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4677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夏日中暑 不立即降溫易奪命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極致氣質獎--攝影作品欣賞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注意!不可踩的7大孩子地雷
作者: 日期: 2013.06.27  天氣:  心情:

注意!不可踩的7大孩子地雷


採訪整理/張慧心、李松齡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想做自己』,為了證明自己能作主,絕對不會順著媽媽的意思走,
因為小孩想告訴你:我跟你
不一樣,我長大了,你沒發現嗎?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必須是「有點黏 又有點不黏」,
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
黃倫芬提出7大父母應避免踩到的「地雷」:


1.批評子女的行為
有位高中生去
補習班補習,在公車上睡著了,老師打電話到家中查問,
回家時媽媽便
興師問罪:「那麼短的距離,你也睡得著……我早告訴你,
晚上不要
一直上網,那麼晚睡……」 雖然媽媽 說得都對,
但當父母賺到道理後,
得到的卻是小孩對你的不滿。


「本來孩子應該恨自己,但因為被罵, 他開始遷怒,將倒楣的氣轉到你身上, 
覺得父母也該負責!」 黃倫芬建議 媽媽們換個角度想,改以獎勵的方式, 
鼓勵孩子解決補習不能準時抵達的 問題,否則下次發生同樣的情形, 
小孩很可能被情緒帶著走,坐過站 就乾脆不去了。



2.批評子女的朋友
多數父母知道
子女的朋友有品行問題,都會希望 子女能保持距離。
如果父母說,
「不要與某某人交往,他會把你帶壞」 或「某某人簡直是你的最佳損友」,
孩子不會覺得妳在關心他,只覺得: 「媽媽在攻擊我的朋友」,
基於
正義感,一定要保護朋友,對抗父母。


「怎麼大人都是這樣,他只是不愛讀書而已,並不是壞孩子;再說,
你不信任我嗎?你覺得我沒有判斷 事情的能力嗎……」 這時,
如何
溝通是媽媽的最大挑戰,單純的好心 不表示子女聽得進去,
若想把自己的
人生經驗與智慧送給孩子,不妨換個角度和子女討論:
「如果你不能
穩住自己,就會害他被別人說──是他把你帶壞的。」
當然,這樣的
討論暫時到此為止,但仍要持續 注意子女後續的表現,
並適時地
關心與提醒,才不會惡夢成真。



3.糾正口頭禪
青少年多有口頭禪,
但只要父母一糾正,彼此溝通關係 就結束了。
 黃倫芬指出,可以對他
的表達有所疑問,但不要直接反應 他是不對的。
例如:可以問他:
「屁是什麼意思?」「會不會被誤解你很愛放屁?」
或「你說『屁啦!』
是生我的氣嗎?」 如果孩子偶爾 脫口而出髒話、三字經,
可能是同儕間
流傳的語彙,或自覺很酷,故意說出口。


例如:有些孩子聚在一起時,很喜歡 講「靠北!」 父母如果覺得聽起來 刺耳,
不妨用經驗和智慧接受挑戰,
不直接把孩子說的話當成是對父母的 攻擊。 
找尋適當時機,和孩子討論:
髒話或罵三字經給人的感覺。


如果孩子嘴硬認為,「不會呀,我覺得 很酷!」千萬不要繼續辯下去,
只要
心平氣和提醒孩子:這個家是大家 共有的,
家長有權利規範這個空間的
「環保」標準,所以至少在22歲以前, 
不可以在家說粗話、罵三字經,以示 對家長的尊重。 至於將來他們為人家長,
想規劃什麼家規,
由他們自己決定。



4.喜歡做結論
父母提供經驗分享時,
最好讓子女自然而然有心得,而不是 將結論告訴他。
當然,這需要過程
和時間,如果父母的分享只是分享,讓教化隱藏於無形,
子女通常會參考。


若一定要子女遵循,子女就會問 「為什麼」,反而不會去想對自己 有何好處,
尤其是和媽媽關係親密
的兒子,此時會把媽媽看扁,甚至和媽媽對立。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
『想做自己』,只要結論是媽媽說的 
為了證明自己能作主,也會有其他 好主意,絕對不會順著媽媽的意思走, 
因為小孩想告訴你:我跟你不一樣, 我長大了,你沒發現嗎?」
所以媽媽
要有更寬大的心胸來原諒孩子,承認 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
否則日子
會很難過。



5.不信任子女
愈信任孩子,孩子
愈會讓你信任。
即便孩子曾嚇唬妳:
「有很多事我並沒有完全告訴妳!」 或媽媽擔心孩子受到同儕影響,
孩子所說的話,還是要99%相信, 千萬不可坦言:「我覺得你一定 會被誰影響。」

當然,這並非意
味著媽媽就不能查證,或再次確認 孩子是否言行一致,
只是方法需要
更有技巧。例如:當發現孩子這陣子 行為比較浮動,
可試著關心他:
「是不是發生什麼事?」同時藉由電影或電視劇情談論
:「如何不受
魔力的誘惑?」、「電影《魔戒》 的主角為何將魔戒丟掉?
他怎麼
做到的?」找到共同的話題點。



6.偷看隱私
為瞭解子女,有些媽媽
常忍不住偷看子女的日記,看了又 擔心,
擔心就忍不住去問,問了就
穿幫,親子關係因此破裂,得不償失。


其實瞭解對方的正當方法是學習如何 溝通,
例如:與子女分享自己小時候
的糗事或失戀經驗等,孩子只要心有 所感,
一定會發問或分享自己的想法。


曾有個女孩提到,母親送她最好的禮物,就是尊重她的隱私權。
事實上,
父母尊重及相信孩子,青少年會很 感激,所以千萬不要偷看他們的信件 或日記。
或許媽媽會想:又沒什麼
見不得人的事,看看會怎樣?
但孩子
的想法是:希望不受干擾,擁有一片 自由不受監視的天空。
媽媽如果真的
不放心,一定要翻孩子的抽屜,偷看日記或有無違禁品,
一定要很有技巧,
否則關係會立即降到冰點。 

黃倫芬
提出忠告,維持良好關係比問清楚每日行蹤細節更重要。
「其實建立
好關係,他們什麼都肯跟你說。」 
所以面對孩子青春期時,父母應關心 「如何讓親子關係不要斷掉」,而不是「你做了哪些行為?」


例如:當孩子沉迷電玩時,只是 一味地不准他上網,或扣除零用錢,
不讓他到外面上網,就是指關心他的「行為」,
但如果父母可以
問孩子,沉迷是什麼樣的心情? 什麼時候開始的?
當時有什麼
事情發生嗎?在逃避什麼事情? 我可以協助你嗎?
反而會讓孩子
覺得窩心,瞭解父母是真的想 幫助他解決問題。



7.過度關心
擔任慈濟功德會懿德媽媽
多年的林桂慧則提醒媽媽,不要讓孩子覺得媽媽的愛有負擔。
曾擔任過國中
國文老師及輔導老師的她,兒子上國中時,林桂慧也在該校任教,
每天
都要等兒子放學一起回家,中午還會逛到兒子班上看他,讓兒子備受壓力,
覺得受到監視,似乎成績稍稍不好,媽媽都會第一個知道。 

其實孩子
從國一開始,就不喜歡媽媽把他當 小寶寶看待,不過,
要放手也不能
立刻放手,必須從國小五、六年級開始,試著讓孩子獨立成長,
孩子
上國中後,才能自己處理一些事情,學習獨當一面。
如果上國中還不會
坐公車,就表示父母放得慢了些。 
她還記得,兒子去美國讀研究所 半年後,她才前往探望,
結果兒子
說:「別人的父母到現在都還沒來看孩子,你太操心了。」

此外,對於
林桂慧煮好吃的食物,兒子也不領情,一直說自己會料理,
她不服氣地反問:
「你自己弄得有那麼豐富可口嗎?」 
孩子說:「你來了,煮這麼多, 等你走了,我不是掉到地獄了?」
她一聽,頗有道理,再看兒子把自己 打理得不錯,也懂得節儉過日子, 
活得很好、學得很多,立刻收手、放心了。


(編按:本文摘自《當更年期遇上 青春期》,大家健康雜誌出版)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註明 出自來源:大家健康雜誌102年1、2月合刊號

標籤:
瀏覽次數:278    人氣指數:2078    累積鼓勵:9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夏日中暑 不立即降溫易奪命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極致氣質獎--攝影作品欣賞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