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416234
 來自星星的我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烏日的工具機展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用幽默智慧化解僵局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觀後感
作者: 來自星星的我 日期: 2012.12.09  天氣:  心情:

期中考考玩又憋了三周趕報告,終於趕玩了當然得放鬆一下啦,正好昨天天氣好去看恐怖電影:地下噬,結果奇摩電影的時刻表照例又出包害我們到場看無,沒辦法啦只好陰錯陽差改看另一部:少年PI的奇幻漂流,坦白說我一般對這種藝術片時在是沒什麼太大的興趣.但見口碑佳評如潮在加上大導演李安的加持,當然賞光的買票啦。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其實有看過預告片就大概知道是怎麼樣的情節發展,化繁為簡的來說就是一名叫Pi的少年,在惡劣的天氣下遇上了船難,所幸他搭上了逃生艇,然而艇上同行的卻有斷腿的斑馬、母猩猩、鬣狗,甚至是孟加拉成虎,在無止境的漂流過程中,少年Pi如何克服困難,堅強求生。本來還蠻擔心李安導演這次遇到了最難拍成電影的小說這個大困難,看完電影後這種顧慮一掃而空,而且還可以再次的確認,李安導演確實是國際上首屈一指。《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片中,導演呈現了水域以及動物,這兩種很難駕馭的元素,其中水域的時間佔了⋯⋯
整個電影的九成,但如果你以為只是漂流會很無聊,那就錯了,本片不但將船難拍的驚心動魄,暴風雨中的困頓與混亂也如同身歷其境般的真實,即使風平浪靜也有精采的生存求生戲碼,偶爾穿插自然而然的趣味,一點都不乏味。片中更嘗試著讓某些片段更改銀幕的範圍比例,藉由拉長比例來讓片中景色更加壯闊動人,一幕幕美不勝收的畫面映入眼底,都會讓人懾服於大自然的奧秘與偉大。在李安導演首次嘗試的3D而言,表現也不凡,很多為了3D設計的鏡頭與位置都能撼動觀影者,前面所述改變銀幕比例的部分,為了增強3D效果也是原因之一,在改變比例的銀幕下,有一些黑暗的部分,導演嘗試讓物品從黑暗中進入畫面,這讓觀眾會以為東西突然從外飛入,讓觀眾3D視感更為強烈,於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光是在視覺上的效果,就已經值回票價。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分為三部分。
在第一部分,已經是成人的主角, Pi, 回憶他的童年。為了紀念一個在法國名稱皮辛‧墨利多‧帕拓爾〔Piscine Molitor Pator〕 的游泳池,父母給他取名為皮辛‧帕帖爾〔Piscine Patel〕。由於Piscine發音聽起來接近英文發音的「尿尿〔Pissing〕」,他的同學們取笑他,給他取了一個「尿尿」Patel的綽號。為此,受夠了同學取笑的他,在中學時期改稱自己為Pi(即圓周率)。他的父親在 Pondicherry 擁有一間動物園,在童年期間,Pi了解一些動物心理學,而他的父親也提供了Pi富裕、舒適的生活方式。 Pi從小在印度宗教中洗滌,但是在14歲的時候,因緣巧合之下,他接觸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他單純地只想要愛神,也因此開始了他同時依附、追隨著三種宗教。他嘗試著從這三種不同的宗教信仰來瞭解神──也發覺了這三種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優點。

後來,由於印度當時政治上的一些紛擾,Pi的家人決定賣掉他們的動物,然後搬到加拿大。在小說裡頭的第二部分,Pi的家人帶著一些他們動物園的動物,搭著一艘日本貨物船,踏上了遠渡重洋──從印度到加拿大的旅程。但是出海才不到幾天,貨船遇到了暴風雨而沉船了,他的家人也在船難中死去。暴風雨過後,恢復意識後的Pi發現自己跟一隻斑點鬣狗、一隻受傷的斑馬、跟一隻猩猩和一隻成年孟加拉虎在一艘小救生艇裡。

在與動物共存的環境裡,Pi親眼目睹了動物的原始野性。斑點鬣狗殺死了已經受傷的斑馬,後來鬣狗也殺死了猩猩。一隻藏在帆布下,名叫理察‧帕克(Richard Parker)的孟加拉虎跳出來殺死了、並吃了斑點鬣狗。驚慌的Pi利用了一些能夠漂浮的器具,製造了一個小的漂浮筏,用繩子把漂浮筏跟小救生艇繫在一起,然後逃到小漂浮筏上。在人與動物裡共存、想活下去、精神緊繃的壓力下,Pi給理察‧帕克他所捕捉到的魚跟收集到的淡水,也同時試圖用一邊吹哨子、一邊搖晃船讓理察‧帕克暈船來制約牠。最後,理察‧帕克習慣了Pi的存在,他們也從此在船上共同生存。

但是Pi在改變人生的船難和倖存後的漂流中,失去了人生的一切,但也改變了Pi的心思,成長與蛻變。Pi和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用個心理學上的名詞,大概就是本我與自我的展現,本我是潛意識下的思緒,是人類最原始,目標在滿足個人的欲望,如同船上的這隻孟加拉虎,在漂流的過程,飢餓、口渴、徬徨、驚恐等等的行為,自我如同Pi的人,負責用理性去處理事情。在這個漂流的過程中,起初因為驚慌失措所以本我開始強勢,於是開始亂了方寸,Pi從倉皇爬上船頭,到與逃生艇保持一定距離,試著隔絕本我與自我之間的相互衝突,接著Pi試著與老虎各佔一方地盤,不讓自己的氣勢被老虎凌駕之上,是自我與本我間的相互競逐,找到平衡點前的過渡期,最後Pi想出了制約老虎的方式,透過學習與求生的本能做意識上的指正,自我和本我能夠近乎一體,構成一個個體,見是了生命存在的獨特性與價值,原來某種程度上Pi即是老虎,老虎就是Pi。

片中我很喜歡一個橋段(其實在這一部片中有很多橋段我都很喜歡,而且落下的淚也分流在好幾個橋段,這些橋段並不都是感人的,某部分是因為震懾於大自然的壯闊,某部分是感傷的情懷,而部分是介影片對人生體悟的喜悅),我最喜歡的這個橋段呢,他是在一個夜空,老虎靜靜的往水面下望,望過了海洋分層下的各種生物,開始看見了Pi的回憶,還有沉沒的貨船,鏡頭再次浮出海平面時,映入眼簾的是Pi的無語凝望,那一刻見證了老虎與Pi的雙生關係,他們是一體的兩面,就像片中Pi在漂流時的自白,他和老虎都是一樣的,一樣在動物園長大,被同樣的主人養育,在漂流的過程他們相知相惜,就好像在狐獴島的夜裡,老虎站在船上看著Pi,一種守護還要繼續走下去的感受。

Pi回憶起、述說著在海上漂流時所遇到的不同的場景,其中包括了發現一個島嶼,島嶼上住了許多狐獴,但是島上所覆蓋著的藻類其實是有肉食性的。227天後,救生艇被沖上了墨西哥海岸。理察‧帕克立即逃遁入附近的叢林。227天的涵義是圓周率的略估值, 即22/7.

最後到了分離的時刻,老虎卻頭也不回的奔入了叢林,Pi傷心極了,但那一刻,Pi已經能夠權衡了本我與自我,即使理查帕克沒有回望也已經不在,但Pi知道,他在心裡會再次與理查帕克對話。人生總是沒有機會好好的道別,在這一段Pi如是說,此話在我的心中泛起了漣漪,雖然我的人生也才走過了兩個十年,但我曾面臨了摯愛的家人別離的場景,沒有機會好好的道別是我在回想起他們時最椎心的痛,一道無法癒合的傷口,如果事情都是可以被預知的,那麼我一定會好好把握,但是人生就是如此殘酷,徒留下如此遺憾,但一道傷口就是一次成長的機會,錯過一次的道別,我們就應該學會把握現在,把握所謂的存在,不該再重蹈覆轍,該說出的愛時刻表達,該體貼的小動作時刻用心。

第三部分,兩位從日本交通部來的官方人員來調查沉船的原因,當Pi告訴他們,他與動物共存的故事,他們覺得這個故事是不可能發生的,所以Pi告訴了他們另外一個版本──當人失去人性的之後的版本──Pi跟著另外三個倖存者在救生艇上。另外三個倖存者包括輪船的廚師、斷了一隻腿的船員、和Pi的母親。貨船的廚師殺了船員跟Pi的母親,把他們倆切成一塊一塊來當做食物跟當餌。這時,從日本交通部來的兩位官方人員想要知道的是船難發生的原因,既無法找出船難發生的原因頓時也選擇接受了,Pi所描述的第2個事實,無再追問。

連接起了兩個故事之間的關係──斑點鬣狗是輪船的廚師、受傷的斑馬是船員、猩猩是Pi的母親、而那隻名叫理察‧帕克的孟加拉成虎則是Pi他本人。 Pi問了那兩位日本官方人員,問他們會選擇哪一個版本。日本官方人員想要知道的是船難發生的原因,既無法找出船難發生的原因,而Pi給的兩種故事版本,也沒有人能證實哪一個版本是真的,最後那兩位日本官方人員選擇了Pi的動物版本。Pi謝過他們後,深富涵義地說了:「信神也是如此」。
我也是選擇第二個,
後來自己回想跟上網找資料,
有整理了一些
有一個概念就是,
前面說的那些事,確實都有發生過,但都被"美化"了,因為PI面對的其實是一個幾近於原始蠻荒的求生存的嚴酷環境,他所遭遇或做過的一些事,造成巨大的心理創傷跟罪惡感,已經超過他所能承受的,這時他的潛意識就啟動了防衛機制,開始出現幻想,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不會因心理壓力過大而崩潰原本是很殘酷的人事物,就被用比較可以接受的,不會造成心理負擔的,例如自然界動物間的弱肉強食這種幻想給代替了.

各種隱喻如下(不是全部,歡迎補充)
船上的動物 > >沒有動物,而是船上最多時有四個生還者.
斑馬 > >水手
猩猩 > >母親
鬣狗 > >曾與他們家人發生過爭吵的惡廚師

鬣狗咬死斑馬跟猩猩 > >廚師先後殺死兩人並吃肉
這時候應該是PI開始產生幻想的時候(因為太殘酷了,用動物的弱肉強食來替代)

突然竄出咬死鬣狗的老虎 > >PI基於先發制人跟悲痛難耐(親眼目睹母親被殺)於是動手突襲殺死廚師,
老虎的登場,可以視為是PI釋放出心中原始的獸性.動物本能,同時也是,受文明教育有宗教信仰的PI無法允許自己動手殺人,於是創造出老虎這個分裂人格來執行罪惡的事.就如同李察基爾+艾德華諾頓主演的"驚悚"或同類型電影,被長期性侵的無助小孩,創造出強勢又殘暴的新人格,動手殺死性侵者來保護自己.

PI跟老虎共同漂流 > >代表之後獨自一人的PI就處於這種有點人格分裂的狀態.PI自己代表的就是理性的.信仰的一面,老虎代表的則是生物本能,獸性的一面.也可以正面的看成,在那種幾近絕望的環境下,PI把人的信仰面(本人)跟求生本能(老虎)都發揮到極致(當中也有很多內心掙扎矛盾衝突),才活了下來.既要保持希望(讓自己維持一定的清醒理性)又要維持生存,確實很艱難.後續一些劇情就是在描寫這種內心的煎熬.

PI跟老虎搶魚 > >PI的宗教信仰是吃素的,但最後只剩魚可以吃,這裡象徵受宗教束縛的自我(PI)跟求生存的本能(老虎)的互相掙扎,最終他還是解開了宗教的束縛而開始吃葷.

無人島飽餐一頓 > >開始吃人肉(已經開始腐爛的死屍),後來的遠鏡頭,那座島是個人形.
PI吃類似番薯的植物 > >帶皮的人肉
老虎吃滿滿整島的狐獴 > >蛆
蓮花 > >屍體頭部(還有牙齒)
這裡我覺得還有另一層隱喻,理性的自我(PI)即使在逼不得已開始吃人肉了,還是把它想像成是植物.
而吃蛆(新鮮的而且應該營養成分比較高)這種骯髒事兒照例又是交給壞人格(老虎)來做,其實他是人肉跟蛆同時吃,想像起來其實很悲慘,為了求生存,只能藉著這種人格分裂,自我製造幻覺來把人肉吃下肚.

最後老虎消失了 > >獲救後,生存危機解除了,基於求生本能所創造出來的人格也隨之消失了.
或說回歸文明社會後,心中的獸性就收斂起來了.

一看完電影之後,由於片中著重在 Pi 講述的第一個故事,所以我也相信他是真實經歷過那麼奇幻的旅程,第二個故事只是他編造來蒙混日本調查員的。但回家看了各種討論,才發現原來兩個故事互為表裡,兩方有真有假,其實相互呼應。是以 Pi 對選擇了第一個故事的小說家說「所以你是相信神的」。是啊、是啊,即便真實發生的是第二個故事,理查派克就是 Pi,而他為了求生而吃了屍體和蛆(狐獴),第一個故事才是為了掩蓋而生──那又如何?當然如此一來會有許多道德性的問題衍生,但本片的重點卻不在此,而是你相信什麼?就如 Pi 爹說的,「什麼都信,就是什麼都不信」,什麼都信,只接受設定好的答案,那其實並不是你真正所信。每個人因為各種背景因素的不同,形塑出各式各樣的個性與價值觀,因此造成的信與不信,才是個人需要去捍衛的。

除了印度電影:三個傻瓜 之外我很久沒有看到這麼深入人心得電影了.而且這些電影都是小說改編.由此可見寫故事的功力真的還是由小說家來比較適合.若能遇到一位懂得用畫面來呈現的導演就能成為一部佳作.這次的陰錯陽差沒看到地下弒 卻看這部勵志神座一掃我期中考完的陰霾.影片中傳達的求生希望激勵了意志消沉得我.如果你問我說:那是電影.真實世界怎可能在海上活那麼久.那我告訴你海上求生是真有案例. 就在2006年8月中旬,三名墨西哥漁民:盧西奧•倫東、 赫蘇斯•維達納和薩爾瓦多•奧多涅斯在經歷了270天8045公里的海上漂流後,重新踏上陸地。當這三名墨西哥漁民被一艘中國台灣漁船救起時,他們已經在汪洋上漂流了九個月。承載他們的只是一條沒有任何動力、沒有儲備淡水和食物的小船。依靠雨水和捕食生魚,他們頑強活了下來。他們靠得是什麼.當然也是意志力與信仰。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改編自暢銷小說,透過一個遭遇船難的印度少年與一隻老虎漂流在海面上的各種奇幻遭遇,歌頌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也有許多宗教與人生反思的意味,題材其實相當嚴肅,但是千萬不要以為這是那種虛無飄渺,沒人看得懂的悶片,李安之所以厲害,就是因為他的電影不但充滿藝術感,而且大家都可以看得懂,在敘事上非常淺白,但是在內涵上卻是相當具有層次感,低齡觀眾會被片中的動物和美景所吸引,但是有點人生歷練的觀眾則是可以有更深刻的體會,無論是看門道或是看熱鬧,都不怕沒有東西可以看。

令人印象深刻的當然是驚人的視覺效果,已經可以媲美3D特效的示範作品《阿凡達》(Avatar),也打破好萊塢只會把3D技術應用在科幻片或動作片的慣例。那些超乎想像又充滿詩意的海上美景和動物奇觀,會讓你目眩神迷,但更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場景有許多都是在台灣拍攝,算是李安對於故鄉的回饋與熱愛。雖然運用大量的3D技術打造華麗影像,藉以輔助奇幻情節,卻沒有讓特效凌駕故事,整部電影仍然充滿李安的敦厚人生觀,以及對生命的細膩觀察,尤其是運用兩個不同的結局,要你相信人生的光明面,更是發人深省。

李安除了是視覺藝術家之外,也是哲學家,片中有許多關於「共生」的描述,都顯現出他獨到的生命態度。劇本的巧妙之處,在於少年與老虎之間從互相衝突到互相依靠的過程,正好代表人類與大自然由對立關係演變成共生關係。如果少年和老虎可以共生,那麼不同的宗教可不可以共同存在而不會互相牴觸?片中的少年在海難發生後,對宗教有深刻體會,更同時信奉基督教、回教與印度教,成為一個「多神論者」,這些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引發戰爭的宗教,竟然可以不再對立,反而從這個少年身上看到一種兼容並蓄的豁達態度,成為心靈上最大的慰藉,更是「共生」的哲學。

至於我所相信的?我接受二故事原為一體,但我更偏好第一個故事,美麗、奇幻、虛中帶實。

標籤:
瀏覽次數:1592    人氣指數:1992    累積鼓勵: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烏日的工具機展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用幽默智慧化解僵局
 
住戶回應
 
時間:2012-12-23 15:13
他, 38歲,台北市,行銷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更多功能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