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339106
 呆掉了的 Alic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生命的旗幟/王丹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誰來晚餐?/方秀雲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多肉植物/阿布
作者: 呆掉了的 Alice~✿ 日期: 2014.01.09  天氣:  心情:

◎阿布



已經久旱無雨

原是多肉的身軀



剪下記憶中的雨絲

武裝在身上

從最深的心裡

長出了刺

拒絕一切擁抱

就能與不斷逼近的沙漠

隔開距離



把珍貴的水分

都藏在深處等待

只要一次降雨

就能從癒合的傷口

開出一整個花季





●2014/01/09 聯合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最新世代的現代詩光譜》


  過去一年間最值得注意的變化,還是來自青春正盛、羽翼漸豐的七年級詩人……


文/楊宗翰



※2013年台灣詩火 炙熱依舊


詩評家既非占卜師,亦非預言人,但應該要有歸納昔日歷程、展望未來方向的基本能力。
儘管知音難覓、市況黯淡,2013年台灣的詩火炙熱依舊,詩作與詩集產量皆未顯衰退,
猶能感受到不同世代同處擁擠樂園中的體溫交錯。
資深前輩楊牧《長短歌行》、洛夫《如此歲月》,皆是語言及意象如何隨生命厚度積累增長的最好示範。
出生於民國四十年以後的「四、五年級詩人」,我認為可以分成兩類:
一派是追求抒情傳統與現代感性的完美結合,可以陳義芝《掩映》、江中明《獵海者》、須文蔚《魔術方塊》三書為代表;
另一派有唐捐《蚱哭蜢笑王子面》及陳黎《朝/聖》,利用Facebook臉書及手機Word文件馳騁詩思,
充斥惡搞胡說、顛覆內爆,甚至不惜「點金成鐵」。
在插科打諢面具下,我卻讀到了病體的吶喊,身心的徬徨,狂歡諧趣中刻意掩飾的哀傷。

六年級詩人中,金童鯨向海2012年推出「新歌加精選」的《犄角》,玉女楊佳嫻2013便呼應了一冊《金烏》。
楊佳嫻第四本詩集《金烏》,以十年前第一本詩集《屏息的文明》為底本,跟駱以軍《棄的故事》、羅智成《諸子之書》
同樣是新舊混合重編,新作比例不高。不過以這對金童玉女的年紀與詩齡,此時推出「新歌加精選」似嫌太早──
或許是出版社的考量?六年級另一位詩人阿米,在中英圖畫詩集《日落時候想唱歌》、
與潘家欣合著之《她是青銅器我是琉璃》都展現了強大的創作能量,將個人的苦難與憂鬱進化成詩,
並進一步以詩解放了疾病的隱喻。以詩治病,何其之難;但至少還有詩可以分享,可以對話,可以當作另類「交換日記」。


※左手寫詩、右手作文的七年級作家


過去一年間最值得注意的變化,我認為還是來自青春正盛、羽翼漸豐的七年級詩人。
他們之中不乏左手寫詩、右手作文的雙刀能人,譬如備受矚目的阿布與羅毓嘉,前者《實習醫生的祕密手記》、
《來自天堂的微光》及後者《棄子圍城》,都是2013年不可錯過的動人散文創作。
雖然兩人暫未推出新詩集,所幸這個遺憾,讀者可以在同世代的林禹瑄新作《夜光拼圖》得到補償。
題材雖然不出青春、城市、愛情、旅行,但即便是和戀人「談論年代與廣場/鮮血與花/想像一些過盛的死亡」,
林禹瑄冷靜內斂的詩風,還是鮮明地標示了自己的殊異位置。
《夜光拼圖》比第一本詩集《那些我們名之為島的》更為自在成熟,不變的是作者以詩蒐羅碎片和細節的天分,
當然還有對語言的音樂性與節奏感的掌握,譬如這首〈對坐〉:
「世界分作兩堤,我們對坐/逐日擺渡小小的死亡和夢/那時屋簷對坐屋簷,窗對坐窗/沒有暴雨穿行而過,
一雙眼睛/看見了彼此,始終沒有擁抱」。林禹瑄迷人的敘述腔調及嫻熟的文字技藝,在七年級詩人中絕對是領先者。
她和阿布兩位都出身醫學院,如能持續創作下去,有機會成為繼陳克華、鯨向海後最重要的醫生詩人。
他們的詩創作(特別是對現實的處理及書寫),與「三年級」醫界前輩曾貴海、江自得、鄭炯明類型完全不同,
日後表現與成就亦當迥異,值得追蹤與期待。

詩集通常被稱為詩人的身分證,有好幾位七年級詩人在2013年便首度以一部完整詩集來跟讀者相見。
其中佼佼者,當屬崔舜華《波麗露》、波戈拉《痛苦的首都》、林餘佐《時序在遠方》三傑。
「煉愛世代」的崔舜華擅以女性的纖細感覺,書寫未癒或結疤的傷口:
「將久病的肌膚寫成了字/嵌入淺眠的掌紋/若你碰觸我,便可閱讀」;
波戈拉繳交了一冊自囚者的懺情書,以詩向缺席的「你」訴說著愛意與苦惱:
「我僅是一枚茶葉,你揉捻過的/尚未舒展/有時靜候水的溫熱/或在杯中終日忐忑」;
林餘佐詩中不乏才情與學識的閃現,而回顧少時水鄉生活的句子尤顯動人:
「記憶中的茄萣/好似巨大的魚塭/養殖我燥熱的青春」、
「泡過水的日子顯得柔軟/像是剛被撈起的胚紙/安靜地等待某人的書寫」。


※「抒情」還是最主流的聲音


崔舜華、波戈拉、林餘佐三人詩作雖然風貌各異,關懷有別,其實都可列入抒情傳統的擁護者。
跟五、六年級詩人一樣,台灣七年級詩人在閱讀背景與創作傾向上,「抒情」畢竟還是最主流的聲音──
但它並不是唯一的聲音。詩的光譜另一端還有些七年級詩人,始終堅持用直白的口語寫作,尋求該如何解放「詩意」的桎梏。
2013年最富挑戰性的詩集,或許就是沈嘉悅《我想做一個有用的人》。他直接對台灣抒情詩傳統的宗師級代表開槍,
高喊〈我不喜歡楊牧〉:「我讀詩/但始終沒有讀懂/詩的價值/因為我不懂楊牧/所以我不能喜歡楊牧/
但在某些場合/不懂楊牧就像是/進了停車場/停了車/要出來卻沒有零錢/一樣尷尬」,
並且在同一首詩裡無畏直言:「王爾德說/所有爛詩都/發自真心/我猜他是想說/所有好詩都/有所欺瞞」。
或許有人會把沈嘉悅跟爭議不斷的中國大陸「口語詩」代表趙麗華相提並論,我卻認為這未免太抬高堪稱
「口水詩」祖師奶奶的趙麗華了。趙麗華只是用口語記錄生活點滴,把生活的碎屑統統掃入詩畚斗中;
沈嘉悅則是以口語書寫,來對抗過往那種雕琢文字為尚的詩壇風氣。
在無賴猥瑣的敘述腔調中,他其實是把創作當成一場苦鬥,嘗試用詩替邊緣人物的無聲哀號,留下一些有形刻印。

除了沈嘉悅《我想做一個有用的人》,2013年出版的蔡仁偉《偽詩集》、
任明信《你沒有更好的命運》都是這種面對生活、不事雕琢的七年級力作。
用直白的口語寫詩,不代表必然會喪失詩味、詩境與所謂「詩意」;
相反地,他們充盈了詩的殿堂,開闢了詩的可能。
展望2014年,我期盼看到更多這類作品問世,讓最新世代的現代詩光譜更形擴大。



●2014/01/04 聯合報

標籤:
瀏覽次數:365    人氣指數:6565    累積鼓勵:310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生命的旗幟/王丹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誰來晚餐?/方秀雲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