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333357
 陳甲醛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送交蓋房屋的土豪劣紳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七月七日前動手?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衛星掃描後的油源再以震波探油層
作者: 陳甲醛 日期: 2016.06.19  天氣:  心情:
SOSUS,使用在寬廣的南海面积达350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212米,中部深海平原最大水深达5567米,中国核潜艇有充足垂直空间,能躲到声跃层和密度突变层之下。

SOSUS, an acronym for sound surveillance system, is a chain of underwater listening posts located around the world in places such as the Atlantic Ocean near Greenland, Iceland and the United Kingdom—the GIUK gap—and at various locations in the Pacific Ocean. The United States Navy's initial intent for the system was for tracking Soviet submarines, which had to pass through the gap to attack targets further west. It was later supplemented by mobile assets such as the Surveillance Towed Array Sensor System (SURTASS), and became part of the Integrated Undersea Surveillance System (IUSS).


五十年前中外留學生早已熟悉的技能經台大地質系及海洋系引入裝設在海功三號上後,我國學術界也展開研究震波探油層的工作。Technologies Enabling Goal Of Deriving Reservoir Properties From Surface Seismic Data

2008;By James Martin and Claudio Bagaini
Since that first step with reflection seismology was made almost a century ago一個世紀前就已經研究這門音波反射, geoscientists have taken thousands of steps toward a destination that many have characterized as the ultimate goal: reliable prediction of reservoir properties from surface seismic analysis.



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海軍便提出“音響監視陣列系統”的構想,英文縮寫為“SOSUS”。該項目的研製和安裝工作被委託給貝爾電話電報公司,最終目標是沿著海床、海底岩石和大陸架、全面鋪設聲學感測器陣列並相互連接,構成完整的水下監聽體系。

   起初,SOSUS主要安置在美國東海岸外緣的大陸架上,隨後向全球擴散。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在亞太頭號盟友日本配合下,美軍將SOSUS的覆蓋範圍從阿留申群島延伸到沖繩附近,欲藉此掌握蘇聯太平洋艦隊的核潛艇進出“第一島鏈”的情況。

   據俄羅斯《軍火庫》雜誌披露,歷經幾十年發展,SOSUS日臻完善,其核心是數以千計的水下監聽器,逐個安置在海底傳達聲音效果最佳 的位置,然後用電纜把它們串連起來。任何地方發出的聲波,只要進入這個陣列系統的範圍,都會被水下監聽裝置察覺。根據不同監聽器報警的先後順序,即可判斷 聲源方位;通過測量陣列系統內的聲線分佈,或在相隔一段距離的陣列間進行三角測量,則可進一步計算出陣列系統和聲源間的大致距離。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對SOSUS的研究報告指出,只要環境條件良好,即使相隔1.5萬公里,該系統也有能力發現噪音較大的潛艇,平均誤差約15公里;如果把探測距離縮短至幾千公里,同時將精度放寬到40公里左右,那麼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可以說是一找就準。

SOSUS將觸角延伸到東亞後,立刻讓美日的搜潛能力提升了一個等級。1978年,兩艘蘇聯667型核潛艇試圖突破毗鄰日本北海道的宗谷海峽,很快被美日共同操作的SOSUS發現,美國防務系統立即產生連鎖反應,大批反潛機、艦蜂擁而至,蘇聯潛艇只得退避三舍。

   “水下巨網”撒向東亞

  時間來到21世紀,隨著中國海軍逐步走向藍水,冷戰後一度“失去假想敵”的美日水下監聽系統重新找到了對手。

   南韓《週刊朝鮮》援引美國反潛戰專家的話說,美國海軍的潛艇數量有所減少,中國水下力量則處在飛速發展中,故未來15年間,中國潛艇 有可能對駐亞太的美國海軍及其日本盟友形成局部優勢。日本《世界艦船》也提到,“第一島鏈”北段的日本海水深約400米,是適宜各類潛艇活動的海域,而島 鏈中段的黃海和東海平均深度只有約100米,潮汐間的落差較大,潮流較急,且存在大量暗礁和民用目標,因此只適合常規潛艇活動。兩相比較,裝備有核潛艇的 中國北海艦隊,對日本海上自衛隊和駐日美軍的“威懾”更加顯著。

於是,美日一方面頻繁報道中國潛艇在日本週邊活動的情況,一邊對原有的SOSUS實施升級改造,相關工程在2006年前後啟動。駐防 東亞的美國海軍第7艦隊根據“區域反潛”和“要點反潛”相結合的思路,重點強化日本西南島鏈一帶的水下監聽系統。升級後的系統按照海峽、島鏈和熱點海區細 分為三種類別,其中的海峽探測系統主要部署在日本本土附近的宗谷、津輕、對馬和宮古海峽,探測潛航至此的可疑水下目標。

   據日本《科學》雜誌分析,新型水下監聽系統增加了兩種具有詳查功能的聲波探測器。一種固定在岸邊,用以發現並跟蹤遠距離水下目標,並 將目標資訊上傳給“反潛資訊處理分析中心”。另一種是傳統的水下聲吶陣列,通過“合縱連橫”,與反潛平臺和海洋監視衛星互聯互通。因此,該系統實際上構成 了搜潛、反潛一體化的網路,使美日在這一地區的搜潛範圍更大、反潛能力更強。升級改造後的系統,被日本媒體稱為“不休息的海底觸角”


另據美國“環球戰略網”報道,新一代“島鏈搜潛系統”原理與SOSUS近似,技術更複雜。目前,美日水下監聽系統已從“第一島鏈”向 “第二島鏈”拓展,對他國潛艇預設陣位或未來最有可能爆發衝突的海域重點盯防。通過長期、不間斷的收集活動,過往的水面艦船和水下航行物的聲學特徵被分類 記錄,此後,如相同的目標再度出現,就能迅速判明其屬性,這就是所謂的“記錄+比照”式搜潛,也是外媒所稱“海底觸角”的基本工作模式。

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克制此類水下監聽網的手段同樣在不斷進化。蘇聯當年對付SOSUS的辦法是用拖網漁船鉤住水下電纜,並 派出特種潛艇到處轉悠,尋找聲學感測器的位置。據說,蘇聯人經常在割斷電纜後,在外觀上將其恢復原狀,即便美方事後發覺情況有異,看起來也像是意外而非人 為破壞。

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851/10628516163_57ff2b14de_o.jpg

美方隨後祭出的應對措施,則是建立一支電纜修復船隊,加強巡邏,及時搶修,這支船隊的代號是“T-ARC”,由美國軍事海運司令部指揮。




標籤:
瀏覽次數:54    人氣指數:54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送交蓋房屋的土豪劣紳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七月七日前動手?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