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491567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轉載~人生的價值~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玄雲語錄-1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道教佛教因果業力論故事
作者: 日期: 2013.02.06  天氣:  心情: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太上感應篇彙編》一段故事:
明朝有位王用予,為人穩重厚道,與數位好友共同結社,成立一個信奉 文昌帝君的小團體。有一年的元旦這天,王用予夢見 文昌帝君高坐殿堂,天下的城隍都齊集在殿上,向帝君彙報秋季鄉試將錄取的名單。
王用予躲在殿柱後面,偷偷地觀看 文昌帝君審閱名單的神情:時而迅速畫押認;時而陷入長考,遲遲無法下筆。最後由一位紅袍神宣布:「 文昌帝君將某些錄取者的名字取消了,請各省城隍清查積善之家的子孫,盡速將遞補名單呈報上來。」
這時候,王用予忽然聽到傳喚他的聲音,於是趕緊走出來,匍匐在殿階下請罪。 文昌帝君說:「功名的事情,天機不可洩露。但念你十餘年來如一日,事奉至誠懇切,所以把你召來聽取剔除或遞補的緣由。你的祖父為人樸實嚴謹,從來不欺負人,早就將你註記為鄉科的前榜,以彰顯先人忠厚傳家的果報。但因你平生向神佛禱告,只求取自己的功名和妻子的健康,往往忽略了高堂老母,從來就沒有替她祈福。因為這個緣故,把你的功名降了兩級,所以你中在下榜的五十三名。」
文昌帝君又言:「跟你同社的周吉,是今科本省的解元。」王用予感到相當驚訝,因為就社中成員而論,周吉並不優秀,因此就向帝君叩問周吉考中解元的原因。文昌帝君說:「周吉的父親和祖父都是讀書人,從未與人打過官司,從未犯過邪淫,也不曾在背後道人長短。而且周吉的曾祖父,寫過︿百忍說﹀,教化無數人,陰功陰德不可思議,上天特別予以嘉許,已經註記周家昌盛三代!」
王用予再次叩問 文昌帝君:「同社的俞麟、郁從周,是否高中?」文昌帝君查閱名冊,面露不悅:「俞麟本來應該可以考中一科,但因他犯了『面從腹誹』的過失,對於父母親的教導,表面上雖露出順從的模樣,其實內心相當不以為然,經常陽奉陰違。又往往惡口批評他人,卻又自詡為正人君子。俞麟欺世盜名,引起神人共憤,所以才除去他的科名。」「至於郁從周,本是天縱英才,二十六歲就該中進士,五十四歲在少保的職位上退休,活到六十九歲,並且得到善終。可是因他恃才傲物,時常譏諷或語帶雙關地戲謔他人。像這類輕薄口過養成習慣之後,很難自我覺察,往往傷人甚深,也傷了天地間的和氣,所以與殺生及邪淫的罪過相等。郁從周已積滿二千四百七十餘條,除了剔除他命中所有的功名之外,倘若仍然不知悔改,一旦盈滿三千條的過失,就要奪取他的壽命了。」
最後, 文昌帝君語重心長地強調:「像這類不孝、惡口全都被司過之神記錄下來,所以凶煞惡事也就跟隨而來了。本來命中該享有極大福報,一下子就轉變成貧窮下賤的命了,實在可惜!王用予你應當廣勸世人以此為戒,不要勞我在簽榜時,遲遲無法下筆!」
王用予驚醒之後,將此次夢境的所見所聞,一五一十地記錄下來。等到秋天開榜時,夢境所言不虛,周吉果然考中了全省第一名。王用予因而將此一紀錄公諸於世,以警惕世人。

佛教---釋迦滅族的教訓
佛陀成道之後,受到天下人的敬仰,佛陀所屬的釋迦族,因為家族中出了一位聖人,因此產生了優越感,自認為釋迦族最優秀,相對地卻瞧不起其他的家族。當時,有個國王名叫波斯匿王,他非常敬仰佛陀,所以想要娶一位釋迦族的公主為妻。釋迦族的王公大臣獲知消息,全都堅決反對,根本不願將才貌雙全的公主嫁過去。
可是波斯匿王兵力強盛,又不能不應付他,最後共同決議,將一位常守末利園的美麗奴婢,以攝政王大名長者女兒的名分嫁過去,是為「末利夫人」。
佛陀獲悉釋迦族運用欺騙的手法,敷衍唐塞波斯匿王,深深不以為然:同時,對於釋迦族的傲慢、不知悔改,憂心遲早會引起政治風暴。不多久,末利夫人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琉璃」。太子九歲時,被送往釋迦族學習射箭。有一天,琉璃太子在花園中看到一棟講堂,建得美侖美奐。走進去一看,中央擺了
一把椅子非常氣派,馬上就大大方方地坐上去。一旁釋迦族的監工大臣看到了,那可不得了,硬是將琉璃太子給拉下來,還大聲地斥喝他:「你這奴婢生的小子,不配坐這麼尊貴的席位!」原來這間大講堂是專門為佛陀建的,那把椅子只有已開悟的佛陀才能坐。自尊深受傷害、人格備受侮辱的琉璃太子,憤恨地發下毒誓:「等我將來做了國王,一定要報仇雪恨!」甚至要求他的侍從,每天照三餐提醒他:「一定要消滅釋迦族!」
琉璃太子登基之後,兵權在握,果然即刻發兵攻打釋迦族。佛陀得知消息,理智告訴祂這是家族的「共業」,然而又慈心不忍,於是獨自在琉璃王軍隊必經的道路上靜坐。琉璃王率兵一路前來,看到佛陀坐在烈日底下,於是下馬向佛陀請安,並請問道:「佛陀啊!那邊有大樹枝葉茂密,坐在那邊比較蔭涼,為何要坐在道路上曬太陽呢?」佛陀回答:「親族的庇蔭最大,可是我的家族之根就要被拔除
了,哪有樹蔭可以幫我遮擋陽光呢?」琉璃王明白佛陀在為釋迦族說情,於是退兵折回。如是,佛陀經過三次柔性勸請、琉璃王歷經三次中途折返。終究業力無法擋,琉璃王於七日後進城大肆屠殺。
攝政王大名長者眼見無辜百姓慘遭屠殺,緊急求見琉璃王說:「名譽上我也是你的外祖父,請答應在我投水自盡,而尸身還沒有浮起時,暫時停止屠殺,好讓百姓逃離去!」琉璃王一口答應。大名長者跳下水池,但經過許久都不見他的蹤影。琉璃王耐不住派人下去打撈,才發現大名長者將頭髮纏在水池的樹根上,不讓自身浮起來,好使國人逃去。琉璃王見到大名長者捨己救人的行為,深受感動,才下令停止屠殺。
佛陀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不忍釋迦族亡國滅種,曾在事先運用神通力,將族中優秀青年男女四、五千人,蓋在缽裡,移放到半空中,希望能保全他們的生命,以為釋迦族留根。但事後打開缽一看,全都化為血水,一個活口都沒留!
整個滅族事件,起因於釋迦族的驕傲我慢,踐踏了琉璃太子的尊嚴;而琉璃太子由於積恨難平,於是展開激烈的報復。表面上看來,釋迦族付出滅族的代價,琉璃王似乎大獲全勝,但因果歷歷不爽,犯下慘重殺業的琉璃王,最後也不得善終,死於宮中大火,落得國破家亡的地步!故事中有兩件事,令我們見識到因果的公平性:
一、佛力抵不過業力:無論佛陀擁有多麼高深的道行,都無法抵消釋迦族所造下的惡業。
二、神通抵不過業力:不管目犍連尊者的神通有多厲害,也挽救不了任何一個有為青年。
此外,以佛陀當時崇高的社會地位來說,若要向其他國家搬救兵求援,並非不可能,但佛陀沒有,只是採取柔性勸說而已。這是因為佛陀智慧清明,深知一切人事都有前因、後果,若一味採取強力對抗,冤冤相報何時了呢?因此隨順因緣,讓釋迦族與琉璃王之間,一筆傲慢與瞋恨的爛帳,就這樣清算了結。
------------------------------------------------------------------------------------
道教&佛教亦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積善修福向善改過..然而這也是心靈道德的指標..
浮佑帝君醒心真經理的一句話:智者知而信之,則可以寡過,可以致祥;愚者不信,則禍不旋踵
標籤:
瀏覽次數:468    人氣指數:1588    累積鼓勵:56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轉載~人生的價值~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玄雲語錄-1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