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339106
 呆掉了的 Alic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李泰祥的蝴蝶,飛走了/林清玄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為你而生/喚清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悼念一個時代/陳文茜
作者: 呆掉了的 Alice~✿ 日期: 2014.01.05  天氣:  心情:

〈我的陳文茜〉悼念一個時代

文/陳文茜



李泰祥的凋謝,不只是個人,也代表一個時代。

1970年代,一條日光大道,貧窮的台灣迎來一群戰後成長的作家與藝術家;
他們口袋空空,腦袋卻裝滿了夢想。

一條日光大道,奔走著三毛,上路了李泰祥、馬水龍、史惟亮、林懷民、蔣勳、李雙澤…。
他們遠離戰爭,但戰爭好似如影隨形;1972中華民國喪失聯合國席次,1975蔣介石去世,
1978美國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台灣斷交。

雨季隨時伴著島嶼,但天真的他們被飽飽的夢包圍;
來不及憂鬱,他們夢想著流浪,夢想著寬闊的草原,夢想如天空飛翔的小鳥,如山間輕流的小溪。
戒嚴體制關不住他們的靈魂,他們從巴黎、美國、西方古典音樂、披頭四的浪潮中爬出來;
他們要為自己的時代打造一條日光大道。

那個時代已離當下許多人太遠。
70年代台灣政府不允許觀光簽證,除非商務或留學出國,每個人皆如籠中之鳥被關在島嶼。
但國家體制關得住人的軀體,關不住人的心靈。
年輕的他們嚮往著世界波濤洶湧的吶喊;同時也纏綿於故鄉泥土的情感。
於是「不用問我從那裡來」,「我醉了,我的愛人」,日光大道上走著一批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
他們眼睛裡皆有兩個自我,一個在遠方,一個在此地。

林懷民追憶那個時代,常常一群人小聚,窗外即錯覺這一小措人即足以改變時代。
其中李泰祥第一回一個阿美族的音樂家開發表會,
那是個冬季,他窮到沒有錢買西裝,除了少數人之外,沒有人知道他是誰。
李泰祥向朋友借來一套夏天的西裝;
冷冷的風,台上的李泰祥演奏著自己的作品,時而淡愁低吟,時而豪情奔放;
風是冷的,他手間的音符是熱情的。

李泰祥後來因緣際會一腳跨界踏進流行音樂,他以交響樂般的作曲風格,烘托三毛的詞、羅青的詩;
從此改變了台灣的流行曲風。在此之前,李雙澤已發起「唱自己的歌」運動,但民歌只停留校園尚未真正打入主流。
「三台」主導的音樂市場仍充斥著日本東洋風翻唱風,直至「橄欖樹」「歡顏」…如星辰般出現。
自此羅大佑、梁弘志、陳志遠、李宗盛…台灣不只「唱起自己的歌」,甚至到2000年前仍穩坐華語音樂中心。

1988年李泰祥48歲得了帕金森症,許景淳回憶那是一段不歸路。
在此之前約莫九年,自「橄欖樹」大紅後,李泰祥每年均舉辦「展望與回顧」音樂會,自己彈奏鋼琴或者指揮。
他才四十幾歲,人生充滿了對未來長路的憧憬。
為許景淳製作「真想要飛」專輯時,李泰祥堅持交響樂配樂,為了節省經費兩人至上海灌製唱片,
指揮時李泰祥發現自己的手是抖的…那一刻「歡顏」第一回離開了他的臉龐,
這個山裡長大的孩子,從來不知什麼是憂愁,但那一刻他知道作為一名彈奏者、指揮家…
他的處境只比耳聾的貝多芬好一些。

悲劇開始於日光大道上蔓延,三毛1991年憂鬱症自殺,李泰祥必須克服極大的困難才能作曲。
他們曾照亮了一個時代,以自己的體溫;
然後在那個時代正燈火輝煌的某個夜裡,他們共同航向了寂寞,航向了離去,航向了貧困。

人生從此是淡淡哀愁,往事如幻又如真,縱有笑語只能輕聲擺於回憶中。
民國一百年元旦當天升旗前「國歌」,是李泰祥留給台灣的最後禮物。
他受文建會主委盛治仁之託找了八個交響樂團,重新編奏許多人懷念的「國歌」。
但他的電腦已過於陳舊,許景淳曾找我幫忙,我想把家裡Mac電腦給他,但仍不符合他要求的規格。
於是當馬英九聽聞李泰祥罹癌且因治療帕金森症積欠上百萬醫療費探望他時,他什麼都沒要,
只渴望一台足夠規格的「電腦」,幫他完成「最後的譜曲」。

曾經開創時代的音樂家,最後因罹患甲狀腺癌臨終前長達一年不能開口說話,發不出任何一個音符。
他的晚年靠著慈濟、郭台銘夫人及殷正洋…最終無聲地告別了所有他愛與愛他的人。

而世間直至他終於離世,才又想起了他;想起那個曾經深深以音符影響我們青春的一代人物。

「天上的星星為何像人群一樣擁擠?地上的人們為何又像星星一樣疏遠?」
李泰祥過世當夜我聽見那一代的人,同聲問,問活著的我們。



●2014/01/04 蘋果日報



【音樂欣賞/齊豫 - 橄欖樹】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rjQmZ8t8nQ


音樂大師李泰祥昨日病逝,留下經典無數。其中最膾炙人口的作品是齊豫唱紅的《橄欖樹》。
這首由李泰祥作曲,已故作家三毛填詞的歌,收錄在齊豫1979年第一張個人專輯中,
發表後造成轟動,成為傳唱至今的校園民歌代表。
不過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首歌原來歌名不叫《橄欖樹》,
歌詞也經過更動,而且在當時還曾遭新聞局禁唱。

對於《橄欖樹》的歌名與歌詞來由有一說是,
原文為三毛的英文詩,後來徵得三毛同意後,李泰祥請人譯成中文。
而原文裡三毛寫的是她在西班牙看到的小毛驢,李泰祥覺得不妥才改為「橄欖樹」。
不過更正確一點說,據三毛生前曾受訪時表示,
當年李泰祥先生找她寫歌詞,她一個晚上寫了九首,其中一首就是《橄欖樹》。
剛交給李泰祥時的確是《小毛驢》,帶有一種童詩的感覺。
後來李泰祥寫成曲後,覺得小毛驢為主角好像唱起來「有點怪怪的」,於是兩人就決定把它改成橄欖樹。

此外歌詞裡有一句是「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
三毛也曾表示,這幾句並非自己寫的,而是後來添加,她自己對這幾句並不認同,
她說:「如果流浪只是為了看天空飛翔的小鳥和大草原,那就不必去流浪也罷。」

而《橄欖樹》裡流浪的浪漫意象與情懷,對當時保守的台灣社會是一種極大的鼓動,
卻也引來當局關切,最後遭到禁唱長達八年。
原唱人齊豫說:「「別人的眼中聽起來,《橄欖樹》就是流浪,我們對流浪是很浪漫的,
他們(新聞局官員)對流浪的解釋就變成好像,哎呀!那好像是大陸淪陷,我們流浪到海外去的那種感覺,
好像就被禁唱,說這個意識不明顯。」但即使禁唱八年,無法藉由大眾傳播媒體宣傳打歌,
但歌曲本身蘊含的能量依然讓它被傳唱開來,成為70年代風起雲湧的校園民歌的代表作品,
也奠定了李泰祥在台灣樂壇的大師地位。

標籤:
瀏覽次數:169    人氣指數:4569    累積鼓勵:220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李泰祥的蝴蝶,飛走了/林清玄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為你而生/喚清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