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160097
 BRADY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電影《不存在的房間》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電影《沉默的雙眼》愛與饒恕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紀錄片《我們的那時此刻》
作者: BRADY 日期: 2016.03.14  天氣:  心情:
是你也是我的電影時代─紀錄片呈現台灣電影半世紀流金歲月

◎胡慧馨

一般電影多半聚焦人的故事、人性的探索,以致很少人會從歷史切片的角度,分析電影與政經脈絡及世代思維的關聯。紀錄片《我們的那時此刻》乍看是縱觀台灣電影50年來的演進史,實則也透過各階段的社會轉型探討影響電影風格背後那隻無形之手,讓觀眾了解幕後包含政治角力、人心趨向、主流價值轉化電影類型等的關鍵因素。

如同片中強調的:台灣的電影史就是一部庶民史。影片開頭彷若時光隧道,帶領觀眾回到早期進電影院,必須先唱國歌,看完政令宣傳才能正式享受影片的時代,這個逐漸被淡忘的回顧,頗能引發三、四、五年級生,橫跨傳統威權與自由民主的老中青三代心有戚戚的共鳴。無關進步與落後,只是時代的真實呈現,生命記憶的據實反映。

名導巨星現身分享那些年
《我們的那時此刻》描寫從一代強人到一般百姓,從政府到民間,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電影故事與回憶,除了眾多的名導、巨星現身說法,分享當年的奇聞趣事、創新革命之外,更加入了屬於民眾的回憶與感動,不論是離鄉背井的女工如何藉由觀看愛情電影寄託情感,還是血氣方剛的少男,受愛國電影影響,立志報效國家,他們都為了電影又哭又笑,這是一部讓影迷們回憶、感受電影跨越世代的魔力。

隨著影片的行進,觀眾看到台灣的電影市場,從早期台語片的一支獨秀,因政治考量轉為國語影片當道,而凌波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曾經萬人空巷,後來的香港片橫掃台灣,到李行寫實風格的興起;從反映社會現狀的清新小品,到瓊瑤愛情片的大發利市,到台灣退出聯合國後,愛國片的風起雲湧…。電影不僅反映時代風潮,深刻對應政治氛圍、歷史脈絡、經濟轉型與主流價值的丕變,還影響每一世代的人心,讓人在遇到生命瓶頸時還可以看到希望。

就算當時最被衛道人士詬病、遭批脫離現實、愛得肉麻兮兮的瓊瑤式愛情片,或常讓人取笑不已的三廳式電影,但對許多人而言,浪漫愛情的想像仍是空虛心靈的慰藉,遭遇困境與茫然時,一帖激勵、撫慰的良方。就像片中曾在加工出口區工作多年的受訪者,在日復一日單調的打拼中,當時唯一的休閒娛樂就是電影,她對林青霞、秦漢、林鳳嬌、秦祥林和甄珍等俊男美女銀幕談情說愛的故事至今仍如數家珍。的確,要不是那些滿足人心想像的電影,她如何能夠懷著信心與勇氣度過生命的風雨呢?

政治氛圍左右電影發展
此外,影片帶著我們從金馬獎每年得獎片看出各時代電影風格的轉變,也印證政治思維的遞嬗。美麗島事件大審後,原本較為開放的電影審查制度緊縮,又讓影片風潮回到愛情片與軍教片。直至影片審查制度再度開放,才開始有「女性的復仇」類的社會暴力電影出現。當台灣政治漸漸脫離權威色彩,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明驥為了開創電影新局,決定投資年輕導演,以致有《光陰的故事》、《小畢的故事》、《看海的日子》、《海灘的一天》、《兒子的大玩偶》、《搭錯車》等正視本土認同,勇於撞擊體制,走出自己風格的電影。

民國76年台灣解嚴後,人民認知到人權非與生俱來,陸續有77年的520農民抗爭,79年的野百合事件,而最能代表那一時期人心思維,就是獲得第24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反映土地與人的電影《稻草人》。

隨著總統蔣經國去世,政治更為開放,台灣的電影創作者更積極思考本土認同的議題,陸續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悲情城市》等新電影出現。

接著台灣電影面臨長達10年的低迷,港片大行其道,好萊塢電影也風起雲湧,直至旅美多年的李安榮獲金馬獎及在國際上揚名,魏德聖2008年引爆台灣電影最大驚奇的《海角七號》,才又讓人看到電影事業的可能性與趁勝追擊的新亮光。

電影是時代的集體記憶
看完本片,對電影存在的意義與延續的價值會有跳脫慣性思維的眼界。意識到電影不單是娛樂、教育、宣傳、預言、警世、創意,也是時代的投射,世代的呈現。究竟拍攝電影的理由是什麼?是為了和現實社會對話?為了娛樂營利?還是為了實現個人理念傳達的理想?

就我認為,《我們的那時此刻》最大的貢獻是把50年來各階段深具代表性的影片精華一一擷取,並從中找出蘊涵時代精神的意涵,這股參照各時期社會氛圍及透過電影展現的世代浪潮的努力,曠日費時的用心,讓人欽佩。

楊力州導演談及拍攝本片最困難之處就是協調經典電影的版權,但當他想到生命還有多少時刻能為電影做註腳時,矢志達成目標的心志令人動容。人的生命有限,但創作的精髓可以綿延無限,台灣的電影就是憑著這股熱情,才能在一波波的瓶頸中,闖出獨特的語言與樣貌。這也是導演堅信,「拍攝紀錄片的目的是相信電影可以改變世界」最具體的實踐。

的確,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我們的那時此刻》細數的佳片,看到似乎在記憶中消失、模糊的影像重新熠熠發光,追憶起遙遠的年代,走過的困頓與狂狷的青春。當然也可以透過電影,了解別人的足跡,生命的無奈,時代的動盪,社會的風雲。更重要的是,透過導演的詮釋,回到影響「我們」成長的時代背景,反思在共有的集體記憶中,何以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生命體驗;或藉由電影帶來的省思,理解生命的侷限,對人有更多的包容、理解與同情。這股得自電影的迴響,的確可以改變世界。

對人而言,串聯生命印記的是回憶,但從《我們的那時此刻》看到,累積時代片刻、註解世代潮流的印記,電影功不可沒。若要讓台灣不同世代的面貌遠源流長,就該持續支持電影的發展,讓電影有翻轉、創新、突破的本錢,成為見證歷史變遷、人生足跡最具象的記錄。

我們的那時此刻 The Moment
上映日期:2016-03-04
級  別:普遍級
導  演:《拔一條河》楊力州
旁白及演出:桂綸鎂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www.ct.org.tw/1277547#ixzz42sodx9y4
標籤:
瀏覽次數:39    人氣指數:39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電影《不存在的房間》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電影《沉默的雙眼》愛與饒恕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