埃,

軍敗華陽下,身竟為土灰。

吹台在現今河南省開封市郊,戰國時是魏國首都,叫大梁,有古跡吹台。詩句中「簫管有遺音,」則說明遠在戰國時期以前,簫就為人們所喜愛,所流傳,並建造吹台。簫不但能單獨吹奏,合奏,還可為歌舞者伴奏。《詠懷》是一首古老的懷舊詩。


宋代詞人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吟道:

東風夜落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詞中描繪元夕之夜,到處火樹銀花,街上車水馬龍,人們吹著笙、管、笛、簫,載歌載舞,民間歡慶鬧元宵的熱鬧場面。


《白香詞譜箋》中收錄的宋代名詞人安達祖的詞中,有「人若梅嬌,正愁橫斷烏,夢繞溪橋。倚風融漢粉,坐月怨秦簫。」的詞句(選自《換巢鸞鳳》)。史氏在《瑞鶴仙》中又吟:「自簫聲吹落雲東,再數故園花信。」以簫聲喻示相思之情。


唐代詩人杜牧有詩曰: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此千古佳句膾炙人口,為後人傳誦。


而低迴委婉的簫音則更能表達人們的悲歡離合,分別時的淒楚,如泣如訴。大詩人李白在《憶秦娥》中吟出:

簫聲咽,

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

年年柳色,

灞陵傷別。

用「簫聲咽」描寫傷別,寄托思情,可謂「簫聲輕,情義重」,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難捨難分的傷別意境。然而,唐代詩人溫庭筠的《經舊遊》中一句:「涼月慇勤碧玉簫。」又給我們以清爽淡雅之感。


煙花三月揚州城古跡頗多,有歷代文人留下墨寶,其中有詩曰:「何處玉簫天似水,瓊花一夜白如冰」。玉簫瓊花美不勝收。


西漢辭賦家王褒的《洞簫賦》對於簫的描寫更是精妙絕倫,有獨到之處。賦的前半篇鋪寫江南竹林美景,辭藻華麗;後半篇寫簫聲,繪聲繪色,筆觸細膩。賦中形容洞 簫之聲:「政聽其巨音,則周流氾濫。並包吐含,若慈父之畜子也;其妙聲則清靜厭僭,順敘卑達,若子之事父也。科條譬類,誠應義理。澎濞慷慨,一何壯士;優 柔濕潤,又似君子。」


以人事人情喻簫聲,自有其獨特、新穎、別緻之處。漢元帝為太子時,曾令後宮貴人左右都誦諱《洞簫賦》。可見,此賦在當時就頗具影響,流傳至今。






標籤:
瀏覽次數:379    人氣指數:379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蹭蹭聊天機器人(一)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蹭蹭聊天機器人(二)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