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71,412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4339106
呆掉了的 Alic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蒲松齡/羅智成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懷念的,總是已散逸../晏山農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天神的戲台/吳鈞堯
作者:
呆掉了的 Alice~✿
日期: 2013.09.10 天氣:
心情:
我微睜眼睛,卻只注意著,有哪些好菜。七仙子在祂們的紙廟中,揪見我的糗態。
難怪我打量著她們誰更美時,她們都抿嘴而笑了。
◎文/吳鈞堯
>>祭祀過後好菜上桌
小時候生活苦,吃地瓜粥、配醬菜,佐母親自己醃製的螃蟹,草草吞嚥就是一餐。逢初一、十五,以及特殊節慶如七夕、端午、
清明等,平淡的生活隨著隆重的習俗,讓生活稍稍染色。染淡淡的紅色。如胭脂。我尤其記得七夕。傍晚時,板凳兩排放門口,
終有肉品祭祀,豬肉燉蛋、四季豆炒肉片等。母親上金城買七仙子紙偶,擺在菜餚前。
隆重些,七仙子還有紙房屋可住,我常彎腰看,七仙子是否真有七位,看她們誰更美些。當然,最漂亮的那尊就是七仙子了。
祭祀後,還有一個我念念不忘的習俗是擲胭脂上三合院屋頂,母親說,那是讓七仙子妝美的。我把胭脂扔了上去,八歲、九歲,
直到十二歲。搬遷台灣以後,沒有屋頂可擲,漸漸的,家裡不再祭拜七娘媽。
每想起這個中斷的習俗,我常惆悵無比。少了母親的祭祀,七娘媽在無垠宇宙,可安好如昨?還有胭脂可抹嗎?
漸長,漸發現民間習俗,充滿人與神的悲憫。無論如何,七娘媽都已經是神了,但人間仍心疼七仙子與牛郎一年僅一會。
我們看著神苦,人心跟著痛,而憐惜地祭祀。小時候少理會這些,但在七夕那晚,我睡枕庭院,遙看喜鵲連結成橋,
會有一顆星是母親的慈悲,會有一顆,是我投出的胭脂嗎?
>>透過神日子暫不苦
有許多次,我架樓梯,上屋子,躡手躡腳爬上屋頂,找尋胭脂。有幾塊還在,但數量總是不對。二伯母看到了,嚷著說
爬那麼高做什麼?採破屋瓦就糟糕。二伯母嗓門大極了,為了不讓她繼續喊,我趕緊下樓。幸好,二伯母沒問我爬高做什麼去。
祭祀過後,好菜上桌,生活才暫離醬菜與清粥。
苦日子裡,少數稱得上好日子的,不是人間大事,就是與神有關。
如結婚。通常是新郎親自送糖果到家裡來。一個巴掌大小的塑膠袋,裝滿糖,夾一張紅色喜訊。不久後,喜帖來了。
孩童如我輩,不懂得欣賞其他美食,只知道炸雞腿好吃,並不斷地盛著一碗碗甜湯,彷彿利用喜宴,一次補足對甜食的渴望。
結婚是後裔延續的起點,自當慶賀,而人壽終,也是喜事。記得國小翁姓同學阿嬤過世,出殯後,於村內廣場擺筵席,
我沒撫慰同學,而專注吃喝,隔天在學校碰到同學,羞愧不已。三十年後,我回返榜林,送外婆最後一程,不免俗的,擺流水席,
村民與親友八方來,共享外婆遺愛。頓然覺得高壽終,猶如喜事,一餐不過個把小時,裝填入胃的,不過區區斤數,
大家相聚共飲的這一餐,雖僅一餐,卻讓這一餐的意義有了延伸。
人生大事外,長長的苦日子中,我們必須透過神,才暫得不苦。初一、十五過於家常,未必能夠加菜慰藉,而必須寄望廟會跟祭祀。
昔果山做醮是村內大事。家家戶戶於廟前擺上自家板凳,擺滿雞、鴨與魚。村落不過數十戶,數十條板凳的祭祀,終讓雞、鴨、
魚等,蔚為喜色大海。為搭建戲台,供歌仔戲與布袋戲演出,做醮期間,村民拆了大門,搭建戲台。沒有大門,我們虔誠迎神,
無論是〈樊梨花移山倒海〉、〈薛丁山征西〉,眾神與村民聚精會神,相偕看戲。神聞萬家香、人嚐人間味,天地一方,
在燃不盡的三炷香中,各司其職。村民鄭重地拆解戲台,我們迎回自己的門。這扇門,曾為天神的戲台。
>>最後與阿公迎城隍
莫過於迎城隍了。二姑媽嫁與後浦,我與爺爺常訪。有個笑話她熟記多年。我與爺爺作客,姑媽粗心,忘了添厚被,
我與爺爺兩人,半夜凍醒,裹著薄被發抖。姑媽笑說,怎不趕快跟她說呢?半夜了,我年小,不好意思吵醒她與姑丈;
爺爺年長,心想忍耐點,天就亮,女兒跟女婿隔天還要上班,讓他們好好睡。三十幾年後,二姑在住家開雜貨店,兼營小吃,
賺不了什麼錢,只是找些事,讓自己忙。我想起以前與爺爺來,他們敘舊時,我無事可做,常坐在門口外的防空洞頂上,
望街前一長排竹林,清風來,綠意搖,我尋著、看著,感到一片清涼。
姑媽喃喃推算,爺爺已走了三十餘年,那一年迎城隍,便是我與爺爺最後一次,相偕迎神。
後浦城隍並非金門先賢,而是宋仁宗寶元年間的進士蘇緘。宋神宗熙寧年間,蘇緘任雲南邕州知州,南方的交阯入侵,
蘇緘率軍民固守,不久城破,蘇緘闔家自焚而死。宋神宗感於蘇緘奮戰而亡,諡號「忠勇」,後來,交阯再攻入桂州,宋軍不敵,
節節敗退之際,卻見大批宋軍兵馬一波波湧進戰場,兵士邊殺敵邊喊「蘇城隍督兵來報仇」,一舉打敗交阯。蘇緘,宋朝人,
其忠義,過千山、渡時空,來金門當神,人間的英勇,卻有著神界的威望。
>>給人間留一炷純真
小時候不知典故,耽於熱鬧。然記憶有其甜、有其缺,長大的我才慢慢跟上,填補年少的不知。我手持汽水、糖葫蘆,
與爺爺站馬路邊,看著神駕,以及七爺、八爺經過。信徒焚香,鞭炮聲陣陣響,硝煙如霧,不迷視途,而稍訊息給天庭。
一年前冬天,我即盤算返鄉迎城隍。趁早訂票,適時安排住宿。晚上安步莒光路,藝人歌演熱鬧掀場,城隍廟內,
信眾與旅客早聚集,各地陣頭紛紛亮相。迎城隍成為金門重點民俗,政府與民間合心,遞傳承,也傳新意。今晚,漳州、福州,
連武當山的神,俱會神金門,我好奇在我看不見的、聽不著的夜空,眾神紛紛敘舊。聊前塵、談今事,回憶舊時光,
以及更舊的時光。也許,還聊到當他們還不是神的年代,秦漢魏晉、宋元明清,他們安於一個農村或者一座城市,
也祭祀天公伯仔與七娘媽。我相信若眾神閒聊,童年必是最多的話題,因為在過了那個純真以後,他們發覺世界純真者並不多見。
蘇緘與眾神,為了人間留一炷純真,所以我們得舉香過頂,承認人間與人心,終有一點不足。
我與爺爺迎城隍後,隨即返家,祭祀後有無辦桌宴客,就不知道了。我揹相機,尾隨陣頭而走。居民於門前設香燭迎駕,
觀光客則如我,拍神、也拍心中有神的人。
>>不遠處神就要來了
我認出當年與爺爺的站立處,正是民生路、斜對縣政府的巷子。我停下來,不再拍照,退到紅磚道上,靜靜站立。
我不禁頭暈。因為,我閉上眼睛。
閉上眼。我便看不到陣頭來自大陸、台灣或金門各鎮。我聽到鞭炮聲,聽到孩童高聲喊七爺、八爺,我聽到汽水啵地打開了來。
我聽到爺爺的咳嗽。我聽到在爺爺咳嗽的間斷中。有一個細細的聲音,來自很後頭、很後頭的地方。我聽出來,那是我很小的時候,
父母親、爺爺跟奶奶,為我燃香眾神,低聲祈禱。
我微睜眼睛,卻只注意著,有哪些好菜。七仙子在祂們的紙廟中,揪見我的糗態。難怪我打量著她們誰更美時,她們都抿嘴而笑了。
祂們,同時也是她們跟他們。
雖然,那不過薄薄的胭脂或輕輕的幾炷香。
我再尾隨神駕而走。回頭拍了一張與爺爺站立的巷口。停格中,信眾臉朝右。不遠處,神就要來了。
●2013/09/10 中國時報
標籤:
瀏覽次數:
363
人氣指數:
4743
累積鼓勵:
219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1
1
1
1
1
蒲松齡/羅智成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懷念的,總是已散逸../晏山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