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339106
 呆掉了的 Alic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對我,你是危險的存在/杜國清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浮生記行二首/蔣友梅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生活的修行‧修行的生活/林谷芳
作者: 呆掉了的 Alice~✿ 日期: 2013.11.24  天氣:  心情:

〈時代之眼〉隱性台灣文化‧生活篇


  顯性台灣很新聞。所以儘管原來出身不同、所學不一,卻都捲在時潮與政治裡,看來也就一個樣子。
  隱性台灣不一樣。既是生活,就士農工商;既關聯恆長厚度,就有深淺;既隱微淡定,就有修行……


◎林谷芳



>>不到台灣,不知文革還在搞?

到過台灣與不到台灣,對台灣的印象常不一樣。不一樣,很自然,正所謂眼見為真。
但問題是,現在影像資訊發達,許多人仍可由此「眼見」台灣,
這眼見雖是透過傳播的一定視角,但我們除非長期居住一地,否則一樣也只是透過自己有限的視角在看該地,
要說局限,兩者都有,差距一般應該不大,可事實並不如此。

不如此,且印象形成對比,原因正在兩者的視角恰成兩極。
媒體中的台灣,新聞是第一選擇,而你親自接觸的,卻就是台灣的生活。

新聞來自生活,也反映生活,兩者仍不該是完全相對的兩極,但台灣不同。

不同,不來自原有新聞的局限,新聞總得報導新鮮事,既新鮮,就不似一般生活。
不同,更來自台灣媒體的特殊口味,這口味很淺碟、很政治、很腥辣、很語不驚人死不休。

從媒體的印象,你會覺得台灣人個個追逐時潮、飛揚跋扈、黨同伐異、政治掛帥,
「不到台灣,不知文革還在搞」,雖似戲謔之語,只看這部分,坦白說,還真有些真實在。

新聞如此,生活呢?行住坐臥、語默動靜、衣食住行,是日日行之的事,雖少瞬間新意,卻有其恆長與厚度,
而更重要的是︰這裡無須妝點扮演,是誰、做誰都不必先放在能否出名、有多少曝光度來考量。

離開了新聞,接觸了生活,來台灣的人才知媒體所見、所強化的是某群人的所思所為,更多人並不如此,
且不只不如此,還恰恰形成對比。


>>隱微淡定的更多數

看台灣,要了解有這兩群,不能只看到那外顯張揚的部分,忽略了另外隱微淡定的更多數。

簡言之,看台灣,不能只看顯性台灣,還更得看隱性台灣。

顯性台灣很新聞。所以儘管原來出身不同、所學不一,卻都捲在時潮與政治裡,看來也就一個樣子。

隱性台灣不一樣。既是生活,就士農工商;既關聯恆長厚度,就有深淺;既隱微淡定,就有修行。

的確,真談顯隱之別,就不只新聞與生活的差異,還更是生命態度的對比。
說隱性台灣,其實不只在說一般生活,更在說修行──一種生活的修行、修行的生活。
到此,你才真能測到台灣社會的深淺,才能看到其間生命的厚度。

厚度來自修行,這修行很廣義,但根柢的,就在將一件事認真做到底。
由此,人就有了安頓,就有了自足,不需外求,遑論媒體的加持。

我認識的一位茶人高定石就如此。他在石碇貧瘠的山中種野茶,連有機肥都不施,產量極少,
但由之乃得山中之氣,底氣一足,茶就耐泡,他又以祖輩之法製茶,每一工序都不馬虎。
茶在他,是天地人的結晶,他不擅言詞,但泡起茶、說起茶來,就有讓人動容的地方,
而他自己固在茶中找到了安頓,朋友也由之與他有情性的相接。

安頓,是不假外求,這不假外求像是結果,其實也是開端。
顯性台灣常見的,是將事物的責任推給別人,總似萬方有錯,獨己無責,別人愚昧,就我智慧。
即便不如此,也常將自己的幸福、安頓與社會條件作最直接的連接。
隱性台灣不一樣,他認為安頓幸福的關鍵在自己,其他僅是助緣,而即便是逆緣,也可當逆增上緣來參。

這點顯隱的最根本差別出現在開放自由的台灣,很弔詭卻又似理之必然。


>>反求諸己是隱性台灣的特質

弔詭的是︰台灣社會之能較前更合理,正因觀照到社會條件對人的影響,於是在此行改造,
所以說,這「外求」原有其價值,可一路下來它竟成了生命遁逃的卸責之機,成了黨同伐異的工具。

理之必然是︰外求原係為了使人的主體更能彰顯,
但如果沒有在生命主體與外緣條件上有一定的觀照,這外求就會讓你悖離生命。

隱性台灣的不假外求,其實正因了然於這生命主體與社會條件間的主客關係,
而在有了這層觀照後,他關心社會的態度、影響社會的方式乃就不同。

像大家熟知的嚴長壽,誰也不能因他的知名度而逕說他屬於顯性台灣,反而隱性台灣的特質滲透在他生命的各面。
台灣藝文界許多的線是他在背後串起來的,台灣觀光業許多內涵是他戮力促成的,
他曝光率極高,但哪次是為了更高的知名度、更強的自我意識?
他對社會的關心誰又能否認?但方式卻又與媒體時潮中那些意氣昂揚的人不同。

不同,是因反求諸己是隱性台灣的特質,而要使社會更好其實也必須從此點開始,
甚且只要有此點,「無言而自化」,許多事物就將因之改變。

食養山房是個例子。山居歲月的主人炳輝從不敢侈言如何影響乃至改變社會,
但有多少人是到了食養,才開啟了美學乃至生命的一扇窗;又有多少外賓——
尤其大陸朋友到台灣,竟只為了到此一遊,看看這兩岸極致的禪空間,體會那「不知最親切」的道人生活!
許多人反因之徹底接受了台灣。


>>將一件事做到底,當下即是的風光

正就是這樣的無言而自化,隱性雖隱,其實就不是只做著個人的個人,
彼此間既常有內在的通氣相知,也由之成就基底厚實的能量。
台灣這些年,顯性部分是如此的張揚浮躁,在變局中按理早該陸沉,能撐得住,就因這份厚實。

這份厚實才真是讓許多人來台驚豔的地方。
驚豔,因於顯隱之間的強烈對比;驚豔,更因於它確有其豔處。
生活的小清新、小體貼、小確幸固是台灣的魅力,排隊、手扶梯讓通道、夜市小吃,
許多人以之與大陸相比覺得驕傲,但我們自己還應看到更深層、更富於生命情性的部分。

的確,在反求諸己與訴諸外緣,在外露飛揚與淡定含藏之外,談顯性台灣與隱性台灣,
眾聲喧囂中的浮淺一元與默然自照中深刻且富於樣態的生命,又是另一個重要的反差所在。

正因是生活中的修行、修行中的生活,所以生活有多少面相,隱性台灣就可能有多少樣態。
而提起這隱性,多數時候我們想到的總是文化界、慈善家,但何止如此!

科技界有多少富於生命觀照的堅守者,產業界又有多少並不止在一己金錢的積累上思索企業價值的人!

有次華碩的施崇棠在接受媒體訪問時,竟露出了他已穿破的襪子,顛覆了許多人對企業家的想像。
其實他習禪,深有所契,而將一件事做到底,原就有當下即是的風光。
就此,你又怎能只從科技人產業人的角度來看他?
本來。生命觀照上,人人的緣起各有不同,這不同,在外表固似有利鈍,但是利是鈍其實還看行者本人,
居道場也可能染滿習氣,處紅塵也可能清朗一身,看似冰冷的科技界仍可出現深自觀照的生命,
所謂生活修行,原可遍布各行各業,就看你是否將兩者合為一事。


>>「修行」台灣,是日常用語!

正因遍布各行業,所以你可以看到一生造橋鋪路的阿公阿嬤、街頭作環保回收的企業總裁。
也能見到多少年守住一地文史與生態的保護者,以及將一生就置於一事的修行人,
台灣,何止志工遍地開花,更有許多深邃安頓的生命。陋巷中驚豔哲人的存在,在台灣絕不是一種神話!

何以致此?或許移民社會的自求多福與傳統文化的反求諸己是個基底,
或許受日人影響的行事認真、盡其本分加強了趨向,
也或許國府遷台後,文化視野與宗教情懷因一些情性生命的拈提使人能在此更深刻、更超越。
但無論如何,我自己對大陸或海外朋友的一段話應能具體點出台灣的這點特質︰

修行,在海外華人社會,是個陌生的名詞,
十幾年前的大陸,它更是個禁忌的辭彙,但在台灣,好久以來它就是──「日常用語」!

的確,逢到逆境,許多台灣人回應的第一句話就是︰「正好修行」。
有修行,生命就有積澱,文化就能深刻。
看台灣,尤其對比性的台灣,許多人談藍綠、談南北、談城鄉、談主流非主流,
其實還不如回頭看看這顯隱,你才真能找到自己的安頓、台灣的價值。



●2013/11/24 聯合報

標籤:
瀏覽次數:220    人氣指數:5780    累積鼓勵:278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對我,你是危險的存在/杜國清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浮生記行二首/蔣友梅
 
更多功能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