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8336241
 心 淨 則 國 土 淨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好文分享)培養自己的福氣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相貌 美麗 莊嚴之法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佛陀的智慧 - 世間八法
作者: 心 淨 則 國 土 淨 日期: 2019.07.27  天氣:  心情:











世    間    八    法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天縱英明,才華洋溢,堪稱中國文壇史上的奇葩,他有一個相交甚篤的方外知音「佛印禪師」,平時二人在佛學及文學上總不忘相互切磋,但也喜歡相互吐嘈,而且多次老是讓佛印禪師佔了上風,蘇東坡心裡老大不是滋味,所以百般費心,想讓佛印糗一次。


後來蘇東坡在禪修上有了功夫,某日出定後,欲抒發其禪修心得,便喜孜孜地寫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他立刻命書僮過江,將此詩送給佛印禪師觀覽,好炫耀一下自己的禪定功夫。


沒想到佛印禪師看過後,竟莞爾一笑,便順手拈來一枝紅筆,在蘇東坡的詩上寫了兩個斗大的字:「放屁」,然後再交給書僮帶回去。


蘇東坡本以為佛印會羨慕他的禪定成就,會給他諸多的讚美。豈料回信中竟是這斗大的兩個紅字:「放屁」,不由得火冒三丈,破口大罵:「豈有此理!這個佛印實在是欺人太甚,何必罵人呢?真是的!我非立刻過江與他理論不可!」 


誰知佛印禪師早已大門深鎖,出遊去了,只在門板上貼了一幅對聯,上面寫道:「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蘇東坡看到後不禁面紅耳赤,慚愧不已,自嘆修行還是遠不如佛印矣!


以上算是相當經典且膾炙人口的公案,其中提到的「八風」,就是本篇經文中世尊所提及的「世間八法」,這八法就是以下八種世間常見的榮辱毀譽:


一、稱:每逢有人「稱讚」我們的時候,總不免令我們感到開心。


二、譏:每當有人「責備」、「譏笑」、「羞辱」我們的時候,我們會感到難堪。


三、毀:當有人說我們的壞話時,一旦讓我們知道了,會令我們憤怒。


四、譽:當我們得到「功名利祿」或「眾人的喝采與掌聲」時,我們會覺得很得意。


五、利:當我們事事順利,我們心情就會愉悅。


六、衰:當我們倒楣或諸事不順時,我們會感到頹喪。


七、苦:當我們罹患重病、無常打擊、或有心事煩惱時,會認為人間充滿苦難。


八、樂:當我們享受五欲,身心適意時,總認為人間充滿歡樂。


本經文的重點是世尊闡明世間八法不脫「無常」、「苦」、「無我」,既然世間的榮華富貴、愛恨情仇、貧賤衰敗、是非恩怨….,本質上都是無常、無我,而且轉眼成空,那麼我們的心就應該學習「放下」,不要那麼在意及執取這些虛幻不實的東西,情緒也不應跟隨著外境的轉變與順逆而波動與起舞。


選譯自北傳《摩訶僧祇律》


喬正一譯於中華民國一○一年四月八日星期日八關齋戒日


這是發生在古印度佛陀還在世的某年雨夏安居剛結束時的事情。


    當時,在某一處城市裡,有兩個僧團結雨夏安居。後來,三個月雨季結束,其中的一眾僧團比丘便回到了舍衛城向世尊頂禮問候。


    他們集體跪在地上,額頭觸地,頂禮佛足,然後恭敬地坐在一旁。


    世尊明知而故問他們是在何處安居。


    「我們是在某處的聚落安居。」


    「那麼你們一切都好嗎?乞食方面順不順利?有沒有認真在修行?安居結束後有沒有得到在家人所供養的白布?在家人有沒有常常來聽法?」


    比丘們說道:「世尊,我們在夏安居方面都還算順利,至於禪修方面也還算認真,就只是在乞食方面很辛苦,所以衣物方面有匱乏,至於在家人也沒有常來寺院。」


    佛陀聽後便說道:「出家人怎麼可以一直冀求這些世俗的名利?比丘們,你們應當明白,世間八法是常伴隨著世人,而世人亦常隨著世間八法起舞。什麼是世間八法呢? 分別是:一、利;二、不利;三、稱;四、不稱;五、譽;六、毀;七、樂;八、苦。就是因為這世間八法,使得愚癡又少聞少知的凡夫比丘於正法中無法調伏紛亂的心,於賢聖法中心靈也未得開解。若對於世間的名利能善加觀察它們的本質,你們就會發現它們都是無常磨滅的現象,很快地轉眼便成空,無法挽留。若是不能洞悉此項真諦,就是沒有智慧且隨著世間八法起舞的凡夫。比丘們,你們應當明白,如果你們無法領悟洞悉無常、苦、無我的真理,如果對這些世俗的名利心生貪愛與執著,就會接踵衍生出種種的煩惱與憂患,一旦沒有或失去這些名利,接著就會產生憂患,…..乃至樂與苦。比丘們,如果對名利放不下,那麼『苦』、『樂』、『不苦不樂』等三種感受就會因此增長,然後『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等四取【『四取』見註一】就會像猛火一般的熾燃;由於四取的熾燃,會導致『未來有』的存在;有了來生,便接續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心亂發狂等種種苦陰增廣。」


佛陀接著說:「比丘們,你們應當明白,多聞智慧的賢聖弟子們於正法中能善加調伏自心,於賢聖法中心靈得開解,他們都能夠深刻的洞悉名利的虛偽真面目,他們發現並體悟到這些世間八法都不過是無常磨滅的暫時現象而已,既然是無常,一切終將過去,留也留不住。所以他們對於世間的名利不會心生貪愛與執著,也因此若沒有或失去名利,他們的心不會因而憂慼,乃至產生樂與苦,愛與憎也不會產生,各種覺受得以遠離各種憂慼….乃至樂與苦,最後苦陰滅盡,終得涅槃。」 


這時,世尊便重說以下的偈言作為總結:


利衰及毀譽  稱譏若苦樂
八法常相尋  往復若迴轉
八法不牢固  磨滅變化法
所謂聖弟子  執照無常鏡
諦觀世八法  俄頃不暫停
於四樂利中  未嘗有傾動
若遭毀譏謗  憂慼不經心
若離世八法  是名智慧士
能出欲河流  度脫生死海
 


比丘們聽聞佛陀所說的妙法,皆心生大歡喜,他們感激地對佛陀讚說:「善哉啊!世尊。您為我等巧妙的解說世間八法的真諦,真是前所未有的難得。」


佛陀告訴諸比丘:「如來、應供、正遍知,已三達無礙,智慧之明如月盛滿。能為蒼生解說世間八法又有什麼稀奇?我於過去久遠的前生在畜生道中作鸚鵡鳥時,就已能為其餘的眾鳥解說世間八法,這才是真正的罕見稀奇。」


比丘們聽後好奇地問佛:「喔?您說您在過去前生就已說過世間八法?」


「是的,在過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國王,他養了二隻鸚鵡,一隻名叫羅大;另一隻名叫波羅。這兩隻鳥非常的聰明,很有靈性,能懂人類的語言。國王很喜愛它們,便以金籠關住這兩隻鸚鵡,並常常 跟它們一起同桌吃飯。」


「當時有一位大臣,帶著一隻獼猴上皇宮,打算將它奉獻給國王。喜新厭舊乃人之常情,國王立即將注意力轉移在這隻彌猴的身上,而兩隻鸚鵡也因此失寵。」


「這時名叫波羅的鸚鵡便對另一隻名叫羅大的鸚鵡說了以下的偈言:


先與王同食  世間之上饌


今為獼猴奪  宜共[*]虛逝


    波羅鸚鵡的意思是說我們兩個都失寵了,現在獼猴奪走了國王對我們的關愛,我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不如一起自殺吧!


羅大鸚鵡回答道:「你不要這麼灰心喪志,這都是無常。現在國王雖然寵愛獼猴,但不久一定會有新的寵物取代它的地位,它很快就會失去這些名利了。」


羅大鸚鵡為波羅鸚鵡說了以下的偈言:


利衰及毀譽  稱譏若苦樂
斯皆非常法  何足致憂喜


波羅鸚鵡還是看不開,所以又說了以下的偈言:


觸目睹不歡  無有愛樂相
但聞毀呰聲  永無稱譽者
肆我飛禽志  何為受斯苦


    波羅鸚鵡的意思是說:國王既然冷落我們,何不放我們飛去?又何必讓我們受這種苦?


獼猴剛送進皇宮時還小,所以身上的毛色非常潤澤,活繃亂跳,很討人喜歡,所以大家都喜歡戲弄它。但後來獼猴漸漸長大,身上的毛開始憔悴,變得很醜,有時它還會豎耳張口來嚇小孩,大家都不再喜歡它了。


這時羅大鸚鵡便對波羅鸚鵡說以下的偈言:


豎耳[*][*宿]面  啀喍怖童子
坐自生罪累  不久失利養


    羅大鸚鵡的意思是說:你看吧!獼猴現在變醜了,而且還會張牙舞爪嚇小孩,它已經不再像以前那麼討人喜愛了,再沒多久它一定會失寵。


    果不其然,獼猴長大後,國王對它的喜愛已逝去,便命人將它繫在馬槽柱。當時王子年紀還小,以手拿食物逗弄獼猴,讓獼猴吃不到。


獼猴一氣之下竟抓傷了王子的臉,並撕裂了王子的衣服。王子嚇壞了,大聲哭叫,驚動了國王,國王非常的生氣,便命人將這隻獼猴打死,並將它丟擲在臭水溝中。 


這時,波羅鸚鵡知道了這件事,便對羅大鸚鵡說了以下的偈言:


汝為智慧者  預睹彼未然
 禽獸無知喪  為彼曼陀食


    波羅鸚鵡的意思是稱讚羅大鸚鵡有真知灼見的智慧,能預見獼猴未來悲慘的命運。


佛陀說到這裡,便解釋:「比丘們,當時那隻羅大鸚鵡,不是別人,它就是我的前生。而那隻波羅鸚鵡則是阿難的前生。我於過去前生為鸚鵡時,就已能為阿難說世間八法的真相是無常遷變,無法永久保留。更何況我今天已成正覺能為大家解說世間八法,又何足為奇?」


 


註一:四取即:()欲取(梵 kāmopādāna,巴同),即對欲界五欲之境所生起之貪執。亦即於欲界煩惱中,除五見外,執取其餘之貪、瞋、慢、無明、疑及十纏,再配於四諦修道之五部,則欲取計有三十四事。()見取(梵 dṛṣṭy-upādāna,巴 ditthi-upādāna),即執著邪心分別之見為真實。亦即執取五見中之身、邊、邪、取等四見,再配於三界之四諦,計有三十事,以三界苦諦之下各有身、邊、邪、取等四見,集、滅、道等三諦則各有邪見、見取見等二見。()戒禁取(梵 ṡīla-vratopādāna,巴sīla-bbata-upādāna),即執著非正因、非正道為正因、正道。亦即執取五見中之戒禁取見,於三界之苦、道二諦中皆各有此見,故計有六事。此戒禁為聖道修行之怨敵,使修行者由此而誑惑,如使在家眾妄計自餓等法為生天之道;使出家眾執著可愛之境,而捨離清淨道。或如外道之妄計雞、狗等戒,故於五見之中,唯獨別立此一見。()我語取(梵 ātma-vādopādāna,巴atta-vādupādāna),即緣一切內身所起之我執。亦即執取色界、無色界之貪、慢、無明、疑等四煩惱,再配於色、無色二界中四諦修道之五部,計有三十八事。綜合上記之四取,總成一○八事,稱為四取百八事。


 


原文/


爾時一聚落中有二眾安居。時一眾安居訖還舍衛城。
問訊世尊頂禮佛足在一面坐。世尊知而故問。
比丘汝何處安居來。答言某處聚落安居。
佛問比丘安居樂不。乞食易得不。行道如法不。
安居訖已得安居衣不。諸優婆塞數來往不。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夏安居樂。行道如法。
乞食難得。衣物不足。諸優婆塞不數來往。
佛告諸比丘。出家人何能恒得世利。比丘當知。
世間八法常隨世人。世人亦常隨世八法。
何等為八。
一利二不利三稱四不稱五譽六毀七樂八苦。如是比丘愚癡凡夫少聞少知。
於正法中心不調伏。於賢聖法心未開解。
若世利起不善觀察。是世利生即是無常磨滅之法。
若法真實無常磨滅者。
當知是利雖生速滅不住。若不觀察此真實義。
是為凡夫無實智慧隨順世法。如是不利乃至樂苦亦不觀察。
是樂雖生即是無常磨滅之法。
若法真實無常磨滅者。當知是樂苦雖生速滅不住。
若不觀此真實義者。
是為凡夫無實智慧隨順世法。比丘當知。於此世法不觀察故。
若世利起則生貪著。若利不起則生憂患。
乃至樂苦亦復如是。比丘如是三受增長。
三受既增四取熾然。四取熾然故則有生緣。
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心亂發狂如是習起苦陰增廣。
比丘當知賢聖弟子多聞智慧。
於正法中心善調伏。賢聖法中心得開解。
世利既生當善觀察。世利起者皆悉無常磨滅之法。
若法真實無常磨滅者。當知是利雖起速滅不住。
乃至樂苦皆悉如是。比丘當知。
作是觀者若世利起不生貪著。世利不起心不憂慼。
乃至樂苦亦復如是。愛憎不生諸覺隨順離諸憂慼。
乃至樂苦苦陰滅盡則得涅槃。
爾時世尊說是法已。重說偈言。
 利衰及毀譽  稱譏若苦樂
 八法常相尋  往復若迴轉
 八法不牢固  磨滅變化法
 所謂聖弟子  執照無常鏡
 諦觀世八法  俄頃不暫停
 於四樂利中  未嘗有傾動
 若遭毀譏謗  憂慼不經心
 若離世八法  是名智慧士
 能出欲河流  度脫生死海
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俱白佛言。
世尊善哉善巧方便說世八法。未曾有也。
佛告諸比丘。如來應供正遍知三達無礙。
智慧之明如月盛滿。說世八法何足為奇。
我於昔時畜生道中作鸚鵡鳥。能為餘鳥說世八法。
此乃為奇。諸比丘白佛言。已曾爾耶。
佛言如是。過去世時有一國王。養二鸚鵡。
一名羅大。二名波羅。皆解人語。
王甚愛念盛以金籠食輒同案。時有大臣。
持一獼猴兒奉上大王。人情樂新。
王即愛念飲食飼養勝於鸚鵡。時波羅鸚鵡子。便為羅大而說偈言。
 先與王同食  世間之上饌
 今為獼猴奪  宜共[*]虛逝
爾時羅大答言。斯皆亦無常。
今此獼猴子不久復當失此利養。即為波羅而說偈言。
 利衰及毀譽  稱譏若苦樂
 斯皆非常法  何足致憂喜
是時波羅復說偈言。
 觸目睹不歡  無有愛樂相
 但聞毀呰聲  永無稱譽者
 肆我飛禽志  何為受斯苦
是獼猴子小時毛色潤澤跳踉超擲。
人所戲弄。漸至長大衣毛憔悴人所惡見。
豎耳張口恐怖小兒。爾時羅大鸚鵡子。
便說此偈謂波羅言。
 豎耳[*][*宿]面  啀喍怖童子
 坐自生罪累  不久失利養
是獼猴轉大。王愛意遂盡。
即敕左右令繫馬槽柱。時王子年小。手捉飲食至獼猴邊。
獼猴索食王子不與。
獼猴瞋怒攫王子面傷壞裂衣服。王子驚怖舉聲大喚。
王問傍人兒何以涕。傍人以事答王。王便大瞋敕人打殺。
擲著塹中令曼陀食。時波羅鸚鵡子。
即為羅大而說偈言。
 汝為智慧者  預睹彼未然
 禽獸無知喪  為彼曼陀食
佛告諸比丘。爾時羅大鸚鵡子豈異人乎。
即我身是。波羅鸚鵡子者即阿難是。
我為鸚鵡時。以能為彼說世八法無常遷變不可久保。
況復今成正覺說世八法。何足為奇。


 




標籤:
瀏覽次數:102    人氣指數:902    累積鼓勵:4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好文分享)培養自己的福氣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相貌 美麗 莊嚴之法
 
住戶回應
 
時間:2019-08-12 00:59
她, 47歲,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