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吳蓉茹醫師
痛經是指婦女在月經期間或月經前後,出現小腹疼痛或痛連腰薦的一種常見症狀。一半以上的婦女有過月經疼痛的困擾,須靠止痛藥或止痛針來解決痛苦,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工作。
現代醫學將痛經分成兩大類:即原發性痛經與繼發性痛經。
原發性痛經是指骨盆腔內無特殊病變的痛經,通常在初經後的一、二年就出現痛經。其原因為子宮製造過多的前列腺素,引起子宮強烈收縮及子宮血流減少,導致子宮缺血,而引起痙攣性絞痛,甚至牽引至下背或大腿。原發性痛經通常在月經前或月經開始發作,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天,疼痛主要在下腹部,有時可伴有噁心、嘔吐、頭痛、眩暈、腹瀉、倦怠、神經質等症狀。
續發性痛經是指骨盆腔內有病變所導致的痛經。如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骨盆腔發炎、卵巢腫瘤、骨盆腔充血等,要詳細問診及檢查,才能找出病因,對症下藥。
中醫認為婦女在經期及月經前後,生理上氣血較平時變化急驟,臨床上須由疼痛的時間、部位、性質及月經情況,本身體質與舌診、脈診,依中醫辨証論治,而將痛經分為虛實二型。虛證又分氣血虛弱及肝腎虧損,症狀發於月經將乾淨或結束後,治療上須補肝腎氣血。實證又分氣滯血瘀、寒凝胞中、溼熱下注等,痛經發生於月經前或經期,治療上須活血化瘀、溫經暖宮、清熱利溼,使經血順暢排出,減輕疼痛。
痛經的治療應在月經前一週即開始服藥,體質虛弱者則平時持續調養。平時生活應規律,避免勞累、適度運動,少吃冰冷、辛辣食物、保持愉快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