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672
 娃娃妹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耐人尋味的對話~~~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yuko隨手po-28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財富的秘密:帶給億萬人幸福生活
作者: 娃娃妹妹~~ 日期: 2010.07.21  天氣:  心情:
投資大師巴菲特的致富啟蒙讀本!
普羅大眾的幸福生活指南!
六十多個國家、上百個版本
全球銷量高達上千萬冊

一九四九年,股票大亨華倫巴菲特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時,著名的投資理論家班傑明.格雷厄姆告訴他:「讀懂這本書,你將成為億萬富翁。」


《財富的秘密》匯集了從古至今積累金錢、創造財富的哲學、經驗和實踐。藉由淺顯的語言、真實的故事、古老的箴言,傳授給您關於財富的秘笈。


你可曾想過……
何謂真正的財富?
是擁有很多的財產?
還是享受最高檔的生活水準?
抑或是體驗人生最豐富的樂趣?


以上問題的答案可以有千千百百種,但面對財富的正確心態只有一種,更準確地說,財富是由心態創造的。懷抱正確的心態來生活,你就離真正的財富不遠了。


但究竟為什麼要追求財富呢?
生活中,你可曾遇過以下情況:
每天工作到半夜,休假日遙遙無期。一上街,什麼都想買,荷包瘦得比人快。從1,000元開始的存款,好想讓它多出六個0。
上星期才進帳了薪水,現在已經在期待下個月發薪。每天1小時通車上下班,所以一天只剩22小時可用。小小的衣櫃裡塞滿了只穿一次的衣服、全新閃亮的鞋襪。每天吃250元的商業午餐,快忘了50元的排骨便當是什麼滋味。


工作、玩樂、消費、儲蓄
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常常與金錢脫不了干係,談起它,其實也是在談如何讓生活更順遂、幸福。
俗話說:「金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就萬萬不能!」我們不一定需要坐擁千萬財富來證明自己的生活無虞,但是用正確的心態來生活,不僅可以奠下經濟基礎,也可以活得更美好。這份心態,就是財富的秘密,也是幸福生活的秘密。
翻開本書,讓富蘭克林.霍布斯為你揭密!


我要怎麼朝真正的財富前進呢?
閱讀——思考——計劃——實踐——最終變得富有。
並非人人都能成為富翁,但是翻開本書的你和我,可能成功。或者,你也許曾經對人生有個遠景,有份幸福生活的想像。
別讓夢想永遠止於夢想,了解財富的秘密,制定計畫並付諸實行,就從現在開始!


如果你很富有,本書中一定有一些話能告訴你如何利用那些財富做更多事情;如果你正在通往財富的路上,本書中的一些話應能讓你的道路平坦且短一點;如果你仍處於貧窮狀態,讀完本書,通往財富的康莊大道就將展現在你面前。

我始終知道我會富有,對此我不曾有過一絲一刻的懷疑。」—華倫.巴菲特



  「通往財富的道路就像通往市集的道路一樣平坦——這取決於兩個詞:勤勉和節儉,也就是既不要浪費時間,也不要浪費金錢,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這兩樣東西。沒有勤勉和節儉,你將一事無成;擁有了它們,你就能擁有一切。」—富蘭克林(Franklin)


  正如一個人會為了衣著品味或一閃而過的興致而選擇外套,他也會這樣選擇自己的命運。做選擇的人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畢竟最終的結果取決於做選擇的人。每個活著的人都要做選擇,而且每時每刻他的選擇都會愈來愈深入至日常生活中。


  財富是一種心態,或者更準確地說,財富是由心態創造的。很少有人能一舉成功,立刻變得富有或獲得大量財富。大多數富有的人都是漸漸地積累財富,而這些辛勤工作的男男女女有時幾乎沒有注意到個人財富的積累和增長。


  獲取金錢和財產的過程一旦開始,就會變得簡單而容易。一個人能否變得富有,取決於和他部分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習慣。一旦他走上了通往財富的大道,就算他人要阻止其財富的增長,不敢說完全不可能,但至少也會相當困難。


  「如果你依據自然本性的需求來生活,將永遠都不會貧窮;如果你依據他人的想法來生活,將永遠都不會富有。如果我們不依據理智之光,而追隨他人設定的方式來生活,對我們將尤其有害!」


  這些哲思出自古羅馬哲學家盧修斯.安內烏斯.塞內卡(Lucius Annaeus Seneca)之口,他出生在西元前的羅馬。從中我們很容易看出:無論是在他生活的年代,還是在我們生活的年代,人們生活貧窮的原因都是相同的;要想生活得幸福美好,並逐漸積累財富的原則也是相同的,從西元前到現在絲毫沒有改變。


  再也沒有什麼比陷入貧窮更讓個人和社會忌憚的了。貧窮,會讓善良的人瘋狂到犯罪,並讓瘋狂的人走向毀滅。然而,貧窮並非正常的狀態,任何一個擁有健康和進取意志的人都可能非常輕易地擺脫貧窮。大約西元前四二五年,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就曾說過:「對任何人來說,公開承認自己貧窮並不可恥;不做任何努力以擺脫貧窮,才是真正的可恥!」


  在近兩千兩百年之後,英國作家奧利佛.高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也說過:「貧窮且安於貧窮者,必然永不發跡。」


  可見,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人們都認為:一個貧窮的人如果毫不在意眾人知道他的貧窮,並且很少或完全不做任何努力脫離貧窮,那麼,這個人要為自己的不幸境地負大部分的責任。


  一定不能將「貧窮」和「赤貧」混為一談。「赤貧」是指一個人因為災難、疾病或多種因素淪為依靠救濟度日的人,而且沒有任何退路。這樣的貧民應該得到我們的同情和幫助。


  至於「貧窮」,是指那些花的錢比賺的錢還多的人,或至少把賺取的全都花光。法國作家布呂耶爾(Bruyere)因此總結說:「一個人的開銷超過收入就會淪為貧窮。」如果這種情形存在的時間很長,那麼這個人就可能淪為靠救濟度日的人。可見從貧窮到赤貧的距離並不遠,僅有一步之遙。


  雖然我們在不同的道路上朝著選定的人生目標前進,但財富、悠閒、舒適乃至滿足,都是每個人能夠達到的境地。我們之中有些人的道路位於高山之上,如果實力足夠,就可能從一個頂峰躍到另一個成功的頂峰。但是大部分的人,也就是黎民百姓,都在平地上前行,要通往成功,就必須一步一步、一哩一哩、一天一天、一年一年,腳踏實地穩步前行。


  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遇到深谷、溝塹和湍流。草率魯莽的人與之不期而遇時就會企圖縱身一躍,在倉促之間做出錯誤的估計,最終陷於困境。而有判斷力的人,則會估算裂口的大小,小心翼翼地在上面架一座橋樑,然後安然無恙地跨越過去。


  首先,我們為了生活而活著。今天的我們,沒有誰不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實現自己心中的夙願。除非我們現在就開始努力,制定計畫,並且為之付出,否則夢想將一直止於夢想。


  如果你很富有,在本書中一定有一些話能告訴你如何利用那些財富做更多的事情,讓你能更加恣意地享受上天賦予的財富。


  如果你正在通往財富的道路上,本書中的一些話應該對你有用,它能讓你的道路更加平坦並且稍短一些。如果你還很貧窮,通往財富的大道就展現在你面前,而且將是一條康莊大道:閱讀——思考——計畫——最終變得富有。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成為富人,但是你和我可以做到。


  貧窮往往源自於「懶惰、放縱、浪費和愚蠢」。
§內文1

第1講  金錢不等於財富

金錢無所不能:它可以給予什麼,也可以帶走什麼。它造就誠實的人,也造就奸詐的人;它塑造傻瓜,也塑造哲學家。諸如此類,不勝枚舉。」——L’estrange

  金錢就是財富嗎?正在努力積攢小筆財產的人數多得令人難以置信。與此同時,他們生活美好、穿著體面,他們和家人隨處都能享用令生活更加舒適方便的必需品,還可以接受高等教育。

 但金錢並不等於財富。

 除非你以「活著時,要盡情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這種態度用錢,否則,賺取成千上萬的金錢也沒有任何意義。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在活著的時候,感覺舒適,擁有自由。這就意味著要擺脫金錢的桎梏。

 「發財容易,守財難。」

 如今,賺錢相對容易。反倒是在決定如何花錢的時候,最需要智慧和經商頭腦。該把錢花在虛無縹緲的東西上?還是用來購買維持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或是把這筆錢用於投資?

 「一個人的資本就是:扣除掉飲食、衣著以及一切生活『雜費』,包括從火車票到牙刷等之後所剩餘的。」每天都有各種選擇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現在這裡有一筆錢,是用它來買夢寐以求的奢侈品呢?還是應該進行更多的投資?

 我們無法兩者兼顧。

 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差別就在於他們花錢購買的東西不同:富人購買的是財富和地位,窮人購買的是沒有價值的廢物。

 一位想成為富人卻沒有進取心的人可能會提出一種錯誤的論調:「百萬富翁都不會老老實實地恪守本分吧?」成功的金融家則會駁斥:「凡是說出這種話的人,都不夠勤勉,或缺乏勇氣,或不夠誠實,或缺乏才能。」

 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曾經問道:「為什麼有些人生活富裕,還有一些結餘,另一些人卻幾乎連生活必需品都買不起,同時還負債累累呢?」伊索瑪鳩斯(Isomachus)回答道:「因為前者致力於他們的事業,而後者則疏於照料。」

 「年輕人不應聽信任何話,除了這句:『你有自己的路要走,會不會餓死將取決於你自己的努力。』」

將以上這些話濃縮成一句警語即是:那些「把人生看作終會枯竭的高腳杯,而不是正待斟滿佳釀的容器」的人,終將成為窮人。

第3講  經濟之道

「浪費比失去還糟糕。當每個聲稱自己擁有才能的人都總是重視『浪費』的問題時,他們將擁有無限的勤儉力。」
——愛迪生(Edison)

 在英語中,最容易被人誤解的詞語可能是「經濟」這個字眼了。幾乎所有人都會告訴你:「經濟之道」就是把你的錢存起來不花掉,但這根本就不是「經濟之道」。因為,如果你不花錢買食物,你就會餓死;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衣服裹身,你就會凍死;如果你不為自己提供安身之所,你就會暴屍街頭或身染疾患。顯然「經濟之道」一定是「把你的錢存起來不花掉」之外的某些事。

有人說,美國人是因為其鋪張而變得富有。從廣義上說,確實如此。美國人變得富有是因為他們敢於花錢,而且其花錢的過程在別人看來顯得非常鋪張。實際上,他們往往一點兒都不鋪張,他們花自己的錢,花得非常明智,並在這個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富有。
吝嗇是走向失敗和貧乏的必然之路。一個由吝嗇之人組成的國家,是一個衰落的國家,而且很快就將走向毀滅。

  有一句古老的英語俗語:「小錢精明,大錢糊塗。」這聽起來有些滑稽,其實一點也不,甚至是一句至理名言。許多人花費大把時間守住一分錢,卻沒有察覺到一塊錢正從門邊悄然無息地滾走。我們可以想像有多少這樣的人呢?他們一生捨不得花一分錢,寧做守財奴,最後卻死於貧窮。

  真正的「經濟之道」,不僅要明智地掌握自己的金錢,還要明智地利用我們的物品。在買回一件物品後,好好地愛護這件東西,這也是「經濟之道」。在許多家庭裡,食物被浪費、家具被損壞、胡亂糟蹋衣服、對房子進行不必要的修葺、剛剛裝飾過的牆壁被弄髒或損壞、鋼琴被疏忽而蒙塵、留聲機任由孩子們玩耍、廚房裡的炊具被燒壞、盤碟碗勺不是被打碎就是出現裂縫、不穿的衣服不用衣架掛起來而是胡亂搭在木釘上、多餘的被褥床墊亂七八糟地堆放在櫥櫃的角落、園藝工具上的泥巴結成硬塊、新買的汽車從不沖洗任其生銹等——這些情況都與「經濟之道」背道而馳。它們代表了嚴重的浪費,然而在美國,這些現象司空見慣,而非異常情況。

 相較其他國家的人均收入,美國人要富有一些,主要因為美國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近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要是把美國人放在任何一個亞洲國家,或是在幾乎任何一個歐洲國家,半數的美國人都會餓死。不論是身為一個民族,還是身為一個個的獨立個體,我們或許比別人富有一些,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更加理智地愛惜我們擁有的物品,以更精明的方式花錢,我們可以變得更富有。

  我們應該試圖去發掘富人們的發財之道,而不是學著去仇視他們。只有極少數的人是透過繼承遺產而變得富有;也只有極少數的人是出於好運而得到鉅財;另外還有極少數的人是因為具有睿智的商業頭腦而獲得財富。然而在美國,富翁們的排名和資料——以及富人的數量——卻是如此龐大。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都是藉由理智地花錢和愛惜其擁有的物品,來累積其財產。

  財富的祕密在於買東西要「一勞永逸」。購物時,盡量買經久耐用且品質好的東西,即使它的價格比那些看似差不多卻容易損壞的次級品要來得高。真正的「經濟之道」在於:蓋一棟能夠住上幾代子孫的房子、選購能夠用上一輩子的家具、挑選材質好到足以穿著不只一個季節的衣物、選擇即使我們的孫子長大後還能使用的地毯。買了這些品質良好的東西之後,還要好好愛惜它們才是「經濟之道」。

如果你家裡有一件歷史比較悠久的物品,你一定會因為擁有它而倍感驕傲。如果你擁有某件非常樂意展示給朋友們看的東西,那是因為你從兒時就擁有了它,或者那樣東西是自你的祖母傳下來的。

  如果我們向可信賴的商家買東西;如果我們買的是他們最好的商品;如果我們壓根兒就不購物,直到我們買得起最好的商品時才買;如果我們好好愛惜所有買下來的東西;如果我們能夠既不浪費金錢也不浪費物品,我們就會變得富有,而且攔都攔不住。

口袋裡的錢大都是用來花的,銀行裡的錢才是財富的開始。

第13講  淨收入才是真正的收入

「所有人都可能會做出別人做過的事情。」——楊(Young)

  有時候觀察一下身邊的人,看看哪些事情是他做過而我們沒有做過的,然後想想這件事情是否值得一做。這樣是十分有趣的。

  有一件事肯定值得去做,那就是學會一樣本領,獲得足以擁有舒適生活的收入,養成獨立的習慣,這樣明天就能過上比今天更加輕鬆、舒適的生活。

  有太多人錯誤地認為,工資或薪水這種形式的收入就是淨利潤,最終的結果是他們永遠也無法享有任何真正的淨利潤。個人所得,就像一個企業的收入,也就是收入而已;至於傭金,它們也只是收入;而工資或薪水,它們是名副其實的毛利潤。

首先,要從個人的工資和薪水這種毛利潤中刨除日常生活的開銷,就像企業必定會從其毛收入中扣除業務正常營運所需的費用一樣。剩下的才是淨利潤,或者是實際淨收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實際淨收入在毛收入中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一個人的實際工資,是他在支付完「肉販、麵包店、蠟燭製作商」的帳單後所剩下的,而且他還必須從這些實際工資或淨收入中拿出錢來,準備當前的娛樂,及將來的舒適生活。

  最近幾年,美國人變得熱衷於存錢,儘管對奢侈浪費的生活方式的譴責仍不絕於耳。現在,這個國家平均儲蓄存款帳戶的數量比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多,而且美國人民變成存款人的數量也比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多得多。或許我們不應該給自己太多的信貸,因為我們賺的錢比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多得多,因此,我們也應該存得比他們多。
世界其他國家存款人數量之和是美國存款人數量的十二倍,但全球三分之一的儲蓄銀行存款額卻在美國。

  我們正在擺脫一種老觀念——盡你所能賺錢,隨心所欲花錢,然後才存下剩餘的錢。一個沒有淨收入的企業是一個失敗的企業,很快就會破產。同樣的經濟法則也適用於個人。如果一個人希望自己能夠免於失敗,不想成為徹頭徹尾的破產者,他就必須妥善地安排好自己的事情,保證每個月都有淨收入。

  擺在每個人面前的經濟問題是:

  ——如何賺錢;
  ——如何花錢;
  ——如何從中存一些錢;
  ——如何變得經濟獨立。

標籤:
瀏覽次數:145    人氣指數:3285    累積鼓勵:157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耐人尋味的對話~~~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yuko隨手po-28
 
住戶回應
 
時間:2010-08-02 14:04
他, 32歲,台中市,流通/零售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0-07-27 22:12
他, 46歲,基隆市,服務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