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28020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這個真的好好笑喔!!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對女人好一點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瑪拉基書──愛之深 責之切
作者: 日期: 2005.12.21  天氣:  心情:

瑪拉基書──愛之深 責之切


回想卅年前,在那個物資缺乏、生活簡樸的社會裡,食衣住行雖是粗陋,卻能滿足人心,使人人的生活有種「腳踏實地」的穩定感。在那樣的時代裡,真耶穌教會的信徒一如生活的單純,在信仰上,他們亦是單純地守著神所吩咐的,甘心樂意遵守奉行。

尊崇神,把最好的獻給神,在簡樸的社會裡,是容易做到的嗎﹖還是因主的羊對神有一顆敬畏愛慕的心,教會對於神的工作從不敢懈怠,故而他們願意獻上最好的,用最禮敬的態度來服事神呢﹖

社會型態是轉變了,但是,神永不改變。奉獻的東西增加了;那顆心卻不知仍否潔白純淨﹖神要的是心靈與誠實,豈能不再三思﹗

瑪拉基書是十二小先知書最後的一卷,與哈該書和撒迦利亞書有極緊密的連繫,能使我們對猶太人被擄後期的歷史有一點認識;因為從瑪拉基的時代到耶穌基督降生,中間有四百年的歷史(兩約之間),真神沒有默示祂的僕人寫下信息。

瑪拉基書是舊約聖經的總結,也是一個接駁的環。瑪拉基是舊約最後的一位先知,本書以強調律法的重要,來結束以色列人在主前二千年到四百年的歷史;並且預言「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裏去」(預言施洗約翰的工作和基督的降臨),把舊約和新約連貫起來。

瑪拉基也是先知的印,印證先知信仰的真理。本書列在舊約末端,蓋印認可,使讀者不必置疑,相信神所啟示的信息是適合每一個時代的,神的公義與慈愛永遠常存。

■歷史背景

主前536年波斯王古列許以色列人歸回聖地,因為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的大聲疾呼,促使了所羅巴伯在主前516年完成建殿的工作,全面恢復向神敬拜,在充滿喜樂的氣氛中把新殿獻給神,並且歡歡喜喜的守神的節期(拉六13~22)。主前457年以斯拉回國,四五年尼希米以省長的身分回國(尼二章),在以斯拉與尼希米的經濟及宗教改革下,以色列人的生活得到改善,信仰也得到恢復,遵守安息日、奉獻十分之一,不與異族通婚。

可惜尼希米在耶路撒冷十二年,省長任滿回到波斯後,以色列人又回復先前敗壞的光景。當尼希米再回到耶路撒冷時,看到百姓信仰敗壞的情形,更圖再次的改革,對付罪惡(尼十三6~31)。尼希米所對付的罪行,正是瑪拉基所對付的罪行,看來先知和省長似乎是並肩作戰的。本書中先知對信仰和道德敗壞的斥責,正是今日教會所需要的信息。

■作者簡介

有許多學者認為「瑪拉基」不是先知的真名。因為瑪拉基( Malachi)希伯來文的意思是「我的天使」或「我的使者」,這個名詞是指一種職位,七十士譯本把第一節譯作「藉祂使者」(或天使)。本書以外,這個名字未出現於舊約其他經文中,且本書也未記載有關先知的生平或家庭背景。

假如瑪拉基只是一個職稱,那麼本書是先知書中的特例;因為在先知書中極少是不用作者的名字作書名的,像俄巴底亞書這麼短的著作,也用得了耶和華默示的作者名字為篇名,且除了名字之外,沒有關於作者介紹的記載。

瑪拉基( Malachi)是 Malachiah(耶和華的使者)的縮寫,我認為瑪拉基是先知的真名,他是耶和華的使者,奉神的差遣代神發言,以愛心責備當時的以色列人。

■著作日期

本書的成書日期可能是在尼希米再回耶路撒冷之後不久,大概主前433年後。因為尼希米記十三章所列的罪行,與瑪拉基所攻擊的罪行雷同。問題是一章八節的「省長」該如何解釋,假若尼希米是當時的省長,書中為何不提他名字﹖按該節的語氣,省長似乎是外邦人,他們對待外邦人的省長比對待自己的神更好。「省長」(pehah)是外來語,指波斯王委派治理一人個省分的首長,他們也這樣稱呼尼希米(尼五14),在哈該書中也用這個頭銜稱呼所羅巴伯(該一1、14),因此瑪拉基書一章八節的省長仍有可能指尼希米。

■本書特色

瑪拉基書的文體具備有詩的體裁,有許多節都是平行句,只是沒有希伯來詩歌的特色,可以稱為「高雅的散文」。

本書最大的特色,是公義的神與不忠心的祭司和滿了譏諷的百姓之間的對話,先知以問答對談的方式,辯論神的慈愛與公義,責備他們的罪過。這種問答的技巧,哈巴谷先知也用過,但哈巴谷書只有問答,沒有辯論。本書中有七個清晰的例子,神多次質問:「你們卻說……」,然後再指責百姓的罪(一2、6~7、12~13,二14、17,三7~8、13)。

全書五十五節經文中,提到「耶和華」廿一次,「萬軍之耶和華」廿四次,「神」九次,「主」一次。耶和華是以色列的神,祂的名至尊至大,不僅在以色列,在以色列境界之外,也必被尊為大(一5、11)。本書中神名的尊榮與百姓對祂名的不敬,成了對比(一5~6、11~12、14,二5,三5、16,四2)。神在尋找敬畏祂的人,神對敬畏祂的人賜下恩惠榮耀,對不敬畏祂、藐視祂的人,施行審判。

本書特別強調神的慈愛與公義。神向以色列人證明祂的愛(一2),這愛是永不改變的(三7)。以色列人認為神沒有愛他們(一2),將污穢的食物獻在壇上,藐視神的聖名(一7、12),神要傾福給他們(二2),但他們任性悖逆,奪取神的供物不獻十分之一,使神不得不咒詛他們(三8~10)。愛之深,責之切,神愛祂的百姓,所以對悖逆的人嚴加責備。

有義必賞,有罪必罰,是神的本性。瑪拉基用許多名詞,將神的公義描寫發揮,神要熬煉百姓如「煉金之人的火」「漂布之人的鹼」,熬煉他們像金銀一樣,他們就憑公義獻供物給神(三3)。神要如「燒著的火爐」,燒盡一切狂傲行惡的(四1)。祂是「公義的日頭」,光線有醫治之能(四2),而且要普照大地。

本書特別提到「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要差遣先知以利亞來(四5),這個結束舊約前的預言,就是應許基督必要來到。第一次來到,有以利亞心志的施洗約翰為開路先鋒(路一17),第二次再來前,有以利亞使命與能力的真教會出現,傳揚福音,叫人悔改,為祂的再臨預備。

■本書分段

 引言:神對以色列人的愛(一1~5)。

 一.責備

(一)祭司的不忠(一6~二9)

 1.污穢聖所(一6~14)。
 2.偏離正道(二1~9)。

(二)百姓的不忠(二10~16)。

 1.與外邦通婚(10~12)。
 2.背棄婚約(13~16)。

 二.警告(二17~三18)

(一)煉淨與刑罰(二17~三6)。
(二)不獻十分之一的罪(三7~12)。
(三)不虔誠事奉神的罪(三13~18)。

 三.預言(四1~6)

(一)末日的審判(四1~4)。
(二)以利亞的來臨和工作(四5~6)。

■要訓

 一.耶和華說:「我曾愛你們」(一2)

瑪拉基以「我曾愛你們」這句話,提醒以色列人思想神對他們的愛,引出神藉他傳達的信息。神愛以色列人是本書的主題,神的愛永不改變且堅定不移(三6),正如父親對兒子(一6,三6、17)。神領他們從為奴之地埃及出來,帶他們進到豐富流奶與蜜的迦南地;雖然以色列人悖逆神,但神仍愛他們。「我曾愛你們」表示神的愛不只在過去,現在仍然繼續下去,永不中止。

以色列人卻說:「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這句忘恩負義的質問,讓我們想起人是多麼容易忘記神的恩典,和祂奇妙的作為。我們當常常想念主恩(詩一○三2~5),立志報答主的愛(詩一一六12),並將主的奇妙作為傳給下一代(詩七十八3~8)。

 二.當虔誠敬畏神(一6~14)

神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神為祂的愛提出申辯後,期望祂的選民像兒子尊敬父親,僕人尊敬主人一樣地尊敬祂。作為得寵的兒子和僕人的以色列人,理當十分尊敬神;可悲的是他們反倒藐視神、褻瀆神的名(「藐視」一詞在短短的八節經文,竟出現四次),因此神責問:「尊敬我的在那裏呢﹖」(6),他們卻回答:「我們在何事上藐視你的名呢﹖」(6下),「耶和華的桌子是可藐視的」(7),「耶和華的桌子是污穢的,其上的食物是可藐視的。」(12),將污穢的食物獻在壇上,將瘸腿、有病的拿來獻給神,這種藐視神不敬虔的舉動真是可惡,「這不為惡麼﹗」他們對待省長豈敢這樣(8),這種明知故犯的敬拜與奉獻,實在罪不可宥,「這人是可咒詛的」(14)。

經上說:「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四24),形式的敬拜,是一種敷衍塞責的舉動,是神所憎惡的。我們當虔誠敬畏神,以瑪拉基時代的人為鑑戒。試想今日的教會,信徒參加聚會與奉獻,傳道人在講台上講的道,是否只是應付應付,敷衍了事﹖

 三.祭司的本分(二1~9)

祭司是神所選立的,他們應教導百姓遵行神的律法,帶領百姓虔誠敬畏神(5~7),可惜當時的祭司們對神的誡命「不聽從,也不放在心上」(1~2),「偏離正道,使許多人在律法上跌倒」(8),因此神的咒詛臨到他們,神要將他們與糞一同除掉(2~3)。

今日教會的領導人,應當有「真實的律法在他口中……人也當由他口中尋求律法,因為他是萬軍耶和華的使者。」(6~7),言行合一,聽從神的誡命,將榮耀歸與神的名(1~2)。

 四.尊重神所定的婚姻制度(二10~16)。

神的旨意要他的選民不與外邦人通婚(申七3;書廿三12~13),神所定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創二18~24;可十6~9;瑪二15)。可惜祂的選民違背了,不將神的旨意放在心裡,「行一件可憎的事……娶事奉外邦神的女子為妻」(11),「以詭詐待幼年所娶的妻」(15),甚至「休妻」「以強暴待妻」,這都是神所憎惡的(16)。

「婚姻人人都當尊重,床也不可污穢。」(來十三4),夫妻應當相敬如賓,相親相愛(弗五22~33),才能蒙神的賜福。

悖逆犯罪的百姓不知悔改,反而責怪神看行惡的為善,喜悅惡人。「公義的神在那裏呢﹖」(二17),這樣的說法實在是輕慢褻瀆神,非受審判不可。神不是派一個天使,或是降一個災禍,而是親自煉淨刑罰這個頑梗悖逆的民族。

他要「如煉金之人的火,如漂布之人的鹼」熬煉人,使他們潔淨像金銀一樣,他們就憑公義獻供物給耶和華(三2~3)。這就是神的慈愛(羅五3~5;彼前一6~7)。神的慈愛與公義是並行的,那些行邪術、犯姦淫、起假誓、虧負人工價、欺壓寡婦孤兒、屈枉寄居、不敬畏神的,神都要施行審判(三5~6)。神的慈愛與公義同時彰顯,祂的慈愛與公義的性格是永不改變的(三6)。

 六.當納的十分之一(三8~12)

「什一奉獻」就是將收入的十分之一奉獻給神,分別為聖,專為主用,可維持聖工及供給聖工人員(利未人)的生活。百姓不獻十分之一,利未人各奔自己的田地,聖殿因而荒廢(尼十三10),咒詛臨到他們,田地遭受蟲害因而欠收(11)。

瑪拉基認為十分之一是「當納的」,因此不獻十分之一就是奪取神的供物。我們要知道萬物是神所創造,一切都是屬於神,神說:「樹林中的百獸是我的,千山上的牲畜也是我的……因為世界和其中所充滿的,都是我的。我豈喫公羊的肉呢﹖我豈喝山羊的血呢﹖你們要以感謝為祭獻與神。」(詩五十10~14)。神不是要人的供物,祂所要的是人有感恩的心,奉獻十分之一是一種感恩的表現(創十四18~20)。

奉獻十分之一的福氣是,神要「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10),神要按時降下甘霖,有充足的雨量,確保農作物的豐收。神還答應:「斥責蝗蟲,不容牠毀壞你們的土產。」沒有蟲害,有種必有收,「你們的地必成為喜樂之地」(12),人人歡呼收割。

「以此試試我」神知道有人會對祂賜福的話懷疑,偉大的神竟然允准渺小的人試驗祂,這是何等的慈愛,你若不信,可以從今日開始實行十分之一,試試看。

 七.事奉神是徒然的嗎(三13~18)﹖

以色列人用話頂撞神,他們說:「事奉神是徒然的,遵守神所吩咐的,在萬軍之耶和華面前苦苦齋戒,有甚麼益處呢﹖」他們以為神不監察,輕忽神的公義,「稱狂傲的人為有福,行惡的人得益處,他們雖然試探神,卻得脫離災難。」(13~15)。這些充滿懷疑和怨言的頂撞話,是對神的一種藐視、褻瀆。

耶和華是監察一切的神(箴十五3),祂在天上「側耳而聽,且有記念冊在祂面前,記錄那敬畏耶和華思念祂名的人。」(16),在祂所定的日子必施行公義的審判,「將善人和惡人,事奉神和不事奉神的,分別出來。」(18)。所以事奉神絕不徒然。

保羅說:「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我們勞苦努力,正是為此。」(提前四8~10)。「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裏面不是徒然的。」(林前十五58)。事奉神絕不徒然。

 八.有關基督的預言

(一)公義的日頭出現其光線有醫治之能(四2)。

耶穌基督是公義的日頭,祂的降臨如「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裏的人,要把我們的腳引到光明的路上。」(路一78~79)。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八12)。

(二)以利亞奉差遣而來(四5~6)。

「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就是末日臨近以前,要差遣先知以利亞來。這個結束舊約前的預言,就是應許基督必要來到。第一次降臨,有以利亞心志的施洗約翰為開路先鋒(路一17),來傳悔改的洗禮(可一4),叫人悔改歸向神(路三7~16)。第二次再來前,有以利亞使命與能力的真教會出現,傳揚福音,叫人悔改,為祂的再臨預備。

標籤:
瀏覽次數:64    人氣指數:64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這個真的好好笑喔!!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對女人好一點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