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02271
 松濤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感悟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莫待真心變寒心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琴聲淚痕
作者: 松濤 日期: 2017.08.06  天氣:  心情:




一個音樂天才的殞落




 序言




古樸的英國牛津街道一角,矗立著一棟外型現代化的建築物。


隸屬於牛津大學聖西爾達學院的「賈桂琳.杜普蕾音樂大樓」


Jacqueline du Pré Music Building),


那是1995年為了紀念牛津出生的大提琴家杜普蕾而建造的。


短短十多年的演奏生涯,杜普蕾就像是一顆彗星,光芒燃燒時間雖短,


音樂卻帶給世人無盡的讚嘆、唏噓與惋惜。


 


天才的童年


1945年1月26日出生於牛津的賈桂琳.杜普蕾是家中的第二個孩子,


母親愛芮絲是位鋼琴家。


愛芮絲曾在瑞士兒童音樂教育家達克羅茲的學校唸書,


取得教師證書後又赴倫敦的皇家音樂院進修;


在遇見丈夫德瑞克之前,她的生活是朝著職業鋼琴家的方向前進的,


而婚後卻將心力全數轉向家庭與孩子。


杜普蕾還不會說話時,就已經可以準確的哼出歌曲的調調,


而她的姊姊希拉蕊、弟弟皮爾斯也顯現出音樂天份,母親的欣喜可想而知。


四歲時,小杜普蕾自收音機裡的兒童音樂節目聽到了大提琴的聲音,


她告訴媽媽:「我要一個 “那個東西”」。


母親給了她一把成人尺寸的大提琴,親自教她拉琴;


每晚在孩子們就寢後,媽媽會譜出一首首新的小曲,在旁畫上可愛的插圖,


擺在孩子床頭,小杜普蕾每天醒來就可發現新的歌曲,實在令她期待極了。


五歲時,杜普蕾進入倫敦大提琴學校,開始正式的大提琴課程,


老師給她一把兒童尺寸的小琴,好強的她為此可悶悶不樂了一陣子。


杜普蕾開始贏得許多小比賽,積極的母親至此確定女兒有著極佳的天份,


或許是因為自己成為鋼琴家的夢想未能實現,


愛芮絲乃決定傾全力培育發展女兒的音樂生涯。




封閉的神童生涯


十歲時,杜普蕾開始和名師普利茲(William Pleeth,1916-1999)學琴,


自第一堂課起,


普利茲就知道眼前的小女孩有著驚人的天賦,

而在接下來的課程裡,更是源源不絕地湧現。

未久,他推薦杜普蕾參加蘇姬雅獎學金(Suggia Gift)甄選,

在座的評審包括了指揮家巴畢羅里(Sir John Barbirolli,1899-1970);

本身即為大提琴家的他,被這位金髮小女孩演奏時所散發的熱力給震懾了,

數分鐘之後就決定將獎學金頒給杜普蕾,後來對她的演奏生涯更是多所提攜。

有了蘇姬雅獎學金的幫助,杜普蕾得以用每週兩節課的速度,

在倫敦的Guildhall音樂與戲劇學校繼續和普利茲學琴;

基金會更要求她每日課餘,最少必須有四小時的練習時間。

當時的學校同意讓她免修一些課程,隨著她音樂學習和演奏事業的起飛,

一般的學校教育就愈被忽視;中學時期,為了要找到能配合她的學校,

轉了幾次學,母親甚至和學校擺明,女兒將不會參加中學會考或升學。

杜普蕾的母親和全家就這樣正式展開了神童的培訓生活。


家裡有個神童,對每一成員而言都是耗盡心力的事;


杜普蕾三姐弟都學音樂,姐姐的才華據說並不輸她,


但只有一人能受到全心的照顧。


光是每天往返學校、家裡、琴課的接送就十分繁重,更別提其餘的雜事了,


何況從學琴開始,母親就一直擔任杜普蕾的伴奏,演出比賽均不例外。


並未接受完整基本教育的杜普蕾,對大提琴之外的世界可說一無所知,


和同學們也欠缺正常的互動;


也因為這樣,個性害羞的她,對感情的需求極端強烈,卻也缺乏安全感。


英國人拘謹有禮的教育,教導她用微笑來掩飾一切不安,


但是沒有了大提琴,他便很難與外界溝通。




音樂的生命歷程


1959年杜普蕾第一次公開表演她的艾爾加協奏曲;


1960年她贏得皇后獎盃(Queen’s Prize),


1961年在倫敦第一場演奏會成功完成,


當時她的大提琴是一把1672年的斯特拉迪瓦里琴。


一年後她先後演奏了幾場埃爾加協奏曲,


其中包括第一場後來成為歷年傳統的英國BBC音樂會。


那一年開始,George Malcolm 成了她的奏鳴曲表演夥伴,


而且二人開始聯手為EMI錄音。


1964年她和Stephen Kovacevich成為協奏曲夥伴。


並首場演出了Priaulx Rainier的協奏曲。


同年一位不知名的崇拜者


送給她一把1712年的斯特拉迪瓦里---達維多夫斯特拉迪瓦里,


此琴成為她爾後演出的工具器材。


1965年她的聲譽已經漸漸升高,


1965年當她錄製了她那場著名的埃爾加協奏曲之後,


成為了有目共睹的一顆燦爛明星。同年她首次在美國演出。


1967年她與丹尼爾·巴倫波因結婚。


年底與小提琴手平夏斯·祖克曼的會面促使後來三人組成了一個演出團。


並錄製了貝多芬和柴科夫斯基的三重奏。


此時,全世界幾乎都拜倒在杜普蕾裙下:


她與阿胥肯納吉帕爾曼祖賓·梅塔等年輕且充滿魅力的音樂家成為了朋友。


她本人也成為舉世矚目的最有名的演奏家之一。


但是,從1971年七月開始,她開始受到一種奇怪病魔的侵擾,


手指開始會偶爾失去知覺,演出也開始受到了影響。


後來她的病被診斷為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經歷了一連串的病痛反覆發作之後,她於1973年退出樂壇。


那年她才僅僅二十八歲啊!


雖然她試圖教授音樂,但是最終因為病症加重,


1987年十月一個蕭瑟的寒夜裡病逝於倫敦家中。得年四十二。


 


后語


 


我們都知道..琴藝的學習是一段冗長且艱辛的路程!若非是具有敏銳的天賦…


往往都會半途而廢..若得一舉成名..名揚世界…其間所歷經的辛酸淚水..


又多少人得以知曉?!!


最教人感嘆的是..當演繹者使盡生命詮釋出完美的樂音..博得了眾多的驚歎


與綿延不絕的掌聲時 ..老天總要收回她(他)的未來!!


值此..慶幸的是…憶薇在音樂的才藝上亦稱是佼佼者..但她自來都是深藏著..


始終不願公開張揚! 即或當年她的多位名師..總是薦舉要她演出..而她總也


屢屢婉絕!


或許..也因此而免遭天妒吧!!


 


雩軒寫於


丁酉.戊申.乙丑



子落時















標籤:
瀏覽次數:587    人氣指數:4187    累積鼓勵:18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感悟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莫待真心變寒心
 
住戶回應
 
時間:2017-08-20 23:27
她, 60歲,台中市,資訊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7-08-11 23:17
她, 60歲,台中市,資訊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2017-08-19 12:01]:

奕君..

久未問候..怠慢之處還請見諒!!
這來可也安和?!
孩子課業應是順利如意吧!!

願您心怡心愉唷!!
[*)]

 
時間:2017-08-11 23:14
她, 60歲,台中市,資訊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2017-08-19 12:02]:

[:%%]

 
時間:2017-08-08 03:39
她, 64歲,New York,藝術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7-08-06 22:15
他, 71歲,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