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518876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光 影 大 俠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花卉水果擬真系列油畫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當京劇碰上電音
作者: 日期: 2012.01.08  天氣:  心情:







































劉軒

劉墉的兒子

民國六十一年生於臺北

六歲時移居美國

演講、鋼琴屢獲殊榮,紐約茱麗葉音樂院預科及史 岱文桑高中畢業,

美國哈佛大學讀了他的書,讚歎如此多才多藝又勇於冒險的年輕生命。

他DJ的 party,玩弄音樂的功力令人驚豔。但真正跟他認識,

是一個非常商業的場合。應邀戴著名錶走秀的 "藝文界人士"。

他靈活的肢體語言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

美國哈佛大學碩士。曾任波士頓慈善教育機構Citystep音樂指導

及劍橋 WHRB電台Rhythm 95節目製作主持人。

一九九三年獲布萊佛門音樂演出貢獻獎。九四年獲哈佛「藝術第一」、

「Adams House」表演獎金及「台南市鑰」。

九五年獲僑委會頒海外優秀青年榮譽獎章,

九六年從事為期一年之鄉野調查及遊學。現將繼續哈佛大學博士班研究。

劉軒表裡十分不一,白天是博士候選人,晚上則是舞場裡的氣氛營造者。
 
老爸 是暢銷書榜常客—劉墉,自己也出了七本書,

 目前的頭銜是哈佛心理研究所博士 候選人,大家認定他一定是位愛讀書的書蟲,

整天以圖書館為家。這些印象都對, 但是不完全對。

他自己最引以為傲的是頭銜是Club DJ。

在這個領域他可以走出作家父親的影子,完全做自己,有前所未有的自由。

沒錯,這位文質彬彬的大男生在舞場可是狂野的很,他是場子中的氣氛營造者,

他的雙手在唱盤上操作著,就像是個指揮家拿著一根棒帶著全場的情緒高高下下。



從小學古典鋼琴,高中畢業後,拿到茱莉亞學院先修班的古典鋼琴證書,

然而此後,他從古典出走,溜進了舞曲世界,找到新天地。

說到Club DJ,他可是來勁的很。他不但在美國波士頓已打出知名度。

他在波士頓做了兩年專業Club DJ,每周在公共舞場工作三天,

有時也接私人派對的案子。他語帶驕傲的說,一般的時薪是五十美元,

而他的時薪是一百美元,由此可知他的知名度。 

這些年來,他投資了各種器材,已有了職業級的工作室。



1991年(顫抖的大地)散文集中文版在台出版、英文版在哈佛大學雜誌發表

1993年(屬於那個叛逆的年代)散文集出版。

1994年(尋找自己)個人散文集出版。

1996年(Why not?給自己一點自由)散文小說集出版。

1997年(創造雙贏的溝通)與父親合著。

1998年 譯作(我獨自走過中國)多明尼卡_芭蘭 原著。

1999年(作書蟲也作玩家)散文小說集出版。 





















劉軒首張混音專輯

LUXY DJ SERIES presents XUAN


夜店音樂最高指標DA6 MUSIC特製發行

音樂人及暢銷作家XUAN劉軒

首張個人浩室混音專輯

附贈CD2原創單曲


XUAN (劉軒) 擁有暢銷作家、廣播主持人、哈佛心理學者、club DJ等多重身份,


他把將近20年的操盤經驗和對浩室音樂無可比擬的見解,

發揮於個人首張舞曲混音專輯,在此精彩呈現!


劉軒將他曾經舉辦過的Citrus以及Deep Inside派對精華

濃縮在CD1的15首 72分鐘混音裡頭,

帶來了原汁原味的Funky、Tech、Soulful和Deep House音樂。

同時音樂的畫面從福隆海灘的日落美景到台北LUXY的瘋狂時刻,

之後續攤復興南路來點清粥小菜再打道回家。

CD2是劉軒原創的單曲輯:”Knockdown”來自Citrus派對時期的創作,

這裡加入了電影”艋舺”的對白混音。

”Another Night I Flailed”來自劉軒一位朋友泡夜店的好笑經驗,

並且交給本地傑出浩室製作人D.Hooker操刀混音。

”A Night In Shanghai”正如其名地描寫劉軒在上海的一夜談。

”Formosa 101”描述了101件讓台灣如此多元又惹人愛的事物。

劉軒首張混音專輯包括了原創單曲,希望引領你入夜之後的曼妙旋律!













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


 ╱ 書評 ╱ 記者 賴合新


所謂的「忘我」,

不只是忘記自我,

也應該是「忘記別人在看我」。

在開始大刀闊斧之前,

讓我們先靜下心來,

Turn off, and tune out!
                                   -----劉軒













      《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一書封面





不中不西 不如又中又西



作者劉軒,許多人都知道他是名作家劉墉的兒子,

是一名專業的派對DJ與作曲者,同時也出過書、寫過專欄、

當過時尚雜誌總編,許多風馬牛不相及的職業原本看似衝突,

但劉軒卻能以自己一貫的態度面對這個社會,那是他的「劉軒Style」。



八歲,隨著父母移居美國,而後被送進一所沒有華人的私立史岱文森高中,

畢業後錄取了茱莉亞音樂學院,主修鋼琴與作曲,

同年又順利進入哈佛心理系並一路攻讀到博士學位。這是他的求學經歷。

二十九歲,劉軒回到了台灣,同時用在地人與外地人的眼光欣賞台灣

──這個他已經離開了二十多年的家鄉。



從劉軒的文字裡,看得出他對於現今全球化的體系中,

已經很難分辨什麼是「東方」,什麼是「西方」。

只能說在現代的環境之下,「不東不西」才算是正常。

他用社會學的觀點理解,西方人會說:「你終究要走出來」,

而東方人則說:「你終究要走回去」;一則以獨立、一則以歸屬。

但其實現在的世界已經讓每個人同時獨立也同時追求歸屬,

是既東又西,而非不東不西。

或許現在真的不需再用「東方」與「西方」的標籤來辨別彼此,

而只有「合理」跟「不合理」,「適當」跟「不適當」的分別,

對於中西文化各取其優,會是更好的智慧。一個從小即接受西方教育的人,

雖然本書文章背景幾乎都發生在美國,

但字裡行間表現出的鄉土情懷,卻也叫人值得回味。




人生經驗的白話哲學

本書的第一個部分––

「白色忍者的時光」,敘述劉軒自己在當一名DJ時所感受到音樂、

氣氛與專業所共同激盪出的「學問」。他認為,音樂最大的力量,

是來自於人,音樂就像一種「看不見的裝潢」,這個裝潢成功與否來自人的反應,

他很享受這種待在DJ台小角落的感覺,並用五官感受眼前這個由他所掌控的世界。

有時會偷偷選定一位徘徊在舞池邊的女孩,藉由自己的音樂向她說故事,

向她展開一場無形的隔空追求,看她緩緩踏進舞池、看她淺露著微笑,

看她遇見了對象、離開舞池…,再用音樂表達默默的嘆息。

五光十色的男男女女恣意放縱著,但有誰曾試著去接近、體會他們的內心世界?

一般認為去夜店就等同「不正當」,光顧的人就是追求享樂主義的社會邊緣人,

然而劉軒以一名專業DJ的身分,甚至是以哈佛高材生的觀點告訴讀者,

派對沒有好或壞,而音樂更是純真神聖的力量。



「二十一世紀的每一天」,

談的是科技影響人類生活已經滲透到了無可自拔的地步。

其中一篇名為「二十一世紀的春節」的文章,紀

錄作者在二00六年的春節到上海拜訪九十二歲的二姨婆,

兩人之間的互動靠的竟然是一部筆電,劉軒在螢幕上秀出在美國的照片,

並且用電腦打字取代了紙筆來跟中聽的二姨婆溝通,彼此「聊」了很久。

0八年,二姨婆過世,劉軒記得二姨婆對他的最後叮囑是,

「下次來,記得帶充電器!啊?」果然是非常符合二十一世紀的道別,

或許二十一世紀也等同於CMC(電腦中介傳播)時代。













西藏朝聖者虔誠地往心中的目標前進,一走就是個幾年。
(圖片來源/劉軒部落格










回頭看科技的發展,一台17吋的LCD螢幕裡面平均有1,310,720個電極組,

就像人類的細胞,只不過它們的語言只有0與1而已,

當新的資料不斷取代舊的,人在這股洪流中也變得越來越健忘,

因此我們拿起了手機、相機捕捉唯恐逝去的光陰,

並塵封在硬碟、晶片的記憶盒裡,難道真的是科技萬歲?

科技帶來了便利與時效,卻也帶走了許多咀嚼、思考的過程。

劉軒引用尼采的話,

「在一個永遠重複的世界裡,我們的每個行動都得承擔無可忍受的重責。」

而他卻這樣覺得,「當一切都可以成為永恆,但當下永遠是暫時的,

這就是數位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就像劉軒的性格一般多變,沒有特定形式。

它既不像小說、散文、詩篇等文學類,拘泥於字句的美;

也不同思想、勵志等心靈類文章,講求發人深省的社會功能。

若硬要給它一種文體,也許「雜記」或「小品」是再適合不過。

全書分成五大類目、四十八篇雜記,劉軒用淺白易懂的文字,

讓讀者在現今充斥翻譯文學、純文學的市場中,找到喘息的機會。


書的形式在此就先以「雜記」判定,然而本書在內容上也是非常多元,

牽涉到音樂、科技、旅行、愛情與人生哲學等。

談到哲學,其領域包含了三個重要的面向:

探討人應該如何活在這世上的

「倫理學」、討論什麼是事物的本質的「形上學」

和討論什麼算是真正知識的「知識論」。

本書通篇都以「人」為最基本的出發點,

真正存在的是在各種情境下人類產生的情感,

姑且大膽給這本書一個內容的分類,就「白話哲學」吧!




流浪不是離開 而是在找尋感動

書底的一句話,「流浪,不只是為了離開,更是為了回來!

因為放任過自己所有想流浪的念頭,每一次回來,他都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這番話似乎還是闡明了,劉軒心裡渴望歸屬的念頭。

書中提及他到過西藏,遇過一見到遊客就伸手要糖吃的藏族小孩,

而人們總是一手灑著錢和糖果,一手拿著DV想拍攝他們的樸實;

他遇過虔誠的朝聖者,手和膝蓋都包著輪胎皮,三步一跪伏地起身緩慢地前進著,

大昭寺是朝聖者們心中的最終目的。他們都在流浪,

閱讀的同時,我們的心也跟著流浪到各地,

共享他們的快樂悲傷,也經驗了異國的生活與文化。


「流浪」二字,用兩個最簡單的成語分析,「流離失所」、「浪跡天涯」,

而再高一個境界也就是四處為家、隨處安身,當流浪到了極致還算是流浪嗎?

或許更多的還是歸屬感吧。

《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記錄的就是劉軒可以在不同情境之下,

用一名流浪者的心情俯瞰這個世界,自己雖在局外,看到的卻是更多的感動。

這本書給人的感覺真的會想要去流浪,環顧身邊的事物,

真的是你想要的嗎?如果不是,為何不離開,又為何離不開?



文章的最後,想要用個人體會到的「次級夢想理論」作結,

這個理論沒有任何依據,純粹是個人讀後心中已經開始流浪的副作用。

是這麼說道的:「人們追求的第一夢想通常沒有實現的可能,進而轉求次級夢想,

藉由發展自己的次級夢想,來試圖達到並支持第一夢想的建立。」

說來玄之又玄,但如果還是想不透心中流浪的目的,

那就學學西藏的朝聖者,「走吧!只要覺得不夠,就不停地走吧!」






















《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灰黑色的封面,框著劉軒左半邊的臉,

用散光一百多度的眼睛看著拿起這本書的人,

很難相信他原來有一千三百度的近盲視力,

他說,「以前我總是先聞到書的味道,才讀到書上的字」。

本書的內容就像個大雜燴,但成就它的廚師用一般人不曾體會的材料、

配上獨特的人生經驗,試圖帶領觀眾隨著他文字,一起流浪。





















標籤:
瀏覽次數:535    人氣指數:22515    累積鼓勵:109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光 影 大 俠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花卉水果擬真系列油畫
 
住戶回應
 
時間:2012-01-11 01:11
她, 55歲,新北市,製造/供應商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2012-01-16 20:15]:

..不客氣..感恩喔..

 
時間:2012-01-10 22:02
她, 99歲,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2012-01-16 20:13]:

另類融合..在電音潮派裡驚見傳統古樸....

 
時間:2012-01-10 10:40
她, 58歲,高雄市,經商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2012-01-16 20:25]:

馳騁不相同的世界
悠遊不一樣的境界
開拓更新奇的視野
體驗挑戰自我超躍

 
時間:2012-01-09 22:45
她, 99歲,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2012-01-16 19:50]:

甘溫ㄛ

 
時間:2012-01-09 16:53
她, 41歲,新北市,藝術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2012-01-16 19:57]:

走自己的路..在別人走過的路..再多走幾步..就會發現新大陸..

 
時間:2012-01-09 16:22
她, 50歲,高雄市,藝術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2012-01-16 20:14]:

..人性是最大的關鍵..

 
時間:2012-01-09 08:26
她, 49歲,雲林縣,服務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2012-01-16 20:12]:

另類融合..在電音潮派裡驚見傳統古樸....

 
時間:2012-01-09 08:17
她, 99歲,Western Australia,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2012-01-16 20:07]:

文學沒有好壞只是造詣..音樂也一樣沒有好壞只是素養..
被人認為是靡靡之音之流..我也聽很大..
撇開文學造詣音樂素養不談..以上皆可自由心證..
只是最大的問題在於個人喜好吧..

 
時間:2012-01-09 07:49
她, 57歲,台中市,家管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2012-01-16 20:09]:

[:D]

 
時間:2012-01-09 00:23
她, 96歲,台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2012-01-09 00:28]:

[:-]


上一頁 | 下一頁
[最前頁] [1] 2 [最末頁]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