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有什麼功效? 日本人可是當做神草喔 常常來一片吧 認識紫蘇 紫蘇屬唇形科,紫蘇屬,一年生草本,莖近方形。葉對生,卵形或橢圓形,鈍鋸齒緣被毛。葉面線色,葉被紫色,或兩面均是紫色,花期夏秋季,淡紅色,小堅果為倒卵形。全株呈紫色或紫綠色。 紫蘇的應用 紫蘇可藥用、食用、美膚用、觀賞用…等。 (一)藥用:紫蘇全株可藥用。明之為紫蘇梗、紫蘇葉、紫蘇子(種子)。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記載紫蘇莖葉(氣味)辛。溫。無毒。(主治)下氣。除寒中。其子尤良…。 (二)食用:紫蘇梅、紫蘇醬瓜是一般人最常知道的紫蘇用途,紫蘇也是上好的香料,有人喜歡在米飯上灑些鹽,混合著紫蘇葉末食用,即覺美味無比,並可消除疲勞。 (三)美膚用:三十多年前日本的美容護膚沙龍流行以紫蘇的葉,一層一層的覆蓋在身體上,透過適當的溫度加以蒸薰,費用是美金百元以上。想想這也是中國流傳數千年的潔膚及疾病的治療方法之一。 (四)觀賞用:過去常見紫蘇生長在野地裡,或菜圃裡,現在花圃、花壇也有人種紫蘇,且當它是觀葉植物,發展它觀賞的價值,花市亦有紫蘇迷你盆栽販售。 (五)染色用:紫蘇的汁液是食物的天然染劑。涼拌羅葡絲事前浸在紫蘇汁裡,撈起後在加入調味料,色、香、味更佳。醃鹹蜆子加上紫蘇是絕佳美味。醃青芒果加入紫蘇,染上淡淡的紫色,這情人果的滋味更芳香。 健康比美白重要 最近看到一些化妝品標示含有紫蘇成分,可抗紫外線的保養品。 一白遮三醜,白就是美!國人有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應乎這種想法的產品在台灣特別暢銷,標價也特別的高貴。我寧願相信自然就是美,減少不當的日曬保護皮膚,注重清潔才是重要的事項。 在紐西蘭政府勸導他們的國民為了健康,正午前後儘量不要外出,如果外出時,則儘可能穿長袖等遮陽衣物。 紫蘇 (Perillae Herba) [別名] 蘇葉,赤蘇,香蘇。 [來源] 唇形科 (Labiatae)。紫蘇 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帶梗之葉。 [性味] 味辛,性溫。 [功能] 發汗解熱,祛痰鎮咳,健胃,利尿,解毒,鎮痛,止嘔,安胎。 [主治] 外感風寒而胸悶,惡心嘔吐,腹瀉,妊娠嘔吐,胸悶嘔吐,魚蟹中毒,陰囊濕疹。 [用法用量] 10~20公克/日;科學中藥:0.5~2.0公克/日。可依病症與體質酌量增減使用量。 紫蘇的功效 在中國吃紫蘇的歷史已經超過一千年,一般說法是具有解毒的功效,尤其日本人喜歡吃生魚片搭配紫蘇葉並不只是講求美味,而是取其具有解魚蟹毒素的功效。 紫蘇的品種主要分為青紫蘇與紅紫蘇兩種,其中又分別有皺葉型與平葉型。一般而言,皺葉型的青紫蘇葉質細軟,香味清新,很適合生吃、拌沙拉或配生魚片食用。平葉型的紅紫蘇香氣較濃郁,葉質稍硬,適合做醃漬材料,是很漂亮的天然食物染色劑。 紫蘇的功效 如下
認識紫蘇
紫蘇屬唇形科,紫蘇屬,一年生草本,莖近方形。葉對生,卵形或橢圓形,鈍鋸齒緣被毛。葉面線色,葉被紫色,或兩面均是紫色,花期夏秋季,淡紅色,小堅果為倒卵形。全株呈紫色或紫綠色。
紫蘇的應用
紫蘇可藥用、食用、美膚用、觀賞用…等。 (一)藥用:紫蘇全株可藥用。明之為紫蘇梗、紫蘇葉、紫蘇子(種子)。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記載紫蘇莖葉(氣味)辛。溫。無毒。(主治)下氣。除寒中。其子尤良…。 (二)食用:紫蘇梅、紫蘇醬瓜是一般人最常知道的紫蘇用途,紫蘇也是上好的香料,有人喜歡在米飯上灑些鹽,混合著紫蘇葉末食用,即覺美味無比,並可消除疲勞。 (三)美膚用:三十多年前日本的美容護膚沙龍流行以紫蘇的葉,一層一層的覆蓋在身體上,透過適當的溫度加以蒸薰,費用是美金百元以上。想想這也是中國流傳數千年的潔膚及疾病的治療方法之一。
(四)觀賞用:過去常見紫蘇生長在野地裡,或菜圃裡,現在花圃、花壇也有人種紫蘇,且當它是觀葉植物,發展它觀賞的價值,花市亦有紫蘇迷你盆栽販售。 (五)染色用:紫蘇的汁液是食物的天然染劑。涼拌羅葡絲事前浸在紫蘇汁裡,撈起後在加入調味料,色、香、味更佳。醃鹹蜆子加上紫蘇是絕佳美味。醃青芒果加入紫蘇,染上淡淡的紫色,這情人果的滋味更芳香。
健康比美白重要
最近看到一些化妝品標示含有紫蘇成分,可抗紫外線的保養品。 一白遮三醜,白就是美!國人有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應乎這種想法的產品在台灣特別暢銷,標價也特別的高貴。我寧願相信自然就是美,減少不當的日曬保護皮膚,注重清潔才是重要的事項。 在紐西蘭政府勸導他們的國民為了健康,正午前後儘量不要外出,如果外出時,則儘可能穿長袖等遮陽衣物。
紫蘇 (Perillae Herba) [別名] 蘇葉,赤蘇,香蘇。 [來源] 唇形科 (Labiatae)。紫蘇 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帶梗之葉。 [性味] 味辛,性溫。 [功能] 發汗解熱,祛痰鎮咳,健胃,利尿,解毒,鎮痛,止嘔,安胎。 [主治] 外感風寒而胸悶,惡心嘔吐,腹瀉,妊娠嘔吐,胸悶嘔吐,魚蟹中毒,陰囊濕疹。 [用法用量] 10~20公克/日;科學中藥:0.5~2.0公克/日。可依病症與體質酌量增減使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