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認為台灣人民對民主政治有許多不正確的觀念。
這些,很多是從國父孫中山先生而來。國父為了顯示民主和清政府的不同,提出民主就是『人民是主人』,『官員是公僕』的觀念。
其實民主的英文來自希臘文,也就是「人民統治」。但是全世界直接民主幾乎不存在,絕大多數的民主政治是所謂的共和國。主要原因是直接民權的政府,因為人民的思考有所謂群眾的易變 (mob mentality),也就是說,這樣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會是朝令夕改,不容易有好的結果。
共和國的憲法,絕大多數規定人民的權力只限於選舉代表 (議員,總統等),也就是說在競選以後,政府的政策和法律的更改是在政府的手中,而不是在人民手中。想要對民主有更多了了解,可以參考「維基百科」。直接民權像所謂的「公投」,門檻極高,台灣從來就沒有通過任何「公投」,美國的聯邦憲法,連「公投」都沒有。像台灣認為「人民天天都是主人」這樣的觀念,是造成社會不和諧和混亂的主要原因。
相似的,靠民意而執政的政府,通常不是好的政府。好的政府不是跟著老百姓後頭走,而是走在人民的前面,也就是領導人民。
台灣人民相信,『官員是公僕』,因此絲毫不尊重政府官員的專業或人格,整天謾罵。在像美國這樣比例成熟的民主政治,部長多數來自很成功的企業主管,到了政府的薪資經常不到原來10%,(就像剛上任的前Google 亞太執行長張善政),這樣的人接受政府的職位,顯然是為人民服務,在國會通常受到議員的尊重。而且這些人的任期很少多過四年,造成不斷有新的創想,以及敢做敢為的現象。
台灣的立法委員、名嘴、和百姓對政府的政務官,包括馬總統,不斷的批評,甚至作了很多像「賣台、說謊、無恥、無能,軟弱」等的人身攻擊,動不動就要求他們下台,因此台灣已經有了『好男不當官』的新現象,能夠繼續留在政府的官員,在隨意批評的環境下,很多是為了賺大錢 (靠貪污),或無法在企業出頭。「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也成為很多官員的座右銘。
除了中山先生的觀念之外,台灣人民認為政府必須有『能』,很少人了解,全世界的民主政治的政府,絕大多數效率不好,很多政策都是到了問題無法逃避以後,才會在國會通過,像台灣的健保制度、司法、稅率、財產不明等改革,很難成功。主要的原因是民主政治,達成共識本來就難,加上反對黨的「為反對而反對」,以及多數的民主政府為了討好人民,在人民反對加稅或加價的情況下,不斷的借款,結果是每年政府的開支還要包括債務的利息,因此政府的財政資源,每況愈下。美國政府的借貸已經超過一年全國的GDP,但是美國的企業卻是全球無敵,說不定無能的政府,才會造成有能的企業,台灣的人民可以思考一下。
共產思想的失敗,主要原因是違反人類自私和貪心的本性。民主政治的優點是靠這些缺點,使得人民有競爭的理由,成功的方式就是對的方式,造成經濟的繁榮。但是民主政治,還是會因為這些人性,造成失敗的原因。美國現在已經是:
收入低的家庭(佔50%)不交所得稅;收入最高的1%,總收入是所有收入15%,交的是總所得稅的36.73%;最高5%交的是所得稅收入的58.66%。美國國家經濟成長率經常是在2%~3%之間,美國聯邦政府的稅收已經超過GDP 20%。相對的,台灣的有錢人在沒有資本稅 (capital gain tax)的情況下,交稅率特別低,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比起美國要高多了。這中間當然有因果的因素!
台灣現在不斷在提出貧富不均的問題,認為這是社會最嚴重的問題,其實美國貧富不均的情況,比照台灣嚴重多了,這卻不是美國重要的社會問題。美國的稅收已經是全世界最累進的稅收,但也解決不了貧富不均的問題。可見增加稅收的累進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是來自產品的價格不是「一分錢,一分貨」而是貨品的定價來自消費者的心理:十元、百元、千元、萬元的衣服最大的差別是品牌。有錢人花了百倍價格所買的衣服,也不過是一件衣服,LV的包包也只是一個包包,並沒有好到那裡,錢花掉了造成的只是經濟循環。這也就是說,民主政治不能減少貧富不均。
因此美國多數的學者同意『民主政治,不是好的方式,但是更好的方式卻是找不到』