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160097
 BRADY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認識的何碧安牧師登上論壇報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總有一個人要先走!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基督徒失敗學的反思(中)
作者: BRADY 日期: 2015.08.26  天氣:  心情:
◎王文基(宣道會天母堂主任牧師)

其實不只個別的基督徒會失敗,連基督徒所代表的信仰群體(教會)本身也會有失敗之時。現在這個網路時代,我們三不五時就會在網路看見有人在講論教會敗壞的事情。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在教會的生態中也完全應驗了!

教會有壞人也有壞事嗎?理論上應該沒有的,但是事實上很容易有;不然教會醜聞就不會變成街知巷聞的八卦事情,而追逐八卦的時代最愛挖的就是教會醜聞。這背後反映出什麼心態呢?會不會是人們對教會有一種完美主義的心態,以至於當教會出現失敗的醜聞時,會讓很多人受不了?

其他的宗教信仰群體,其實也差不多都面對過這種發生醜聞的壓力。事實上,這些年來關於全球教會失敗的醜聞層出不窮。舉例說,像是教會領袖的濫用權力、說不得體及羞辱別人的話、或者斂財、或者發生婚外情等。這些事情聽多了,有時候也會麻木及失去感覺的,但畢竟這些都是真實的失敗,而且很容易讓人體會到整體教會已失去見證。我看到很多基督徒都覺得自己被無辜牽連,所以對這些失敗者大加鞭撻,但是這樣能解決問題嗎?我在想聖經到底有沒有給我們另外一條出路去面對教會的失敗呢?

我們都很不喜歡聽到「愛能遮掩過錯」這種論調的,這個觀點出現在聖經兩次(箴言十章12節;彼得前書四章8節),很多人不喜歡是因為覺得這是在姑息養奸,反而讓犯錯的人逍遙法外,造成教會二度傷害。

不過仔細想想:原本就真的只有上主的愛才能遮掩人的過錯,罪人只有面對上主的愛,才有可能改過自新。當然,這觀點是不能濫用的,是需要有智慧地放在真實的處境作多面向的評估;但這個觀點又常常是被忽略的總原則。我想基督福音的原意正是表達上主以愛赦免罪人。

所謂「愛能遮掩過錯」,其實是上主給我們最有效面對生命失敗的方式。下次當我們又聽聞某個教會失敗的醜聞時,不妨捫心自問,或嘗試用這個原則,反思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來面對他人和自己的良知,而不是未經思索就加入謾罵的陣營吧!

最近讀了一本書,讓我對於「失敗」這個主題有種另類的看法,這本書是美國的著名教育家帕爾默(Parker J. Palmer)所寫的《弔詭的應許:在矛盾中擁抱生命》(香港:基道,2011)。

帕爾默似乎非常欣賞梅頓(T. Merton)著作中的觀念,就是他提到關於矛盾、弔詭、相反的張力。作者引用梅頓說的約拿故事,逃避上帝的約拿卻反被上帝用大魚送回上帝要約拿去的地方,相反方向的兩極拉扯反而讓人看見上帝的恩典。這就說明了生命的矛盾並不是偶然的。

我們說「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時也是這一種弔詭相反的最佳詮釋。到底基督徒的靈性能夠擁抱一種充滿弔詭的生命嗎?我們能夠接受「失敗」在期待成功的人生中佔有一席之地嗎?

有時候「失敗」好像是基督徒的一個「咒語」般,我們為了面對失敗,盡都用了如:「責任、行為、倫理、信任」等的字眼和概念,來批判每個失敗的行為和個人,難怪有不少基督徒在面對失敗,比較多採取逃避的態度,而不是去面對。

這會不會像帕爾默所說的:我們首先需要的不是解除這種張力,乃是活出這種矛盾,完全和痛苦地發現我們的生命是處於兩極之間。

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會投進弔詭之中,而唯有在這個核心裡面,我們會重新找到超越和新的生命。帕爾默和梅頓兩人都相信這種張力會帶領我們邁向更深的真理。我想,就歷經「失敗」的過來人而言,這的確是一種真實的人生體驗,也是信仰的考驗!

帕爾默也提醒我們,對基督徒來說,十字架談及的也是一個最大的弔詭:為了活著,我們需要死;走向十字架的死亡,這樣才能得生命。這種弔詭的交匯點,正是生命轉化的地方。

我在想,會不會「失敗」的人生經歷其實蘊藏著上帝豐富的應許?上帝的應許並不如「成功神學」思維那樣一面倒排斥失敗,而是上帝與每個歷經失敗之人以「恩典」法則來與他們同行。假如這是真實的,會不會「失敗」的反面不一定是「成功」呢?上帝藉著主耶穌基督會不會給予我們一個完全另類的想法或者回答呢?這是我們值得好好想一想的。(下期待續)

摘自基督教論壇報
http://www.ct.org.tw/1262810
標籤:
瀏覽次數:172    人氣指數:172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認識的何碧安牧師登上論壇報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總有一個人要先走!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