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5640854
 靜靜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四聖諦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無餘涅盤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緣覺菩提
作者: 靜靜 日期: 2015.06.30  天氣:  心情:
緣覺菩提
緣覺的名稱是二乘人裏面智慧比較高的,二乘人有所謂的聲聞跟緣覺。聲聞人他是因為聽聞佛陀開示的音聲而能夠覺悟,所以就稱為聲聞。緣覺跟聲聞不同,緣覺是因為出生在無佛的世間,那個時候沒有佛陀,所以說緣覺就要依靠他自己,對於法界的現象去進行觀察,然後來產生解脫的智慧來覺悟。所以說,緣覺是因為出生在無佛的世間,所以說他要觀察世間的因緣,依於觀察世間的因緣,而不從佛陀那邊聽聞音聲而覺悟,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稱為緣覺,而不稱為聲聞。一般緣覺他並不是一定要依靠佛陀所說的十二因緣的觀察,才能夠悟得緣覺菩提。因為在無佛的時候,世間可能沒有十二因緣這樣的名相,或是這些法的建立;所以緣覺是因為觀察世間的種種現象,依於現象的事實,他就可以覺悟。
譬如說,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譬如說有些緣覺他可能看到樹葉變成黃色的,然後從樹枝上面就飄了下來,因為這樣的緣故,他就可以悟得緣覺菩提。因爲他會發覺,這個樹葉它會變成黃色,就好比我們人原來是年輕的,可是最後會變成是老人,然後最後會凋零,會死亡;因為他看到這個現象界有這樣的現象,他就比擬到自身的生命的無常;因為能夠瞭解到生命的無常,而能夠相應於解脫,所以他就能夠悟得緣覺菩提,解脫於生死流轉,而入無餘涅槃。
這種情況,可能一般人會覺得疑惑;因爲我們每個人看到現象界,譬如說看到樹葉變黃,然後從枝頭上落下來,我們一般人可能看了,覺得這是自然的現象,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如果是科學家,他可能看到這樣的現象、這樣的事實,他可能因為這個緣故,就發現了萬有引力。所以說同樣的現象,可能有些人沒有感觸,有些人他可以發現一些科學的定律;可是緣覺的人,他是能夠觀察到現象界的這個事實,然後從這個現象界的事實裏面,他能夠相應於解脫的智慧。所以我們衆生,跟一般的外道或是聲聞、緣覺人,乃至菩薩,同樣生活在相同的世間,看到相同的事實,可是有些人他成為外道,有些人就是一般的衆生;有些人可以成為聲聞,可以成為緣覺,乃至可以成為菩薩,乃至也有人可以成佛。可是,所面對的都是同樣的現象界的事實。
所以緣覺菩提所說的就是,在這個世間裏面,我們能夠因為觀察世間的現象界裏面的這些事實,能夠瞭解到因緣法的基本律則;因為因緣法的律則,它相應於解脫,所以可以讓想要解脫的有情,能夠依於現象界的觀察能夠悟得因緣法,就能夠解脫於生死流轉,入無餘涅槃。所以我們就把這樣子的智慧,稱爲緣覺菩提。也就是說,因為觀察因緣法而覺悟所產生的智慧,而這個智慧是相應於解脫,相應於解脫於生死流轉這樣的一個智慧。所以說,緣覺菩提它不一定是依照十二因緣法的觀察,才能夠解脫的。他可以因為觀察現象界的一些現象,他就能夠悟得世間的無常、生命的無常,然後獲得解脫。
乃至有些人他能夠觀察到人生命的老死,所以他可能觀察到有人最後生病了,老了,就死掉了,所以他所觀察的不是只有外面的現象界。像前面所說,看到樹葉變黃,然後凋零,落下來,這是看到外界這個無情生的現象,他能夠感知到自己生命的無常;有一些緣覺他是直接觀察到生命的無常,所以他能夠觀察到,自己因為跟別的衆生是相同的,都會變得老,都會生病,所以生命是無常的。
可是,一般的衆生常常覺得說:人本來就是會老啊,人本來就是會死啊,這沒有什麼啊!因爲一般的衆生只是這樣子接受,沒有去深入思惟:什麼是我們有情老、死背後的原因呢?如果人老、死之後都不見了,都成爲斷滅了,經過那麼久的時劫過來,不應該還有衆生再繼續出生;衆生繼續出生在這個世間,是從何而來呢?所以說,緣覺菩提事實上就要探究生命的實相,探究生命為什麼可以從無而有。可是,事實上生命並不是從無而有,而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個真實心,這個真實心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因為有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而且是永恆的存在,使得我們法界裏面的一切衆生,這個數量從來沒有增也沒有減,可是就是從無始劫來,這樣生生死死一直到現在,而繼續流轉。
所以,緣覺菩提它的背後也是要探尋生命的本源,也就是在探尋:所有的生命為什麼會在這個三界裏面、在這現象界裏面生生死死?而一般的衆生對於人生的生滅無常,他只是接受,他只是覺得無奈;而他就是只是接受,他並不產生智慧。科學家他是在這個現象界裏面,對於這個法界的根源的問題他們想探尋,可是沒有智慧可以發現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實道理,所以他也沒有辦法相應於解脫;所以,科學家他可能從這個地方產生種種的理論,可是他不能去確認,他不能去肯定那到底有沒有第八識如來藏,所以他們會產生種種的錯誤的見解。
緣覺菩提就是在現象界裏面,觀察這個器世間的無常還有生命的無常,然後他就能夠去推尋;依照他的智慧,推尋到我們每一個衆生一定是有一個生命的本體,因為有這個生命的本體的存在,所以我們出生在這個世間。可是,我們出生這個世間,除了這個本體之外,還有世間的種種的現象,還有我們生活的環境,還有自己的五陰身;所以他還要觀察到,我們的五陰身跟我們這個器世間,統統都是無常可滅的,可是一定會有一個本識祂是不滅的。因爲在我們的器世間,原來是沒有這樣的環境;譬如原來是沒有這樣的地球,可是經過種種的因緣,使得這個器世間有成住壞空,突然在空無之處出生了器世間,又讓器世間能夠安住運轉,然後我們衆生就在短暫的住劫裏面,我們在這裏出生受報。所以,從這樣子的觀察就可以知道說:在這個器世間,我們的器世間還沒有成就之前,我們一定是出生在他方的世界,只是我們已經因為隔陰之迷的關係,所以我們已經忘掉了。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已經出生了,表示我們真的是存在,所以也證明說:事實上,在這個器世間還沒有成就之前,我們確實是在他方世界生存著,只是因爲這個世間成熟了之後,我們就轉生到這個地方來了,所以我們就是這樣一直生生死死,不停地生死流轉。
緣覺的人就是因為能夠觀察到這樣子的現象,然後推尋這樣的道理,所以他能夠確定說:一定有一個本識存在,而且是每一個有情有自己的本識存在。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說每一個人,即使把我們的五陰把它滅除掉,我們最後可以入無餘涅槃,而不是一種斷滅空的現象。因爲這樣子,所以說他能夠相應於解脫,相應於解脫的智慧,所以能夠入無餘涅槃,能夠最後了脫生死。
有些緣覺人,他因為對世間的無常能夠觀察出來之後,他願意捨棄世間,所以有些緣覺人他就會去修學四禪八定。所以當他有了四禪八定,譬如說他能夠觀察人間的欲——男女欲,它的厭壞還有它的苦,所以說他願意捨棄男女欲,捨棄欲界的種種法,他就可能發起初禪,乃至二禪、三禪、四禪,乃至四空定;然後他因為悟得緣覺菩提,所以他就有能力入無餘涅槃。這個時候這樣的緣覺人,他可能就會有所謂的四禪八定或者五神通的現起。因為這個緣故,緣覺人他因為所悟的內容,還有他在修學四禪八定的種種差別,所以說緣覺事實上也有十品,品品不同,就是因為他們所修學的內容是不同的,可是他們最後都是可以入無餘涅槃。就好比聲聞人,也有所謂的慧解脫阿羅漢、俱解脫阿羅漢,乃至有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雖然也有種種的品位差別,可是都是阿羅漢,同樣入無餘涅槃。那緣覺人也是一樣,有種種的品位,可是最後還是一樣入無餘涅槃。
所以緣覺他所相應的解脫智慧,跟聲聞人事實上它是相同的。也就是說聲聞跟緣覺,雖然他們一個是在有佛之世,一個是在無佛之世,可是他們所相應的解脫智慧,事實上它是相同的;只是因爲緣覺人他不需要依靠佛陀,他能夠悟得解脫的智慧;所以一般來說,緣覺的智慧是比聲聞人好的,因為他能夠在無佛之世能夠相應於解脫的智慧,他就能夠無師無敵,而能夠入無餘涅槃。所以說,緣覺他跟聲聞是有所不同的;可是他們有它相同之處,就是他們對於世間的觀察,最後是相同的,所以能夠相應於解脫的智慧。而且,他們能夠相應於,這個世間的現象界裏面確實是無我的,也就是他們共通的智慧,就是對於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無常;十二處就是所謂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的根——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六塵,這個根跟塵,這個十二處它都是無常,而且也都是無我;乃至能夠觀察到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它也是無我的。因爲能夠相應於蘊處界的無我,所以他就能夠相應於解脫的智慧,能夠入無餘涅槃。所以說,聲聞跟緣覺他們所相應的智慧是相同的,可是他們又有所不同,因為一個是依佛而覺悟,一個是依自身觀察現象界的因緣法,而能夠解脫。所以說,兩者有所不同,可是也有所相同之處。
我們接著要來稍微看一下,緣覺菩提他的觀察,它有個律則而產生了這個智慧,這個律則就是說「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也就是說,緣覺人他們觀察了這個世間的種種現象之後,他們會發現說:經常是有一個法產生了之後,就會有另外一個法產生;如果有一個法滅了之後,別的法也會滅掉。因爲這個緣故,他就從這樣的一個基本原則,他去推尋解脫的道理。這個解脫的道理,我們一般把它稱為緣起性空。也就是說,有一個法它產生了,譬如說我們這個生命已經出生了,既然我們這個生命已經出生了之後,所以我們一定會產生種種的痛苦,這個就是此有故彼有。因爲我們出生了之後,所以一定會導致最後的死亡,這也是法界裏面的律則。我們在現象界裏面所觀察到的一切法,只要它有出生,它最後一定會滅亡,一定會消滅;所以說,凡是有生就必然是有滅,這個是緣覺法的律則。
這個道理也稱為緣起性空,為什麼呢?因為凡是所有出生的法,它最後一定會消滅掉,既然能夠把它滅掉,所以說這個是法界中的律則;而且在這個法裏面,我們有情是不需要加功用行的。比如說,我怎麼樣讓自己解脫?那我要做什麼樣的事情呢?事實上不是說,我要把自己如何滅掉,而是我們每個有情最後總是會捨壽。捨壽的時候,就是出生了我們的五陰之後,我們的五陰就自然會滅掉,因為這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所以說在這個過程裏面,我們只要好好地去把我們將來要出生的因緣,把它滅除,把它止息了,那這些已經存在的法,它自然就滅除了。所以緣覺人他就觀察到這個道理,那我們在佛法裏面,就把這個道理稱爲緣起性空。也就是說,在這個現象界裏面,我們所觀察到的所有的法,這些法它現在雖然是存在的,可是這些法也必然將來要滅盡,因爲滅盡了就叫作空無,所以稱為緣起性空。
可是這個緣起性空的性空,它還有另外一個意涵。就是說每一個緣起法,每一個緣生法,事實上它都是因為背後有一個空性心的存在,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這個空性心存在,所以才使得這些緣起法、緣生法能夠在法界中被觀察,它能夠出生而被觀察到。所以,緣起之法或是緣生之法它的本性是空寂的,最後會滅盡的;可是這個空寂的這些法,也都是因爲有這個空性心的存在,由這個空性心去出生它,所以說也使得一切的緣生法——十二支的緣生法,最後也是空寂。

緣覺
佛教術語,是觀修因緣法(如十二因緣法)而成就辟支佛果的人。他們煩惱的現行已斷盡,可於捨報後入無餘涅槃界,永不受三界生死輪迴之苦。
龍樹《大智度論》:將辟支佛區分「獨覺」和「因緣覺」:
「云何分別聲聞辟支佛。答曰。道雖一種而用智有異。若諸佛不出佛法已滅。是人先世因緣故。獨出智慧不從他聞。自以智慧得道。如一國王出在園中遊戲。清朝見林樹華菓蔚茂甚可愛樂。王食已而臥。王諸夫人婇女。皆共取華毀折林樹。王覺已見林毀壞而自覺悟。一切世間無常變壞皆亦如是。思惟是已無漏道心生斷諸結使得辟支佛道。具六神通即飛到閑靜林間。如是等因緣。先世福德願行果報。今世見少因緣。成辟支佛道如是為異。復次辟支佛有二種。一名獨覺。二名因緣覺。因緣覺如上說。獨覺者。是人今世成道。自覺不從他聞。是名獨覺辟支迦佛。獨覺辟支迦佛有二種。一本是學人在人中生。是時無佛佛法滅。是須陀洹已滿七生。不應第八生自得成道。是人不名佛。不名阿羅漢。名為小辟支迦佛。與阿羅漢無異。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阿羅漢者。大辟支佛亦於一百劫中。作功德增長智慧。得三十二相分。或有三十一相或三十二十九相乃至一相。於九種阿羅漢中智慧利勝。於諸深法中總相別相。能入久修習定。常樂獨處。如是相名為大辟支迦佛。」

緣覺乘
大乘佛教認為,從迷到悟的方法與過程可比喻為「乘」即載運修行的人車子,辟支佛是緣覺乘的最高果位,但並不完全等於覺行圓滿、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緣覺乘行者觀察十二因緣等法而覺悟,而聲聞乘弟子聽聞佛陀教說四聖諦而思惟修證覺悟,二者合稱為二乘或小乘。大乘為要覺悟解脫成佛的菩薩乘,菩薩要修行六度波羅密,累積聲聞、緣覺所沒有的智慧、福德、和能力如「如來十力」,三者總稱為三乘。也有再加上一般世間善法善行的人乘、天乘,統稱為「五乘共法」,是載運眾生到善趣的共同方法。

緣覺與獨覺之差別
我們講這緣覺,因為什麼我問你們這麼多的問題?因為這個緣覺,就不歡喜有問題。他是孤獨的,不願意有其他人在一起。所以今天和你們研究這個大家共同在一起的問題──不要做緣覺。這個緣覺,在有佛出世的時候叫緣覺。沒有佛出世的時候,就叫獨覺,他自己就會開悟的。他就歡喜怎麼樣呢?「孤峰獨眠」。所以說「緣覺聖賢,孤峰獨眠;春花秋謝,十二連環。」這是講緣覺。講到緣覺,我們自己要「覺緣」,覺悟這種因緣。他是修十二因緣的,我們是十二因緣修的。
漢傳佛教天台宗區分緣覺和獨覺:
出生於無佛之世,但因過去世亦是聞佛開示因緣法的道理,而於此世開證得解脫,成就辟支佛果證者,稱為獨覺。而這樣雖然經過許多劫親聞佛說法,卻不在佛世開悟者,不願在有佛在世為自己之師,不願有佛在世時勝於自己,一心想要在無師及無敵的情況下而開悟,稱作是獨覺種姓的人。
出生於佛世,在佛座下聽聞佛開演因緣法的道理,觀察思惟而得道證悟者,稱為緣覺。一般而言,佛世時的佛弟子由於皆聽聞佛說法而得覺悟,但許多聲聞弟子也都同樣聽聞了佛開示的因緣法的道理,所以也都算是緣覺。
《瑜伽師地論》卷34:「云何獨覺種姓。謂由三相應正了知。一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塵種姓。由此因緣於憒鬧處心不愛樂。於寂靜處深心愛樂。二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悲種姓。由是因緣於說正法利有情事心不愛樂。於少思務寂靜住中深心愛樂。三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中根種姓。是慢行類。由是因緣深心希願無師無敵而證菩提。」 (CBETA, T30, no. 1579, p. 477, c6-14)


以上,僅以靜心這顆小小的心,迴向給2015.06.27新北市八仙彩紅趴塵暴重傷待救之傷者。
標籤:
瀏覽次數:170    人氣指數:370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四聖諦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無餘涅盤
 
住戶回應
 
時間:2015-06-30 06:14
她, 55歲,新北市,服務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5-06-30 05:52
她, 55歲,新北市,服務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