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110946
 秋天的楓葉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輯要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佛醫經》
作者: 秋天的楓葉 日期: 2011.09.29  天氣:  心情:
《佛醫經》(1)---- 海濤法師  輯
 
1.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風。風增,氣起;火增,熱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從是四病,起四百四病。
2.土屬身,水屬口,火屬眼,風屬耳。火少寒多目冥,春正月、二月、三月寒多,夏四月、五月、六月風多,秋七月、八月、九月熱多,冬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有風有寒。
3.何以故?春寒多——以萬物皆生,為寒出,故寒多。
4.何以故?夏風多——以萬物榮華、陰陽合聚,故風多。
5.何以故?秋熱多——以萬物成熟,故熱多。
6.何以故?冬有風有寒——以萬物終亡熱去,故有風寒。
7.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得臥。何以故?風多,故身放。
8.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不得臥。何以故?寒多,故身縮。
9.春三月有寒,不得食麥、豆,宜食粳米、醍醐諸熱物。
10.夏三月有風,不得食芋、豆、麥,宜食粳、米、乳、酪。
11.秋三月有熱,不得食粳米、醍醐,宜食細米、糗、蜜、稻、黍。
12.冬三月有風寒,陽興陰合,宜食粳米、胡豆、羹、醍醐。
13.有時臥風起,有時滅;有時臥火起,有時滅;有寒起,有時滅。
14.人得病有十因緣:
一者,久坐不飯;二者,食無貸;
三者,憂愁;四者,疲極;
五者,婬泆;六者,瞋恚;
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
九者,制上風;十者,制下風。從是十因緣生病。
 
《佛醫經》(2)---- 海濤法師  輯
 
1.佛言:「有九因緣,命未當盡為橫盡:一、不應飯為飯,二、為不量飯,三、為不習飯,四、為不出生,五、為止熟,六、為不持戒,七、為近惡知識,八、為入裏不時不如法行,九、為可避不避。如是九因緣,人命為橫盡。」
一、不應飯為飯,謂不可意飯,亦謂不隨四時食,亦為以飯復飯,是為不應飯為飯。
二、不量飯者,謂不知節度,多食過足,是為不量飯。
三、不習飯者,謂不時食。若至他郡國,不知俗宜飯食未習,不稍稍飯,是為不習飯。
四、不出生者,謂飯物未消復上飯,若服藥吐下不盡便食來,是為不出生。
五、止熟者,謂大便、小便來時不即時行,噫吐、下風來時制,是為止熟。
六、不持戒者,謂犯五戒,現世間盜,犯他人婦女者,便入縣官,或刻、或死、或得棓榜壓死、若餓死、或得脫外從怨家得首死、或驚怖憂愁死,是為不持戒。
七、近惡知識者,謂他人作惡便來及人,何以故?不離惡知識故,惡人不計當坐之,是為近惡知識。
八、入裏不知時不如法行者,謂晨暮行,亦有魍魎諍鬪者,若有長吏追捕而不避,若入他家舍,妄視不可視、妄聽不可聽、妄犯不可犯、妄念不可念,是為入不知時不如法行。
九、可避不避者,謂弊牛、馬、狾、狗、蚖、蛇、蟲,水、火、坑、阱、犇車、馳馬,拔刀醉人、惡人亦若干,是為可避不避。
2.如是九因緣,人命未盡為盡,黠人當識,是當避、是已避得兩福:一者得長壽及得聞道好語,亦得久行道。
 
《佛醫經》(3)---- 海濤法師  輯
 
1.佛言:「有四飯:一為子飯,二為三百矛斫飯,三為皮革蟲生出飯,四為災飯。」
一、子飯者,謂人貪味食肉時,便自校計念:「是肉皆我前世時父母、兄弟、妻子親屬,亦從是不得脫生死!」已得是意便止貪,是為子飯。
二、三百矛斫飯者,謂飯隨味念復念其殃,無有數能不念味便得脫,又矛斫人為亡身,已生念復念有若干受苦,為三百矛斫飯。
三、皮革蟲生出飯者,謂人念味,亦一切萬物憂家中事,便穿人意,意作萬端為出去,是為皮革蟲生飯。
四、災飯者,謂一生死行皆為災飯,如火燒萬物,人所行皆當來惱身,劇火焚萬物故言災。所以言飯者,謂人所可意念人,故言飯也。
2.人食肉譬如食其子,諸畜生皆為我作父母、兄弟、妻子,不可數。
3.亦有六因緣不得食肉:
一者,莫自殺;二者,莫教殺;
三者,莫與殺同心;四者,見殺;
五者,聞殺;六者,疑為我故殺。
無是六意得食肉,不食者有六疑。人能不食肉者,得不驚怖福。
4.佛言:「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
三者,多婬;四者,不能諷誦經;五者,多著世間。」
5.何以故?人貪婬人知色味,瞋恚知橫至味,癡人知飯食
味。
6.《律經》說:「人貪味,味復味得生不得美味。」


《佛醫經》(4)---- 海濤法師  輯
 
1.佛言:「一食者為欲斷生死,亦隨貪不能行道,為得天眼自知所從來生去至何所。人不念死,多食,常念婦人,皆墮百四十惡,中天皆用飯故。犯十惡後生便失人形,墮畜生中。既得作人,飢渴血出,瞋恚傍生於愛,內生於貪。」
2.佛說有大福,自飢以飯與人,令人得命,是為大福。後生饒飲食,乏瞋恚,亦無所施,施亦不得,但意恣貪婬,亦無所施,但得意恣,非我所有。
3.一錢以上,不得取故,作貪欲空,自苦作罪。道人不有憂愁,憂隨怒,愁隨貪。
4.我輩有死歲、有死月、有死日、有死時,亦不知、亦不畏、亦不行道、亦不持戒,東走西走,憂銅憂鐵,憂田宅、奴婢,但益人惱、增人苦,為種畜生習。
5.佛言:「人治生,譬如蜂作蜜。採取眾華,勤苦積日已成,人便攻取去。唐自苦,不得自給。人求是念,是憂有憂,無飢渴勤苦。合聚財物,未死,憂五家分,或水、火、盜賊、縣官、病痛,多不如意。己死,他人得之。身當得其罪,毒痛不可言。
6.五分者:一者,火分;二者,水分;三者,盜賊分;四者,縣官分;五者,貧昆弟分。何為無憂所有?人不計是五分憂,苦劇不棄,是憂苦有萬端,結在腹中,離道遠法。人法生賈作,得利,不當喜;不得利,亦不當憂——是皆前世宿命所致。
7.人有貪,貪便不得利。正使得一天下財物,亦不能猛自用之,亦不隨人去,但益人結、但有苦惱、但種後世緣因。緣因如火,如火無所不燒。我輩不覺,是黠不敢妄搖,知為增苦種罪。
標籤:
瀏覽次數:20    人氣指數:220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輯要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